分享

渣斗•唾壶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2-04
        渣斗:(zhadou),又名爹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该器一般是喇叭口,宽沿,深腹,形如尊。有的口较小,或称该制专用于唾吐,大口者方是渣斗。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多为瓷质,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红等最名贵。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置于床边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有银器或漆器,堪与名窑瓷器比美。
        古玩行的老人们一般认为渣斗就是痰盂,其实不然。中国宋代时,宴席桌上摆有吃剩下的肉骨头或鱼刺的用具,叫渣斗。渣斗的口大、沿宽,便于放骨刺,形状上与痰盂稍有区别。宋钧窑烧造的渣斗和花盆,中外驰名,从来都是民间罕见的珍宝


        唾壶:承唾之器。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吴、晋时越窑大量烧制青瓷唾壶,造型为洗口,短颈,丰腹平底。宋代定窑、龙泉窑、越窑都有制品传世,造型变为由下、下两截组成,上部为盘形,下为扁圆腹,浅圈足。北方宋墓壁画有仆人手捧唾壶的形象。三国西晋时,肩腹部多饰网格带纹、联珠纹、铺首等,东晋南朝时,有的在器口点饰褐彩,器身多无纹饰,唐末至宋代,或在器身刻莲瓣纹。
西晋越窑青瓷贴辟邪纹唾壶
西晋越窑青瓷贴辟邪纹唾壶

高10.4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7.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
东晋德清窑黑釉唾壶

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唾壶
南朝青釉唾壶

高17.8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13.2厘米,现藏浙江省余姚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

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定窑白釉唾壶
唐定窑白釉唾壶

高9.1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径6.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越窑青瓷唾壶
唐越窑青瓷唾壶

高11.3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7.1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院
宋定窑白釉唾壶
宋定窑白釉唾壶

明正德青花龙戏莲纹唾壶
明正德青花龙戏莲纹唾壶


文字内容整理自百度百科词条:“渣斗”、“唾壶”,
图片信息转自百度文库中作者“chh5183”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