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思维:辨认一切阳虚阴虚之法!(附:阴阳辨证17点)

 晴天心 2020-02-07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本段所举阳虚病情,笔者多年临床考验,确信其真。凡有这类病情的几种,即用扶阳抑阴之药加减配伍施治,都能应手取效。凡没有这些病情可凭的火症,都是实火。但又有近似实火的阳虚症,如郑氏所举的面赤如朱等几种,外虽现一切火象,却不可误认为实火,必须细心辨认。只要有所举阳虚病情可凭,仍当用扶阳抑阴之药施治。



  郑氏谓: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是有特点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以其皆同种而异名,同具辛、热气味而有毒,须制熟始可用,确为治下焦阳虚的要药。至硫黄亦大热纯阳,能补命门真火不足,龙绘堂《蠢子医》并谓:“硫黄原是火之精,一切湿热它能清。”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内服,惟张钖纯善用之,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十馀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笔者亦常用硫黄为人治病,凡命门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后用于汤药或丸药。其法以萝卜剜空,入硫黄在内,合定,放锅内煮二小时,去其臭气;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时亦可。患者刘××,食不下,饮水都吐,经检查为贲门癌,必须手术切除。笔者诊断为哽噎病,阳虚症状明显,命门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 克至30 克,服药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复发,足证硫黄功用,尚可推广。


  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系阳虚不能统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属确见。笔者常本“齿属肾”之义,用四逆汤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显著效果。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郑氏指为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肾水肾火,确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对治此种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带咸味,气喘促,恶寒,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无不应手辄效。


  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认为火大,郑氏指出有阳不化阴,亦即阴结。笔者师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汤合半硫丸加肉苁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真火,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又佐半夏之降浊。故半硫丸向为治阴结之良剂。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讠严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
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附:阴阳辨证17点

 (一)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概属阴证范围。

【临床表现】大凡里虚寒证,皆属阴证。患者面壁静卧,闭目恶明(即喜暗而嗜眠,不欲见人),蜷卧,身重,面色苍白或暗淡或发绀,倦怠无力,呼吸浅表,神静少言,语声低怯,精神萎靡,神志朦胧或昏迷,抓空理线,循衣摸床,或喜温暖,口淡不渴,身寒,手足冷,皮肤枯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沉迟或弱或细涩,舌淡胖嫩,苔白而滑润。又凡病在血分的或病在脏的,也都属于阴证范围

【证候分析】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的表现。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细涩均为虚寒舌脉。

 (二)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大凡表热实证皆属阳证。阳证患者面向外卧,开目喜见人(有些羞明怕光的疾病例外),身仰舒足,身轻,面色红赤,颜面潮红,有光彩,目光明了,恶寒发热,肌肤灼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心烦不眠,神烦,躁动不安,狂言谵语,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而深长,喘促痰鸣,声音透彻响亮,身热手足温,皮肤润泽,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脉浮数或洪大有力或滑实,舌质红绎,苔黄厚燥或焦黑、起芒刺。又凡病在气分的(或卫分的)或病在腑的,也都属于阳证范围。

【证候分析】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躁动,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的表现。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数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转载]中医辨证:阴阳辨证

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如诊得脉象洪大,舌红苔燥,兼见口渴、壮热等,便可知阳盛阴衰。如诊得脉象沉迟,舌白苔润,兼见腹痛,下利等证,便可知其阴盛阳衰。此外,阴阳错综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于表里寒热虚实等六纲中。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顾松园医镜》对阴阳病辨有病分昼夜轻重之说,亦可供作参考。如说:“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此亦言其变耳,勿泥。此着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守之(顺势各治阴阳之意若正发之际,当避其锐锋,若势已杀,当击其惰归,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以养其正”。

(四)真阴不足(肾阴不足)

真阴不足是肾中真阴虚损所致,如临床上常见的因肺结核等某些慢性消耗性疾患所致的虚热,即属此型。

【临床表现】虚火时炎,面白颧红,唇若涂丹,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膝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五)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真阳不足是肾中真阳不足,阳不济阴所致,在人体功能衰退、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和年老体弱的人,多可见到。

【临床表现】面色晃白,四肢发冷,倦怠嗜卧,咳喘身肿,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饮食不化,阳萎、遗精、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滑润或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或右尺独弱。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六)亡阴

亡阴是指由于体液大量脱失而表现出阴津衰竭的证候。亡阴为“阴虚则热”的虚热性病变。

【临床表现】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或神识昏糊,口渴咽干,唇干舌燥,皮肤皱瘪,眼窝凹陷,唇舌干裂,尿少、尿闭,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通常还以大汗淋漓主亡阴的特征,其汗温、咸而稀(吐、下之亡阴,有时可无大汗出)。

【证候分析】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则烦躁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淋漓多发生于原来为热病之患者,热邪逼迫则汗液外泄。也可见于治疗不当,发汗太过的病人。此时,大汗出既是亡阴之因,又是亡阴之症。

 (六)亡阳

亡阳为“阳虚则寒”的虚寒性病变。体机能活动低下。

【临术表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厥冷,畏寒踡卧,渴喜热饮,味淡,气微,舌淡白润,脉微欲绝或浮大而空。

【证候分析】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

 (七)亡阴亡阳证的鉴别

亡阴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

亡阴和亡阳是指急骤的丢失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能力衰竭而言的。

亡阴和亡阳均是髙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严重脱水、虚脱、休克或治疗错误等导致的。

亡阴与亡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病证,亡阴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大量脱失津液,从而导致亡阴。亡阳的主要病因是阳气亡脱。因为气可随液脱,可随血脱,所以亡阳也常见于汗、吐、下太过以及大出血之后,同时,许多疾病的危笃阶段也可出现亡阳。

阴阳是对立互根的,阴竭则阳气必无所依而离散,阳亡则阴液必无所化而耗尽,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也常随之出现亡阴,二者仅有主次、先后不同,并无截然界线。在临床上,宜分别亡阴、亡阳之主次,及时救治。 

[转载]中医辨证:阴阳辨证

(八)阳实

正气旺、邪气盛的功能失调。阳实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机能亢奋属实;“阳胜则热”,热量过剩属热,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阳实兼热。阳实的形成,多由于感受热邪或其它之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自身机能的病理性亢奋发展而成。另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也可引起。主要表现为壮热恶热,躁扰不宁,气壮声高,面红烦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舌红绛、苔黄等一派实热性征象。

  (九)阴实

习惯上称阴偏盛或阴胜,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阴气偏盛,以机能障碍或失调、热量不足为特征,或水湿、痰饮、嵌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状态。机能失调属实,阴胜则寒、热量不足属寒,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阴实兼寒。

阴实的形成,多由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或体内脏腑功能障碍、失调,使体内阴气偏盛,抑遏阳气引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迟等症象。

(十)阳虚

指人的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表现为虚寒性的病理状态。”阳虚生外寒”即指此而言。阳虚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过劳久累,耗伤阳气以及过用误用寒凉清火方药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乏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另外,中医有“阴厥”一说。厥者,四肢凉而不温也。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因而逆冷的,名曰阴厥。阴厥实际上是指阳虚较甚,手足尤其逆冷的病证。〈阳厥将在“表里”一节里谈到。)

  (十一)阴虚

指体内阴液亏损及其功能减退,因而阴不制阳,出现虚热性的病理状态,即“阴虚生内热”。阴虚的形成,多因热邪伤阴,五志过激化火伤阴,久病耗及阴液,以及操劳日久,补给不足,暗耗阴分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十二)阳实阴虚

临床上阳实、阴实和阳虚、阴虚常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因为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一方偏实偏盛,必然影响到相对立的另一方,使另一方受到不同程度的耗伤,即阳实可以伤阴,阴实可以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在阳实状态下,炽盛的阳气,必然对阴液造成程度不同的伤耗。当伤耗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然只是阳实;当伤耗较重,征象明显,出现口干烦热、尿赤而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弹性下降等阴液亏损、失于濡润征象时则转变为阳实阴虚,其病的本质是实中夹虚。

  (十三)阴虚阳实

习惯上称阴虚阳亢,阳亢,与阳实同义,为了使诊断名称规范化,我们将阳亢改称阳实。阴虚阳实与阳实阴虚是临床表现相近似,而发病机理不尽相同的两种证候。阳实阴虚是先冇阳实,因阳气耗伤阴液而继发阴虚;阴虚阳实则是先有精血或津液的亏虚,阳气失去阴液的制约,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阳实的表现。阴虚会使阳气亢盛,阳实则能使阴液耗伤,加重阴虚,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失眠、烦躁易怒,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另有阴虚阳浮。指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阴虚阳浮与阴虚阳实相似,所不同的是症状集中在上焦。

 (十四)阴实阳虚

当阴液偏实偏盛时,必然对阳气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当阳伤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为阴实兼寒,当阳伤较重,征象明显时,表现出畏寒、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多种机能低弱所致之证,其病的本质转变为阴实阳虚,即以实寒为主,兼有阳伤的实中夹虚。

 (十五)阳虚阴实

阳虚阴实与阴实阳虚虽然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发病机理却不相同,前者由阳虚引起阴实,后者由阴实引起阳虚。阳虚阴实的阳虚指肾阳虚,阴实,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畏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沉微等。

 (十六)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阴阳互损的结果。当机体阴液或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都会累及到另一方使之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是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由于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为全身诸脏阴阳之根本,故任何脏腑的阴虚或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损及肾阴或肾阳;而肾阴或肾阳虚损到 —定程度则会损及另一方,结果形成阴阳两虚。临床上阴阳两虚可有两种情况:

其一,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阳气虚损较甚,累及阴液,以致不足引起。主要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同时存在,而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

其二,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以致不足引起。其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并见,但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

 (十七)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也称阴竭阳脱。指疾病到了严重阶段,阴阳双方不能相互维系、分崩离析的病理现象。当临床上出现大出血、大吐大泻、髙热等严重亡阴症状时,阴液已经衰竭,阳气随时可能外脱;内伤杂病如心阴衰竭,也可出现阳气暴脱。阴阳离决,是阴阳失调最严重,也是最后的阶段,是生命濒死及死亡的重要机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中医理论之中经常谈到的阴证和阳证。前面第二章第二节里,我们曾对此有过评述:欲用阴、阳二证来概括所有的疾病,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阴证和阳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指虚寒证和实热证。结合阴阳病位意义上的辨证,确切一点来说,阴证应指阳虚兼寒,阳证应指阳实兼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