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砍28刀而死的谭嗣同和忧郁而终的松平容保,谁是英雄?

 循迹晓讲 2020-10-21

谭嗣同和松平容保,同时代的这两位,一个是戊戌变法的改革激进派,以“死”作为改革的代价,以酬圣主、唤醒国人,青史留名。

一个是明治维新的守旧愚忠派,以“忠”作为武士的底线,以报君恩、诠释忠义,世代传诵。

一边是帝党与后党之争,一边是幕府与政府之战。

在这中日两国近代磅礴的变法改革大潮中二者犹如两颗耀眼的流星,虽一划而过但却在夜空里留下了最闪亮的一道。

而帝后党争的结尾高潮也是最大悲情时刻是以谭嗣同为主角的戊戌六君子殉难,松平容保则主演了戊辰战争中的最大悲情时刻会津之战。

在两国近代变革历史中涌现出的大批精忠志士里,谭嗣同和松平容保无疑分别是中日两国中最耀眼的那一颗。

晚清甲午战败,公车上书之后,义愤填膺的谭嗣同便入京并结交了翁同龢、梁启超等,进入幕僚后积极辅佐光绪帝用霹雳手段实行改革。

公车上书

太后兵变,瀛台囚帝以后,康、梁及谭嗣同等便紧急商议救帝废后。

后人多批判谭嗣同此时不应找袁世凯,导致被其告密后变法失败。

但我认为这就是谭嗣同最为难能可贵之所在。

袁世凯的为人在杨锐等的提醒下谭嗣同不是不知,但袁世凯的新军是当时唯一的希望,虽然很渺茫。

如果不见袁世凯,皇帝虽救不了但一干人等必定安然无恙;如果见了,很可能被一网打尽。

用自己全团队的身家性命去拼那1%的渺茫希望谭嗣同不是傻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正是其大义之体现。

为报皇帝知遇之恩并实现变法理想,大丈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戊戌政变后,太后下旨捉拿维新志士。

康梁二人马上策划出国躲避,其他人员也都在尽其所能找寻退路之时,谭嗣同却在家中平静地收拾着,早已做好被抓捕的准备。

谭嗣同画像

“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时刻还能做到如此风轻云淡实在令人钦佩。

当梁启超带着日本使馆人员匆匆赶赴谭嗣同家中力劝与其一同赴日时,谭嗣同宛然拒绝。

“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中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简直气壮山河!

梁启超还不死心,理智地断言“愚鲁茫昧的中国百姓必定不会理解。”虽一语成谶但谭嗣同此时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君难臣死为千古之大义,自己舍身救国就变成了眼前唯一出路。

面对着战友和知己,谭嗣同终于说出了那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的慷慨之词。

戊戌六君子被捕后关押候审。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拾取地上煤屑终日作诗书墙。并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经典名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慈禧未审即杀,年仅34岁的谭嗣同泰然赴死。

守旧派代表人物兵部尚书刚毅监斩,为了最大限度地震慑维新志士们便故意使用钝刀并依次行刑。

谭嗣同面对身边一个个几乎是被锯死的战友慷慨激昂,在刑场上豪气冲天地绝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最终被砍28刀,悲壮就义。

另一边的日本,在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整30年前正值幕府末期,明治新政府军与德川旧幕府军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戊辰战争。

其实在戊辰战争爆发的几年前开始,以松平容保为首的会津藩就以忠义之心为重振幕府而竭尽全力。

松平容保

在其转折点的“鸟羽·伏见战役”中,松平容保辅佐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京都以会津藩军队作为旧幕府军主力,与西乡隆盛率领的长州、萨摩等强藩为主力的新政府军展开激战。

虽然从结果上来说,松平容保是逆历史潮流而行,愚忠于封建保守的旧幕府。

但在大多数世代受德川幕府恩泽的各个地方藩,尤其是“德川御三家”在看到幕府大势已去粉粉倒向新政府的时候,松平的会津藩誓死护卫旧主的行为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新明治政府成立后,会津藩便自然背上了谋逆者的罪名。

与大半个日本为敌的会津藩,在藩主松平“宁为义死,绝不苟活”的呐喊下,藩内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在武器装备精良的政府军讨伐下的绝命逆境中,进行了惨烈的守城战。

松平容保作为会津第九代藩主,在年仅二十出头的弱冠之年,却始终贯彻着自身所信仰之正义,率领会津藩众将死守“若松城”。

“松平家训十五条”中第一条便是:需世代忠于德川幕府,如有逆者非松平家子孙。

但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加之新政府军武器水平远高于会津军,所以守城战异常地惨烈。

但会津藩从武士到妇孺无一不誓死遵从藩主的价值观,与政府军顽强抵抗。

其中,由几十名会津十几岁少年武士组成的“白虎队”更是在被包围突破无望的情况下,高喊着“以死报君恩”而集体自杀。

会津战争爆发几小时后,守城军民战死便已近三千人。

松平看到身边人一个一个倒下,悲愤的泪流满面,在效忠德川和守护爱民的艰难衡量下,思索再三终于在痛苦中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以保住全城子民。

被俘后的松平容保得到了新政府的特赦,移居东京后至死再未提会津战争半字。

会津战争图画

在戊辰战争23年祭奠仪式上,松平容保咏了一首和歌:“追忆时迹,恍如隔世。知我罪我,何报君恩”(我个人翻译,意境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能看出松平容保后半生都一直活在会津一战的阴影中,也为没能为报恩战死而耿耿于怀。

59岁的松平容保在愤懑中离世。

据其后人讲,松平在世之时每天必随身携带的是一副孝明天皇赞誉松平容保忠义的圣谕,后人作为家宝流传至今。

内书:“断绝之世,武士忠义之心,甚感欣慰。”

泰西古今忠义之士不绝,但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和松平容保“宁为义死绝不苟活”还是让后人感到惊天壮地,钦佩至极!

虽然所忠之主均以失败告终,但不以成败论英雄。两者所行之事都完美地诠释了何为“忠义”,均可谓大丈夫、真男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