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自幼聪颖,海内名士。大将军何进掌权时,征召荀攸入朝为官,曹操迁都许昌以后,把荀攸招至麾下,拜为军师,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攸被尊为“谋主”。荀攸在曹操讨伐张绣、吕布的战斗中都有贡献,在决定生死的官渡之战中更是奇谋百出,对战役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无愧于谋主之名。 曹操的评价曹操在给麾下谋士论功行赏时,以荀彧为首,荀攸仅次于荀彧,后来荀彧死后,确实是荀攸接替的尚书令,可见这叔侄两人地位很高。此外,曹操对荀攸有一句让人不太好理解的评语:“智可及,愚不可及”。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时,本能感觉这不是什么好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又不大像。那么,这句话本意到底是什么呢?曹操又为何要这样评价荀攸呢? “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出处及原意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而是出自《论语》。
宁武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的宁俞。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卫国形势安定时,就会展现自己的智慧;而到了后期,卫国形势艰难,他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智慧,假装愚笨,等待振兴国家的时机。他的智慧水平,别人也能达到,但是他装愚的本事,是别人学不会的。 普通人,喜欢把自己的聪明展示在明面上,通过炫耀自己,来收获满足感,但这其实是双刃剑,可能带来名声,也可能招来忌恨,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底下聪明的人很多,但像这种明面上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而像宁武子这类人,他们可以适应任何环境。顺势时,展现自我,取得非凡成就,逆势时,就行韬光养晦之举,先保留有用之身,却把自己的智谋花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只需一个时机,他们就能完成逆转,最终达成自己的抱负。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可以称为大智慧。 那么,荀攸是上面说得这种有大智慧的人吗? 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高深的智谋;第二,要能适应各种环境;第三,要擅长藏拙。 那我们就来逐条分析一下。 一、高深的智谋对荀攸而言,这条是小意思啦!
所以说,不管是传记中明文记载,还是以实打实的战绩来说话,荀攸都可以称得上智谋高深。 二、能适应各种环境荀攸的仕途生涯,是比较丰富的。
所以说,荀攸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游刃有余,发挥自己。 三、要擅长藏拙这是最难得的,也是荀攸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地方。
所以说,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 那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荀攸确实和曹营的其他谋士不大一样,有过人的地方,他就是和宁武子一类的人物,我们称他有大智慧。 结语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曹操麾下谋臣众多,都是智谋过人之辈,单论智计水平,荀攸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要论大智慧,荀攸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像荀攸这样的人物,不管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去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对他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也不存在什么生不逢时,他“愚”的境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