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家十四日,咏史诗八首及旁白

 不准牛扭 2020-02-05

宅家十四日,咏史诗八首及旁白

《左宗棠》

将倾庙堂仗股肱,东南骤雨泪英雄。才高季子轻八股,骨瘦招郎是卧龙。

敢问湖南可无左,应知天下幸逢公。乱云飞度玉关险,杨柳春风改旧容。

旁白:

左公逝福建总督任上,顷间大雨如注,民传天若有情,惜左公去也。其后庙堂失擎,将倾必矣。

左公家贫,好百家之学,志在经世致用,以“卧龙”自诩;恶八股,故屡试而不中,仅举人耳。入赘湘潭,招白眼,平生以为耻。

天下乱,入幕湘府,政出其一人,遭谗,几问斩。有识之士俱保之,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及建“楚军”,横扫千军如落叶,名与曾文正公齐。

后新疆叛乱,朝议以为不毛之地,当可弃之。独左公怒,抬棺出关,“不斩楼兰誓不回”。其年六十有五矣,可谓无私。及光复,重屯边,“遍插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今日新疆尚称杨柳为“左公柳”。

曾国藩赞曰:“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范仲淹》

登斯楼也忆斯人,万顷碧波千古文。不屑趋窗觑鸾驾,早知秋日入朝臣。

辞京折柳曰荣事,小范用兵如有神。文采细思犹可近,欲摹浩气最难真。

旁白:

少读《岳阳楼记》,惊其文采飞扬,一唱三叹。不意范公作此文时,尚在邓州,但凭儿时记忆草就耳。既成,千古传诵,岂其自料乎?而后,登斯楼也,览物之余,自必咏其文而思其人。

其读书时,恰逢天子过市,众争睹之,独其埋首一隅,手不释卷如故。人惑之。答曰:'明秋殿试当见,何必急于一时' 。其后果然中榜,与天子同堂议事。

在朝,范公以敢言著称。斥奸相,遭贬出京,群臣争送之,私而谓之曰:'荣事也'。及返,又谪,曰'尤荣'。如是者三,折柳京郊,范公自嘲:'迄今,当已三荣乎?'众哄然为之乐。

守延州,军威大振,夏羌不敢犯边,谓:'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兵甲。

今读其文,不复为其华丽醉。细思之,古往今来,妙笔生花者众,独乏其先忧后乐之襟怀耳,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矣。

《魏征》

华山道士睡惺忪,一骑红尘掳帐中。枉有奇谋屈洗马,百无禁忌仗国公。

君如图治宜兼听,民可覆舟犹警钟。以铜为镜衣冠正,把镜无人应是空。

旁白:

魏公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忧天下乱,出道华山以避祸。时元宝藏反,拥兵十万,虑帐中无能文者,忆及儿时玩伴,即遣十余骑,夜奔百余里,掳而归。由是落草而为寇矣。后归李密,归窦建德,归唐太子李建成,皆赏其文采,令掌文书,然多买椟还珠,不纳其谋,官居洗马,捉笔吏而已。

秦王日隆,屡谏急杀,太子勿从,致有玄武门之变。秦王招责曰:“奈何离间我兄弟之情?”答:“若信我,必无今日之祸。”秦王奇之,“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进封郑国公。

魏公敢谏。民传“太宗罢朝”、“鹞死怀中”诸事,津津而乐道之。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诸语,妇孺皆知。其《十渐不克终疏》、《十思疏》诸文,名垂千古。

自古不乏敢谏之人,独魏公功德圆满,何哉?其独贤乎?其独善谏乎?非也。魏公既去,太宗叹失一镜,然镜固明,倘无人把镜以自审,恐亦枉然。故成贞观之治者,魏征也;成魏征者,太宗也。

《周敦颐》

几番把酒望京师,水远山长欲暮时。坐看霜林贪晚籁,神游银汉起幽思。

千言说易千家解,百字莲花百代痴。云鹤只宜溪畔老,浮生堪醉莫非诗。

旁白:

元公者,湘人也,哲人也,仙人也。一生官卑,多迁徙,远京师。故存'山林之志',好与高僧携游,但遇奇者,遂忘形,盘桓数日而不归。通百家之说,喜玄思。学著无多,但《说易》耳,止千余字,生成宇宙,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承启圣道,'功在孔孟之间'。后人争说《说易》,汗牛充栋。文有《爱莲说》,共一百一十九字,借莲以抒君子情怀,千秋为之痴。由是观之,圣人之言不贵多贵乎精矣。

无钱财,好布施,视富贵若浮云。自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游庐山,钟其秀,结庐而居,以终老。门前有溪,命为濂溪,故又号濂溪先生。

《陆游》

似水如花自是仙,青梅竹马忆当年。多情每每遭天妒,幽梦匆匆只泫然。

怒发已随霜剑老,关河还乞锦衣怜。西湖歌舞声声碎,细雨骑驴入晚烟。

旁白:

唐婉者,放翁之表妹也,柔情似水,貌美如花,且自幼青梅竹马,既婚,如胶似漆。婉亦善诗,每唱和。陆屡试不弟,陆母疑唐婉所累,恶之,令休之。无奈而藏于巷,私与之通。事发,“执手相看泪眼”,转嫁他乡。

一日游沈园再遇,放翁慨之,题《钗头凤》于壁:“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婉见之,亦和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不数月,婉郁郁而终。

暮年,放翁返,傍沈园而居,每望之而不能胜情。赋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爱至如斯矣。

放翁多诗,过万首,半言恢事。朝廷偏安,醉生梦死,“直把杭州作汴州”,致以憾终。其《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感动中国。其“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之句, 吾以为,乃放翁一生之写照矣。

《王夫之》

先师宁与大明去,夫子耻为鞑虏臣。

铁马金戈伤往事,箪食瓢饮傲乾坤。

欲知梨味须亲试,打倒前贤辨伪真。

惟楚有材堪大任,师承俱是此山人。

旁白:

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

就读岳麓书院时,清兵破湘,其恩师吴道行召集师生曰:“吾随大明去也!”不食而卒。

举兵抗清,率万人攻长沙,败。转投南明,任行人司行人,饱经血雨腥风。及南明灭,亡命天涯三载,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家乡,茅屋以居,人称“湘西草堂”,潜心学术,教书糊口。清廷仰其名,多番延请,不仕,瓮牖孤灯,“完发以终”——致死不剃发。

船山先生于学术无所不涉,无所不精,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其学说重实践,贵批判,倡经世致用,奠定湖湘文化之基石。“中兴名臣”受其惠,“戊戌变法”被其泽,章太炎更以为辛亥革命赖其成。

清末民初,知识界盛行船山学说,视为“救时之良方”。长沙今有“船山学社”,为红色旅游圣地 ——在此,青年毛泽东与船山思想有过一段初恋……

《七律 郑板桥》

心共天青性自狂,写竹不售臭皮囊。

衙斋夜听八方雨,马屁诗嫌一字长。

三匹毛驴拖远影,两行热泪老苍山。

糊涂滋味谁真解?风雅人家挂满堂。

旁白:

作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其“怪”可知。

按理,以卖画为生,自然价高则喜。他不。他卖画要看对象。若买家是脑满肠肥附会风雅的盐贩子包工头之流,“对不起,爷千金不卖!”

这……

岂非是跟钱过不去吗?

更有甚者。一次“省长”来视察灾情,酒足饭饱之余,请他当场赋诗,“笔墨伺候”。多好的机会呀!可是,作为下下属的他,愣是一字不写,举座愕然失欢。

这……

岂非是跟仕途过不去吗?

不会那时就流行“神马都是浮云”吧?

都是孟子误人!郑兄一直牢记着孟老的教诲——书生报国,“兼济天下”!为此,他寒窗苦读,锲而不舍,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终于50岁时出仕——官居山东范县县令。

他当官是为民,甘洒热血写春秋,受到百姓的爱戴。可是,他上下左右的人当官是为了当官。鹤立鸡群,非我族类——使他成为官场的“闹药”。终于61岁时,因为擅自开仓赈灾被革职。

走时,他是山东潍县县令。

走时,只有三只小毛驴,驮着几箱书。

走时,万民夹道,痛哭失声。

走时,他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终于,他还是回归到“ 独善其身”。

回放平生如电影,他发出一声叹息:“难得糊涂”!换言之,意即:官场黑暗,惟厚黑者得以生存。

博学如他,难道不懂得见风使舵、逐流扬波、青云直上之道?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一句“难得糊涂”,浸透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孤独的悲哀!

斯时如此,后世犹然。

我有些好奇——假如,郑兄“反穿”到今天,见到我们山寨大量荣誉出品的“难得糊涂”的匾额行销天下,挂满风雅人家,不知是想笑呢,还是想哭?

《陶澍》

多才之地古无人,屈贾究非湘水生。

侥幸陶公领半壁,栽培子弟俱名臣。

沉疴有赖回春手,准奏如同绝妙文。

但见长江后浪起,悠悠无复忆昆仑。

旁白:

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幅名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湘潭人杨凯运更添了一幅:“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是很牛皮,但没办法——事实如此!三湘无特产,四水多伟人。

然而,湖南盛产伟人的历史自陶澍始,此前乏善可陈。

湖南以“屈贾之乡”自诩。其实,屈原是湖北秭归人,贾谊是河南洛阳人,不过死在湖南而已——一个投江,一个居然是郁闷死的。

掐指算来,此前湖南土生土长的历史名人有:蒋琬(湘

乡人,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蔡伦(耒阳人,东汉发明造纸的太监),欧阳询(长沙人,唐朝书法家),周敦颐(道县人,宋代理学家),王夫之(衡阳人,清初学者)等。仅此而已。这是三千年的榜单?汗!

到陶澍,才打开局面。

陶澍,安化人,官至一品。当其时,清王朝垂垂老矣,百病缠身,他对症下药,居然妙手回春。

陶澍能文,但他的时间都用来写奏章了。

值得一提的是,陶澍识人,且“举贤不避亲”——扶植了一大批“亲不亲故乡人”。

从一副对联发现左宗棠,与这位当时的“小学老师”结为亲家,视为国柱。

偶遇待业青年胡林翼,“惊为伟器”,许之小女。

提携曾国藩、郭嵩焘和彭玉麟等等。

之后“无湘不成军”;之后“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之后长江后浪推前浪,敢教日月换新天……源头在陶澍!

清末名士张佩纶素来鄙夷天下英雄,却独服陶澍,曰:“道光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可谓黄河之昆仑、大江

之岷也。”

于今,知曾左者众,识陶澍者稀,思来一叹!

《七律 魏源》

隔江歌女唱升平,独上层楼谁泪噙?

八股文章徒锦绣,大洋彼岸起风云。

海国图志平夷策,经世文编赤子心。

孰料睡狮呼不醒,东瀛气象焕然新。

旁白:

魏源,湖南邵阳人,少有才名。虽以八股考取了进士,实不屑之。

应贺长龄(时任江苏省长)之邀,辑《皇朝经世文编》,总汇天下实用之学,洋洋120卷,一时洛阳纸贵,令士人皆有用世之志。

这年,他31岁。

及鸦片战争败,大清王朝已然日之将夕,风雨飘摇。

应林则徐之托,编《海国图志》100卷,俨然一部世界大百科全书——详细介绍了各国的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和物产等等。

在序中,他喊出了回荡百年的口号——“师夷技以制夷”!

籍此书,他期待唤醒中国, “风气日开,智慧日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抛出巨石,却没有激起一朵水花——当局者置若罔闻,依旧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流连忘返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年,他48岁。

绝望之余,他遁入佛门,在晨钟暮鼓中以青灯梵香疗养那一颗破碎的心。

于魏源静心写作《净土四经》之际,某位日本才俊来到中国,偶遇此书,大惊,携而归。年轻的日本天皇阅罢,亦如获至宝,誉为“不龟手之药”(救国良方),急令翻译出版,课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套……

梁启超说过:以《海国图志》为启蒙,日本发生了一场革命——史称“明治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