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思议!相距万里,两人的思想竟然出现共通和交叉

 渐华 2020-02-07

中国孔子的哲学中提到过中庸之道,而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里也有中庸部分,二者有何不同,又有何共通的地方呢?一起来详细了解,

总体看,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对个体行为的德行之和谐追求,作为人要在一种在世同时却超越尘世的中庸中实现自我提升。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要从个人幸福为出发点,然后实现人的德性、善的完满。

不可思议!相距万里,两人的思想竟然出现共通和交叉

1,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首次将“中”与“庸”连为一词而称为“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

在儒家那里,中庸既是极精微的道理,也是极平常的道理。《论语》论述了“执两用中”的思想原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就是人应该将其欲望、情感、行为等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把握好一个度。只有这样,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统一,并育生存。

不可思议!相距万里,两人的思想竟然出现共通和交叉

2,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幸福是亚里士多德的出发点,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他认为在实践中,确实有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目的都要为着它。这就意味着善自身,是最高的。

最高的善是终极的,就是幸福。终极的善是自足的,因为它无待而有,能使生活变得愉快。而我们说幸福也具有终极性和自足性。幸福的终极性表现在幸福是一切善的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幸福可以自足,凭其自身就可使生活变得愉快。幸福的终极性和自足性正表明了它的至善性。所以,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就是至善。

追求幸福,是作为生命的自然之本然目的。而且,生命都有与之自然之本然目的相适应的能力特征。不在能力范围之内的目的,或者没有目的的能力,都是非自然的。作为生命存在的人当然也是能力与目的的统一。人的独特的能力就在于其理性能力,而且,理性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趋善避恶、分辨是非。当人们自觉地运用理性能力指导其行为时,人的理性能力便表现为人的德性。由此得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生活。

中道是一种德性,它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他为一种合理的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人的情感和行为的适中,就是一种实践德性和实践智慧。

不可思议!相距万里,两人的思想竟然出现共通和交叉

3,孔子的中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的共通之处

1)他俩的中道观从本质看,都是一种实践智慧,要求人的行为上的德性及其选择,要求人们的言行恰到好处。对此,孔子曾说,中庸是一种最美好的品德。而亚里士多德说,所谓美德,是一种通达完满至善的实践智慧。

2)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分析,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朴素的辩证精神,都表现出对思想和行为的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矛盾的一种中和。

3)二者的思想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以期形成一种安定的社会秩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们都期望通过中道或中庸达到社会秩序良好和社会品德普遍提高的目的。

不可思议!相距万里,两人的思想竟然出现共通和交叉

4,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之处

就境界而言,二者的观点中有一些是不同的。

孔子期望一种中庸而致中和之境界。他认为,如果人们都具备了中庸之道的德性,那么自我身心的融洽、社会的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是可以得到的。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的中庸提倡要把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与人间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但是这种人生超越,并非要人们远离人间烟火。人生有限性的突破与对无限性的向往与追求,并非要人们舍弃有限。因此,孔子的中庸哲学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既高明而又平凡的生命完善。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善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自然需要德性,而德性就体现为他的中道观。他企图在中道观的规范下,让人们都能享有美好的有德性的生活。根据这一理论,他认为现实政治的德性就体现为中产阶级执政,并作为仲裁者。因为他们不会像穷人那样觊觎他人财富,也不会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没有别的人会打他们的主意。这种思想作为德性标准、幸福标准,对人和社会的规定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外在的规定,而并没有达到和谐内生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