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锡滨 正心泰山 2018-07-14 新材料产业现在被大家关注的越来越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经常能看到政府、高校院所、产业界相关人员发表的言论,但从产业界的角度我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和见解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几点不同的认识 1、以单一新材料为产品来打造企业。 看到很多新材料企业都以一个新材料的产品成立了新公司,并打造这种新材料产品,我感到很担忧,不是这样不可能成功,而是这样的过程成功太难了,而且他们也很难专注并愿意去做研发,专注打造核心技术。企业刚成立之初肯定要先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生存和发展是企业不同阶段关注点,但不同时期重点会不同,只有解决完“生存”的企业才会愿意、有能力进行“发展”的打造。而没有达到这个阶段,让新兴企业去解决发展问题那就是杯水车薪。 另外新材料产业有三高三长(高难度、高投入、高门槛,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比别的行业要花的资源和精力要更多一些,更不适合新兴企业来进行。看看国外欧美和日韩,都是一些老牌的企业或者解决完“生存”的企业在打造新材料产业,由他们自己的其他的产业或者事业部来给新材料产业进行输血,等新材料产业能够自我发展了,良性循环了,才让他们进行独立核算并给其他更新的新材料产业进行输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国外也有一些单一新材料产业成功的企业,但这样的企业仔细了解就会发现,他们要么是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对行业有一定的主导权,要么就是有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很多也不是他们原创的,而是从其他核心技术转移和拓展过来的,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些,很多人有了一定的新技术,赶快成立一个新公司,由刚成立的新公司在打造这些新材料产业的新产品,而这些企业连管理都还没有正规起来,连质量稳定的概念都没有,如何能做好产品,做好产业。更有甚者总觉得新材料产业因为比较新能够赚到先机就能够赚到钱,但他们忽略了新材料产业很多都需要5-20年的不停的投入才能有所回报,而这些回报还不一定很大,但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技术有可能在类似产业或者延伸产业起到价值放大的作用,能够赚到一定的利润,但也绝不是暴利,如果再看看很多日本新材料产业的投入,估计很多人就更要吐舌叹息了,碳纤维投入51年才开始盈利,磁性体27年才开始大发展,半导体材料19年才有所建树……,而一个新兴的企业是否能够坚持20-50年不停的进行投入,我相信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不建议新兴的企业或者小企业去从事新材料产业,也不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类似让新兴的企业或者小企业去从事新材料产业的政策,因为太难成功了,那些0-1的新材料产业更是难上加难,但我看到很多做0-1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真的十分担忧,这样的引导是否是对的,这样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规模,但产业布局我们都十分谨慎,一直不敢做从0-1的研发,都是在做从0.1-1的事情。 2、认为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是相同的。 很多企业一直把核心产品(拳头产品,深度解决方案和畅销商品)和核心技术进行混淆,所以并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所有的核心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随着竞争力下降,核心产品慢慢的都会变成普通品,最后变成边缘产品或者淘汰产品。而核心技术则不同,他是有非常长的或者永久的生命力,因为通过你不停的进行核心技术的打造,并通过多个核心技术的组合,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拳头产品,深度解决方案和畅销商品,而通过这些核心产品产生利润获得效益,而核心技术本身不产生直接利润只产生价值,即使有技术转移带来的效益也是变相的一种核心产品。而对于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平台的打造才是一个企业非常关键的东西,比商品还要来的重要的多,因为每一个产品、商品和解决方案其实都是由多个核心技术组合而产生的,可以有1种核心技术,也可能10种,当你所使用你自己的核心技术越多,这个产品一旦变成商品,它就越难被替代,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把公司的技术基因写到了产品里,但也并不是核心技术用的越多越好,因为变成商品,技术仅仅是一方面,成本、质量和交期也都很重要。如果详细了解请参考我的《核心技术》的文章。 但中国新兴的企业和小企业都在痛苦的边缘挣扎,为生存担忧,为发展发愁,连产品研发都不想投入,更不用说去花非常多的资源去打造不产生直接利润的核心技术了,所以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很突出,大家都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而恶性竞争或者产能过剩就是必然的。即使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很多都是事业部和分公司制,他们都要独立核算并还要保持证券市场要求的长期30%以上的增长,在这种长鞭下,没有人愿意更多的投入研发,更不愿意进行不产生直接利润的核心技术的打造了,但新材料产业要有良性循环,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核心技术的打造是必须的,所以有格局和水平的企业都会在进行事业部制的同时还要进行核心技术的打造,通过事业部制获得的利润源源不断的投入到核心技术的打造中,核心技术不停的输出核心产品,让核心技术通过核心产品在事业部产生利润进行价值的放大。而新材料产业更要注重核心技术的打造,例如工艺技术、放大技术、质量技术、设备技术……,没有这些核心技术新材料也很难产生出拳头产品,深度解决方案和畅销商品,所以我不建议新兴的企业或者小企业去从事新材料产业,这个也是原因之一。 3、以3年为目标进行新材料产业的布局。 看到很多信息大家都把新材料产业当作摇钱树,都按照3年赚的盆满钵盈,我看到这样的信息或者投资收益计划都“十分震惊”,最近作为专家评审了很多新材料项目,很多项目几乎都是3年从零起步赚几千万~几个亿,我有时会问:客户验证需要多长时间呀?他们回答产品做出来客户马上就能用;我还会问:设备投入到产业化实现并合格需要多长时间呀?他们说设备安装完很快就能出合格产品。我为什么经常会讲新材料产业有三高三长(高难度、高投入、高门槛,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说说三高:新材料产业很多是没有借鉴的,工艺和设备都有新的需求和要求,有时都很难找到合适的设备去满足工艺的需要,所以我们很多设备都要自己研发、自己设计,甚至自己进行制造,所以我们的产业化组和机械加工中心就是要完成这个工作,而这些人需要长期积累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新兴的企业或者小企业很难做好;另外新材料产业对质量稳定的要求也要比其他行业要高一些,而质量稳定提升一点点,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观念的变化和整体的策划,所以没有质量稳定基础的企业很难认识到这一点,总觉得这个能有多难,实际上以我们的经验,质量稳定的提升周期要在5年以上,没有5年的持续去做很难量变产生质变;另外新材料产业回报放大效果往往都不是新材料产业本身,而是其延伸或者关联产业,很多企业还认识不到新材料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和支撑,而不是利润和价值放大的产业,所以总想把新材料产业作为短期利润和价值获得的地方,这样就很难做好新材料产业的工作。再说说三长:新材料产业布局和研发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产业,很多可借鉴的也比较少,所以研发周期自然都要长一些,我认为布局和研发至少3-5年,而有的还要更长;因为所有的新材料几乎都不是最终产品,所以要进行有效的验证都要做到最终产品进行检测,而最终产品对于新材料的使用都属于重大变更,所以不仅周期长、投入大、还要很谨慎并全面检验,可想而知怎么会产品出来了客户就马上能使用,所以验证周期和应用都很长,有的甚至牵扯到安全或者人体的,那周期就要更长了,远远超出你的想想,我们有些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在7年以上,我统计了日本和中国包括我们的产品,从布局研发验证到稳定量产应用到淘汰转型改进,发觉大体满足541的规律,50%左右的时间在布局研发验证,40%左右的时间稳定量产应用上,10%左右的时间在淘汰转型改进上,如果按照20年时间计算,布局研发验证需要10年,稳定量产应用有8年,淘汰转型改进有2年,所以当有多个产品或者提前做好产品的转型改进,那么稳定量产应用的时间就会叠加起来,就会不停的进行增长,不停的创造利润和效益,这也就是很多公司一直在增长的秘密。大家看看这三高三长,从零起步这么会3年赚得盆满钵盈,所以我不建议新兴的企业或者小企业去从事新材料产业,这个也是原因之一。 二、现阶段对新材料产业的几点建议 1、对于新材料产业,新兴企业或者小企业扶持重点依然是资金减税和加速应用,让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现在出台的新材料保险和示范应用平台的政策都是为了加速应用比较好的政策,虽然依然会有人投机取巧,但我们要看大局和整体,只要大方向是好的,整体在推进,那就是一种进步。 2、对于新材料产业,打造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任务建议交给有实力,有资格的民营企业,以他们为研发主体进行研发,而高校院所要成他们的未来方向的掌舵者和技术创新的保姆,因为有实力,有资格的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核心技术与产品应用息息相关;对于企业做强,打造核心技术还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再加上国家、地方、高校院所支持,那核心技术就能够有效的长期的打造起来,所以有实力,有资格的民营企业扶持重点应该出台打造不同核心技术的企业示范创新中心的类似政策,让民营企业愿意并持续进行核心技术的打造,承接国家核心技术的打造的任务。 3、对于新材料产业,高校院所建议成为未来方向的掌舵者和技术创新的保姆。我们到底要打造哪些核心技术的方向和进行这些核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应该有高校院所来完成,因为他们走在技术和信息的前沿,并有实力和能力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4、对于知识产权的“布局”要成为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而不是知识产权的申请,建议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示范企业评选工作,鼓励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专利质量而不是专利数量。 ![]() ![]() ![]() ![]() ![]() 另外要重视标准工作,国家策略: 专利标准战略化;企业策略: 企业专利标准国际化。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能影响甚至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行业的兴衰,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 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目前西方大国都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力争将自己的标准( 企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国家的标准) 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在专利标准化战役中获取最大的胜利。 ![]() ![]() 5、更大的发挥协会的作用。现在的中国的行业协会也比较多,也比较乱,有国家组织的,有民间组织的,还有很多重复作用的,还有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在主要作用也在发挥,但也就组织开开会,做做调研,收集一下信息,报报项目……,有一些协会的管理者格局比较高,做了很多让人刮目相看的一些事情,大大促进了行业和科技的进步,但这样的还是少数,如果能够规范和利用好行业协会作用,那将对国家实施的政策,打造我们核心技术竞争力都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a)规范和规划行业协会:首先我们现在应该对行业协会进行规范起来,有些得做减法,其实很多分类也是不合理的,导致很多协会都是重复的,例如工程机械协会下有陶瓷分会,硅酸盐学会下也有陶瓷分会,而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同一批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建议先规划好我们一定要有哪些协会,并逐步规范。 (b)增加行业协会的职能:规范和规划好行业协会了,建议可以增加行业协会的职能,这个可以学习一下日本行业协会,他们行业协会有审核行业产能和行业内核心技术打造的职责。例如所有新扩产的项目都要经过行业协会核准,对于行业产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和影响情况给予意见,日本行业协会回依据行业特点保持大行业产能过剩5-15%,而不会出现中国严重过程的局面;打造核心技术的职能,就是通过行业协会分析本行业核心技术缺乏和国外行业技术对比的情况,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规划、打造和竞合,这样的会议我参加过,触动也比较大,如果中国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真的会对国家政策的实施进行有力的保证,也能够让行业协会插上翅膀更好的为国家做好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