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秦岭之尖 2020-02-05

行书与楷书几乎同时形成。反映行书形成的书迹,如秦始五年简、正月廿四日残纸、小人董奔残纸、前凉李柏文书等。

它们大多为西晋时期的残纸。东晋行书成熟后,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归于王羲之名下的一批行书作品。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兰亭序》历来被当作王羲之的代表作,但真伪一直没有定论。人们提出的疑问是,它的风格与王羲之其他作品不同,似乎属于东晋之后的某一阶段;此外,从文献学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否定的证据。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20世纪30年代,国内开始见到日本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作品的摹本,它们是《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这些摹本估计在唐代传入日本。这是国内文献中不见著录的几件作品。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国内收藏的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作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三帖的古朴、质实,与《兰亭序》、《快雪时睛帖》在气息、笔致、意境上都有所不同。当《丧乱帖》等作品传至国内后,人们很容易发现,这几件作品中的笔调、韵致与三帖如出一辙。这几件作品与三帖加在一起,构成了王羲之一个另类的完整的世界,与《兰亭序》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所包含的笔法、结构、章法的无穷变化,笔触的凝重,意境的质朴、深邃,不是用'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能解释的。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对王羲之行书风格的认识,于与此跨进了大大的一步。这是超出历代所有论争之上的收获。'龙跳天门'和'女郎气'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很可能是人们面对真伪两类作品的不同感受。

把《兰亭序》与'丧乱'等八帖进行细致的比较,使我们能够更为清楚的把握两类作品的特征与差异。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例如,八帖在笔画走向上看起来有很多直线,但点画内部笔锋运动的轨迹多取曲线,这就是说,笔锋轨迹的变化隐藏在点画内部;《兰亭序》笔锋轨迹多取曲线,但它明显地反映在点画外形上。再如八帖起笔以方形为主,即使有前导动作,也绝不曾影响到'方'的感觉,预备动作所形成的线细微而附属性质明显,当它融入笔画时,则立即成为笔画的实在部分,融入的过程非常短促;而《兰亭序》前导笔触融入笔画时,有一个明显的过渡阶段,作者对这一段线有细致的控制,它与笔画组成了一个逐渐变化的实体。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笔方式。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快雪时晴帖》是著名的传世摹本,此帖运笔中处处注意中锋,但笔画内部运动非常简单,与'丧乱'等八帖方、圆之间自由转换的笔法不类;结构上,平行笔画都非常规整,而'丧乱'等八帖几乎所有平行笔画都有轻微的变异——这里表现出处理结构时完全不同的感觉状态。《快雪时晴帖》的母本应为一件前人临本,而非王羲之原作。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由唐僧怀仁从王羲之各种作品中汇集而成,字数多,摹刻精致,历来被当作学习行书的重要范本。要把来自各种作品的单字汇合成一件作品,可以想见,对这些单字多少要做一些处理,以使它们能够处于一个整体中。由于是摹刻集字,各字之间的联系已非原作状态,许多地方只是排列整齐而已,学习者从其他作品中补充有关训练。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王珣《伯远帖》是存世数件晋人真迹之一,为窥探晋人书法面目的重要依凭。作品洒脱、俊爽,笔致洁净、挺拔。用笔和结构中所透露的动力形式比较单纯,几种笔画成为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很少有作品能够以这么单纯的技巧塑造出如此洒脱、高雅的意境。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王献之与王羲之在审美观念上的分歧,成为许多传说的起因。从他们两人作品来看,风格确实有明显的区别,王羲之质朴、凝重,王献之流丽、飘逸。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鸭头丸帖》,笔触流畅、飞动,但几乎笔锋所有转换处都在控制中;结构富于变化,攲侧、错落、摆动、漂移,生动而不失分寸。《鸭头丸帖》为王献之'外拓'笔法的代表作。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廿九日帖》风格与此有所不同,笔笔压紧纸面,结构与笔画一样紧凑、结实。它与《鸭头丸帖》不像同一人所书,但它更准确地反映了王氏家族笔法和结构的共同特征,如字结构向右上方的倾斜、折笔后的竖画向左倾斜等。作品中不少笔画近于楷书,然而其中又夹杂着几个草字,这是当时流行的风气,刻帖中王羲之便有不少此类作品。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行书的书体变化(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