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弓三山 2020-02-06

病毒虽无情,人间有温度。最近日本政府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在网上刷了屏:包装箱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标语,让我们看到了超越国界的人文之美。

历史典籍《东征传》记载,公元八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就绣有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朝僧人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之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鉴真大师不仅带去了佛法,还有大量的中国文化、艺术。日本的绘画艺术,从奈良时代开始,便受中国古代绘画影响,产生了“唐绘”“汉画”等艺术形式。其中,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便是“浮世绘美人画”,透过其浮华的外表之下,仍可清晰地观察到其深受中国传统仕女绘画艺术的深层影响,今天我们就从中国与日本的“美女画”,也就是佛家常说的“红粉骷髅”,来看看二者的表现差异与联系。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浮世绘代表作·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中国仕女画:女性美意识的流变史

仕女画,亦可作“士女图”,本来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来逐渐成为人物画科中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中国仕女画起源于战国,在唐朝获得了长远发展,兴盛于五代,衰落于明清。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仕女图是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帛画》,被认为是原始仕女画的雏形。

1.唐时期:确立了“仕女画”的绘画门类

“仕女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记载。这一时期,仕女图的创作对象以贵族等上层社会女性为主,描绘其生活方式和复杂内心挣扎,以画家周昉、张萱最具代表性。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

2.魏晋时期:以贤德仕女鉴今

相较于唐代以描绘贵族女性的现实生活为主,魏晋时期的仕女画以古代贤德贤能的妇女和深化传说中的仙女为主,以古鉴今,鼓励女子注重自身修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3.五代、宋元后期:仕女画绘画题材逐渐扩大

在这一时期,仕女画的主题从贵妇和仙女层面,扩展到市井女子、平民女子的层面,成为仕女画的主要角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了仕女画的主角。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宋·王居正《纺车图》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华之成”

日本浮世绘,指的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是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主要以人们日常生活、风景等为主题。在世界艺术层面,“浮世绘”的影响深及欧亚各地,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等流派大师无不受此画风启发,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初期:典型的市井艺术

浮世绘题材中,最早出现的是美人画,这些创作浮世绘美人图的艺术家都不是御用画师,而是来自于市井民间。初期,浮世绘的作品主角以娼妓和艺伎,女性,裸体,性感美,色情为标志性特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奥村政信美人画

2.中期:浮世绘的鼎盛期

明和2年,画历交换的社交活动风靡,为供应这种大批量的绘画需求,铃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发明了“东锦絵”,浮世绘文化正式迈入鼎盛期。此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也发生变化,由原本虚幻的人偶风格转趋写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歌川豊国《役者舞台之姿絵》

3.后期:美人画的沉寂与风景画的崛起

这一时期,浮世绘美人画的主流转变为渓斎英泉的情色风格。同时,在葛饰北斋、歌川广重两位艺术家的影响下,风景画题材的浮世绘逐渐崛起。此二人更确立了浮世绘中称为“名所絵”的风景画风格。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溪斋英泉《美人图》

4.末期:浮世绘的“沉没”

这一时期,受“黑船来航”以及“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影响,诞生了受西洋文化影响的“横滨绘”以及“无残绘”。随着西方艺术、技术(照相机)的传入,浮世绘受到严苛的挑战,虽然画师们以更精细的笔法绘制浮世绘,但大势所趋,终究无法力抗历史的潮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月冈芳年《风俗三十二相》图一

仕女画和美人画的联系

1.一衣带水的渊源

可以说,如果摒弃了中国本土的仕女画,日本的浮世绘将发展出完全不同于历史的状态。中国文化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最深刻的当属于唐宋及明清时期。唐朝时期,随着两种文化的交融,10世纪的日本,还诞生了深受唐绘画影响的“唐绘”。而在室町时代,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传入日本,风靡整个日本画坛,诞生了“汉画”的表现形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日本画圣雪舟《山水长卷》局部

2.极具中国审美特色的艺术特征

而究其根源,浮世绘离不开中国因素,蕴含着大量的中国画审美特色,并非100%由日本自创出来的艺术。比如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美人图画家铃木春信,其作品在构图、着色、神态等方面基本沿袭了中国传统仕女画的艺术特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铃木春信《焚红叶的女人》

可以说,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是在中国仕女画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本民族的绘画特色及文化特征,并在日本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诞生的艺术形式。

仕女画和美人画的“美之异”

在中国的仕女画中,多以工笔来体现女性的细腻之美,旨在表现描绘对象的“正能量”与“警示寓意”。而在日本的浮世绘美女画中,则更多表现女性的妩媚,体现了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倾向,都传达出了不同角度的女性审美特征。

1.人物形象上的区别

最突出的区别,中国的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整体呈现出“柔美恬静”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中的女性形象,则更为“艳丽浮华”。这是由于中国与日本社会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前文我们也提到过,中国的仕女画的描绘对象从神话体系中的仙女、到封建社会的贵族女性,再到市井女子,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扩散特点。而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则多以歌女、舞女等身份低下的女性为主。

可以说,中国的仕女画是“以形写意”,而日本的浮世绘则是“以形写欲”。在唐代画家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贵妇女性们乏味的日常生活,讽刺了宫廷贵妇“表面的虚假繁荣”与“极度空虚的内心”之间的反差。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而在日本浮世绘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喜多川歌麿的《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中,我们透过作者对三位美人的描绘,看到了在情欲之下的,对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妓的同情,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的特有之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喜多川歌麿《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

2.美人画的“内敛与外放”

受佛教影响,日本崇尚“估计凋零的美感”,而中国则追求“含蓄的意境韵味”。

中国传统的仕女画,崇尚表现的是一种含蓄柔美、矜持的内在美风格,画中的仕女形象往往人感觉是安静、温柔、宁顺,且并不以美为唯一标准,更注重传达神韵,这种表现形式,脱胎于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思想对妇女的长期束缚。

明代画家唐寅所绘的《秋风纨扇图》中,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透纸而出的是画中女子渴望被理解的而不得的无助与无奈。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

相较于中国仕女画的内敛,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更加外放,传达的是浮华世界中的动荡、奢侈与情欲精神,强调诱惑美艳的身姿,满足俗世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在江户时代画家喜多川歌麿所绘的《姿见七人妆》中,描绘了女子对镜梳理整齐繁复发髻的情景。画中女子秀鼻蛾眉,运线工丽柔畅,简约精炼,尤其是女人的颈前,予人以酥美之感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含蓄的中国仕女图遇上外放的浮世绘美人画

喜多川歌麿《姿见七人妆》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