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练19古代诗歌阅读(综合选择与比较鉴赏题)

 登楼观 2020-02-07

(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其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2)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并分析原因。(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9分)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

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

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

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

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①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

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C.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

D.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了此处的清幽。

(2)作者在一首名为《西山》的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与此联的异同。(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飏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2)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州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是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先写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地写出了金国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2)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三)

姜夔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专题突破练19古代诗歌阅读

(综合选择与比较鉴赏题)

1.(1)C解析 C项,“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即“典属国”的省略,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

(2)参考答案 ①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矢志不渝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③原因: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实力强大,不惧强敌入侵,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故而诗情豪壮,感情激越;而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阶段,只能发出“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

解析 分析原因时,注意时代因素。同样是用典,在盛唐时代,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语;而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

2.(1)C解析 C项,“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没有议论。

(2)参考答案 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任、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解析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和愿望,表达了词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的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任、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二是显示能力,三是抒写忧虑。

3.(1)C解析 C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

(2)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不同点:①内容上,本诗最后两句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最后两句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解析 “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属于一般性叙述。“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并运用了拟人、通感的手法。

4.(1)D解析 D项,“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错误,尾联前一句是以游人迷失侧面烘托西湖景色的美好,不是直接抒发情感。

(2)参考答案 ①从描写对象上看:本诗通过波光、柳色、斜桥等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蒙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东南形胜)》既展现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②从表达的情感上看:本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东南形胜)》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官员的颂扬。

解析 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既展现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属于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官员的颂扬。此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

5.(1)A解析 A项,“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错误,由上一句诗中的“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可知,此处的“旧呜咽”是指想象中家乡的溪水的声音。

(2)参考答案 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解析 王安石《州桥》这首诗是其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范成大的《州桥》为诗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6.(1)C解析 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了“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

(2)参考答案 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解析 结合两首诗歌的注释、标题、诗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可分析二者共同的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