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飞虎catzbc 2020-02-07
围炉谈史-头条号 2019/12/515:57

秦国经过秦孝公的努力,终于摘掉了落后地区的帽子,在秦惠文王时代顺利称王。

此时的秦国却面临一个发展瓶颈,究竟是继续东进中原,夺取天下,还是西平巴蜀,征伐义渠,稳定秦国的大后方。

为此,秦惠文王的两个谋士展开了一番激烈的争辩。

张仪是纵横家,擅长战略布局,在瓦解六国合纵的联盟以后,张仪认为天下诸侯散沙一盘,已经不足为虑。

所以秦国不必把精力耗费在和各个诸侯无谓的争斗上。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他建议秦惠文王说: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

秦国和魏国以及楚国的边境接壤,是秦国东进中原时最大的两个阻碍,但张仪的思路是不要和这两个国家交恶。

而是尽量和这两个国家保持短暂的和平关系,把注意力放在挡在正中央的韩国身上。

韩国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是实力和疆域最小的一个,并且紧邻二周。张仪希望秦惠文王进攻韩国,进而图谋二周,即所谓“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

张仪这样做得目的是要“挟天子以令于天下”,进而达成“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的最终目标。

也就是后来三国时代曹操玩的那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戏码。

从理论上来说,张仪的这个战略布局是走得通的,只要控制了周王室,就能够通过借助周王室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对各个诸侯的间接控制。

但是实际情形是不是真的像张仪设想的那样呢?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也许在实际操作中这套理论是行不通的,因为张仪显然高估了周王室的影响力,这时候的周王室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号召力。

不过尽管周天子并没有任何的号召力,但并不意味着周王室没有一点影响力了。毕竟在三家分晋时,为了使自己的身份获得合法性,三家诸侯还请求周天子册封自己为诸侯。

在名义上来说,周天子无疑还残存一点影响力,但并不大,已经不足以左右各个诸侯。

这是其一,此外张仪还需要面临一个舆论问题。

这个舆论很微妙,就是周王室虽然没有了号召力,每个诸侯都想取代他,但是谁一旦真的这么做了,就会立马成为众矢之的。

既然我不能取代周王室,那么你也别想取代周王室。

在这种舆论背景下,我们可以透过后来秦昭襄王称帝的举动就可以发现。

十九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皆复去之——《史记·秦本纪》

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一起称帝,结果齐湣王很快觉察到不对,意识到这是秦昭襄王在拉着自己做靶子,他讯问苏代该怎么办?

苏代回答说:

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资治通鉴》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意思这样做是不划算,目前我们还不具备称帝的能力。如果为了尊敬秦王而同意这么做,那么就会导致天下诸侯的厌恶,不如让秦王自己去称帝,这样天下只会厌恶他一个人。

于是,齐湣王做了两天的皇帝就取消了帝号,还联合其它诸侯一起攻打秦国,迫使秦昭襄王也取消了帝号。

但是齐湣王后来也十分膨胀,他消灭宋国以后,到处拉仇恨,攻打楚国和魏国,得到了不少土地。

所以就变得蠢蠢欲动起来,就想“欲并二周,为天子”,结果引发了五国伐齐的战争,差点被打亡国。

另外像楚国也想取代周王室,但是却被警告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意思就是说周王室虽然已经衰微了,但还是天下之主,你攻打王室,必然会招来其它诸侯的攻击的。

可见,这就是当时的舆论形势在起作用,也不允许有诸侯可以取代周王室,谁要是这么做的话,其结果显然就是被带节奏。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对此,司马错很透彻的看到了这一点,他反对张仪的策略,并且劝告秦惠文王说:

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资治通鉴》

张仪认为现在成就王业的时机在于: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他是一个纵横家,很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

而司马错不同,他是一个武将,更讲究实干型、可行性,他认为实现王业的条件在于: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简单来说,六个字:地广、民富、博德。

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么就可以成就王业了。但现在的秦国面临一个什么局势呢?

西边有巴蜀和义渠,东边有中原诸侯,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面夹击的危险局势,尤其是秦国的大后方并不稳定,贸然东进取代二周,有可能面临来自两面的军事压力。

关于图谋周王室这个策略,司马错反对说: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

张仪要秦惠文王取代周王室,为什么司马错提出反对?精彩的分析

意思就是说周王室还是天下共主,如果攻打周王室,逼的太急,那么周王室一不做二不休把九鼎让给楚国,把地让给魏国。

而韩国失去三川,也会联合周王室和其它诸侯一起来攻打秦国。

如果到时候发生这种事情,秦国不仅不能捞到任何好处,反而会因为诸侯联合攻击从而损失惨重,到时候秦国就危险了。

与其把自己置身这样危险的境地,不如去攻打巴蜀,这样风险最小。

司马错的分析是很正确的,精准的预见到了攻打韩国,图谋周王室可能会引发的不利后果。也正因如此,秦惠文王放弃了张仪的策略,采用了司马错的策略。

当秦国征服巴蜀和义渠之后,彻底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才为后来蚕食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理由相信,如果秦惠文王采取了张仪的策略,那么极有可能会在诸侯的联合打击下损失惨重,最轻的结果也会什么好处也捞不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