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周信有

 宋大山 2020-02-07

周信有,1921年2月生,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2018年3月10日,国医大师、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周信有驾鹤西归。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是悬壶济世的医者,勤谨谦恭的学者,也是慈祥乐观的老者。他七十余载的从医经历,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丰富临床经验与卓著研究成果,更是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组塞满中医学典籍的木质书柜靠墙而立,一张黝黑古朴的实木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阳光透过窗外氤氲散射在祥云浮雕实木靠背椅上、墙壁上的影子,仿佛国医大师周信有曾经在这间书房研读经典、诊疗开方的身影。

    “世鹏,按这个方子抓药,用咱们自己蜜制的五味子。”2013年上半年,已过耄耋之年的周信有依然精神矍铄,坚持每周上5个半天的门诊,亲自为患者诊疗、写方。“老爷子那时候身体好,不仅骑着自行车来诊室坐诊,每天还打打拳、写写字儿。”周信有学术传承人殷世鹏自豪地说。

    犹记孟冬那天,已近期颐之年的周信有正坐在沙发上,眉眼间满是慈祥,微笑着听殷世鹏讲最近的病案。虽然入冬以来身体情况不好,已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但依然耳聪目明的周信有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地点头或摆手表达自己的看法。每每听到开方用药的精彩之处,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似乎凝聚着精研经典的睿智;屡起沉疴的双手微微摆动,仿佛记录着他悬壶济世的跌宕人生。

    师从名家苦读经典走上行医路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周信有

                                         青年周信有。


    窗外是纷飞的战火,窗内是埋头苦读中医经典的少年,这是周信有初学中医时的真实写照。

    1921年,周信有出生在山东牟平的一个武术世家。但因家境贫寒,9岁时周信有随父亲背井离乡,辗转到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战事频起、贫病交加、民不聊生。家国的耻辱,民众的苦难深深地刺痛了少年周信有的神经,激发了他精研国医、悬壶济世的责任感。15岁时,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的周信有辍学,投拜于安东名医李景宸、顾德有门下学习中医。

    虽然身处战乱频繁、缺医少药的动荡年代,但李景宸、顾德有两位名医仍然认真研习诊疗技术及方法、整理病例、研读医经。两位名医每晚挑灯夜读的身影和勤奋不倦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并影响着少年周信有。

    浩瀚的中医药宝库对于没有中医药底子的年轻周信有来说既神秘又遥远。在老师的指导下,周信有从《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等启蒙书开始学习。“初学中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读强记。”周信有坚信“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便在背诵上狠下功夫,不仅背歌诀,还背经典著作的重要段落原文。他深知死记硬背只是打好基础,便在背得滚瓜烂熟的基础上,再请老师一一讲解,以加深理解。“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学通、学懂以上典籍后,周信有又研读《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

    数易寒暑,周信有的少年时期在战乱颠沛与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跟随老师临床侍诊中度过。1941年,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政府实行汉医考试,时年20岁的周信有虽然满含对伪满政府的不满,但一心想要治病救人的他还是顶着压力参加了考试,一举合格,获得《汉医许可证》,挂牌行医,走上长达77年的行医之路。


   博学勤思 教研铸就西北《内经》泰斗

   “我家老爷子爱看书,每天吃完饭就在书房看书,看得特认真。”说到自己的“书痴”父亲,周信有的大女儿丝毫不隐藏语气中的自豪,书柜里满满当当的翻过无数遍的医学典籍也正是周信有勤学、博学的真实写照。

    “凡为医者,须略古今,博极医源,精审祥究,学不精则不能明其理,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这是周信有勉励自己的格言。周信有认为学习中医有一个由约到博、由博反约的过程,多读书为自己深刻领悟中医药打下了基础。除了研读古今医书,周信有还阅读大量文、史、哲等著作,以拓宽视野。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每遇到古典医籍中的生字、难解之词及文意不明之处,便会查阅字典、词典,对比、参考历代各家注释,以求领会书中知识的真谛。

    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选聘教师,周信有被选中,主要从事《黄帝内经》教学,兼任临床带教。从此,他便开始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和病机十九条理论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被誉为西北《黄帝内经》泰斗。

   “《黄帝内经》本来比较枯燥,但在周老的讲解和演示下变得十分有趣。”回忆起在北中医上周信有讲解的内经课时的场景,作为周信有学生的甘肃省名中医王道坤满是敬佩。“有一次周老师讲病机十九条中火邪引起腹泻的‘暴注急迫’,他就抱着肚子做出急迫地想上厕所的样子,令我印象深刻。”王道坤说,“周老师《黄帝内经》研究的水平高,贡献大,使我受益良多。”

    在毕生致力于研究《黄帝内经》的周信有看来,《黄帝内经》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观的哲学思想。整体系统观和辨证恒动观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医学术独有的理论。

    1964年,周信有参与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院校二版教材《内经讲义》,奠定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经学学科基础。此后,又先后主编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决生死秘要》等著作。其中,《决生死秘要》一书集中体现了周信有对病机学说的研究,力求突出中医诊治急症从整体观念出发这一理论特点,并经台湾再版发行。

   “周老对《黄帝内经》经义的阐发,内容丰富、实用,见解独到、新颖、深邃。”周信有学术经验继承人李永勤表示,周信有将自己毕生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和治学经验编著成册,是期待对后学学习、领悟《黄帝内经》要旨有所帮助。

   学验俱丰 扎根甘肃妙手起沉疴

   1970年,研究和教学工作正如日中天的周信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算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迁往西北内陆的甘肃工作。“你先一个人过去呆两年,不适应再回来,不要拖家带口的让家人受罪。”临行前,身边的同事朋友都这样劝他。

    “一个大夫到哪里都是看病,甘肃的生活条件相对差,机会也少,但是那里应该更需要好大夫。”年近半百的周信有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信念,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迁到甘肃,这一迁就是48年。此后北京中医学院两度欲调周信有回京,都被心系甘肃中医药事业的他婉言谢绝了。

    “周老慧眼识人,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周老功不可没。”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李金田眼中,周信有不仅是自己敬佩的老师,更是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筹建,担任中医筹备组组长的“伯乐”周信有,为组建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不知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个电话,从全省乃至全国选调了包括甘肃省名中医王道坤在内的一批名医名师。学院建成后,他又先后任内经、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及教务处长等职,积极制定中医药各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编写教材完善中医药教学体系。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周信有                           1981年,周信有(第一排中间)在酒泉讲学的合照。


    虽然学校的教学和组织工作已占据了周信有的大部分时间,但他从未间断过临床研究与诊疗工作。

    周信有尊古而不泥古,将深谙的《黄帝内经》旨要和诸家之学灵活、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因而他临证思路开阔明达,辨证灵活,“复方多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是周信有临床遣方用药原则,也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观点与临证思路。

    “周老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以中医整体理论治疗疑难病症。”王道坤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与周信有一起接诊过一位赵姓肝硬化腹水患者。初诊时患者腹水严重,心灰意冷。周信有以舒肝消积丸配合真武汤、党参、白术等中药加减对患者进行治疗,3服药后,患者腹水消了三分之一。之后去掉了药方中峻猛利水的药物,通过补肾健脾进一步利水,前后治疗两个多月后,患者腹水全消,肝功及各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生存期延长了3年多。

    周信有参编的《中医急症证治》填补了国内中医急症类教材的空白,他对肝病、冠心病、脾胃病等疾病见解独到,撷取诸方之长,结合临床经验加减化裁研制出主治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和主治冠心病的心痹舒胶囊,疗效卓著。

   面黄肌瘦、腹胀如鼓,2004年冬日的一个下午,正在门诊部坐诊的周信有接诊了这样一位严重肝硬化腹水患者。“身体成这样,我真是难受啊。”43岁的韩女士痛苦不堪。周信有轻轻拍了拍患者手背,安抚她的情绪。“肝掌,舌质紫暗,脉细弦。”在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后,周信有一边为韩女士检查,一边自言自语道。开完方后,周信有将药方交到韩女士手上,并仔细叮嘱服药的注意事项。

   “周医生,您开的药方真管用。”3周后,找周信有复诊的韩女士病情好转,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周信有根据韩女士的病情变化对上述药方稍加减,前前后后治疗1年后,韩女士复查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大医精诚严谨仁和誉满杏林

    “吱扭吱扭……”,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开,周信有就骑着自行车来到诊所。虽然不上门诊,可周信有还是早早赶到,因为周三全天诊所都要炮制一周所用的药材。

    “周老和蔼、诚信、平易近人。”谈到待人,周信有的家人、同事和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这样说。而谈到工作与治学,大家都说“严谨”二字非周老莫属。

    每周一、二、四、六上午,周五下午上门诊,周三全天炮制药材,周日有时参加义诊,这是周信有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生活。“周老上门诊从不迟到。”殷世鹏说,凡是首诊患者,周信有都要亲自写方,用药都是选取品质上乘的药材,“茵陈都选用当季的,五味子都用上好的蜂蜜蜜制。”在每周三这一天,由周信有亲自把关,规范炮制。这种生活,周信有一直坚持到2013年8月。

    为了研制出肝病良药舒肝消积丸,周信有不仅查阅众多中药典籍,总结大量病案经验,还特地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与王绵之教授讨论、研究,共历时四五年。在编著《中医急症证治》和《决生死秘要》时,周信有一字一句地推敲。“周老要求书中的临床体会必须清楚、严谨。”王道坤说,周信有是他敬重的老师,也是他学习的榜样。

    周信有常说“教不严,师之惰”,对自己严格,也对学生严格。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期间,每堂课的讲稿他都要修改,把通过实践得到的新经验新体会添加进去,讲解深入浅出。在甘肃中医药大学任教务长期间,他不仅讲课,还认真听其他老师讲课,拿着小本子坐在教室后面记录,听完后点评指导,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周老带过无数学生,他是一位温和、全面、深邃的医家。是我的敬佩的老师,我的榜样。”李金田说。

    用仁心仁术形容周信有毫不为过。“周医生,这个药熬多久啊?”“从第一次煮沸后用中火煎煮20~30分钟。”面对就诊患者铺天盖地的各种疑问,周信有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

    “老爷子还坐诊的时候,遇到挂不上号的外地患者,就把他们带回家里诊治。”周信有的女儿说,有的患者连夜赶来看病却没挂上号,周信有就在家为他们诊治,还留他们在家吃饭。即使到了2013年下半年,周信有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外出坐诊,也还会在家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诊治,因为在他看来,能为患者服务是自己的快乐,患者能康复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身集“四粹” “正能量”架构幸福晚年

    悬壶济世的国医大师,叱咤一时的武林高手,笔走龙蛇的书画大师,誉满金城的京剧票友。能集这四大国粹于一身的不是别人,正是周信有。

    周信有的性格乐观,豁达开朗,爱好广泛。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他,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朝夕苦练,完整地继承了父亲所传迷踪拳的全部内容。自小习武使周信有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清晨,或是在自家小区安静的空地上,或是在黄河边的缕缕微风中,周信有都会把拳、剑、刀、鞭的套路系统练习一遍。2002年,周信有还获得了“中国武术八段”的荣誉。

    周信有爱好京戏,在票友界声誉较高。曾经,周信有会每周利用两个下午,约几位票友界的老友到家中相聚,在京胡伴奏下,引吭高唱。

    周信有认为,老年人身体老化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但心理不能老化。他一生爱好书法,到了晚年,坚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练书法。在周信有家客厅墙上、书房墙上悬挂的“仁者寿”“禅定”等书画作品均为他亲笔书写。苍劲有力的笔触,圆润的笔锋,与字画一样,都体现了周信有“以光明存心,以正大立身;交友以诚信,接人以谦和”的为人之道。


   周信有:崇《内经》释十九条,复方多法治肝病   周信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整理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周信有

                                      周信有在为患者诊病。


    已故国医大师周信有,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并学习历代医家之长,临证治疗疑难杂病尤其在肝病上主张“复方多法、整体调节、综合运用”。

    崇尚《内经》整体观、系统观和辩证观

    周信有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他曾指出,尽管《内经》博大精深,涉猎广泛,但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这就是统领全局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辩证观的哲学思想。这一基本观点,使中医学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中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时的独特的思维方法:即从宏观的、联系的、动态的角度去观察人体生理和病理,用整体调节的方法去协调阴阳,以达恢复机体平衡,治疗疾病的目的。

    周信有在论述藏象学说时指出:“藏象学说把人体看成是最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各个脏腑的认识,不受脏腑实体即形态学的束缚,而是以功能系统为单位,着重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并用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整体统一性,以及机体各系统自控调节的复杂关系。”

    对于病机学说的研究,周信有同样强调要突出整体观和系统观。如他主编出版的《决生死秘要》一书,就是力求突出中医诊治急症从整体观念出发这一理论特点。他在序言中说:“中医诊断疾病,决断生死,不论望色、辨神、察舌、切脉、审证,都要着眼于整体,了解全身的变化情况,如精神的得失,四肢的寒温,色泽的荣枯,舌色的死活及脉象的虚实等。而且还须结合自然变化,昼夜变化,四时气候变化以及年、月、日、时变化等对疾病的影响,以窥测病机,决断生死预后。”

    周信有虽然强调“发展中医,必须保持中医特色,发挥所长,推陈致新”“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时代,中医传统‘宏观辨证’的方法,应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微观辨证’的方法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这对发展中医很有必要。但必须明确,中医运用微观辨证,同中医运用传统宏观辨证一样,都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以中医整体系统的方法为指导,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来辨证施治,不能走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道路。”

    周信有在临床上既重视宏观辨证,又不忽视微观辨证。如他在分析各类“肝病”的病理机制时说:“肝病患者尽管病程不同,证型各异,但在微观辨证方面,常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如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与坏死,肝纤维组织的增生,肝微循环的障碍等。这些微观病理变化,可以贯穿于肝脏病变的始终,它们有的可以同时反应于宏观表现之中,有的却未能及时得到反应。辨证时,只有既重视宏观证候表现,又不忽略微观病理变化,才能准确把握病机,抓住共性,区别个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周信有这一见解,为临床采取综合措施治疗各种肝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周信有还指出“微观辨证”对中医判断临床疗效也提出更为明确的客观指标。

    阐发病机十九条,见解独到

    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  周信有认为:“病机十九条是《内经》论述病机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把各种疾病所表现的错综复杂的病理机制概括归纳为十九条,作为临证探求病机的理论准则。言简意赅,迫切实用,临床指导意义颇大。”周信有认为,病机十九条虽繁,然归纳起来,不外五脏病机与六气病机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五脏病机是就其病位而言,六气病机是就其病性而言,然病位与病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言病位则离不开病性,言病性则又离不开病位。所以五脏病机总的来说,不外是六气之化。而六气的变化,又是脏腑阴阳盛衰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反应。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无失气宜。”“气宜”即指六气变化之机宜。说明五脏病机,主要是六气之化,即肝病化风,肾病化寒,脾病化湿,心病化火,肺病化燥等。这反映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理论实质。

    审证求因与探求病机  周信有认为,根据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识与掌握疾病的病理机制,必须从分析证候入手,同时亦要结合五脏阴阳属性,明察“天人相应”之理,揆度内外,以表知里,深入剖析,来审证求因,探求病机。

    另外,周信有认为,要加深领会五脏病机,还须结合五脏的阴阳属性进行分析。心、肝皆为刚脏,亦为阳脏。结合“天人相应”运气学说的观点,又称风火之脏。所以在临床上,心、肝之病,多从实化、热化。其病机和证候多表现阳亢气逆,风火炽盛,急暴亢奋的特点。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可致阳动风生,而出现“掉眩”“强直”的急暴证候。心火旺盛,扰动神明,可致神识狂乱,发生“瞀瘛”“躁狂“口噤鼓栗”等病证。二者的治疗皆宜苦寒折降,泻其太过,以抑其急暴亢奋之势。同时亦要佐以甘缓滋润,以柔制刚。脾肾皆为柔脏,亦为阴脏。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元阴,为“生气之原”,脾居土位,为后天之本,濡润泽物,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在临床上,脾、肾的病变,多表现化源不足,阴阳气血亏损,而呈现虚损危重的证候特征。肺介于阳与阴之间,为阳尽阴生之脏,与秋燥之气相应,故肺病多从燥化。肺又主一身之气,肺气失调,失于宣发,又可发生喘逆、痞闷之症。治宜降肺利气,通调气机。

    指导原则与临床实践   周信有指出“病机十九条概括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临床一切病证都可运用病机十九条作为认识上的指导原则进行辨证施治”。他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病机时,不但从理论上进行阐发,揭示其自然人体观的实质,而且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如,肝风内动所表现的“掉眩”病证,有外实风与内虚风两端。实风之证,总的来说,是肝阳偏亢,肝气疏泄太过,以致阴不制阳,风阳扰动,阳动风生。在临床上,实风一般又可分为两种证型。一为外感热炽,热盛动风,风动兼化,而致拘挛抽搐、神志昏聩。二为肝失条达,风阳扰动,气血上壅,瘀阻清窍,或气升痰壅、蒙蔽清窍,而致昏仆无识。对眩晕昏厥之证,尚须考虑上实下虚的病理特点,重视上病下取,一般宜七分下取,以治其本,三分上取,以治其标,投以育阴潜阳,潜镇降逆之品。虚风之证,总的来说,多为肾阴亏损,肝血不足,阴不涵阳,血不荣筋,阴虚阳亢,阳动风生。在临床上,虚风一般又可分为三种证型:一为邪热久羁,阴虚风动。二为阴虚阳泛,风阳上扰。三为血虚生风,肢体震颤。凡此均分虚为本,盛为标,一般均应以治虚为主,兼治其标。治宜滋水涵木,育阴潜阳,柔肝熄风。可见,由于周信有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深刻领会和能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因此构成他在临床上对痉病和中风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特点。

    复方多法治疗乙型肝炎

    在临床上,周信有曾自谓是个杂家。除了主要以《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外,其它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历代医家之长,对他均有较大影响。他临证思路开阔明达,不受一法一方的束缚,能够“复方多法”,综合运用。

    周信有对疑难病证潜心研究,尤其是对肝病、血液病、心血管疾病、痹证等有独到之处。兹就周信有对乙型肝炎在辨证分型和治则用药方面的特点加以叙述。

    辨证分型  乙型肝炎辨证分型,诸家见解各有不同。周信有认为,根据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特点,可分为湿热未尽型、肝郁脾虚型、气阴两虚型和虚瘀症积型四种。

    湿热未尽型  突出的是“湿热蕴结”,显示出一种病情活动的现象。此型既可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亦可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

    肝郁脾虚型  一般病情变化较轻,其症状特点突出表现肝强脾弱、脾虚不运所出现的胁痛、纳差、疲乏等。其肝脏损害尚不严重,肝功能改变较轻。

    气阴两虚型  一般比肝郁脾虚型病情进一步严重。突出的是以虚为主,如疲乏无力,其病理变化为各型所共有,而本型疲乏无力的程度是由轻转重,甚至感到严重疲乏不支。而且有的还气损及阴而出现口燥咽干,心中烦热等阴津不足现象。

    虚瘀症积型  是四型中最严重的一型,此型突出的是“虚”与“瘀”交互出现的病理特点。如症见虚羸不足、疲倦乏力、胁下症积、面黧舌暗、腹水蛊胀、腹壁青筋等。多见于慢性活动型肝炎或兼肝硬化者。《内经》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说明了虚与瘀互为因果的关系。肝络阻塞、血瘀肝硬、肝脾肿大之“瘀”是与肝脏抗病能力低下、正气严重虚损不足之“虚”密切相关。而肝脾肿大,瘀血不行,又可导致新血不生,而成为促进气血虚损不足的因素。这突出体现了“虚”与“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特点。

    清解、补虚、祛瘀综合运用

    周信有认为乙型肝炎的病机不外湿热、虚、瘀为主,而表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湿热夹毒、邪毒留恋、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而他认为对本病治疗总的原则,不外清解、补虚、祛瘀三法。

    清解祛邪  是针对湿热邪毒而治,有清除病因,抑制肝炎病毒和促使澳抗转阴的作用。另外,通过清热解毒还可以减轻肝实质炎症,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进而导致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

    补虚扶正 目的是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根据中医学“肝病传脾”“乙癸同源”的理论,肝病补虚当以培补脾肾为主。脾肾为气化之源,补益脾肾不仅可以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和机体抗病能力,而且亦能促进病毒的清除和使澳抗转阴,滴度下降。

    活血祛瘀 目的是针对“瘀”而施治。“瘀”包括了肝络阻塞、微循环障碍和纤维形成。纤维形成是各类肝炎向深重发展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肝脏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微循环和抑制纤维形成的多方面作用,从而减少病变部位的缺血,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以及软缩脾脏,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作用。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重要方法。

    周信有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基本处方: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水煎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可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方配伍,具有全面兼顾,综合运用和整体调节的作用。 


   周信有:精研四大国粹,践行养生大道  作者:邓沂   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信有毕生致力于《黄帝内经》研究与教学,尤其钟爱《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学验俱丰,著述甚多。他在生活上注重全面践行养生之道,求于“中和”,避免劳逸、精神、饮食等的“过用”。周信有一生健康少病,80岁时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90岁时被评为全国才艺寿星,年至耄耋,毅然坚守在医疗岗位,不仅坚持每周上2次门诊,而且还经常参加义诊活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热心诊治。

    笔者曾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前身甘肃中医学院学习、工作整整30年,有幸跟师周信有多年,随堂听课、医院侍诊、教研科研,闲暇交流之中,获益良多。现将老先生的养生心得分享如下,以就正于同道,同时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悼念和思念之情。

    精神颐养 动静结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周信有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和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对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至关重要。他认为,养生之道也离不开养性与养心。如果人们能把调情志、摄精神、戒嗜欲、重修养的原则作为日常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可以为抗老防衰、延长寿命奠定良好的基础。周信有在颐养精神养生方面,主要有以下3种做法:

    练书法  周信有认为练书法是涵养精神、陶冶性情的养生好方法。他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到了晚年,练书法是其每天必修的功课。练书法要求精神专注,心平气和,意力并用,调整全身的气力,使其合理地运用手、腕、肘、臂。这实际符合中医“意守”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有一定的运动作用,可谓“形神并养”。

    唱京剧  周信有认为,唱京剧亦属中医养生方法之一,是练习呼吸吐纳的好方法。周信有爱好唱京剧,八九十岁时每周必有一两个半天,约几位老友到家中相聚,在京胡的伴奏下,每当引吭高歌一曲后,任何忧愁烦恼都会化为乌有。通过演唱,既可培养乐观情绪,同时演唱过程中由于不断地运用丹田之气,又可增强肺活量,改善和加速气血运行。

    常静坐  周信有闲暇时常常静坐。静坐的理念源于《内经》,其与“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通,气血通畅则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念一致。静坐可使烦躁紧张的心情得到松弛平静,使体内压力得以释放,这对防老抗衰、防病健身大有好处。静坐的方法是:首先宽衣松带,身体端正,头朝前,眼微闭,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手仰掌,放置大腿上;两膝不并,脚位分离。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长而缓,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劲,行于不经意之间,把精力注意到脐下。第三,静坐以清晨或临睡前为宜,远离嘈杂环境,一次最好不少于30分钟,入静后要特别注意放松头部和面部。静坐结束后,需互搓双手,使之变热,再按摩面部以活血。

    运动强体 健康少病

    周信有说,他之所以一生健康少病、老年身心安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长期运动。运动锻炼可以促使人体气血流通,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人体的气血流通无阻,新陈代谢旺盛,即可起到增强体质和防老抗衰的作用。因此,每个人在一生之中一定要养成运动的习惯,特别是到了晚年,更应该养成运动锻炼的好习惯。

    周信有在运动强体养生方面,主要有以下2种做法:

    武术锻炼  周老出身于武术世家,9岁时就开始练习武术,一直坚持至今。1953年曾获全国武术表演优秀奖,1970年由北京到甘肃省支援大西北中医事业,在上世纪70年代兼任甘肃省武术家学会副主席,2002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武术八段称号。周老认为,中国的武术不论哪种流派,都要求意志坚定勇敢,注重用气、发劲,通过以意统气,气发丹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由内达外,气运全身。这就是所谓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既有舞蹈的审美价值,又有体操的健美功效,同时又有锤炼意志、强健体魄、防病健身、防身御辱等舞蹈、体操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种武术套路,长期坚持下去,对强身健体、防老抗衰大有裨益。

    螺旋运动  周信有晚年还根据运动讲究整体、中和的特点,融入温和运动的形式,综合少林、武当武术的风格,采纳气功培养真气的要诀,创立了“螺旋运动健身法”,适用于老年人或体弱多病的人群,若能持之以恒,长久坚持,对防病健身、却病延衰,收到意良好的效果。

    螺旋运动步骤:身体立正,左右旋转,胸、腰、肩、臂、四肢关节,一动全动,旋转灵活,左右相随,起伏自如,外实内虚,刚柔相济,环转圆润,一气呵成。动作上要求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快慢相间,同时,要求配合意念下沉、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气不内耗,做到身形运动与精神意志结合、动与静结合,从而培养体内元真之气,增强体质。一般要求,居中旋转、右旋转、左旋转和左右旋转各做100次。螺旋运动动作关键在于在一动全动的前提下,上肢则旋腕转膀、下肢则旋踝转腿、身躯则旋腰转脊,同时需三者结合,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臂的空间旋转曲线。

    饮食调养 食饮有节

    民以食为天。饮食五味是人体气血津液生化的泉源,是人类赖以维持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谈到上古之人能够践行养生之道、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即是“食饮有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为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注意调节、调和饮食五味,则气血平和,身体健康,可享自然寿命,度百岁乃去。

    周信有在饮食调养方面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

    不可偏嗜  周信有认为,因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搭配合理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滋养的作用,从而使五脏之间的功能保持平衡协调。倘若不注意调节五味而偏食,久之就会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进而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譬如偏食甘味,易使人发胖,导致衰老加快,亦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偏食咸味,每易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亦与健康不利。偏食辛辣,易于动火耗血,发生口干便秘,亦会影响健康。

    毋贪肥甘  周信有指出,如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不节引起疾病的原因则主要是饮食没有节制导致的营养过剩。《素问·痹论》《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辟为痔”,《素问·通评虚实论》更是明确记载“消瘅(糖尿病)、仆击(脑卒中)、偏枯(半身不遂)……肥贵人则高粱(膏粱)之疾病也。”因此节制饮食,毋贪肥甘,就不至损伤脾胃,近则可保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使精微、气血化生旺盛,远则无营养过剩之忧,即使到了老年亦可减少肥胖乃至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影响人类生命的诸多疾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