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贯煎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看不懂不要进来 2020-02-06

一贯煎

一、古方简介

【来源】《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9g,麦门冬9g,当归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亦治疝气瘕聚。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女,28岁,工人。患者近2~3年来,每到冬春季节,稍有劳累及外感之后,必作咳嗽、咯痰、气喘等,近月余咳嗽不止,但咯痰不多,伴胸闷不适,有时痰中带血,久治不愈,全身乏力,咽干而痛,头昏目干,腰背困痛,尿少便干,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因不愿服西药而求中医治疗。诊见:一般情况尚好,胸部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粗,右下肺间质感染。舌质红,苔黄厚,脉沉细稍数。证属肝肾阴虚,阴虚肺热。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30g,白及、桑白皮、全瓜蒌各15g,沙参、麦冬、枸杞子各10g,五味子、光杏仁各9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经服本方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胸部透视右下肺病变吸收。改服麦味地黄丸,调理善后[李琪轩.c一贯煎运用举隅.云南中医杂志,1983,(6):33]。

【按语】本病一般在慢性期多分为脾虚痰阻、肾虚作喘、肝肾阴虚、阴虚肺热等型。多属内伤及外感混合之证,多表现一派阴虚内热之症状。究其病机多为金不生水,水不涵木,木燥生火,侮肺乘脾之故。治疗本症以滋补肝肾为主,滋水养肺为本。重用生地、白及两味,生地入肝肾,滋阴清热凉血;白及入肝肺,有补肺敛阴止血之功;故能治虚劳咳嗽,阴虚肺热之证。

2.萎缩性胃炎

【案例】某男,43岁,干部。胃脘疼痛8年余,始于饥饿时痛作,得食而缓,近半年来疼痛加剧,入夜即作,劳累或情绪波动后益甚,进食已不能使疼痛缓解,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日渐消瘦,胃脘疼痛嘈杂似饥,咽干喜饮,嗳气频作影响睡眠。曾经外院钡透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小弯溃疡。诊见:形容憔悴,皮肤枯槁,情绪焦躁,舌质紫暗无津,脉细涩。因素体胃阴不足,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日久化热伤津,更损肝胃之阴,治当滋养肝胃之阴佐疏调肝气,一贯煎最为适宜。处方:南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石斛、赤芍、白芍各15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凤凰衣各10g,甘草6g。

二诊:服用1月后疼痛逐渐缓解,焦躁的情绪渐趋平静,失眠也随之消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按语】萎缩性胃炎临床上以肝胃阴虚者较多见,其病因或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累及肝胃之阴,或长期反复使用辛温香燥药物耗损肝胃阴液,也有因饮食偏嗜辛辣香燥,损及肝胃。其病位于胃而关乎肝,阴虚则是病机的关键。故宜用一贯煎加石斛、白芍滋养胃阴,郁金、佛手、延胡索助川楝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其中赤芍、郁金、延胡索皆有活血化瘀作用,以防“久痛入络”,白芍、甘草合用又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意。

3.肝硬化腹水

【案例】某男,76岁,农民。患者胁痛10余年,腹大胀满2月余。1年前曾患“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住市传染病院,疗效不著,2月前又因腹大胀满在某院住院,治疗20余日罔效。检查:身体瘦弱,精神差,巩膜轻度黄染,上胸部可见5颗蜘蛛痣,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腹部浅静脉轻度扩张,腹水征阳性,腹围104cm,体重75kg。B超诊断:肝硬化,大量腹水。诊见:腹大胀满,青筋暴露,倦怠乏力,掌心热,心烦口燥,纳呆,小便黄少,大便干,7~8日1行。舌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诊断:臌胀。证属病久不愈,肝脾两伤,进而及肾,以致水气停留不化,瘀血不行。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消胀。方用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石斛、生地各15g,猪苓、茯苓各20g,麦冬、玄参、枸杞子、当归、大腹皮、厚朴花各12g,川楝子、枳壳10各g。日1剂,水煎2次,分4次服。

二诊:连服60余剂后,诸症减轻,腹围缩至82cm,体重减至64kg。B超诊断:肝硬化,少量腹水。患者出院后,坚持服用上方1年,病情未复发[刘风存,等.一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1992,(2):17]。

【按语】臌胀病属正虚邪实,一般多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给予攻下逐水、祛湿利水、健脾利水等法治疗。本案抓住心烦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这一主要脉症,治宜滋阴充液,疏肝理气,方用一贯煎加减,使顽症得以控制。

4.慢性肾炎

【案例】某男,23岁,工人。患者近1年来腰酸困痛,周身乏力,头昏耳鸣,夜间少寐,心烦易怒,视物不清,有时下肢轻度水肿,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肾炎,求中医治疗。诊见:一般情况好,下肢无浮肿,血压在(18.7~19.3) /(12~13.3) kPa左右, 心肺正常, 尿蛋白(++) 。舌质红, 苔少, 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治宜滋补肝肾,滋水涵木。方用一贯煎加味,处方:磁石、白茅根各30g,生地15g,枸杞子、麦冬、当归各10g,女贞子、沙参、旱莲草各12g。1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经服本方40余剂后, 自觉症状消失, 血压16/12kPa左右, 但尿蛋白仍有(+),故原方加知柏地黄丸同时服用,共服汤剂60剂,复查尿蛋白3次阴性。再以五子补肾丸调理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李琪轩.一贯煎运用举隅.云南中医杂志,1983,(6):33]。

【按语】慢性肾炎,一般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浊阴上逆等型,早期多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型。用本方滋水涵木,舒肝养血,重用磁石可滋阴潜阳,尤为适宜。

5.糖尿病

【案例一】薛某,女,57岁,退休工人。口渴多饮多尿10余年,自服消渴丸、D-860, 血糖控制在6~7.8mmol/L。适逢喜庆, 劳累太过, 饮食不节, 导致口渴引饮,脘腹胀,食欲不振,嗳气不畅,大便3日未行。舌干红少津,苔薄, 脉细小数。检查:空腹血糖12.1mmol/L。证属素体阴虚, 五脏柔弱, 劳倦伤脾,中虚气滞,饮食甘肥,积热伤阴。选用一贯煎益胃养阴,理气助运。处方:南沙参、北沙参、生地、麦冬各15g,鸡内金12g,知母、石斛、花粉、火麻仁、川楝子、炒枳壳各10g,生石膏、生麦芽、芦根各9g。

二诊:10剂后口渴减轻,食欲仍差,腹胀好转,大便通畅,复查血糖10.0mmol/L。原方去知母、麻仁, 加枸杞子、当归, 续服30剂, 自觉症状消失,血糖降至8.2mmol/L, 转服消渴丸、D-860巩固疗效[赵孝明.一贯煎的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93,(6):32]。

【案例二】某女,48岁,2000年5月初诊。患2型糖尿病4年,控制饮食,常服消渴丸、二甲双胍, 空腹血糖波动在6.2~10.0mmol/L之间。近40多天以来,尿多而混浊,口干苦喜饮,食纳一般,嗳气,耳鸣,舌红,脉沉细数。空腹血糖9.8mmol/L。证属阴虚火旺, 肾虚肝郁。治当滋阴清热, 固肾疏肝。药用生地黄15g,枸杞子、山茱萸、沙参、麦冬、当归、山药各10g,川楝子5g。5剂,尿多而混浊、口干喜饮好转。查空腹血糖5.1mmol/L。宗前法在控制主食的前提下,注意清淡饮食,戒悲怒,适当运动。随访1年,血糖控制正常[孙浩,孙光祥.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36]。

【按语】糖尿病(消渴)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主证,其病机为真阴不足,燥热内生,阳气上燔,治节失职。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则三多症状同时存在,仅表现为程度上的不同。一贯煎方兼顾肺、胃、肾三脏,滋阴清热而不腻,临床根据肺燥、胃热、肾虚之轻重随证加减,每能奏效。以一贯煎为主方治疗阴虚型糖尿病,首见于北京祝湛予教授。祝老常用一贯煎原方加葛根15g,丹参30g,若阴虚火旺者再酌加清热药,疗效卓著。该患者以阴虚热炽为主,故加用生石膏、知母、芦根清热养阴,麻仁润燥通便;待炽热渐消,大便通调后,去知母、麻仁,加枸杞子、当归各10g,滋阴养血以培本。至于饮食劳倦伤中,气滞诸症,则另加炒枳壳、生麦芽以增理气助运之功。

6.不寐症

【案例】某男,25岁。因婚事不遂愿,情志抑郁致患失眠2月余。诊见:心烦不寐,汗出,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口苦,性情急躁易怒,心烦心悸,纳呆,精神倦怠。舌质红,苔薄黄欠滓,脉弦细数。证属肝肾阴虚,肝郁化火,肝阳偏亢,相火上炽,心君受扰,神魂不安。治宜滋阴清热,解郁柔肝安神。予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生白芍各30g,沙参、麦冬、珍珠母、龙齿各15g,枸杞子12g,川楝子、栀子各10g,水煎服。

二诊:6剂药后,头晕、口干口苦、心悸心烦、易怒急躁均减,夜间能稍安卧。将原方生地加至40g,又加鸡子黄1枚冲服,3剂之后,已能正常睡眠,诸症皆失[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按语】患者婚事不遂致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耗伤阴液,阴液愈伤而肝火愈炽。肝火上扰心君,心肝之火有余,使神不守舍而失眠。阴虚肝郁化火为主要矛盾,阴虚而神散,非滋阴不能聚之;阴虚而火升,非滋阴不能降火。故选用一贯煎滋阴柔肝,(减去性温之当归,加入生白芍敛阴柔肝,栀子泻火除烦,珍珠母平肝潜阳,龙齿镇惊安神。后又加入宁心养阴的鸡子黄,使心神安而不寐除。

7.焦虑症

【案例】某男,36岁,技术员。自述近半年来,心烦不得眠,夜寐多梦,全身乏力,腰酸,情志多变不能控制,常感右胁作痛,视物不清,双目干涩,不能坚持工作。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焦虑状态。诊见:一般情况尚好,精神不振,需人陪同;肝脾不大,肝功正常。舌尖红,苔白而干,脉沉弦细。证属肝肾阴虚,心火上炎。治宜滋补肝肾,养阴降火。方用一贯煎、加味,重用白芍、首乌,处方:白芍、首乌藤各30g,生地、沙参、女贞子、旱莲草、磁石各15g,麦冬、当归各10g,黄连6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经服本方3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已全日坚持工作。为巩固疗效,嘱病人坚持锻炼身体,并长期服用八仙长寿丸,以调其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李琪轩.一贯煎运用举隅.云南中医杂志,1983,(6):33]。

【按语】本症多系中医之“惊悸、不寐、健忘、虚损”等症,多因精神紧张,情志所伤为患。久病伤精耗阴所致,属肝肾阴虚,心火上炎者尤为常见。治疗以滋补肝肾为先,但以白芍、首乌相配,首乌不寒不燥,不黏不腻,是养血益肝之良药,白芍敛阴柔肝,久服能长精神、益肝肾、安心神。

8.癔病性失语

【案例】某女,37岁,农民。患者平素体质瘦弱,睡眠欠安,因家务琐事生气,夜间口干失眠,次日早上又与家人吵闹,暴怒之下,突然昏仆倒地,四肢厥冷,气息低微。诊见:病人已有知觉,闭目不睁眼,四肢仍冷,牙关紧闭不能言语,口渴异常,不停地示意要水喝。舌红,少苔欠津,脉细数。证属素体阴虚,暴怒气厥,阴亏于下而肝阳亢于上,气机不相顺接。治宜滋阴柔肝,解郁开窍。选一贯煎加味,处方: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各15g,当归、川楝子、郁金各10g,生白芍、枳壳各30g,生牡蛎18g,甘草6g。水煎服。

二诊:头煎药服后口渴减轻,三煎药服后安卧而睡,次日已能言语,但仍然头晕目眩,太息频频。又宗原方进1剂药后,舌脉正常,嘱饮食调养[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按语】该患者宿有睡眠不安,是阴血虚不能养神之征。肝藏血,喜条达,阴血虚则肝失所养,肝阳易亢,适逢情志不舒,暴怒气上,致使亢阳暴升,气机逆乱而发生气厥失语。阴亏于下,津不上承而口渴异常。拟一贯煎既可补肝肾之阴血不足,又能疏肝郁而顺气机,加入生白芍、生牡蛎平肝潜阳,枳壳宽中下气,郁金下气祛痰开窍,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柔肝,解郁开窍之效,故2剂痊愈。

(二)外科疾病

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案例】某男,72岁,因右肋部疼痛2年,于2000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2年前突发右侧腰肋及少腹部皮肤灼热刺痛,继起疱疹如珠串,诊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治疗,疱疹消失,惟右肋部灼痛不止,常服去痛片,局部封闭无效,隐痛连绵,转我科求治。查体:右肋下及腰部有疱疹退落痂痕,皮肤潮红,局部拒摸,表情痛苦焦躁,形体消瘦,坐立不安,夜卧难寐,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暗紫少津,脉细数。证属血虚肝旺,邪热伤阴,络脉失养,气滞血瘀。治宜滋补肝肾,活血止痛。方用一贯煎加桃仁、川芎、乳香10g、没药、赤芍各10g,徐长卿20g、冰片3g。水煎内服外洗,20剂后疼痛消失[孙浩,孙光祥.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36]。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疾患,该病毒有亲神经性,可引起神经节炎,40岁以上可伴有较重神经痛,迁延日久。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为火热毒邪所致,疱疹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为热毒余邪伤及脉络,津液亏损,肝络失养,病久气血瘀滞,络脉不和所致。法用一贯煎滋阴养血,疏肝理气,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止痛;徐长卿、冰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具有镇痛、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的作用。全方气血兼顾,兼补肝阴故顽痛可除。

2.胆囊摘除术后遗症

【案例】某女,35岁,农民。患胆囊炎11年,5年前因胆总管结石在某医院行胆囊摘除术,2年前因胆管结石又行手术1次,1年前因肠粘连再次手术,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经治疗痊愈。然从此胁痛腹痛不止,每日交换应用杜冷丁、强痛定止痛,已成瘾。诊见:患者痛苦至极,骨瘦如柴,形脱羸瘦,心烦口干,纳呆,小便黄,大便干,舌光红,无苔,脉虚弦细。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阴不足,肝郁血瘀。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麦冬、生地各20g,枸杞子、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2g,三棱、莪术各6g,桃仁、红花各10g。日1剂,水煎2次,分4次服。

二诊:药进10剂,胁隐痛,镇痛药减量。又服20剂后,诸症减轻,可停用镇痛药。服药50剂,身体恢复如常人。追访5年未复发[刘风存,等.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1992,(2):17]。

【按语】本例患者经3次手术创伤,体内精血亏耗,血虚不能濡养肝络,又有术中瘀血停着,痹阻胁络而发胁痛。用滋水柔肝之一贯煎,加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郁金、延胡索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药,药进中的,数年痼疾,竟获全功。

3.蛔虫症

【案例】某男,4岁,于1991年3月4日初诊。患儿系早产儿,素体秉赋不足,1年来时有脐周腹痛,多在饥饿时发作,曾大便蛔虫1条,纳差,乏力,消瘦,面黄,性格暴躁,睡中咬牙,舌红、少苔,脉弦细。曾用乌梅丸及西医祛虫剂无效,近日腹痛又作,且逐日加重。此乃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木中土兼有蛔虫之证。故治宜滋肾阴、益胃阴、疏肝木,兼安蛔。用一贯煎加味,处方如下:生地、当归、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川椒、木香各6g,乌梅10g,1日1剂。3剂水煎服完后,腹痛减轻,纳食增加,效不更方,略事加减。书小業;二诊:再进3剂,腹痛止,诸症除。原方加使君子(炒)仁15g,焦大黄3g,共研末冲服,旧日分3次,饭前服,连用3天,便出数十条蛔虫、腹痛再未发生[宜海莉.一贯煎儿科新用举隅.陕西中医,2001,23(5):302]。

【按语】《幼幼集成·腹痛证沉》曰:“夫腹痛之证,辨证无讹,施治必效”。本患儿因饮食不洁,感染蛔虫,虫居府中,扰乱气机,尤饥饿空腹时,蛔虫索食骚扰更甚,气机逆乱,腹痛发作;蛔居府中,劫取营养,机体失养,中土虚弱,肝木横克,故见纳差,消瘦,性格暴躁诸证。此乃先天禀赋薄弱,加之后天失养,饮食不洁,性格暴躁,失治误治,其蛔积腹痛为标,胃肾阴虚,肝气不舒方为本。用一贯煎滋养胃肾之阴,疏肝理气,加乌梅、川椒安蛔,木香行气止痛。“辨证无讹”,标本兼顾,故“施治必效”。

(三)妇科疾病

1.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案例】某女,49岁,工人。自述近1年来,月经周期紊乱,血多色淡,心烦不安,多生气,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头昏目干,皮肤干燥且瘙痒,不能坚持工作,常休病假。经过妇科检查诊为更年期综合征,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一般情况尚好,心肺正常,妇科检查未见特殊,舌质红,少苔而干,脉沉弦而细稍数。证属肝肾阴虚,阴虚血热。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一贯煎加味,重用白芍、枸杞子等。处方:枸杞子18g,白芍30g,生地、沙参、麦冬各15g,当归1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经服本方20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仍守原方,再服20剂,症状消失,精神振作,坚持工作。服八仙长寿丸以善后,随访2年未复发李琪轩.一贯煎运用举隅.云南中医杂志,1983,(6):33]。

【按语】本病临证多见,多属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血热伤阴之证。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重用白芍、枸杞子相配,白芍酸寒入肝,敛阴柔肝;枸杞子滋肾养肝。两者一敛一滋相须为用,能使阴血得复,热去肝平。

2.功能性子宫出血

【案例】某女,18岁,学生。16岁时月经初潮,1年前常感手足发热,1下午·偏重,近半年来学习紧张,面临高考,情志抑郁,继而发生月经紊乱,每月数见,曾在某医院妇科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并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3个月来,血量时多时少,断续出血,间有血块,兼有手足烦热,口苦舌燥,心烦易怒,胁腹胀痛。舌红少苔乏津,舌边尖有紫色瘀点,脉细涩。证属阴虚郁热血瘀漏下,治宜滋阴清热解郁,兼以活血行瘀止血。拟一贯煎加味,处方: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地骨皮、丹参各15g,当归、川楝子、丹皮各10g,桃仁6g,红花5g,生麦芽30g。水煎服。

二诊:3剂药后,口干口苦、胸胁胀痛减轻。又进3剂,心烦已除,出血明显减少。服至9剂,出血止而告愈[王宏仁.一贯煎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93,(6):37]。

【按语】患者平素阴虚,面临高考,情志抑郁,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血也随之而瘀;久郁化热,进一步暗耗肝阴,瘀热互结,致使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则溢于脉外,同时血热迫络,故引起出血漏下。用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沙参、当归、麦冬、枸杞子滋阴养血;川楝子合生麦芽疏肝解郁;丹皮、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调经止血。诸药共汇一炉,使清血热而不凝滞,化瘀血而不伤阴,虽未用收敛之剂而能止血收功。

3.妇女特发性浮肿

【案例】某女,27岁。全身浮肿已1年,经某医院诊为特发性浮肿。实验室有关检查均属正常,曾服健脾渗湿方药数10剂,病情反日渐加重,且每于行经后症状加剧。诊见:全身浮肿,面肢为甚,头昏目眩,心慌少眠,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又值昨日经汛,量少色红,腹胀痛。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阴虚气浮。拟一贯煎加味,处方:北沙参、枸杞各12g,麦冬10g,生地黄15g,川楝子6g,瓜蒌仁30g,泽兰、益母草、当归各9g,服5剂。

二诊:药后大便得通,腹痛止,浮肿减轻,余症仍然。继守原方,加旱莲草12g、女贞子9g、玄参10g,以增强益肝肾,滋阴血之功效,再服7剂而愈[黄守正.黄建泰老中医临床验案举隅.新中医,1986,(12):11]。

【按语】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后世医家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谓。本例为阴虚气浮,治当滋补肝肾,以复阴津,使气热得平,前用一派健脾益气、淡渗利湿之品,药而无效,责在药症不符,属虚虚之弊。本例病机与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之水肿病机迥然有别,治当亦殊。由此可见,利湿消肿仅为一般治疗水肿的常法,医者应知常达变,不囿于前人成说,贵在辨证施治。

(四)五官科疾病

1.中心性视网膜炎

【案例】某男,45岁,1998年12月15日初诊。因视物不清,眼前出现暗影1月余就诊。1个月前出现头痛,发烧,视物不清,继用抗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热退但视物不清,视物变小,中心暗点,两目干涩,头晕耳鸣,失眠神疲,舌红少津,脉弦细。查体:全身情况良好,视力右眼0.3,左眼0.8。眼底:神经乳头正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射消失,有黄褐色渗出灶。诊断为双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给予抗炎、维生素E口服,局部点眼药水等治疗,1个月无效,改中医治疗。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脉络瘀滞。治以滋水涵木,清肝明目,活血化瘀之法。处方:一贯煎减川楝子,加菊花、黄芩、青:子、木贼、红花、丹皮各10g,丹参20g,石决明30g。共服20剂,视力恢复,眼底正常,症状消失[闰春梅.一贯煎新用.甘肃中医,2004,7(4):15]。

【按语】目为肝窍,肝受血而能视,先天属肾,肾主藏精,邪热久羁少阳,耗散肝血,导致阴虚火旺,消耗阴精,乃致神水瘀滞,“精不足,补之以昧”。一贯煎滋养肝阴,滋水涵木,加石决明、菊花、青葙子、丹皮、黄芩清肝明目,养阴清热;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养阴活血,肝血得补,补而不滞,标本兼治,诸症悉除。

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案例】某男,17岁,学生。双眼视力下降3月余,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经服西药及肌内注射安妥碘等,治疗2月未效。诊见:眼干涩、胀痛,眼前黑影浮动,头晕,胸胁不舒,心烦失眠,口咽干燥不思饮。舌质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检查:双眼外观正常,视力右0.2,左0.1;眼底双眼视神经乳头色泽正常,边界清,视网膜静脉扩张,分枝附有白鞘及机化物,视网膜广泛火焰状出血。诊断:双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证属肝肾阴虚,血燥气逆,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润燥,止血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味,处方:生地、沙参、麦冬、石斛、白芍、旱莲草、阿胶、芜蔚子各15g,丹皮、枸杞子各10g,当归、川楝子各6g。

二诊:服14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视力:右0.7,左0.5,视网膜出血及白鞘减少。原方去阿胶、川楝子,加丹参、玄参各15g,连服30剂,视力双眼均达1.5,自觉症状消除,眼底出血全部吸收,遗留少量机化物,病遂痊愈。嘱按上方继眼10剂,以防复发[邓显章,等.丁文玉运用一贯煎治疗眼病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5,(1):7]。

【按语】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以视网膜静脉的炎性改变、视网膜反复出血和玻璃体积血为特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由肝肾阴津不足,血热气燥,阳气偏产所致。目为肝之窍,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视。内眼属水轮,由肾所主,肾藏精,精足则目明。故用一贯煎加旱莲草、石斛、白芍、丹皮、阿胶、芜蔚子、丹参、丹皮、玄参滋阴养血平肝,清热生津润燥,凉血正血,行气化瘀,使血凉而不妄行,血止而不留瘀,瘀去而新生,阴充液足,阴阳相滋,气血顺畅,脉络宁畅,目得濡养,瘀祛视明而愈。并告诫用药宜,不温不燥之养阴润燥平剂。不可过用寒凉之药,以免冰伏病邪,凝滞血脉而留瘀,更不可妄用温燥及破血之品,以防耗伤气阴致眼底反复出血,而功亏一篑。

3.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案例】某男,36岁,农民。右眼疼痛1年余,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视物不清。近5日右眼红赤疼痛,涩干羞明、灼热流泪诸症加重,视力更差,伴同侧头痛,胁肋隐胀,烦热,咽喉干燥,大便秘结。诊见:舌质暗红而干,脉细数。检查:视力右0.2,左1.2;右眼睫状体充血(++),色暗红,角膜混浊,虹膜纹理不清,3、7、11点方位前粘连,瞳孔缩小、十圆整,对光反射迟钝。诊断为右眼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证属肝肾阴虚及久病耗阴,正虚邪留,热郁血壅,水不制火。治宜滋阴生津,疏肝清热,凉血化瘀。用一贯煎加减,处方:生地、沙参、麦冬、丹皮、青葙子各15g,当归、郁金、柴胡、山栀、薄荷、夏枯草、玄参各10g,龙胆草5g。并用1%阿托品液扩瞳,滴醋酸可的松眼药水。

二诊:服5剂后,刺激征显著减轻,视力进步,头痛、烦热、胸胁胀、口干咽燥基本消除,大便已通,视力右0.6,睫状体充血(+),棕色浮游物少许,虹膜纹理较清晰;7点处粘连,瞳孔扁形。原方去郁金、玄参,加牛膝、丹参各15g。服20剂,自觉症状全部消除,视力1.0,裂隙灯下见虹膜纹理清晰,浮游物微量而愈[邓显章,等.丁文玉运用一贯煎治疗眼病经验.湖北中医杂志,1995,(1):7]。

【按语】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属中医“瞳神干缺”症,因急性期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时轻时重,反夏发作而导致虹膜粘连,瞳孔缩小不圆,并产生沉着物及机化膜状物,严重障碍视功能,甚则致瞳孔闭锁而终身失明。本症多属久病伤阴,正虚邪留,阳邪未干,阴精未盛,郁热蒸灼,血瘀络阻;或素体肝肾阴虚,真阴耗损,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热郁血壅所致。治疗以滋阴生津、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为法则。以一贯煎为主,滋阴生津清热;加柴胡、薄荷疏肝解郁,清利头目;丹皮凉血祛瘀,郁金疏肝行气,活血通络行瘀;青葙子、夏枯草、山栀、龙胆草清肝泻火,散郁热;玄参、牛膝滋阴凉血清热,引热下行。若单用苦寒清泻之品,则使阴更伤而液更耗,故将少量苦寒清泻之品,加入大队养阴药中,则反为清疏、润燥、坚阴之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使其阴阳互济,阴平阳秘而达目疾向愈之功。

4.剥脱性唇炎

【案例】某女,45岁,职工。因口下唇干裂、溃烂、脱皮反复发作10年,加重5日住院。诊见:口下唇疼痛,溃烂,干燥开裂,无分泌物,胃脘疼痛,肠中漉漉有声,口干心烦,纳差,小便黄。舌光红,无苔,脉虚弦。西医诊断为剥脱性唇炎,中医诊断为唇风。证属肝虚气滞。方用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生地各15g,麦冬、石斛、枸杞子各12g,玉竹、当归、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各10g。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服30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刘风存,等.一贯煎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1992,(2):17]。

【按语】本例病起肝气郁结,久用香燥破气之品,伤阴耗液。用一贯煎养阴柔肝,液充肝疏,诸症皆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