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的发展

 秦岭之尖 2020-02-05

篆书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其自身的成熟,因此对于学印者而言,掌握一定的篆书文字能力和书写功夫是非常必要的。篆刻艺术所涉及到的篆书种类很多,诸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其间又各有分支,我们对之进行必要的梳理有利于拓宽篆刻创作的思路。

篆书的发展

1.甲骨文

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系我国目前记载最早的文字。由于安阳小屯村为殷商遗址,因此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绝大部分刻在龟甲和牛骨上(龟甲主要是指龟的腹甲和背甲,牛股主要是指牛的肩胛骨)。现存甲骨片,大都记载了一些占卜的内容,如出行、田猎、气象、天文、生育、疾病等。迄今发现的甲骨有20多万片,但公认可识的字不到两千。甲骨文字多数为象形文字、也有部分指事、会意、形声的字。字形多呈长形,结体疏密得当,通篇虽错综变化,但行气联贯。甲骨文在殷商时期也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时代的变迁、审美意识的变化、镌刻工具和材料的不同,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的脊骨文笔画较为粗壮,雄强有力,结构纵横开合,富有气势,第二时期的甲骨文镌刻工整,较为细巧、圆润;第三时期的甲古文稍显粗糙、幼稚,即便有细丽工整的也稍显散弱,第四时期的甲骨文大字较多,风格较为古拙,劲削挺拔,且已有方头起笔出现;第五时期的甲骨文刀痕淋漓、纵横豪放且秀丽多姿。甲骨文中绝大多数是用刀契刻成,但其中也有少数骨片上有朱笔书写或墨笔书写的现象。

篆书的发展

2.大篆

大篆通常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铸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即'金文'或'钟鼎文'以及战国末期的石鼓文。

金文起源于商代,由甲骨文发展而来,到了周代发展成熟。其风格划分与甲骨文相似,也分成几个时期:商代的金文作品字数较少,结字与甲骨文有些相似,但更显凝重沉雄;周代的金文步入成熟期——西周早期的金文结构趋于方正严谨,即使有大小错落也极为自然,如《大盂鼎》、《庾嬴卣铭》等,而西周中晚期金文已极成熟,风格多变,线条纯厚凝练,结字纵横,宽舒自如,代表作品有《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东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风格上更趋装饰化,排列整齐,结体端庄朴茂,线条圆劲饱满,亦是秦代小篆形成的重要依据。

总之,大篆因其材料、工具和制作方法诸因素而表现出极强的金石意味。现在我们所能看到战国古玺中的文字也都为商周和春秋战国时的大篆文字。

篆书的发展

3.小篆

小篆因时代不同可分为几种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秦篆、汉篆和清篆。

(一)秦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巩固其集权统治,从思想上禁锢国人,命宰相李斯统一文字,于是就有了大小相同、空间均匀、线条粗细一致的'秦篆'。'秦篆'以刻石传世,著名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等。现有《泰山刻石》原碑存于山东,但完好的字仅存八九个。《琅琊台刻石》原在山东诸城东南海神祠中,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峄山刻石》原石已无处寻找,现传世的为北宋淳化四年按摹本所重新刻制的'长安本'。秦小篆的字形略呈长方形,重心略偏上,线条沉稳、婉丽、均匀、凝练。秦代除了刻石小篆,还有一些铸刻在度量衡上的篆文,如权、量、诏版等,这些篆文较之刻石小篆则比较随意,笔画多方折,空间上密下疏且不太讲究左右对称,朴实遒劲。

秦代印章中的文字也多为小篆法,结字、笔画较为方正,给人以醇厚饱满的感觉。

篆书的发展

(二)汉篆

汉代篆书、篆法仍沿袭秦代小篆,结体更趋方正,笔画中稍有隶书意味。存世的汉篆主要有碑刻、碑额、青铜器皿、砖瓦、印章等,而碑版较少,传世最具代表性的是《嵩山少室碑》、《袁敞碑》、《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等。诸碑在风格上多有不同,或较为圆转,或较为方折,或更为宽博,或更为瘦劲,但整体上都给人以古朴、自然的美感。

汉篆在碑额上的表现也极具特色。东汉大兴刻碑,文字以隶书为主,但在碑额上却多采用篆书,更显古雅。其中最著名的有《张迁碑》、《西狭颂》、《韩仁铭》、《景君碑》等,这些碑额上的篆文结体或方正,或参以隶势而趋横扁,笔画在横平竖直基础上,时有弯曲、变化而显得生动、自然。

汉代的青铜器皿和汉砖、瓦也是汉篆表现的重要实物。

篆书的发展

汉镜、汉洗上的篆书铭文因受到当时汉隶的影响,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都时有隶法出现,给人以娟秀生动之奇趣。汉砖上也常有篆文模刻,其结字更为方折、饱满,横线排列均匀、紧密。而汉瓦上的篆书更因其形式上的特殊而形成了独特的结体造型和流转的线条。由于材料和制作过程诸原因,流传至今的汉砖、瓦给人的感觉更显古拙粗犷了。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独特的鸟虫篆。这种篆书篆法尚遵循一般小篆的方法,但线条形似鸟、虫、鱼、鹤,故称其为'鸟虫篆'。它往往被铸刻在古代乐器上,汉印中也常出现。鸟虫篆多有盘曲,空间细密、自然,极富装饰意味,华丽、秀美。

篆书的发展

(三)清篆

汉代以后也偶有书家写篆,大都沿袭秦篆技法,直到清代碑学重新兴起后,篆书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隶法和审美个性,因此,清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著名的书法家有: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总体而言,清篆结体大都上密下疏,重心上移,线条有提、按、粗、细的变化,较之秦篆有明显差异。很多书家在写篆的同时,将其篆书风格引入篆刻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篆刻艺术风貌。

篆书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