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步读财】疫情带给我的两个思考:风险和平衡

 十步读财 2020-02-06

已经半个月未出过家门了。

在国家的响应和号召下,十步老老实实在家隔离,不出门,勤洗手,不给别人添麻烦。

顶着四天没洗过的乱糟糟的头发,每天被日益攀升的确诊人数吓到清醒…

朋友圈都在哀嚎买不到口罩,临入睡前和宠物大眼瞪小眼…

远程办公时被家里的电脑卡到吐血,气得我想摔鼠标的时候又只能劝自己别冲动,再忍忍……

也许是在家憋了许久,心境自然也发生很多变化。

有时候烦闷,有时候焦虑,有时候安逸,有时候又忽然亢奋。

这一次的疫情,给我们的人生上了沉重的一课。

我也趁着这段时间,思考了两个问题。

01 关于风险

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少人愿意谈及风险。

“啥事都要往好处想”

“谈论生死就是不吉利,很多话都不能乱说,恐怕触了霉头。”

然而,无论我们再怎么不想、不提、不聊,风险也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仍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此次武汉疫情,就是一起典型的“黑天鹅事件”。

所谓“黑天鹅”,指的就是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对各领域产生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比如说911事件、汶川地震、欧债危机等等。

与之对应的是“灰犀牛”,通常是大家习以为常,但却忽略掉的风险事件。

我们对黑天鹅的力量一无所知,很难阻止其发生;然而对于灰犀牛,他们出现前往往伴随着一些征兆,是可以被预见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身体对我们发出的一些讯号。

比如说经常熬夜掉头发、时常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某个部位异常疼痛。

这些症状可能都是身体对你发出的预警信号,倘若不及时关注,很有可能某一天就会演变成某种疾病,令你措手不及,避无可避。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风险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风险的回避、预防、控制和转移。

回避和预防两个环节在风险发生前,实际上我们真正能控制的部分很少,想要完全与风险隔离,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

其次就是对于风险的控制。拿澳洲大火来举例吧,此次澳洲大火已经持续蔓延了五个月了,上亿的动物失去家园,而澳大利亚对于大火的扑灭情况,却非常不乐观,也导致人民怨声载道。对于风险的控制手段、方式,很大程度影响了风险造成的最终结果。


一旦风险发生,最好的办法实际是在风险转移这个环节上。

将自身不可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其他可承认此项风险的人或事物上。

最常见的风险转移手段就是保险了。

我们没有办法承担起疾病和意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他们来承担。

这就是保险的本质,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但是可以帮我们分担风险的危害和影响,在意外突然来袭时,才不会茫然失措。

正所谓“无知者无畏”。

有风险意识的人会采取各种手段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凡事准备Plan B,对“灰犀牛事件”从不轻视,对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视……

那些轻视风险,时刻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才是最不堪一击的一部分。

02 人与自然

李海鹏写过一段话,“繁华不是常态,也不常驻一地。人和事物总是相互吞纳、交流,没道理人类予取予夺永不失手。

当我看着新闻里满屏的医护人员,手机里刷屏的“武汉加油”,再对照这句话,李海鹏写的可真好呀。

2020年教会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大概就是“没道理人类予取予夺,永不失手”。

以前看三姑六婆在朋友圈转发一些心灵鸡汤,颇感不适。

但是最近看到一句话,我觉得没有说错,

“如果这次病毒放过了人类,希望人类也能放过那些野生动物”。

人类以为自己是大自然的霸主,毫无节制的为所欲为,以满足自己的贪婪和私欲。

破坏生态,对“野味”的追求,让无数野生动物陷入了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就连大象、鳄鱼、黑熊,这些动物世界中的“狠角色”,都纷纷成为人类欢愉的道具。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面临着失衡。

而这次疫情的爆发,是我们为自己的狂欢买单,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戒和惩罚。

终于,在日益剧增的确诊人数上,我们尝到了打破自然打破平衡的恶果。

这一切,如果不能给予我们反思,只能成为开始,绝非结束……

03 结尾

最后,写完这些,我忽然想感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因为这件事,

我们才知道自己有多热爱明媚的阳光,有多依赖新鲜的空气,有多渴望热闹的街道,有多盼望春天的到来,又有多向往平淡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