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润珠圆 温柔敦厚——《中国经典原境界》读记(摘录)

 尔雅国学报 2020-02-06

缠绵如水,凝练如山,山水交流,始成好风景。

玉润珠圆,随处闪烁,和光同尘。

读顾随先生的文字,若无此感受,便是白读了。顾先生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信哉斯言!且看他自己说的:

一、人生感悟

1.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又西倒。

孟子云:“勿忘,勿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不认真即忘,太认真(助长)便活不了。

康按:东来又西倒,以其醉也,故无主心骨。为人为学,须求树主心骨,建中立极。有所守,而不偏执,然后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中国文学、艺术、道德、哲学——最高之境界皆是玉润珠圆。(页3。下引文中数字皆页码)

康按:做人亦要玉润珠圆,莫玲珑剔透。

3.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诗教),是“发而皆中节”。

4.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11)

5.不了解古人是辜负古人,只了解古人是辜负自己,必要在了解之后还有一番生发。(27)

康按:王充云:“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须还古人公道,亦须还自己公道。

6.佛说:“于法不说断灭相”(32)

7.人生是要有活动的,虽然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未必现在就比古代文明。(37)

8.“德行”字好。夫妇之道,人伦之始。先说男性女性之美,而后即说其子孙之旺盛,此moral nature,看似极俗,实则天经地义,人类之无灭绝以此。(64)

9.古人之书是教我们如何去活,如何活完了去死。(80)

10.我们要养成德性,养成认真的习惯、宽大的胸襟。(84)

11.他永远是向上的!这是情操,操练得成熟,操守才坚固,这不是夸口。(94)

12.佛经说“万法归一”,万法完成而有真美善。然未归一之前仍是万法,如入海之前,江淮河汉各自存在。怎样作法要用你自己心的天平去衡量。(102)

13.人能知命则能“洁身自好”,再则更能“乐天进取”。读书人皆当洁身自好,这是消极的;乐天进取,则是积极的。(106)

14.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庄子·田子方》

15.因知命,则安心,则能排忧乐、了死生、齐物我,但余总承认这是一种美德。(108)

16.君子之美有多方面,文字犹嫌不足以形容之。(150)

17.中国诗文中无“恨”,只是“怨”。“非人”不好,“超人”好,这种感情是超人的,真是伟大。(155)

18.人弃世乃为世弃,愈弃世,愈世弃;愈世弃,愈弃世。(168)

康按:顾有一首《生查子》,词曰:“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心自甚时愁,身比年时老。空悲眼界高,敢怨人间小。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不爱非弃,实是真爱。故有怨,怨者,真爱也。

19.人的感情无论哪一种都能向上或向下,可以升华也可以堕落,可以成高兴的事也可以成丑恶的事。(169)

20.人是有矛盾的。在矛盾中找到调和就是诗人,在矛盾中找不到调和,学道将成矣。(175)

21.其实,有本领出来打呀,鬼鬼祟祟做甚!(177)

22.能在了解悲哀之后,生出力量去切实地生活,始有价值,此是第一义。(205)

康按:顾另有一句话,流传较广,曰:“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23.学问、事业,没有不劳而获的,这是真理。(240)

24.余读任何书皆是文学。立志学文,需养成此习惯。(240)

25.缠绵如水,凝练如山,山水交流,始成好风景。(249)

康按:《君子偕老》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语,顾以为大好。

26.这就是人生,就是人生的真理,是人生的意义。人类是不会灭绝的,然人是不会常在的。明乎此,则不必悲哀,本自己之力量干去就是了。(257)

27.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28.看事情最难窥见全圆。“凝视人生,窥见全圆”(厨川白村语)。如此思想可透彻,思想才不至偏激。(272)

29.意志修而骄富贵,还需内守充实,真有本事,有仗恃,然后才能瞧不起人。只是瞧不起人或求人怜,皆不可。(274)

30.自己求知,自己爱好。此二点,互为因果。(278)

31.不可不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先承认了事实,然后一步步走近理想,但必须有理想。(280)

32.一切的事都当高处着眼,低处着手。(337)

33.平常人用“雅”打倒恶劣与凡俗,但“雅”感觉太弱,我们要用“力量”来打倒恶劣与凡俗。(299)

34.古人言“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庄子·大宗师》),余尚嫌他多此“相视之笑”,须是“妙哉,我心受之”(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方好。(312)

35.日常生活加以梦的朦胧美,就是将平凡的美化了,将日常生活升华了。(313)

36.一个人受许多苦,就因为他有堪受这许多苦的力量。(托斯陀耶夫斯基)

37.人总要抓住些东西才能活下去,就如落水的人,便是草根、树皮也抓住一点好,所以虽知做不了什么,骗骗自己也好。(317)

38.一个人对什么都没趣味,便标识对于任何事物都感到失去了意义,便没有力量,真的淡薄,像无血肉的幽灵。我们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是要热中的。人总要抓住一些东西,才能活下去。(361)

康按:顾有《临江仙》,词曰:“万事都输白发,千秋不改红尘。相思两地漫平分。半生浑似梦,一念不饶人。   眉月可怜细细,眼波依旧粼粼。心花开落已缤纷。隔墙桃与李,各作一番春。”不饶人者为此一念,此一念亦能活人。

39.孟子曰:“勿忘,无助长”(《孟子·公孙丑上》)不求,不得;求之,不见得必得。(336)

40.无论思想、感觉、情感,必从实在事物上得来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才真能受用。(341)

41.人不能只有躯壳肢干,要有神气——风。没有神气便没有灵魂。灵是看不见的,魂是表现于外的。(341)

42.危难困苦、挣扎愤慨,不妨“忘我”。(357)

二、诗文评论

卷一《诗经》

1.“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2.才气发皇是利用文字——书,但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

3.好诗所写皆是第一义,与哲学之真理、宗教之经约文字的最高境界同。读诗也要“思无邪”,也要“无委曲相”。

4.文学与哲学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所谓“诗法”,就是佛法的“法”,是“道”。静安先生月:“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

5.切不可死于句下。

6.欣赏其文之charm,需快读,可以用感情。欲详其辞意须细读,研究其组织与写法必定要立住脚跟观察。观与体认、体会有关。既曰观,就必须立定脚跟用理智观察。

7.鲁迅先生说,说话时没的说,只是没说时不曾想。见理不明,故说话不清;发心不诚,故感人不动。

8.刘彦和《文心雕龙·情采》篇曰,古来人作文是“为情而造文”,后人作文是“为文而造情”。

9.“诗三百篇”虽好,但有文字障。若要得其意,赏其美,须先打破文字障。

10.诗人不但识其名,而且了解其生活情形。诗人是与天地日月同心的,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日月无不照临,故诗人博物且格物。

11.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昨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汉代古诗)

12.文学绝不能专以描写为能事,若只求描写之工而不参入自己,不有自己的情感,便好也只是照相而已,算不得好诗。

13.你所了解不清楚的字你不要用。

14.无论创作、欣赏,了解“意象”是很要紧的。意象是创作以前之动机的重要一部分,创作以后便成了它的内容。

15.吾人读诗,要从声音中找出作者的意象来。

16.诗人的心无分古今中外。

17.古人是用活的语言写其自己心里的感觉,故写出来是活泼泼的。现在我们写诗是利用古书,用古人用了的字,若果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意思,尚可以;恐怕连这点意思还是古人的。写得不说他不好,只是不像现代人写的。

18.抒情诗最要紧是句法简单、字面平常,这是最好的。

19.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创作者有两种动机与心情:(一)忧生,(二)忧世。前者小我,后者普遍,而其为忧也则一。

20.文学与科学不同,但其章次步骤的分明是与科学相同。在层次分明、步骤严谨处上看,这不是软性的,一点儿也糊涂不得。

21.中国说“诗教”,也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

22.写诗,虽然写伟大的叙事诗,最好是写琐事而有远致。叙事诗不要只给人事实,要给人印象,故需要一点儿技术,要有天外奇峰,特别是写长篇的大文章要有此本领。好的长篇叙事诗要前说、后说、横说、竖说甚至乱说,然而层次井然,读之才能特别受感动。

23.写诗,非有余裕不可;如此,方能风行水流。

24.诗有言中之物、物外之言。

25.最初的文学作品疑是伤感的文字,但渐渐进步就不限于此。一诗人固不能自外于人情,却又不可甘居于常人之列。一个大诗人不甘居于庸人之列,故不仅写伤感。

26.日光在杨叶上跳舞,不是看的日光,也不单是看杨叶,是看的另外的东西。这才是诗人的眼,这样活着才有意思。

27.诗人要说真话;我们生活在虚伪的年代,不能说真话,这简直就把做诗人的机会齐根截断了。环境不许可,虽有天才也难为力。

28.古代生活简单,不需要许多虚伪的应酬,所以人一说出就是那样。虽然简单,但是真实,故隽永、耐咀嚼。

29.送君者自崖而反,而君自此远矣。(《庄子·山木》)

30.为诗,短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咏叹之,方能情韵悠长。

31.诗,在文学中是最上层,诗教是温柔敦厚,教人忠厚和平。

32.中国诗人放纵,但也是在可能的范围中放纵。

33.凡艺术都是有约束的、有限制的。到革新时,革调旧的约束,新的又来了,此文学史上的公式。

卷二《文选》

34.一切文章亦如此,非思想清楚不可。

35.余之所讲“诗”,合天地而为诗,讲文亦如此。

36.中国旧文学太讲技术上用工而忽略了内容,数千年来陈陈相因,一直是在技术(甚至可以说是技巧)上打滚。现代作家又太重于思想而忽略于文字的技术,以致最低的文字技术都没有,不能表现其所说的话,甚至连“骂”与“捧”都分不清。故近代文学家应对旧文学之技术加以用功,旧文学之文句都是千锤百炼而后出的。

37.美,说起来是一个,分起来则有万端,其中有一种即是整齐。中国文字太偏于整齐美,故缺乏弹性。西洋文字不整齐,最富弹性。

38.读文章不应如吃药一般,应如同吃点心,本质是药而吃起来如点心一般,始佳。

39.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作文、做人俱应如此。

40.观察事情先于混沌中看出矛盾来。事情并不混沌,而看之人脑子不清楚,故混沌。混沌是黑漆一团,矛盾是彼此不同。长、短是矛盾的,然混合成美,美是调和。

41.古典派并非用上许多典故,对仗工整,而是谨严,无闲字、废话也。

42.文学的创作与哲学的思想也是训练人类之头脑清楚、有条理。

43.文章,并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只是好不好的问题。

44.(魏)文帝之文真美,有层次。

45.用字不可不谨慎。

46.所谓美,在文学之创作上,义居第一,次形,次音;而在文学之欣赏上,则一音、二形、三义。

47.凡一切文章皆(一)由简而繁。(二)由奇古而平易。

48.空洞但实在,玄妙但科学,乃中国文学之妙处。

49.作文与做人相同。文章有生发,有结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文章之生发、结束即如此。(文学就是哲学)。

50.读书,中西古今或好或坏之书,皆可读,然不要乱读。

51.气盛者,文多流畅;思深者,文多艰涩。

52.写文章乃不能做事者所为。

53.所写之“物”为本体,余者为工具、为技术。

54.创作时,最怕无思想、无感情,但太盛了而不能驾驭则糟。一个人驾驭自己之感情,不论在做人、作文皆不易。

55.思想深刻,何谓深刻?首先是真实,是什么就说什么,不必求深刻,久之即深刻。深刻“自不妄语始”。

56.读书求一了解、二记住、三得启发——即得到一种灵感。了解是把我转入书中;记住是把书装入脑中,如此也还是尔为尔、我为我;必须人与书之精神打成一片,得一启发。心中有生发,即所谓灵感也。

57.教书不是把先生之思想给学生,而是使学生自己去想。

58.在青年观察应锐敏,思想感情应丰富,而存心不可不忠厚。

59.行文简单就是美。行文简单,用字斟酌,写此种材料,写出来就是永久的人性,读后受启发。

60.感觉与思想不必新,真的就行。有许多感觉在中国文章中还没有说出来。

61.作文应如此,应有敲山震虎之力,“为题所缚”不成。

62.文论班上讲文学最高之理想,文选班上咬文嚼字乃起手之功夫。着眼不得不高,在文论;着手不得不低,在文选。

63.文字在文人手中如兵之在国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将军八面威风,指挥如意,写文章亦应如此。

64.没有事实,不能成思想;没有事实,感情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是不能发生、茂盛的。观察事实,描写事实,乃文人之基本工作,不会此,则更谈不到思想。

65.参活句,不参死句。

66.没有一种古典文学不明净而又崇高的。明净是崇高的基因,崇高是明净的结果。

67.凡学问皆有两面,同时是平民的而又是贵族的。因是平民的,故能广;因是贵族的,故能提高。合此二种为一,始是学问。

68.文章之意义好懂,而其文章美最难懂。如何使文字美不落于文字障中就成了,这点功夫是一辈子的功夫,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9.文学应为人生而艺术,古来一切文学皆与人生有关,历史是记录人生,哲学是批评人生、改善人生,文学是表现人生。

70.凡经学、哲学在作时皆极朴素之文章、使人一看即了然。现在读之则觉其很古,此时代久远,语言文字有变迁故也。

卷三唐宋诗部分

71.文学,有力的文学,有韵的文学。老杜可为力文学的代表,义山可为韵文学的代表。今日即以力的文学与韵的文学说杜工部与玉溪生之诗。

72.文学上我们根本不承认写实。

73.严格地说,余不承认文学有写实的,且文学中必有梦的色彩。

74.老杜的诗非花之美,更非唐花之美,而是松柏之美,禁得起霜雪雨露、苦寒炎热。

75.小杜诗一是写人生,继之以和谐婉妙之诗,再者是热中的诗。不止七绝,小杜任何一首诗皆可归入此三类。如都不是,即是无聊的,不必看。

76.文章最要紧的是要经济的描写,要以一当十,以一当千,以一当万。

77.中国诗不是给予我们一个印象,而是引起一个印象,它只是个开端。

78.中国诗不是和盘托出,而要你从感觉中生出东西来。

79.诗人写诗的条件有三:一知(智慧),二觉(感觉),三情。三者之中,知,冷静;觉,纤细;情,或温馨或热烈。

80.一个作家要有他自己的“思”“觉”“情”,传统的势力极大,但大诗人能打破传统的束缚范围。

81.诗人不但要写小我的情,还要写他人的情、事物的情,于是乃有同情。

82.文学要有此两种气象:抑扬爽朗,嵯峩萧瑟。

83.故事中凡有人情味者,淡而弥永;鬼怪故事,刺激、毛骨悚然,鬼怪故事不如人情故事之淡而弥永,刺激性最不可靠。

84.理,哲学(人生),基本于经验、感觉,这种理还可以说。若是传统的、教训的、批评的,便损害了诗的美;要紧的还是要表现,不要是说明。

85.唐诗说理与宋人不同,宋人说理太重批评、说明,而且有时不深、不真,只是传统的。

86.诗中任何心情皆可写,而诗心不可破坏。写热烈时亦必须冷静,只热烈是诗情不是诗心,能使人写诗而不见得写出好诗。

87.今所谓抒情乃是广大的,即佛所说“一切有情”,凡天地间有生之物皆有情。

88.中国的唯美派,就是要写出美的作品来(完美作品),热别是音节,力求和谐——形、音、义的和谐。

89.西洋写作品乃有意识的,想好步骤再写。中国诗乃无意识,不是意识了的,不是自觉的,乃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写出。

90.学诗当由七言绝句作起。七绝,非五绝,五绝装不进东西去。

顾先生的风神面貌,可见但不限于此。悲观乐观,消极积极,似乎兼而有之,然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禅宗里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顾先生亦修禅,固该有此大力量、大志向。他又是为学之人,其人其文皆如翠竹,贞秀挺拔,他说:“学问是自己真正的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谦谦君子,温其如玉,盖是人也。所以上采原书中文字,让顾先生自己出来说话,不用我来僭越。

一七年二月二十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