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湿热,黄芪建中合猪苓汤案

 中医李超 2020-02-08

       10月5日接诊一年轻男性,自诉小便量少而频,溺色黄而热,小腹疼痛,观其形体消瘦,听其语声低微,头发稍显稀疏,脾主肌肉,且为气血化生之源,患者形体消瘦,肌肉不丰,语声低微,故知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大便溏稀更是脾虚明证。继而询问,知患者平素心烦,失眠多梦,下肢时有挛急,纳食差,饮食喜热恶冷。查其脉短数微弦,左寸脉沉,右寸脉相较而浮。舌胖红边有齿痕苔黄舌根厚腻。患者既有小便不利之下焦湿热,亦有脾虚不固之中焦不足,且气血亏虚,心神筋脉不得濡养,予猪苓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生姜   大枣   黄芪   桂枝
       白芍   炙草

       6付,水煎服,早晚给一次。

       10月21日患者微信回复,诸症减轻,纳食明显改善,继予培土生金抑木治疗,佐以清热利湿。


       按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载“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患者脾胃虚弱,荣血不足,肝风内盛,攻冲作乱,故以建中汤健脾甘缓酸收,唯患者湿热下注,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暂不予饴糖等,合用猪苓汤清热利湿,阿胶价贵,患者难以负担,故暂舍而未用。《千金翼方卷六》载有内补当归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有气分、血分之小异,而有培土抑木之大同,后学临床喜合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