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秀成:《民國時期國學期刊彙編》前言

 尔雅国学报 2020-02-06

中國近代學術,至民國而臻於極盛,大師輩出,碩果累累,深為後世青年俊彥所向往。覃思個中原故,民國國學期刊林立,學人得以保存國故,商量舊學,疑義相析,啟迪新知,此正是催動民國學術發展的一大助力。

國學期刊肇始於晚清。歷時久而影響大者當首推由黃節、鄧實、劉師培等在上海發起成立的國學保存會主辦的《國粹學報》。該報創刊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〇五),迄於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歷時七年,每月一期,閏月增刊,凡八十二期,無有闕者。其撰文者黃節、鄧實、劉師培、李詳、章太炎、胡樸安、馬敘倫等,皆一代名家。此後,國學期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較有影響者即有:緒三十四年沈宗畸創辦的《國學萃編》(北京,原名《國粹一斑》);宣統三年羅振玉主辦的《國學叢刊》(北京);民國元年(一九一二)鄧實、繆荃孫合編的《古學匯刊》(上海);同年劉師培、康寶忠主編的《中國學報》(北京);民國三年四川國學學校發行劉師培等創辦的《國學薈編》(成都,初名《四川國學雜誌》);民國四年主編的《國學雜誌》(上海);民國八年國立北京大學文科創辦,劉師培、黃侃主編的《國故》;民國十一年吳宓主編的《學衡》(南京),同年宋育仁主編的《國學月刊》(成都);民國十二年胡正主編的《國學週刊》(上海);同年國立東南大學南京高師國學研究會創辦,陳鐘凡、顧實主編的《國學叢刊》;國立北京大學主辦的《國學季刊》;上海國學研究社主辦的《國學週報》(合訂改名為《國學匯編》);民國十三年北京述學社主辦,陸侃如等主編的《國學月報》;民國十四年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主編的《國學門週刊》(後改名《國學門月刊》);民國十五年中華圖書館協會主辦,劉國鈞主編的《圖書館學季刊》(南京,後遷北京);民國十六年清華學校(後改名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學論叢》(北京);民國十七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廣州,後遷北京、南京);同年北平圖書館主辦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民國十九年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創辦的《史料旬刊》(北京);同年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文學會主辦的《國學叢刊》;民國二十年中國大學出版部主辦的《國學叢編》(北京);民國二十二年蘇州國學會主辦的《國學論衡》;民國二十四年江蘇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創辦的《國專月刊》;同年章氏國學講習會主辦,章太炎主編的《制言》(蘇州);北平文哲月刊社主辦的《文哲月刊》,民國三十年北京國學書院主辦的《國學叢刊》等等。一些以研究中國學術為主旨的專業刊物也屬於這個範圍,如民國十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研究會創辦的《史地學報》(南京),民國十八年燕京大學歷史學會主辦的《史學年報》(北京),民國二十二年龍榆生主編的《詞學季刊》(上海),民國二十三年顧頡剛、譚其驤主編的《禹貢》(北京)等。除了以國學研究為宗旨的專門期刊外,還有大量的綜合性文化、學術期刊也是國學論著發表的重要園地。其中最有影響者當屬光緒三十年商務印書館夏瑞芳主辦的《東方雜誌》(上海),歷時四十六年,發行八百一十九號。其他如民國十二年章太炎主編的《華國》月刊(上海),民國二十九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創辦、浦江清主編的《國文月刊》(昆明,遷重慶,再入上海),以及民國四年清華學校主辦的《清華學報》(北京,初名《清華月刊》)、民國十六年燕京大學主辦的《燕京學報》等大學學報,皆久負盛名。還有一些發行時間不長但也頗有影響者,如民國九年唯是學報社主辦的《唯是》(北京),民國十年亞洲學術研究會主辦的《亞洲學術雜誌》(上海),民國三十六年學原社主辦的《學原》(南京)等。這些專門性的以及兼包國學的期刊,自清末至一九四〇年代,不論其卷帙大小,發行時間長短,總計不下百十種,構成了民國學術天地的半壁江山。

國學期刊的問世,徹底改變了前代學者國學論著藏諸笥篋,手抄筆錄,友朋傳閱的主體交流傳播方式,為學者構建了一個發明國學保存國粹”(《國粹學報略例》),廣泛交流自由爭鳴快速傳播的平臺。民國時期有所成就的學者,大都涉足於此,耕耘於此,收穫於此。許多學者重要的國學論文首先刊發於此。如王國維代表性的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最初即發表於光緒三十四年與宣統元年的《國粹學報》上;其代表性的戲曲文學研究成果《宋元戲曲史》,從民國二年始,分八期連載於《東方雜誌》,而另一部著名的戲曲論著《唐宋大曲考》也首先刊發在《國學論叢》(民國十七年第一卷第三期)上;其代表性的版本學研究成果《五代監本考》,則刊發在《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民國十二年第一卷第一期)上。陳垣代表性的史學研究論著幾乎都首先發表於國學期刊上,如《元西域人華化考》分上下卷發表於《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和《燕京學報》(民國十六年第二期),《史諱舉例》刊發於《燕京學報》(民國十七年第四期);《通鑒胡注表微》則分兩次刊發於《輔仁學誌》(民國三十四年第十三卷一、二合期與三十五年第十四卷一、二合期);其宗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溫》(後改名《元也里可溫教考》)分五期刊發於民國七年的《東方雜誌》,《開封一賜樂業教》分三期發表於民國九年的《東方雜誌》,《火祆教入中國考》與《摩尼教入中國考》則分別發表在民國十二年《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二期上。

有的學者,其一生的研究論文,大半都首先發布在期刊上。如劉師培不僅創辦、主編過多家國學期刊(還創辦過《天義報》《衡報》等進步報紙),同時也是早期國學刊物最活躍的作者。他的重要論文如《讀左劄記》《春秋左氏傳時月日古例詮微《古學出於史官論》《漢宋學術異同論》《讖緯論》《論文雜記》《南北學派不同論》《國學發微》《周代官制發微》《漢代法制發微》《兩漢學術發微論》《漢代古文學辨誣》《近代學術統系論》《氏姓學發微》《近儒漢學變遷論》《古書疑義舉要補》(《劉申叔先生遺書》收入時改作《古書疑義舉例補》)《論近世文學之變遷》《遼史地理考》《文例釋要》《敦煌新出唐寫本提要》《白虎通義源流考》《周書略說》《楚詞考異》《古曆管窺》等,以及《晏子春秋》《荀子》《法言》等多種經典文獻的校注文字,都先後刊發在《國粹學報》上。民國以來劉氏的國學論文則主要發表在《中國學報》《四川國學雜誌》(包括《國學薈編》)、《國故鉤沉》《國故》等期刊上,如《春秋左氏傳例略》《春秋左氏傳古例考序略》《西漢周官師說考》《莊子斠補》《白虎通義定本》《春秋繁露斠補》等。劉氏生命最後時期的重要文章如《毛詩詞例舉要》《禮經舊說考略》《蒐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中庸說》《象盡意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補釋自序》等,則皆刊發於民國八年的《國故月刊》。劉氏卒後,其已刊舊文與未刊遺文,仍不斷發表在期刊上。國學期刊伴隨著他們一生,他們成長於此,揚名於此,他們於此建樹起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學術豐碑。

民國國學期刊,不僅培育了一個時代的學者,甚至一個刊物也能孕育、成就一個學派。民國時期最有名的一個文化學術流派,即因《學衡》雜誌而得名。民國十一年元月,梅光迪吳宓胡先驌劉伯明柳詒徵等七人,在國立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發起創辦了《學衡》雜誌。《學衡》從創刊至民國十五年十二月,以月刊刊行了六十期;十六年停刊一年;復刊後以雙月刊刊行了十二期,十九年再次停刊一年;而後又不定期地刊出了七期,直到民國二十二年七月終刊,凡七十九期。為《學衡》撰稿者,除諸位發起人外,還有其友人及東南大學的師生,如吳芳吉劉樸繆鳳林、張其昀、趙萬里陸維釗、向達等。民國十四年吳宓赴清華學校任國學研究院主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張蔭麟等清華師生也因之成了雜誌的主要撰稿人。林損景昌極劉永濟湯用彤人因為認同《學衡》的宗旨,而成為該刊的重要作者。刊物歷時十餘年,吳宓始終是其最堅定的核心。《學衡》上的文章大致有四類:批判新文化新文學運動的論文,新人文主義的譯介,關於傳統文史哲的專題研究,舊體詩詞文賦。該學派提倡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學衡雜誌簡章》),反對新文化運動,認為他們模仿西人﹐僅得糟粕反對新文學,認為文言優於白話,主張言文不能合一。學衡派由是而成,而以柳詒徵等人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最終成為了後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

民國國學期刊的學術魅力正在於此。今人要研究這些學者和流派,傳承發展民國學術,了解民國學術生態與變遷,民國國學期刊無疑是最豐富的資料寶庫和最深厚的學術源泉。

雖然民國時期的一流國學大師,後人多編纂有“全集”“全書”“遺書”“著作集”“論文集”等,但這些“全集”“遺書”,本身就是充分利用民國期刊搜檢勾稽的結果。民國以來,學者論著往往先行發表於期刊,而後根據類別或時地或需求再合編成冊,最後匯纂成“全集”。如劉師培《左盦雜著》凡收九篇:《書春秋繁露止雨篇後》《古本字考》《古重文考》《周書略說》《定命論》《今文尚書無序說》《非古虛篇》《校讎通義箴言》《國學學校論文五則》等,皆先刊於民國元年、二年各期《四川國學雜誌》上,而後於民國三年由四川成都存古書局匯纂印行(國家圖書館別有抄本,收文十三篇),最後又於民國二十五年由錢玄同、鄭裕孚等編入《劉申叔先生遺書》(或稱《劉師培全集》,未收《論文五則》一篇,當因全文已采入《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而剔除)。儘管錢氏等人從十數種報刊中廣事搜羅,但仍然多有遺漏。二〇〇八年萬仕國復又輯錄而成《劉申叔遺書補遺》兩巨冊,其中單篇論文的來源涉及當時報刊十七種,而編者仍言不敢稱全。又如岑仲勉,中華書局近年編纂出版了《岑仲勉著作集》,收錄其專著與論文集十五種,另三種《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元和姓纂四校記》《唐方鎮年表正補》因為別行而暫不列入。岑氏論著可謂搜羅完備,但檢閱民國期刊,剔除那些名異實同者(如《東方雜誌》民國三十五年第四十二卷第二十刊發的《西周初期與印度之交通》,後又重於《珠海學報》一九四九年期,改名上古中印交通考》,《兩周文史論叢》外一種《西周社會制度問題》附錄二據後者收錄),以及岑氏後來用、散入他著者(如《輔仁學志》民國二十六年第卷第一、二期的跋突厥文闕特勤碑》,已納入《突厥集史》卷十五《闕特勤碑》之校註中),不見於《岑仲勉著作集》的論文仍有不少。如關於儒研究的論文有《對於孔學的我見》(《東方雜誌》民國三十六年第四十三卷第期);關於佛教研究的論著有:《法顯西行年譜訂補》《義淨法師年譜》(《聖心》民國二十二年第期)、《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討論》(《真理雜誌》民國三十三年第卷第期)、《彌天釋道安著作輯目》(《輔仁學志》民國三十五第十四卷一、二合期等;關於古國、民族研究的論文有:《再說“欽察”》(《輔仁學志》民國二十五年第一、二合期)、《蒙古史劄記》《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國二十四年第卷第)、《從人種學看天山南北之民族》(《東方雜誌》民國三十四年第四十一卷第期)《揭出中華民族與突厥族之密切關係》(《東方雜誌》民國三十四年第四十一卷第期)《伊蘭之胡匈奴之胡》《真理雜誌》民國三十三年第卷第)、《從女國地位再討論附國即吐蕃》(《康藏研究》民國三十六年第期)等;關於《墨子》研究的論文有《墨學解》(《學原》民國三十七年第卷第期)、《墨子兵法研究導論》(《國防月刊》民國三十七年第一、二合期)關於國際漢學研究的論文有《關於“二十五年來蘇聯的漢學研究”一文中幾個名詞的商討》(《中蘇文化》民國三十二年第十三卷第七、八期)等,皆未收入岑氏《著作集》中。大師之外的學者,大多沒有編纂論文集,更沒有全集,要獲取他們的研究成果,主要還是從國學期刊中搜羅。如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林義光,目前為學界所知所用的主要有《詩經通解》與《文源》二書,而其論文《釋栽菑》《周易卦名釋義》《三事大夫說》《論殷人祖妣之稱》《鬼方黎國並見辭說》《**即熒惑說》等,則只能從《國學叢編》和《清華學報》上搜檢。至於一般學人的國學論著,則更是捨期刊而無從得見。如段瓊林於民國二十年與二十一年在《故宮週刊》上十數期連載《明史本紀原本補本異同錄》(未完),對《明史·本紀》武英殿原刊本與修訂本進行了對校,並參以《四庫全書》鈔本,逐條列出,揭示了《明史》纂修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清代官修《明史》有二次修訂本,二本差異甚大但今人研究《明史》纂修與版本所提出的創造性觀點,皆直接越過段氏,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於此也不著一詞,遂使段氏在《明史》研究界湮沒無聞。此雖難辭作者學殖欠闕之嫌,但更是由於民國期刊翻檢不便之故。

物轉星移,水火兵燹,社會變,加之一些期刊原本發行期短出刊量少,至於今日,多少期刊亡佚多少期刊殘缺多少期刊零落而散存。我們翻檢《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僅就著於錄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就某一種國學期刊而言,同時藏有全部卷期的圖書館往往也只有三五家,大部分圖書館所藏都是殘缺不全的。其次,有的期刊已成孤本,如上海中華國學院編輯發行的《國學通訊》,目前所知僅有上海圖書館一家有藏;有的是僅有一家藏有全本,別家所藏則為零種,如香港文明書局編輯發行的《國粹雜誌》(月刊),全國僅有四川省圖書館藏有較全的一套,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兩家所藏只有少量期次。更有甚者,放眼全國所有圖書館館藏,也難以配齊某一期刊的全部卷期。這既表明民國國學期刊翻檢借閱的不易,也表明民國期刊匯編出版所存在的難度。

目前學界已有《中國早期國學期刊匯編》的出版收錄民國國學刊物十餘種。某些重要的民國期刊也有了重印本,如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出版的《中國學報》《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中華書局影印《歷史語言研究集刊》,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大部分的《東方雜誌》等還有某些專門類別的期刊,如中國書店出版社影印《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而尚未有大型的民國國學期刊的匯編出版。我們這部《民國時期國學期刊匯編》,正是因應學界的這種需求而推出的一項初步成果

編纂出版這部叢刊我們做了長期持久的底本搜羅工作。由於種種原因,幾乎對每一種期刊,我們都要進行勘查殘缺,配補完全的工作。如《國學季刊》是國立北京大學創辦的國學刊物,也是“整理國故”運動的重要理論陣地。該刊創辦於民國十二年一月,一年出版四期;十三年停刊,十四年發行一期後又停刊;十八年復刊僅出一期,十九年發行二期,二十年再中斷一年;二十一年恢復正常,一年四期,二十二年又停刊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每年四期,二十五年出二期,二十六年抗戰全面爆發,出版一期(第六卷第三期)後再度停刊;至三十五年復刊,發行一期(第六卷第四期)後終刊(一九五〇、一九五一年曾復刊發行兩期)。前後二十四年間,凡出六卷二十四期,停刊五次,反反復復,於此可見民國期間學人辦刊之艱辛。我們《匯編》為了配齊這套期刊,分別采用了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其中第六卷第三期,國內各館無存,而最後一期第六卷第四期則終因底本獲取未果而付闕如,殊為遺憾。

前述國學期刊類型不一,《匯編》所收者僅屬專門性的國學期刊,即以國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民國期刊。凡已有匯輯影印而流傳較廣者,一般不予收入;凡綜合性文化學術刊物一般亦不收入,以收縮卷帙,節省費用。我們根據目前底本的搜集配補情況,先編纂出版第一輯,凡收二十六種,分為六十冊。其中多有稀見者,甚至有民國期刊數據庫不收者,如民國十六年北京國學叢刊社所編《國學叢刊》,民國二十六年湖南國學報社所辦《國學報》等。為便於讀者使用,我們編製了各刊所載論文索引和作者姓名索引。為便於了解各種國學期刊,我們還請張鴻鳴博士特為各刊撰寫了提要。特別感謝巴蜀書社慷慨允諾出版發行這套《民國時期國學期刊匯編》,感謝王群栗等編輯在出版環節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感謝老友杜澤遜教授百忙中為此書撰寫縱橫議論、寄託深遠的序言,感謝在編纂出版此書背後默默付出的各位朋友。期盼我們共同努力的《匯編》的陸續問世,將能推進一步民國學術研究的深入和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是為吾輩之宿願。

二〇一九年十月秋末

於南京大學仙林和園竹松廬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