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人所有作品仅在《今日头条》发布。 常常和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中国书法有没有进步? 我相信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时代在进步,一切都在进步! 细想一下,便知自己进入了一个误区。“时代在进步”自然是千真万确,而书法却不能简单滴用进步与否去衡量。因为书法是一个文化标志,而不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问题。换言之,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如书法,中国书法在不断地发展,但若论书法艺术,则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一个又一个高峰连接而成的山峦,宛若银河,光辉灿烂。简单地比较是否进步是没有意义的。 不仅书法如此,书法理论也是如此。 中国有专门的书法论述,始自汉代。而汉代的书法论述无疑是中国书法论著的高峰。因为,当时的书法论述均出自于其书法代表人物,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对书法的理解与阐述。出自于实践的理论自然高妙。 蔡邕的《笔论》既是如此。 蔡邕(133-192),东汉末期著名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其书论著述由《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堪称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人物。其撰写的《笔论》诞生了书法理论的一个不朽论点。 《笔论》全文仅127字,如下: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需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放得谓之书矣。 第一句话,便开宗立意,也奠定了其中国书论的不朽地位! 伟大的作品从来都不会让人费解,而是第一时间就会震撼到你的心灵。这篇距今2000年的文字,我们今天读起来毫不费力,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句做作的拗口之言。然而,一个“散”字,足以让你回味无穷。 书者,散也。何谓“散”?“散”不是“松散”、“散漫”,而是“自然抒发”。亦即后文所说的“任情恣性”、“随意所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身体调整到最自然的状态,把意念融汇到所书写内容之中。 而蔡邕对书写形态的描述生动自然,充满了对比于辩证的观念,实属难得。最有意思的是:“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多么切中时弊!书房越来越大、工具越来越豪华、“捧哏”越来越多、头衔越来越高,而书写越来越随意、越来越应酬、越来越张狂。远离真情实感,终究会失去艺术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