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穿一幅油画的背后

 蒲公英6817 2020-02-05

文 | 王力丽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的名家讲座在新年伊始就引起了轰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丁建元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独有的写作风格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微观解读一幅油画,以散文的语言对之进行解码和重新编译,解开“油画里的密码”。

丁会长的语言生动有趣,常常引来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他说:油画可以写成散文,过去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也没见过油画这样评的,我把散文和油画送到婚床,让它们结婚,管它们生什么样的孩子,就像东北的乱炖。还非常谦逊地说,今天不是学者式的作报告,也不是官员似的讲话,今天就是文友聚会,沙龙聚会,可以辩论、讨论。

说到如何解读一幅油画,丁会长告诉大家:面对一幅画,盯着看,要想到画家开始是怎么画的?草稿怎么打的?回到用铅笔打草稿的时候,然后慢慢渗透进去,他以列维坦的油画《深渊》谈起,画的是投深渊而亡的殉情少女,画面上却没有人物,是一幅乡村风景画,了解画家画这幅画的背景,才明白那些向上的树,向下的云,残阳的余晖,弯曲的小桥,水面似静还动的波纹,是几种力量的冲突动荡,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悲伤和痛苦。如果不是这样详细透彻地解读,多少大师的油画都明珠暗投,看得见的是画面,却看不懂油画所表达的含义。

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无法慰藉的悲伤》,画家画的是一个失去两个儿子的悲痛欲绝的母亲形象,首先分析画家如何塑造人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表情、衣服、动作、身后的灵柩、出殡的花环、门上的钥匙、两朵黄色的郁金香、墙上模糊的圣母像,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有内涵,来表达一个心碎的母亲那无处诉说、无法化解的悲伤。这样层层解刨,油画里的故事通过塑造的人物细节一一展现,慢慢就会看懂一幅油画了。

俄国普基廖夫的《不相称婚姻》中,画的是风烛残年的老将军娶了如花似玉的少女为妻的结婚场景,美丽与丑陋,衰老与青春,多么鲜明地对比,不相称的婚姻,却有着各种人物相称的表情,哪管一个还没长大的少女无奈被动的接受一个被摧残被侮辱被毁灭的命运。

同样的列宾的《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对60多个人物画面进行分割三块的解析,每个人的衣着、头饰、行为、神态、表情,反映着不同阶层的人,可以说是整个俄罗斯的一个缩影。虽然油画表现的是一个动态的游行队伍的瞬间场景,但始终要把静止的变成运动的,以运动的眼光看待,把平面的变成立体的、流动的,因为每一幅油画都是平面的、二维的,带到一个现实的空间来理解,把二维的变成三维的、多维的。

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只截取了失败的近卫军早晨就要临刑的一个场景,但是要作为一个流动的立体的现实空间来理解,就如身临其境,来到红场那个屠杀的现场,目睹了高高在上骑着马的威严傲慢的彼得大帝,听到了不屈勇敢的近卫军战士朗声的宣言,甚至能闻到刺鼻的血腥味,但那些有血气的英雄好汉,没有一个低头屈服,在强悍的敌人面前,没有等级,只有对手;没有生死,只有对决。了解的那段历史,也就理解了不应该在一个画面同时出现的华西里伯拉仁诺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宫,这隐喻着高度政教统一的集权制的残暴。

看懂读懂一幅画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画家本人,读他们的传记,才能慢慢走近画家的生活,贴近他们的人生,揣摩着他们为什么画这幅画。《无法慰藉的悲伤》的作者画的原型是他的妻子索菲亚,也有失去儿子的悲痛经历,有丧子之苦,他亲眼看到妻子无法摆脱的痛苦,画了13年,三易其稿,了解了画家的这种感同身受,才会明白一个伟大的画家完成一幅成功之作的原因。

从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危病的女孩》中,能强烈地感受到画面辐射出的极度的悲伤和强烈压抑的情绪,那个可怜的濒危的女孩对死亡来临的无奈和对短暂生命离去的麻木,看不见脸庞的母亲那巨大的悲伤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可奈何的绝望及对孩子无能为力的愧疚感,从母亲瘦弱的身体、黑色的衣着、斑白的头发、垂下的头颅、握住女儿的那只手无不一一地体现,整个画面是暗色调的,反映着作者个人的思想情绪和生命密码,因为画家蒙克从小就看到身边的亲人因病死去,死亡一直在伴随着他,所以他的身心是忧郁的、恐惧的、焦虑的,长期被死亡、疾病的阴影所笼罩,不免对上帝怀疑、对命运的不确定及对不知何时的死亡来临怀有深深的疑虑和纠结,他的笔触是他内心感受、他的哲学思想的反映,是扭曲的、旋转的,画的骷髅,画的《呐喊》都带有强烈的病态。

其实看懂一幅画也不难,去寻找画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即便隔着千里万里的不同区域、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思想的人的共性---人性是相同的道理。四海之内皆兄弟,就证明人性的相同,否则,怎么能成为兄弟。东西方的的文化历史不一样,但人性观是一样的。如母爱的无私伟大、对弱小的同情和保护。

但读懂一幅画也很难,要读西方哲学和宗教,不读透,就不能理解油画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就无法解读画中的宗教意境。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洗礼,天天浸润在宗教的滋养中,十几岁就把《圣经》背过了,《圣经》绝对不是一般的宗教,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之集大成,圣经从头到尾贯穿着两个字:善与恶,在善与恶中伸张正义。西方的油画深受《圣经》的影响,圣经的精髓都融化在血液中,画的题材也大多是圣经里面的故事。

以散文解读油画,开启了看懂一幅油画的思路,油画是用一层一层色彩的挥洒、涂抹、覆盖来表达作者心里路程的,用各种线条、光影来铺陈作者心绪的百感交集,所以,看一幅画也需要一层层剖析进去,读出画家的思想,看画养眼,如同心灵鸡汤滋润人一样,但在鸡汤中放进一个鸡腿,鸡腿就是思想。不管什么画,没有思想的画就不能称其为好作品。

讲油画也是讲散文,一幅画可以读懂很多内容,一篇文章也不一定是一个主题,可以多个主题,或许前后有矛盾,其实,不矛盾是我们的想象,我们本身就处在矛盾之中。用散文解读油画,语言和绘画是不搭界的,就像文字和协调、色彩永远是两个世界一样,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混搭的世界,混搭才能出其不意,才能另辟蹊径,才能有这堂新颖而深刻的讲座。(部分油画选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感谢。)

作者简介:王力丽,网名渔樵,出版了散文集《雪地舞蹈》和《风中行吟》《天光云影》《渔樵闲话》《南极诱惑》,有作品入选齐鲁文库《当代散文诗人16家》、《青年作家年鉴》等。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会员。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 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