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仔猪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发育 仔猪的免疫系统由具有免疫作用的细胞及其相关组织和器官组成,是产生主动免疫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仔猪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桩和胸腺; 这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地方。
胸腺一方面作为T细胞成熟的场所,另方面也产生胸腺激素。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这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和对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脾脏的主要作用有:滤过血液作用、滞留淋巴细胞作用、作为产生淋巴结细胞的主要场所的作用以及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作用。淋巴结一方面能过滤和消除异物,另方面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含有丰富的T细胞、B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亚氏腺(PP)、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派亚氏腺主要分布于小肠,兼有抗原识别与免疫反应诱发功能(Binns和 Pabst,1994)。它在肠道免疫系统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区域:M细胞区、B细胞区和T细胞区。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先天性的,非特异免疫反应的优势是当病原菌入侵时,能迅速动员和限制病原菌在入侵的部位,吞噬细胞例如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杀灭溶解的细胞是仔猪主要的非特异免疫细胞。
仔猪防止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它们占血中淋巴细胞的50%(Sandborg和Smolen, 1988)。仔猪在出生时已有嗜中性粒细胞并在最初几周内数目迅速增加,但其趋化反应性却较低(Stokes等,1992)。白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最大是在出生后的第7天。
新生仔猪白细胞亚群不同于成年猪,Hoskinson等(1990)认为,尽管仔猪一出生就有嗜中性白细胞,但开始时的功能和表型不同于成年猪,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是由于新生的仔猪免疫系统发育还未成熟的结果,与其他因素的抑制作用,例如可的松、前列腺素等的影响无关。
另一种可能性是刚出生时相对缺乏对分裂原刺激反应是由于仔猪的T淋巴细胞被抑制。仔猪在出生后前几周所存在的嗜中性自细胞的吞噬功能不明显(Hoskinson等, 1990),即使它具有杀菌能力,但此能力也低于成年猪的嗜中性粒白细胞。关于仔猪出生后1~2周内血液中嗜中性白细胞的功能状态和实际杀菌能力的看法仍有分歧。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