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规从来没有灰色地带:任何企图有灰色地带的,都不是想真正的合规

 望云1120 2020-02-07

导 读

合规就是不能对法律底线置若罔闻。

正 文

作为合规从业人员,习惯游走在法律政策和公司业务之间。政府监管机构要求合规人员起到监管的作用,在公司中应该保持中立的地位。而公司总会要求合规成就业务,努力去找寻到不妨碍业务的灰色地带让业务能走下去,或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到一杯羹。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正常的合规人员如果没有强大的定力,精神和意志不分裂才怪。只有一种药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就是让合规回归本来面目:合规从来没有灰色地带,让该法律的回归法律,该商业的回归商业。

1、第一桶金与原罪

很多企业家在成功之后,最重要的精力主要放在洗白身份上。因为创业初期的不小心,很多企业家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原罪。正像一位经济学家讲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不小心经不住严格的法律审查,找到他们触犯法律的地方似乎也不那么难。

企业小的时候,你犯点错误自然也没有人关注。但是待你的企业突然成长为中大型企业后,树大招风,为应对不知哪里射来的冷箭。企业家如果自身不硬,会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于是,很多企业不是倒在违法犯罪的时候,而是倒在走出自己黑历史的时期,因为一个谎言套N个谎言,把自己洗白的代价不可想象。

【案例:华尔街之王的衰落】

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政府证券交易柜台的负责人向其直接上司承认,他在之前举行的美国国库券的拍卖中提交了假标。这个违规投标国债事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包括SEC对公司提起的民事诉讼,股东诉讼,SEC对公司及其董事长、总裁、CLO等责任人的行政诉讼。虽然Salomon的CLO在公司违规后屡次提示董事会应尽快披露和承认违规行为,但董事会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CLO也被迫承诺不再从事跟证券有关的行业。

这一事件使长期雄踞美国债券市场翘楚地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受到致命打击,曾令华尔街畏惧和景仰的金融帝国竟几近奔溃。最终Saloman支付了2.9亿美元罚款,并且以后不再参加国债的拍卖,随后公司董事长辞职。1997年,Salomon被Travelers集团(后来的Citicorp)收购。所罗门企业文化中也向来有喜爱挑战风险的进取精神,但是随着公司的辉煌和规模迅速膨胀,这种精神异化为一种过度个人英雄主义,或者所谓的“杰出人类”思想(elitism),即使对法律底线也置若罔闻。

2、任何企图有灰色地带的,都不是想真正的合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果一家机构和企业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总会有一次会被监管抓住把柄;而这样的错误很多企业家仍在犯。笔者认为机会主义的侥幸思维是犯错的根源。

在事情不明朗时下注,在事情明朗时收割。很多中国企业家把这一条当成了生意的圣经。这固然没有错,但聪明的国人特别善于把一个观点发扬光大并类比到很多地方。例如,常常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前投入筹码,这样的逻辑即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确,这样做有时可以赚取很多,但也冒了很大的法律风险,常常因为对一个法律政策的错判而血本无归。

3、该法律的该法律,该商业的归商业

去除灰色地带的心理暗示,首先就要坚持一点:该法律的该法律,该商业的归商业。如果法律禁止,就要明确说明;如果法律不禁止,就回归商业,让商业判断规则起作用。如果没有办法判断法律是否禁止,做好做出保守的准备和备选的方案。否则你做出的任何动作都跟赌博没什么区别。

4、合规只成就合法的业务

忘掉合规成就业务的理论,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经不住细究的理论对企业危害不浅。合规从来成就的只有合法的业务,如果合规想要越界,就已经代表着企业底线的后退。

如果企业非要CLO将不合法的业务转换为合法的业务,一定要慎之又慎,大量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很少一部分业务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真正地转换为合法的业务,而大多数自作聪明的设计在严格的监管面前都不值得一提,期望监管的宽松不是长久之计,同时,不要忘记“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魔鬼条款。

文章原创来源《公司首席法务官》

转载请联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