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看古装的影视作品中,里面的男子全都是长发。 那古代的男子为什么要留长发呢? 古人对头发是十分看重的,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上受《孝经》的影响,男子留长发成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
自出生后,选一吉日,剃掉胎发之后,就不在剪发。等长到一定的年龄,便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此谓“结发”。
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而且每个朝代男子的发式都是不同的,虽然都是长发,但各有各的特点。 01 夏商周夏商时期的披发,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发式。 人们将散落的头发梳理顺畅,披散在两旁,称之为披发。
而到了周朝,确认了礼法,礼法对发式也作了规定。 在那时,戴冠的习俗已相当普及。 通过对现存世的周代玉、石、陶、铜俑的研究表明,当时的男子几乎都戴冠或巾,很少有露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冠与巾使用的普及。 他们将头发梳到头顶,挽成发髻束起来。
显然,“冠”、“巾”是区分“士”、“庶”的重要标志,庶人不能戴冠,只能着巾包髻。 髡刑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它为上古五刑之一,罪人的头发剃掉全部或部分,以此来对罪人造成一种羞辱。
总之,在上古时代,男子发式崇尚简便、自然。 男子成年加冠,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礼”。 02 秦汉时期到了秦汉时期,基本上男子披发者越来越少,较之前相比,显得清爽了许多。 除了道士喜爱披发之外,未成年人未行冠礼之前也都是披发。 垂髫小儿说的就是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的模样。
我们从兵马俑中就可以看出当时成年男子的发式。 前面类似中分,头发束起,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 而汉朝在发髻的梳法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的文人喜爱戴头巾。
所以有诸葛亮“羽扇纶巾”之说。 03 唐宋时期说到唐宋时期,这是民族文化融合与大发展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幞头了,孙机先生说幞头除了邻国效仿以外,这是世界上独一份的,所以可以视作中古时代男子发式的独特标志。 幞头一开始是用有四角的布扎头,两角扎在额前,两角垂在脑后。它其中的一个发展产物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乌纱帽”。 唐朝的幞头是圆顶的,两脚下垂,有点像兔耳。 而宋朝的幞头则是平顶的,两脚平直很长很长。 对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唐玄宗的圆幞头与宋太祖的平幞头。 宋朝男子发式在戴的帽子上没什么变化,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男子流行簪花。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牡丹盛放的时节,曾去吉祥寺赏花,并赋诗一首。
此诗生动刻画出苏轼洒脱不羁的形象。即使垂垂老矣,也倾慕花之娇艳,于是有了簪花上头的勇气。 这跟性情风流无关,也跟出身贫富无关,簪花在当时就是一种席卷朝野的时尚。 04 辽金元辽金元时期,尤其是元朝,它是少数民族第一次统治中原大地所建立的政权,发型和汉族的差距十分大。
元代男子髡首辫发的习俗极为普遍,在元代中外史料记载和图像资料中可以大量见到。
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髡发留辫,就是将头顶的头发剔除,只留两鬓或前额少量头发结成辫子。 有关元朝男子的发式,更是给来元朝的外国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西方传教士就曾在他的游记中写道:
可见当时元朝男子发式之独特。 05 明清时期到了明朝中期,成年男子结辫现象渐渐消失。 劳动人民都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官宦人家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 网巾是朝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一般多用黑丝、马尾、棕丝等材料编织而成。 它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征的巾服之一。 从明代礼制,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
明人将此巾与现行统治结合起来,赋予其'一统天下'、'一统山河'、'一统天和'的文化寓意。 而我们看的清宫剧里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 像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延禧攻略》里面的乾隆,就是这种阴阳头。 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人民改剃满族发型政令。 希望能够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同时也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长期稳定与统一。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耻辱,因此他们宁可断头也不愿剃发。 到了嘉庆以后,人们的辫子越留越粗。 到了同治、光绪时期,男子的发式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阴阳头”,黑白分明,各占一半。 看了这么多各个朝代不同的发式,你最喜欢哪一款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