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以桐为地名的不多,有桐城,桐柏,桐庐,桐梓等,为山名则更少,却偏偏有两个桐柏山。近日购得一部书,由湖北随州学者王文虎等人编纂,吉林出版社出版的《桐柏山志》,介绍了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古今历史风物等,此桐柏山为我国第四大河流淮河发源地,《尚书-禹贡》有大禹导淮自桐柏的记载,以此闻名。志书第九章为艺文志,其中收录关于桐柏山诗词数十首,其中收录唐代诗人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宋人赵师秀《桐柏观》等诗,认为这是与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有关的诗词,这明显是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编者将浙江天台县的桐柏山误以为河南桐柏县的桐柏山。
天台县桐柏山属于天台山脉,在浙江天台县西北,上有桐柏宫,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最早建于三国东吴时期,在唐宋到达了鼎盛,宋朝改名为桐柏崇道观。另外,天台山多悬岩峭壁,景致以石梁飞瀑最为有名,天台山中有济公故里赤城山,天台山上国清寺则是佛教天台宗祖庭。
淮河发源地的桐柏山属于大别山脉,处于豫鄂交界,山南为湖北随州市,山北为河南桐柏县,因大禹在这里疏导淮河,后世一直供奉有禹庙,桐柏山主峰有太白顶,又名胎簪山,山中有水帘洞一景,历代也有题咏。
因此,当诗中提到“桐柏”时,需要进行判断,诗人所写到底是淮源桐柏山还是天台桐柏山,如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诗:“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此诗提到桐柏山,所以被收录进《桐柏山志》一书,但诗的题目已经很明确提到了天台,所以此诗是指天台桐柏山无疑。另外,天台山离东海很近,又是道家祖庭,所以历代骚人常将其和蓬莱仙岛相联系,这又是一辅证。笔者在写此文时,百度百科中仍对这首诗中的桐柏山注为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可见将两座山弄混的人还很多。《桐柏山志》中还收录十数首名为《桐柏观》《桐柏崇道观》的唐宋诗歌,这明显都是很荒谬的。
区别淮源桐柏山和天台桐柏山的方法,应是看文中描写景致,若出现道观、天台山、赤城山、桐柏观、大海、蓬莱等意象,或提到东南方向,或诗人此刻身处在江浙时,基本可判断为天台桐柏山;若出现淮水,大禹,禹庙,大别山,或提到地处河南湖北时,当为淮源桐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