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在哪里?引发网友热议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20-02-04

做为厦门土著,常常在外面,遇到在厦门的外地人。他们问我是哪里的,我回答“厦门”。接下去一个问题十有八九是“岛内还是岛外?”每次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说岛内吧,思明区其实跟湖里区又差很多。说思明区吧,老市区跟曾厝垵、黄厝,跟前埔又差很多。实际上对于老厦门来说,厦门的定义也就是那10几平方公里点点大。岛外那些地方,虽然行政上归厦门管,但是一般确是直呼其地名,如:同安、集美、海沧。

厦门人眼中的厦门

有人曾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内陆考察团来到厦门学习特区建设经验。当他们驱车开到集美的时候,被集美学村美丽的嘉庚式建筑而感到震撼。但是当汽车开过了高集海堤之后,他们却懵了,四周都是一片片的农田。终于他们的车开到了江头,有一点市镇的气息了,他们又傻了,因为路牌上写着“距厦门3公里”。他们满脸疑惑,到底厦门在哪里呢?


1960年代的厦门地图,图中黑乎乎的色块为厦门市区

厦门在哪里?这是一个好问题。有网友“叫我茶杯姐”在朋友圈上po出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她的朋友的热议。

图片来源艺术西区

回答几乎是中山路、火车站、轮渡、市政府。跟你心中的答案一不一样呢?

不同时代的人对厦门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我成长的30年的时间里,就见证了厦门定义的多次变化。很小的时候,中山路、中山公园一带才称作厦门,过了火车站就不算厦门了。 “上来厦门”或者“落来杏林”是住在杏林的亲戚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的城市几何中心莲花、江头,在那时看来是偏远的郊区,布罗着零零星星的村庄与耕地。之后厦门城区不断东扩,厦门的定义扩大到了思明区,湖里那边仍然多为农村以及工业区。前些年厦门的范围又扩大到了全岛,但是岛内、岛外还是有明显的区分。到了今天,厦门飞速的向岛外发展,岛内岛外的差距逐步缩小,大厦门的规划逐渐清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厦门”定义的变化。

最早的厦门,实际上就是厦门城—内街—外街,也就是今天的市公安局到轮渡一带,连厦门港也被几座山丘隔在了市区之外。1920年代建造中山公园,把100多户人家迁到了现在的百家村,才带动了那个地方的发展。但是路名“深田路”却难以掩盖那里曾经是农村的事实。深田,即“深深的水田”。据70后“一览”回忆,他小时候住在中山公园东门边的共和路。就算在那里,去中山路、海口一带,家里的老人也说“去厦门”。


▲厦门古城的范围,靠厦门城外的街道叫“内街”,靠海的街道叫“外街”。

民国时期,厦门的范围一直到了扩大到了美仁宫一带。思明南路的开辟,也让厦门港与厦门市区连为一体。到了美仁宫那带,你会发现门牌号上都是“社”。美仁前社、美仁后社、西边社、塔厝社,“社”就是农村的建制。二市(第二菜市场)也因此应运而生。二市,处于厦门与禾山交接的城乡结合部。当时禾山地区的农民挑菜过来距离最近,因此二市一直以来都十分热闹。


▲美仁后社旧影(李世雄 摄),美仁社曾经是个渔村。

说到“禾山”,当时的禾山可不止现在禾山街道那么大。当时厦门岛内扣除老市区与鼓浪屿,剩下的都叫做“禾山”,禾山的中心在江头。可是,禾山的领土一直被瓜分。1980年开发湖里,湖里街道从禾山中间划分了出来。后来禾山的前埔又划给了开元区,曾厝垵、黄厝划给了思明区。剩下的地方成为禾山镇。而到了2004年,禾山镇又一分为三。变成了禾山、金山、江头三个街道。


▲1980年禾山公社的范围,占了全岛的4/5

解放初期,由于两岸对峙,厦门沿海地区不再适宜建设。因此工业建设都集中在厦禾路往梧村一线以及岛外腹地杏林一带。厦禾路后江埭至文灶一带在1953年至1956年,通过公私合营后,先后成立了罐头厂、机器厂、电机厂、化工厂、酒厂、橡胶厂、食品厂等工厂,成为厦门最早的工业区。市区也扩大到了文灶。不过过了文灶就是农田。


▲1950年代建设中的后江埭工业区

1958年,随着鹰厦铁路的通车,厦门火车站建在了梧村。50后的老林回忆说,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车站周边还是一片片农田。火车站往莲坂、吕厝的方向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而往文灶的方向才依稀是逐渐稠密的城市建筑。所以当火车站建成之后,人们就把火车站以西的地方称为市区,以东称为郊区。六十年代,他还在读小学时,学校常有下乡劳动的课程,当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步行到火车站附近的郊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记得每次下乡时,总是走过火车站到莲坂,参加拔杂草或割稻子。


1960年代双涵梧村一带,筼筜港文灶盐场 (陈天益)

你或许要问,那禾祥呢?滨北、滨南呢?改革开放前这些地方都还没有“出生”。他们还是筼筜港的一部分。特区成立后的前二十年,大部分的建设都是围绕着旧筼筜港填海建成的。比如:滨北、滨南、槟榔、松柏。1988年,厦门市政府要从公园南路搬到现在的湖滨北路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搬。觉得又远、又荒凉。而现在呢?滨北却是厦门政治、金融、娱乐的中心,不折不扣的市中心。


▲1980年代末的滨北筼筜新区,中间的建筑物为新建的市政府大楼

就算到了1995年,厦门岛还是被铁路分割成了两边。西部是老市区以及欣欣向荣的湖里工业园。可是厦门的道路遇到铁路就变成了断头路。当时的地图干脆只印厦门岛的西边。而东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只有零星的几路近郊公交可以到达东部比较大的村落。


▲1992年厦门地图只有厦门岛的西部,东以铁路为界。

据80后维维回忆,她1997年搬到东方山庄。那时候那边仍然是城乡结合部,莲前大道刚修到那,连公车都没有。地产商只好自己包了一路公交方便业主出行。

后来,随着会展中心的建成,前埔也开始热闹了。环岛路的开通,也把旅游业带入了曾经的前线,曾厝垵、黄厝。2000年厦门市区范围—东到前埔、南到曾厝垵、西到海沧、北到枋湖。市区面积80多平方公里。

▲2000年的厦门地图

到了今天,厦门全岛都是市区,道路四通八达。岛外的沿岸地区也先后建立了新市区。市区面积>180平方公里。除了传统的市区,海沧新城,集美新城,杏林湾新城,翔安、同安新城,一个比一个漂亮。现在要回答厦门的市中心在哪,是越来越难回答了。或许有一天,厦门到处都是市中心!


▲从当今的卫星图看厦门城镇化的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