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鲁国

 zqbxi 2020-02-04

       鲁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跟鱼

我们都知道,一个诸侯国的重新册封通常沿袭前朝的固有国名,不管原地再封,还是易地而封,国名却如驰名商标一样不会轻易改动,这是考虑到该族氏的需要。西周鲁国在今山东曲阜,但曲阜在西周初东夷战争前一直是奄国所在,这里若要建国,不可能国名姓鲁,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鲁国是从别的地方改封过来的。武王初定天下,为了保住尚未坐稳的江山,匆忙分封了一批诸侯以蕃屏周,包括周公旦的鲁国。成王年间,三监之乱、东夷战争相继爆发,天下大乱,周公旦平息战乱后,成王又大封诸侯,其中包括一部分诸侯国重封或移封,鲁国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诗经·閟(bì)宫》也比较晦涩的提到了鲁国两度受封的事:“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其中“俾侯于鲁”、“俾侯于东”,看似重复,其实是指西鲁和东鲁。

山东鲁山

那么最初的鲁国在哪里?《水经注》载:“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只,刘累恐获罪举族迁往鲁县。鲁县,在今河南鲁山县,因鲁山而得名,也称鲁阳,今西南一带有鲁关。《读史方舆纪要》说“(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说明鲁地地势险要,是一大重邑巨镇。刘累迁居鲁县的事同样记载在《左传》,可见早在夏时已有鲁地,此鲁由来当与其境内活跃的一支鲁氏族人有关。夏朝时这支鲁族人臣服于夏王,但到了夏末,由于夏桀的残暴统治,鲁人开始亲商。《逸周书·殷祝解》载:“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夏桀被商汤打败后归隐南巢之前曾去过鲁地,一度想以鲁地为根据地东山再起,但鲁人不配合,他们纷纷离开鲁地投奔了商汤。可见当时鲁人是恶夏亲商的,夏桀也因为鲁人的背叛而失去了最后一拨民心,最后彻底崩溃,只好逃奔南巢,从地理上来看,鲁山确是南巢的必经之地,《逸周书》的记载也是可信的。可以说,失去鲁人的支持是压垮夏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足见当时这支鲁氏之强大。

河南鲁山县古“长城”

“鲁”的甲骨文上面一条“鱼”,下面一张“口”,传统释为“鱼味美”,其实不然,下面当为“器皿”,是“鱼入器”的象形。早期鲁人是一个捕鱼的部族,以捕鱼为生为业为乐,而“鲁”是鲁人得鱼之后的一副收获的景象,故鲁的本义是“美好、丰收”。在古代“鱼”从来是吉祥的代表,象征着圆满、喜庆、自由、多子、繁荣等等,“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积余(鱼)庆,连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因为鱼被抓时会活蹦乱跳,容易滑脱逃走,故“鲁”字引申出“鲁莽、粗鲁、愚鲁、任性”等义,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也被称为“鲁直之人”,这条引申之义影响过大,而淹没了“鲁”的本义。

鲁的甲骨文

鲁人因灭夏有功,被商汤故地册封建立鲁国,作为商的附属国镇守南疆。卜辞中还有“鲁受年”(《殷虚书契续编》)的记录,可见商王在鲁地辟有农田。历史进入到商末大板荡,鲁人成为武王伐商时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阻力,因此被周人灭掉。武王定天下后,将鲁国故地封给姬旦,鲁山县位于洛阳以南,武王将这个重要的位置封给周公或周公之后也是合情合理的。东夷之乱后,天下格局大变,为了震慑东夷诸族,谨防死灰复燃,成王将鲁国移封到“践奄”后的东夷重地——山东曲阜,这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鲁国。而商代鲁国故地作为鲁地名一直存在,今河南滑县境内有个鲁邑寨,据说当地的民众多有刘姓,当跟刘累后人的这支鲁人迁徙有关。

西周时期的鲁国(东鲁)威望极大,以东夷大家长的身份传播大周礼仪,为周礼的推行和巩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进入东周,礼崩乐坏,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僭越,卿大夫犯上。春秋晚期,鲁国出现怪胎“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君权旁落,延续了数百年的周礼从鲁国开始轰然崩塌,一去不还,当年大周的第一巨星也在礼崩乐坏的丧钟声中徐徐陨落,可谓成也礼仪,败也礼仪。

周公摄政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发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


周公旦

周公旦

       武王伐纣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

      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

      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

      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 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来。

       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又是王室宗亲,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尽心尽力为周王朝打点一切。行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诫前往封国就封的伯禽就这样说过:"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这天下也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餐饭三次吐出食物,起来接待士人,仍旧会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有国土而对人骄傲啊"。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成语。后来周公重病,就留言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丝毫不敢离开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后,成王则把周公葬在毕,毕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来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为自己的臣子,只能让周公去追随文王。周公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还没到庄稼收割,暴风挟雷,把禾粟扫荡干净。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 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伯禽就国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达封国之后,把曲阜作为自己封国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然后返回成周报告政绩。而鲁的邻国齐却只用了五个月就返回成周报告结果了,这是因为齐国采取了和鲁国完全相反的政策。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很快地稳定下来了。周公因此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的它的政策不如齐国让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也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领鲁国的军队前往抵抗,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平定了鲁国。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在后来"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西周强藩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

       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世本作"就",邹诞本作"")、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世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长幼之乱

        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

       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

       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满,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

       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隐公居摄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鲁隐公

鲁隐公

      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

       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权力欲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侯,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他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三桓兴起

        鲁桓公初期,羽父还挺有权势,但是到了后来就不见经传,或许是桓公疏远了他也未可知。

       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合称三桓

       三桓为孟氏、叔孙氏、季氏,而非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以往有众多学者认为孟孙、叔孙、季孙皆为氏称,实误。"孙"为尊称,对于孟氏和季氏,"孟孙某"、"季孙某"仅限于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孟某"、"季某"。所以,"孟孙"、"季孙"并不是氏称。考之《左传》,只有"孟氏"、"季氏"的字样,而无"孟孙氏"、"季孙氏"的字样。叔孙氏的情况比较特殊,起先为叔氏,后来公子牙(字子叔)之后立叔氏,原来的叔氏改称叔孙氏。

 祸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为庄公生子开。鲁桓公绣像

鲁桓公绣像

       庄公晚年,筑高台,看到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很是欢喜,就跟着她走。最后,庄公许诺说立孟任为夫人,如果她给自己生了儿子,就立为太子(这个庄公也真是个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后走,活脱一个情窦未开的傻小子,还愣愣地说你嫁给我吧,我会对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儿子,我就让他当国君)。

         孟  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为太子,又担心其他臣子有意见。再者,鲁国一向都有"父死子继,兄死弟及"的传统。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询问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说庆父有才能,隐隐有选贤任能,你死了就立庆父的意思。季友则说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让季友派人赐鸩酒给叔牙。叔牙饮鸩而死,立其后为叔氏,后改称叔孙氏

 庆父之难

       庄公立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

       叔牙死后不久,庄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为国君,为庄公治丧,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庆父发难,派人弑杀了在党氏居住的子般。季友惊慌之间,逃往陈国。

       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发难之后,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一作愍公)。

       庆父立闵公之后,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厉害,但是始终觉得有妨碍,就想把闵公给杀了而自己当国君。齐国仲孙湫就预言"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孔子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立其后为孟氏。

       关于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为当初庆父虽为长兄,但为了表示君臣之别,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实际上,当时的人都以其年长而叫他的后代为孟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史记作"厘公")。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氏。

公卿争权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季氏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

       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东门氏执政时期,而孟氏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然而,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季文子开始执政。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公室奋起反击,

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孔子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楚灭鲁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军事

         西周时期,鲁国对穏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

        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活动 。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赋",都标志着鲁国租税赋役制度的重要改革;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作三军",鲁昭公五年(前537年)"舍中军",则标志着鲁国军事组织和君臣力量对比的变动过程。

 文化

礼乐之国

春秋列国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殷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

鲁国故城复原图2

鲁国故城复原图2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情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


孔子

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公元前256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

       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70多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太史公司马迁到鲁地"观仲尼之庙堂"时,诸生依然"以时习礼其家"。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汉代统一了鲁国的礼教和秦国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鲁国礼乐之学在两汉时的重要影响。

 经史典籍

《春秋》

春秋左氏传》30卷;

《春秋公羊传》11卷;

《春秋谷梁传》11篇;

《史记·鲁周公世家》1卷;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本篇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

《春秋邹氏传》11卷;

《春秋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论语》(二十卷)

《礼记》(四十九卷)

墨子

 世系

国君

国君称号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身份

文公前10461周文王子,武王弟

鲁公伯禽

伯禽

前1045年-前998年

48年

周公旦子

鲁考公

前997年-前994年

4年

鲁公伯禽子

鲁炀公

前993年-前988年

6年

鲁公伯禽子,鲁考公

鲁幽公

前987年-前974年

14年

鲁炀公

鲁魏公

前973年-前924年

50年

鲁炀公子,鲁幽公

鲁厉公

前923年-前887年

37年

鲁魏公

鲁献公

前886年-前855年

32年

鲁魏公子,鲁厉公

鲁真公

前854年-前825年

30年

鲁献公

鲁武公

前824年-前816年

9年

鲁献公子,鲁真公

鲁懿公

前815年-前807年

9年

鲁武公

鲁公伯御/鲁废公

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11年

鲁武公孙,括子

鲁孝公

前795年-前769年

27年

鲁武公子,鲁懿公

鲁惠公

弗涅

前768年-前723年

46年

鲁孝公

鲁隐公

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11年

鲁惠公

鲁桓公

前711年-前694年

18年

鲁惠公子,鲁隐公

鲁庄公

前693年-前662年

32年

鲁桓公

鲁闵公

前661年-前660年

2年

鲁庄公

鲁厘公(鲁僖公)

前659年-前627年

33年

鲁庄公子,鲁闵公

鲁文公

前626年-前609年

18年

鲁厘公子

鲁宣公

前608年-前591年

18年

鲁文公子

鲁成公

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18年

鲁宣公

鲁襄公

前572年-前542年

31年

鲁成公

鲁昭公

前541年-前510年

32年

鲁襄公子,鲁君野弟

鲁定公

前509年-前495年

15年

鲁襄公子,鲁昭公

鲁哀公

前494年-前468年

27年

鲁定公

鲁悼公

前467年-前437年

31年

鲁哀公

鲁元公

前436年-前416年

21年

鲁悼公

鲁穆公

前415年-前383年

33年

鲁元公

鲁共公

前382年-前353年

30年

鲁穆公

鲁康公

前352年-前344年

9年

鲁共公

鲁景公

前343年-前323年

21年

鲁康公

鲁平公

前322年-前303年

20年

鲁景公

鲁缗公(鲁文公)

前302年-前280年

23年

鲁平公

鲁顷公

前279年-前256年

24年

鲁文公子

后世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另一说卞县(一作卞邑,今山东泗水东、平邑西)为民,鲁国灭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迁于莒城(鲁国仅余此一城,今山东省莒县)。把周礼、仪礼藏于墙壁,薨于柯(今山东东阿),遂葬。

       雠子晦潜逃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35里阚乡,在鲁国诸公之墓傍而居。汉平帝时期,封鲁顷公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祀,公子宽死后谥为"节",其子公孙相如袭爵。王莽新朝时期,又封公孙相如后裔姬就为褒鲁子。

 重要事件

内公子纠后

        鲁庄公八年,齐公子纠前来鲁国请求帮助。九年,鲁庄公派人带兵送公子纠入齐和公子白争位,最终却让公子白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因此杀掉公子纠向齐国谢罪。公子纠死后,追随公子纠的臣子召忽自杀殉主,管仲则被鲁国送还齐国,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言用管仲为大夫。

  曹沫劫盟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自身气力大得到鲁庄公的赏识,用他作为将军。曹沫率军三次与齐国对战,三次都被打败。鲁国因此向齐割地求和,但鲁庄公仍然用曹沫作为将军。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曹沫趁机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返回侵占鲁国的割地,齐桓公无奈答应。事后齐桓公有反悔的想法,但被管仲劝阻依旧归还了侵地。这件事被司马迁记载到《史记·刺客列传》中。

夹谷之会

       鲁定公十年,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作为鲁国会盟的相出席了本次会盟。会盟期间,齐国本想趁机欺辱鲁国,但是孔子严格遵守盟礼的规章办事并以此斥责了齐国不符合礼仪的行为。最终齐景公迫于周礼的威严与孔子的风范,向鲁国谢罪并归还了先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地。

著名人物

  成季:即公子季友。辅佐鲁厘公治国十几年,民得其乐,作《诗·鲁颂》称赞

襄仲:即公子遂。辅佐厘公、文公、宣公,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

曹沫:曹沫劫盟

柳下惠

臧文仲: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曾参:即曾子

墨翟:即墨子

梓慎:天文学家

孔子

谷梁赤∶史官

左丘明:史官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

季武子:即季孙宿

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名般,班般通用,后世土木工匠与戏班祖师

东汉行政区划
司隶校尉部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新兴郡
豫州刺史部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
陈国鲁国西平国谯郡
冀州刺史部魏郡巨鹿郡常山国中山国
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
勃海郡广川国广平国博陵郡
兖州刺史部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
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济北国
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
下邳国利城郡城阳郡东莞郡
东安郡东城郡
青州刺史部济南郡平原郡乐安国北海国
东莱郡齐国乐陵郡长广郡
荆州刺史部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
桂阳郡武陵郡长沙国章陵郡
南乡郡襄阳郡宜都郡新城郡
汉昌郡临江郡西陵郡固陵郡
扬州刺史部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
吴郡豫章郡新都郡临川郡
鄱阳郡庐陵郡彭泽郡
益州刺史部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
犍为郡牂柯郡越巂郡益州郡
永昌郡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巴东属国上庸郡房陵郡永宁郡
固陵郡梓潼郡汶山郡江阳郡
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
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
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
安定属国南安郡新平郡永阳郡
西平郡西郡
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上党郡上郡西河郡
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定襄郡
朔方郡新兴郡乐平郡
幽州刺史部广阳郡涿郡代郡上谷郡
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乐浪郡玄菟郡辽东属国
交州刺史部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
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凉郡
雍州刺史部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西海郡西平郡西郡
注释1.后汉书
注释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 )中注明曾用名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