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十五话元宵

 昵称32901809 2020-02-07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话元宵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按我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充分体现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一、关于元宵节的起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各地的都有不同的传说。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元宵节大致有五种起源说。

起源说之一,是汉文帝纪念“平吕”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平除诸吕,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吕”这天是正月十五,故每年正月十五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就定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话元宵

起源说之二,是汉武帝祭祀“太一”说。太一,又称“泰一”、“泰乙”、“太乙”,是北极神的别名,据说是在天神中最尊贵,地位在五帝之上的神,也有称其为主宰一切的神。敬奉太一,在战国时就盛行。汉武帝迷信神仙,敬方士,对太一神毕恭毕敬,他下令在甘泉宫修太一祠坛,坛三层,上供太一,下供五帝。司马迁在创建“太阳历”时,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已成官方的祭祀庆典活动。

起源说之三,是道教的“三元”说。汉末道教的一个重要之脉五斗米教创立“天、地、人(或水)”三官说。魏晋时,道教将这三官与季节时日相配,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据说这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故在上元节要燃灯,这个节日因此有“灯节”、“灯夕”之称。

起源说之四,是东汉明帝敕令“放灯”说。汉明帝在蔡愔去印度取经回国后,同意在洛阳建佛寺。敕令在正月十五日“烧灯”(即放灯),并亲自到寺院祭拜。这“燃灯表佛”之举,就成了元宵节张灯、观灯的习俗。

起源说之五,是民间的传说。这一说法与汉文帝身边的东方朔有关。东方朔诙谐幽默,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因宫女元宵囚禁在宫中不能与家人见面,东方朔劝说汉武帝在正月十五做汤圆、挂花灯、放焰火供奉火神君,已使火神君这天不发生火灾。于是,借此宫女们就可以在元宵这天与家人团聚了。

当然,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还有一些,这些说法也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大多学者认为,“平吕说”理由毕竟简单一些。汉文帝以元宵夜庆祝平定诸吕的胜利,虽可当节日过,但作为传统节日似乎缺乏人文内涵。而据史料分析,其他一些起源于宗教形式的说法却颇有说服力的。

正月十五话元宵

二、元宵节观花灯的发展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其中写道: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近两万人,戏台有四公里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数万人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达二十多间,高约五十米,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元宵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据《大唐新语》记载,每逢元宵节之夜,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三天。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这时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长明不绝。

正月十五话元宵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当时我国最长的灯节。

到了清代,花灯种类繁多,有形色俱佳的各种灯,其中有古朴典雅的宫灯,五彩缤纷的龙灯,结构精巧、借风旋转的走马灯,绫绸扎制、栩栩如生的人物灯等。清代,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历朝历代的张灯、观灯盛事,充分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祝福人间太平的美好愿望。

民间谚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闹元宵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因此,其间蕴涵了浓郁的灯文化。

正月十五话元宵

三、吃元宵

在元宵节这一天里,每家每户在门前屋内悬挂五彩缤纷的花灯,寓意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吉祥之食--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元宵)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非常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正月十五话元宵

四、闹元宵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击鼓鸣锣,通宵张灯,供人玩赏。相传始于汉,后世相沿不衰,内容更丰富。人们会出门赏月、燃放烟花、猜灯谜、吃元宵,热闹非凡,所以称为“闹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正月十五这一天,很多地方要举行舞龙灯的活动。

人们点花灯一方面是欢送新春,祈祷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另一方面也是欣赏花灯,燃放烟花,进行娱乐。在这个节日里“灯火满市井”的场景热闹非凡,也就有了“闹元宵”的说法。

正月十五话元宵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