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遠去的家園 第三季 江南名镇盛泽 小桥流水人家

 zzm1008图书馆 2020-02-05

自序

‌盛泽,小桥流水、弄径如织,河浜纵横、庄里交融。生于斯长于斯,儿时印象深植灵魂深处,五十余年挥之不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家乡已面目全非,家乡之福?家乡之哀?
有人说,人如果开始怀旧,就说明他老了。我要说,怀旧并不是人老的标志,有些情感与生俱来,比如童年时的家乡美景、儿时的伙伴,同窗的友情…本来就是用来怀念的。或许正因为失去,所以怀念…
远在美国西雅图的某女士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我的《童年的家乡》画集,触动了思乡之情,蓦然升起回乡探亲的热望 ……
几十年同学聚会,飘泊在外的游子,不顾长途跋涉的辛劳,纷纷飘洋过海奔赴故乡,为的就是一次怀旧的相聚,一起找回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份纯洁的友谊。童年家乡的回忆就是人们心中对怀旧情结的最完美的诠释,最有效的宣泄,从心里流出的终究还是要回归心灵。
然而遗憾的是,当久居他乡的游子,站在升明桥上放眼现今繁华的都市,却再也找不回童年的梦影。故乡,我回来了!可是眼前的故乡如此陌生!就像漂游途中的另一座座城市,千人一面,找不回母亲般的温情。
故乡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故乡又很远,远得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温情。人归故里,灵魂却找不到栖息之地…

  远游在外热爱故土的人们那份赤子之情,让人感动也促我奋发努力,我要用我的画笔,用自己掌握仅有的绘画技能把珍藏在记忆中远去的家园细细描摹、慢慢还原,聊慰游子们思乡若渴的情怀。
每一幅小画都耗费我巨大的心力,有时候画那些面目相似的弄堂甚至是无比枯燥的。我不是专业画家,谋生之余只能利用每天有限的一点点清净时光来作画…然而我一直坚持画下来,从提起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过,如今《远去的家园》第三季刚刚完成。
没有人能告诉我,梦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我并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能完成夙愿,凭的就是灵魂深处对遠去的家园无限眷恋,和对留住家园的梦想的执着追求,凭着儿时逐渐褪色的记忆,在网上、在民间、在严金根先生等无数热心友人的帮助下,把能收集到的资料图片,用并不专业的画技竭尽所能地描绘了家乡盛泽曾经的模样。也许这就是执着梦想的神奇力量。
我不曾过多地探究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只是手写我心,将我心中喷薄的怀恋之情诉之笔端,分享于所有有缘人……

秋叶纷飞秋雨寒,乡思乡愁道不完。每逢佳节更思亲,明月应是故乡圆!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谨以此篇和第三季《远去的家园》,献给热爱家乡的人们,献给海内外的游子.祝中秋快乐!






风把空气凝结成了水
水把桥孕育成影
影朦胧了桃
逃不出水滴的轻抚
抚出海棠依旧的模样

白洋月色

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
在桥头上的别离似乎多了一丝眷恋的味道
与她在水边的嬉戏想到了郎骑竹马来的青涩爱怜
于是
桥与水隐隐约约地成了江南的“红娘”
盛泽的桥是有故事的
当足尖轻碰着缝隙中还留存着苔藓的石阶上
记忆中仿佛就有一段才子佳人依偎共赏白洋月色的浪漫情景
但纤手掠过桥头上的斑痕时
似乎惊扰了孩童放学归来时的无忧无虑

西白洋

东白洋

沿着红梨渡的青石长堤
捡拾明清遗留的故事
伫立古桥的春风里
看彩练万匹舞云霓

白龙桥

蚕花殿旧址

先蚕祠(原蚕花殿)



白龙桥先蚕祠巍巍耸立
百年繁荣尽收眼底
呷一口茶听一日小满戏
丝竹声声吟唱盛世的传奇

小庙巷

目澜洲

蘸一角天青色

喧器中的一段留白

目澜州初建时就已存在的古树

香波桥

大王殿

岳庙.关帝庙

上升村千年银杏树

带福桥汪恒瑞酱园

香波桥下碧水悠悠
大王殿里炊烟袅袅
岳庙.关帝面烙着精忠报国
上升村千年银杏树依然硕果丰盈
带福桥汪恒端酱园旧址盼君留步

观音桥

西庙桥

善嘉桥

新春桥

登春桥

龄嘉桥

观音.西庙.善嘉桥在初春烂漫处
新春.登春.龄嘉桥在深秋落叶中

东庙桥

升明桥

计家木桥

百嘉桥

斜桥

中和桥

东庙.昇明.计家木桥在荷池深处
百嘉.斜桥.中和桥跹于楼台小筑

东径桥

带福桥

如意桥

沉目桥

保盛桥

圆明寺桥

乌新桥

南新桥

登云桥

东径.带福.如意桥繁花灿烂
沉目.保盛.圆明寺桥浮萍点点
乌新.南新.登云桥香味四溢

水月桥

福海桥

万缘桥

泰安桥

前庄村水月桥里银色美
前窑村福海桥故事多
东港村万缘桥点姻缘
黄家溪泰安桥子孙乐

南麻…七孔桥

南麻…双龙桥

坵丘…亭子桥

盛泽的桥,是荡漾在菏塘上的精灵
一蓑烟雨后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絲愁年华'

离乡

斜桥倩影

盼归

盛泽的水
是柔美的江南女子的绣帕
折一茎绿荷
挽一朵莲蓬
红彻心扉的莲子撒满罗袖
“低头弄莲子,莲清如水”

西庙

东白洋轮船码头

西白洋轮船码头

圣塘港及贤圣庙

中和桥基督教堂

东港贞节牌坊

济东会馆

盛泽的人家
是往昔日出而作
日落而归的淳朴

徽宁会馆

沈家绸行

遠去
是一份沉甸甸的美
就像水滴浸在了宣纸上
尺管轮廓不在清晰
却真实存在过
我不是一个画师
只是将记忆中的景用笔描绘
七分景
三分记忆
             
                                               佳丽 文


                                                                                           
  

邻近古镇

铜罗

铜罗荒天池

同里

震泽

黎里

乌新挢雪景

愿将秃笔寄桑榆

记得是去年在红梨书画会认识的庄子明君,知道他对绘画情有独钟,非常努力,然后在每一次的书画会例会上都能遇见,只是我平时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写毛笔字也是偶一为之,更不擅画,故疏于交流。最近因在微信群中多次发现他展示的地方历史人文景观和诸多街巷、桥梁旧迹的描摹,数量十分可观,一些五、六十年代尚存,又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或被改变的场景得到再现,这不仅唤醒了我某些早已沉睡的记忆,也勾起了我的兴趣。

浏览他的画稿,惊讶于这些画稿对盛泽某一时期历史场景展示的广博和全面。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吧,画稿所展现的历史时段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又可能是作者对地方文史有所研究或涉猎,或者受到至今犹存的一些老照片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景物也有表达,全部画稿其综合反映的时间跨度将近半个世纪,由于时间跨度过大,蕴含的历史变迁也大,一些画面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辨识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每一幅画稿上同时能大致说明它所存在的时间段,只是举手之劳,却对保存历史面貌无疑是有用的。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有心人,一个有大毅力的人,一个对自己家乡怀有深沉爱心的人。用一枝画笔来再现地方历史风貌,人文底蕴,这与我研究地方历史文化遗存,解读人文积累,异曲而同工也。这可算是我从微信上欣赏到作者部分画稿的第一层感觉吧,心里还产生过去拜会作者,进行一下交流的冲动。

今天接到吴江汝悦来先生的来电,要求我为庄子明的画稿在网上公开发表写一点什么,继而,子明君也来电,并约好到我目澜书画院晤谈,这使我进一步引起了重视。因为要写,不管是赞扬,还是评点,总要言之有物,能表达出我自己认为是合适的看法。似乎心有灵犀,傍晚收到了作者发来的一、二两季的全部画稿,趁着夜阑人静,从写真的角度,以一个地方文史爱好者的心态遂幅看去。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已进入知天命年龄段,以存史存真,再现历史原貌为目标的人来说,能完成两批次,总数达156幅之巨,其从选题、构思到绘制,所耗之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据说还有第三批作品也将问世,我努力地把这些画作融入到这个身材瘦削,面容清癯还稍显苍白,一个生活并不富裕,仅靠开一爿小烟什店维持生计的作者形象中,再联想到他无任何功利目的,长期执着地孜孜以求,内心由感动而到感佩,我眼前看到的似乎不是画,而是一种饱满而坚强的精神力量。

从画稿上看,作者为了再现历史地域原貌,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老照片,进行了无数次的实地考察,可谓呕心沥血,也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至少在当地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微信留言中好评如潮,还有一些人要求作者将这些画稿结集出版,从今天与庄子明君的交谈中看,这也是他今后的一种愿望。有鉴于此,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给一点我的建议。

把握历史时间的节点,这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特别是我镇的历史发展,在老镇区建设改造的道路上过去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唯一的一次大变化出现在1969年开始的西白漾围垦以后,市河被填,古桥被拆,许多优美胜景从此消失,街、巷、闾、里面貌被改变,虽名称依旧而物似景非,盛泽镇的老房子已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7万平方米减少到如今的约16万平方米,如果没有一个时间的标识,就容易出现历史的模糊。比如一幅“得意楼”的画,作者参照的是1967年拍摄的照片,楼前的混凝土平桥叫“东新桥”,这个场景在盛泽的历史上只存在7—8年,1972年填河拆桥,即已不复存在,而在1965年以前,老的东庙桥还在,这里就完全是另一派景象。

明确地标,寻找人们耳熟能详,并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进行表达。这种以反映历史真实脚步为宗旨的作品,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老年人看到它倍感亲切,还因此被打开记忆的闸门;中年人看到它能弥补历史认识的缺憾,从已经消失或被改变的历史场景中更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青年人看到它则更能看到历史的巨大反差,更深刻地体会到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作者有更高的责任心,要深刻地了解历史人文印记,正确定位历史场景,反复印证将要展现在自己笔下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使每一场景的特点能躍然於纸,为观赏者所认可,而不能用艺术夸张来模糊形象的真实涵义,变得非驴非马,名是而实非。如“小庙港”的画,作者已经完全是凭空憶想了。现在的小庙港仅有名称,这条港早在1965年前后已被填没,所以有了东新桥,后来东庙被拆,又有了邮电局,逐渐成为了今天的景象,作者要想复原这小庙港尚存的面貌,那就是六十年代初或更早的时间段,这时的小庙港河道直通斜桥河,港西是有名的东庙,一排龙墙蜿蜒而北,过东庙连接敦仁里,港东是一条石板路连接后街,沿路都是民房,也有店面,港上是东西走向的四座小桥,第一座安德桥,后两座均单面石级梁式,分别连接进东庙的两个东向边门,最后一座沟通敦仁里,所以要在画面上表达这样的旧貌,必须抓住:东庙(即使只画其一角),河道和桥梁这三要素。

深入了解历史人文底蕴,方能正确反映旧貌。作者抓住了七十二条半弄堂这一对盛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概念进行再创作,这自然是非常好的选择,从众多的画面上也能看出作者在绘制它们时的精耕细作,因为数量庞大,弄堂两边全是民居,很容易出现弄名不同而画面相类的情况。

弄堂是盛泽最丰满的一份历史人文遗产,从弄堂里走出了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名人。盛泽的弄堂因名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以丝绸纺织形象命名的,以商号店铺命名的,以桥梁建筑命名的,以及一些其它命名,这就需要作一点研究,在确定要表达的历史时间节点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它的不同特点。如作者画的“潘家弄”,这是一幅较成功的作品,盛泽至今尚存的两处跨街楼之一,就在弄口,但对“鲍家弄”的表达就有点南辕而北辙了,这条弄,无论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以后,甚至直到现在,虽然弄口和前段的形象已大大地改变了,但它富有商业气息的特色却始终没有改变过。再如“新开弄”,这是一条很不平凡的弄,因民国二十五年出马灯大火,为救人,盛泽著名士绅郑式如舍地而开辟,按作者画面有船,有河埠的情况,他的时间节点至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但是在那个时候,弄口的标志性建筑,东首是协昌祥布店和存天德药店,西首是钟源馆饭店,弄内郑氏旧宅至今犹存,弄底正对四扇墙门,这是盛泽最后一位进士王文毓的府邸。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许多高门大户都隐藏在这些深深的弄堂里,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演化,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无不是靠他们逐步积累形成的。

庄子明君是一位有心人,他以一份爱家乡的拳拳之心,用画笔努力去再现历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感动之余,写了这些话,算是读后感吧,愿他在不断的进取中更上层楼。

                                                                                                                                                               萧海铭
                                                                                                                                                               2016-9-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