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11月爆发的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为了实现“歼敌于江北”的战略目标,率先发起了给驻守在陇海铁路东段新安镇一带的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百韬第七兵团组建于1948年8月,共下辖有第25军、第63军、第64军和第100军等四个军,如果加上后来划归过来的第44军,那么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总兵力将达到15万人之众。而黄百韬是广东梅县客家人,虽然早年混迹于各路军阀之中,并非蒋介石黄埔军校嫡系将领,但其在投靠蒋介石之后凭着一颗赤胆忠心逐渐获得了信任和提拔,成为众多国军将领内部少有的不是黄埔军校出身而当上兵团中将司令长官的人。 ![]() 在淮海战役爆发前不久,黄百韬本来接到了撤退命令,让其率领第七兵团迅速向徐州靠拢,但是旋即因为掩护接应其东边海州方向的第九绥靖区部队,而被迫在新安镇一带停留。本来,按照作战计划,黄百韬第七兵团在与第九绥靖区部队汇合之后,就立即向徐州开拔,因此当时黄百韬当时能做的出了静静等待第九绥靖区部队之外,就是要考虑撤退路线的安全,也就是要确保撤退路线的畅通无阻。 ![]()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黄百韬在等待第九绥靖区部队的三天时间里,竟然没有提前谋划,在撤退徐州的必经之路大运河上架设浮桥,结果使得15万大军只能靠一座铁桥来渡过运河。这种场景可想而知,第七兵团各军为了跑在前面相互拥挤,甚至不惜自相残杀。这样一来,第七兵团的撤退就拖拖拉拉,耽误了好长时间。最终,追击上来的华东野战军先头部队这才有了机会抓住了第七兵团的尾巴,一场激战过后,第七兵团损失惨重,在丢弃很多辎重之后才勉强逃过运河,不过还是在撤退徐州的路上被重重包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 或许,有人不禁要问,黄百韬在等待第九绥靖区部队期间,为什么没有在运河上提前架设好浮桥呢?其实,按照有关资料披露,当时黄百韬是有下过架设浮桥的命令,但是由于当时大战在即,黄百韬兵团军心涣散、混乱不堪,本来应该去运河上架设浮桥的部队临时又被抽调去部署防御工事。因此,就造成黄百韬自以为已经有人开始架设浮桥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的局面。这完全是由于下情不能上达的缘故,由此可见当时黄百韬第七兵团指挥系统是有多么混乱。 ![]() 没有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对于黄百韬第七兵团来说,看似并不怎么致命,虽然损失惨重,但还是渡过了运河。可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引发全军覆没。在黄百韬第七兵团磨磨蹭蹭渡过运河之时,位于其撤退路线背面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宣布起义,给华东野战军迅速南下,在沿途截断黄百韬第七兵团退路提供了条件。最终,退路被断的黄百韬第七兵团选择在碾庄死守待援,最终就再也没有走出过碾庄。所以话说回来,如果黄百韬第七兵团能够在运河上架设浮桥,争取一点点撤退时间,或许还是有逃到徐州的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