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的底色与自卑!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作者丨谢丹儒

图片丨谢丹儒

骨子里,我是一个怯懦的人,又或者说是自卑。

这种怯懦,近乎是人的一种本能。

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大都如此。

这是几千年的文化属性决定的,也可以说是文化属性决定的——弱势文化。

一、

从出生开始,我们便背负着某种负担,这种负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被负担。并非我们主动接受,或能够自主选择的。

自打上学以来,我们的教育就教我们“仁义礼德”,孝顺属于“德”,既是道德的一部分,也是伦理纲常。无可避免的,我们就这样打小被束缚着,这并不是我们选择的主动承担。甚至,法律也是这样要求的,抚养、教育、以及养老。

孝顺是个很大的词,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观念,“不孝”是道德层面最不耻的行为,其次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类为正确或错误。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也算是美德的一部分。

将“不孝”作为标准,本身就是一种绑架,任何标准都是如此。

而繁衍后代,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自然的部分。

孰轻孰重,从理性的角度,无疑繁衍后代更为重要。但只要按照标准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养儿防老”是老一辈的思想,这本是人性的光辉,是温暖的一面。然而,将其归类为责任和义务,就有点“变味”了。

从某种角度而言,越是强调什么,就说明有些东西是缺失的。

同时,这也是怯懦,是自卑的源头。

也就是说,人们没办法保证老了依旧能够独立生存,没办法保证“孝顺”这样的美德人人都能够具备,甚至连繁衍后代也成为一种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

于此,很难真的自信起来,或者说很难坦荡的站起来。

而这,恰恰是独立人格的关键所在。

依附,本就意味着弱小,弱小若再强硬的撑着,那就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二、

人类最擅长的,也是最本能的,无非是求生的欲望。

仅凭这一点,就需要人们为之付出足够多的艰辛,甚至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自打出生以来,人们就懂得通过哭以博取同情,这是为了生存。

稍稍长大,求生的技能就更熟练了,懂得笑以博取欢心,这加固了人们的情感联结。

再后来,懂得了交流,学会了索取,付出往往是最后才学会的。

付出又是为了什么呢?

付出,其实也是为了活着,或者说能够活得更好些,又或者说,当眼泪和微笑再也没能获取到生存的需要时,就不得不付出。

人们的忧患意识,会促使我们去做这些事情,加固,维持,到形成标准,到不得不这么去做。

这时候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求生的技能一部分是通过传承,另一部分则是学习,也就是教育。

传承自然不用多说,父母以身试教加以巩固,以求“养儿防老”。这也就是现在的某些人为什么可以不用通过教育也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这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就像种地,前人不得不学会种地,然后借此生存。到了我们,我们已经不用再重复前人的动作,不用再摸索,父母自然会教会我们这些。

而学习则不同,学习意味着打破,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向未知发起挑战,是开拓,是创新,是改革的前提。这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基础。

也就是说,我们若是想要活得好一些,若是想要超越自己的父母,就必须学习,在生存的基础上再向前。

当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若是仅仅满足于生存,已经不在话下。

但若是想要超越,唯一的途径还是学习。

最终目的是没有变的。

无论是教育也好,传承也罢,无非是为了现在能够活着,为了能够活得久一点,以及为了活得舒服一点。

当自己能力有限,前半生没有获得足够的积蓄时,人们便很自然将希望寄托于后代。

这是一个轮回,就像孩提时依附父母,到了老了走不动路又得回过头来依附孩子。

这么说来,更像是交换、交易。

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三、

有时候,我们得承认,人性是自私的。

若不是为了后半生,我们尽管挥霍自己的青春,尽管活一天是一天。

但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

哪怕帝王,或是乞丐,都会有欲望,求生的欲望,本能的欲望。

能活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人,很多。

但要想活得久一些,他自然会想到老了,行动力不行了,没能力照顾自己了。这时候,找个人照顾自己就成为至关重要。找谁呢?非亲非故自然不行,钱财终有散尽的时候,还存在贬值的风险,这时候血脉相承就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对孩子好,孩子越好,作为父母就越放心;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不用担心这种关联被分离。

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那些被包裹着的孩子,被保护得很好,被溺爱,被宠爱,被关怀。

可是,人性这个东西很复杂。

束缚越多,反抗就成了某种隐患。

你爱得越多,得失心就越重。

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孩子渐渐演变成某种工具,某种投资。

投资是有风险的,这是人人尽知的道理。

而避免风险,几乎是不可能,所以,人们只能想如何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于是,就有了教育,有了道德,有了伦理纲常,有了绑架。

说白了,这就是自身不够强大。这是最底层的逻辑。

从这一点出发,衍生出来的东西,自然也高级不到哪里去。

四、

你想啊,人人都想着活着,那得有多自私呢?

通常而言,女性在这方面是不具备优势的,本身自身的身体结构就说明一些问题。

体能上比不上男性,容易情绪化,容易感性。

这对客观事实来说,无疑,只能选择适应。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适应主流,但又不具备成为主流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客观事实,不够理性,那和动物的本能就差不多。至此,女性就越加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若再不懂得依附和讨好强者,那么生存就很可能成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会处于弱势的一方的原因。

但这也有个好处,就是母亲的这种情况对于小孩子而言,是极具需要的。

所以,很多小孩子都跟母亲比较亲密。

说白了,这是供需关系的建立。

再延伸一点,若是没有父亲为什么会造成缺失呢?那是因为这时候母亲要兼具自身生存的需求,还得兼具孩子的生存,一心二用,自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当孩子有了理性之后,父母就成为一个整体,日渐形成一个闭环——孩子需要母亲,母亲需要父亲,父母需要孩子。

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

越是弱小的就越懂得生存的技巧,人类也正是靠这种忧患意识才得以生存下来的。

这是人类的一大优点,同时也是一个隐患。

五、

若只是懂得生存,这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简而言之,自私有多么让人讨厌,这件事就有多危险。

但是,若仅仅只有忧患意识,很自私,也很难生存。

因为文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想适应时代,就不得不学习,不得不超越某些人。

若是想活得更好一点,就更是如此了。

这时候,仅仅是自私那也是很危险的。

所谓适者生存嘛!

你想啊,未来的趋势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若是自己的子女都生存成问题,自己显然也随时可能成为牺牲品。

这时候,学习就成为至关重要了。

也就是说,自己的求生能力、技巧越强,子女就可以有更大希望生存下去,这样“反哺”也就不成问题了。

但是,这么一来,又容易造成新的问题出现。

可惜,这时候自己的适应能力又下降了,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众人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或者说人类的力量,团结起来,用标准,用爱。

一个是要求,一个是感化。

要求给予我们方向,感化让我们更好的接受这种安排。

在要求变得无力时,爱能够感化我们;当爱变得无力时,标准能够约束我们。

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啊!

那有人说了,若是两者都不管用会怎样呢?

不会怎么样,合群、社交、团队协作……这些本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没了这些,基本上人和动物无异,适者生存,不能适应,自然走向灭亡。

六、

也有人说了,这是弱势文化,那么强势文化为什么能够存在呢?

这就是一个独立人格的魅力所在了。

简单说,当你能够独立于世的时候,当你成为强者的时候,那些基本的生存问题已经不再考虑范围了。这是一个质的飞越,文明和历史,时代和进步,功不可没。

所谓“知难者不难”,这个“知难者”就相当于强势文化。

他已经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固了自身的地位,自然不需要再担心生存问题了。

但还是那个问题,生存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生存不成问题的时候,生活才存在。

那么,怎么才能让生存不成问题呢?

想想西方的文明,政府的福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供给老人的生存。

而教育,则比我们从更小的时候就培养其独立性。

这是怎样的一个逻辑呢?

它更多的是一个个体的闭环。

也就是说,从他们懂事起,他们就在为自己投资,而不是为了依附别人而存在。

当然,你说在婴儿时期,他们也是需要依靠母乳或者奶粉,这是必然的。

但是,在他们上学时,他们就得为生存而学习。

众所周知,西方的文明是从18岁起,他们就需要搬离家庭,出去自己奋斗了。

七、

试想一下,如果在这18年里,你都没有学会如何生存,那怎么活下去呢?

也就是说,他们早早的就被激发了求生的本能。

那他们老了怎么办呢?别忘了,在他们正年轻的时候,他们交税纳税,交养老基金,以及各种谋生手段都比我们先行一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投资未来。

就是这样一种逻辑,我通过壮年时的努力,来为余生做打算,而且与众多壮年一起。

眼泪和微笑不能叫人强大,也无法夺取人生的主动权,只能靠自己,唯有靠自己。

小小年纪就开始独立,接受这样的文化,怎能不强势?

生我虽然依赖于父母,但与此同时,在壮年时的付出也回报以父母一部分,交易完成。

毫无亏欠,绑架是站不住脚的。

也就是说,从根上他们就早于我们生存,早于我们独立。

在从群体的力量中,获取余生的回报,巩固了自己的生存需求。

再加上环境,适应环境,那必然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得超越。

这也是为什么强势文化出现在别处的原因了。

说白了,这就是个意识问题,从本质属性出发,很理性,很客观,相对安全,需要发展。

而人人独立,人人都能够生存,再去谈论恋爱,婚姻,家庭,就是合作关系。

合作,互赢互利,相对平衡;依附,缺乏独立,重心失衡。

再加上竞争性,2:1,或者说1:0.5。

如此,怎不强势?

如此,我怎不自卑?

八、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壮年在干嘛,少年在干嘛。

我们的壮年,一方面是在养父母,另一方面在养孩子。

有钱了,买房、买车、各种享乐,注意,这是在消费而不是投资。

少年呢?我们依附父母,然后学习,注意只是学习,生存这个必要条件通常是通过工作来体现。

这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为父母养老,然后我们老了,等子女养。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你现在独立了呀,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啊!

话说,真的敢吗?从哪开始呢?

如果切断和父母的联结,父母将会很艰难。

切断和孩子的联结,孩子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一个“爱”的份量就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何况是那种从小到大的“爱”,曾经又那么依赖的“爱”!这个窟窿该怎么填?

你赚钱了,你不给父母,自私,不孝的帽子来了,你不给孩子,责任,义务,没有爱的帽子来了。

你还敢说把钱投资给自己的未来吗?而除去子女和父母的开销外,又还剩下什么呢?怎么发展自己呢?

再说,怎么投资呢?交给别人?不放心;交给国家?怎么个标准?

要知道,我们国内的基金、信托并没有那么让人放心!

至此,好像有钱没地方花,不敢乱花。

发展的空间?很小,真的很小,而束缚很多很多。

这些还不够明显吗?

何况,我们大多数人又都忙于比较,忙于互掐,这更是造成一个大趋势的闭环了。

至此,发展什么的,只能依赖于少数人,绝少数人。

优势呢?和别人比,可能是差的。

向内?爱有标准吗?没有标准好吗!

若你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了,不好意思,比你强的嘲笑你,你的父母也会因你感到丢脸,世人的眼光就足以让你产生极强的挫败感。甚至,压根不需要这些,就自己个人而言,亏欠、自责、愧疚、无力,再加上什么不孝、没爱心啊……你当然可以选择做个自私的人,但也就那样,天赋、能力、自身的实力有多强呢?

如此,怎能不感觉到怯懦,怎能不自卑!

如此,怎么强势?谈什么人格独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