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宋代,城市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夜禁制度,白天街上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城市生活热闹非凡,描画百姓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风俗画中有一类题材,特别受欢迎——那就是儿童画,这跟当时宋人的风俗、家庭观,乃至医学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不可错过的宋画”——儿童画之婴戏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笔下,汴梁城的元宵夜。 不只是首都,南方的大城市也一样繁华,柳永这样描绘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繁荣的都市吸引了更多人从乡间来这里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聚越多。说书、杂剧、杂耍、斗鸡、皮影等专门服务市民阶层的娱乐活动开始兴盛。 同样的,在绘画领域,画家们除了神仙鬼怪的天上世界、王孙贵族的奢华生活这种比较传统的题材,也照顾到大众百姓的喜好,开始画一些表现城乡人民生活的绘画,我们称呼这类绘画为“风俗画”。 描绘汴梁城市景观的《清明上河图》,就属于典型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这种包罗万象的风俗画之外,还有对宋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描绘更加专一和精微的题材,比如放牧图、狩猎图、农作图、杂剧图,还有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儿童画。 宋代儿童画
在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不高的古代,为了对抗战争、疾病、天灾,人们只能靠多生孩子来保障家族后代的繁衍。 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都期盼自己多子多福,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在追求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观念下,儿童自古就备受重视。 儿童的形象在宋代以前的绘画中早就出现过,但是之前的画家们,小孩画得并不好,他们只是把大人按比例缩小。 比如《虢国夫人游春图》里,保姆怀里抱着的那个小女孩,从神情到身材,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缺少孩子的天真与活泼。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但大人和小孩的身体比例是不同的,大人可以画七头身,但小孩子的头部占身体比例更大,要画三头身、四头身,才能画出孩子的娇憨可爱。如果直接按大人的比例缩小来画儿童,说得难听点,画出来的就像侏儒。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捣练图》里,那个在绢下蹿来蹿去的小女孩,有了一些小孩子的顽皮天真,但也只是仕女画的配角而已。 《捣练图》局部 到了宋代,儿童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成为了一门独立画科,儿童成为了这类绘画的主题。画家们不仅仅解决了孩童身材比例问题,而且能准确表现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儿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儿童形象。
儿童画能够在宋代兴盛,还得从宋代格外重视儿童的生长环境说起。 在医学方面,宋代是一个妇科与儿科大发展的时代,宋代的医学对于女性与婴童的关注超过之前所有朝代,甚至超过之后的元明清三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在风俗方面,宋代女性怀孕、生子的过程是大事,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隆重的庆祝。怀孕八个月后,有“催生礼”;孩子满月后,有重要的仪式“洗儿会”;孩子周岁时,还有庆祝抓周仪式,这个习俗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 南宋朝廷甚至还规定,在妇女怀孕、生子期间,可以免除其丈夫的差役。 上述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儿童画成了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当时有种说法,第一流行的是人物画,第二是婴孩,第三是山水,第四是花鸟,第五是鸟兽,第六是神佛......婴孩的位置仅次于人物画而居第二,可见受大众喜爱的程度。儿童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包括儿童们游戏、学习、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又以婴戏图和货郎图最为流行。
顾名思义,“婴戏图”画的就是小朋友们各式各样游戏时的场景,像“打陀螺”、 “推枣磨”、“抓蝴蝶”等等,画中的孩子们健康顽皮、机灵活泼,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或者在和小动物们嬉戏。 画这类婴戏图的画家,要以宋代苏汉臣的名气最大。 苏汉臣早年曾是民间画师,宣和年间选入徽宗的画院。两宋更迭之后,他追随到南宋,继续担任宫廷画家。历史上关于苏汉臣的记载非常少,只知道他的老师刘宗古也擅长画仕女婴戏题材。苏汉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我们看他的《秋庭婴戏图》,代表了宋代婴戏图的最高水平。这幅近两米高的立轴,以细腻的笔法,鲜亮的色彩,描绘了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先来看背景部分,竹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在四周摇曳生姿,苏汉臣用季节性花卉,点出秋天这个节令。 画面的重点在左下方两个孩童身上。两个孩童的衣服色彩鲜艳,纹饰华丽,颇有那种柔软精致的触感,大概是丝绸之类的高级布料,小女孩头上的发饰,小男孩手上的镯子,也画得精美高雅,再加上安静的庭园环境,观众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是两个富贵人家的小朋友。 穿白衣服的小女孩个子更高,应该是姐姐,正带着穿红衣的弟弟在自家的花园玩耍,画面捕捉了孩子们沉浸在推枣磨游戏中的那一瞬,他们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枣磨上,脑袋都碰到一起了,也没有发觉。
让孩子们如此专注的推枣磨到底是怎样的游戏呢? 画中精妙的细节刻画给出了答案----所谓“推枣磨”,是秋天枣子熟了之后的一种节令游戏。选一只大红枣横切掉一半,露出枣核的尖部。下面枣肉则插上三只竹签,把红枣撑起来,枣核尖上顶着一支长条形的竹蔑,竹篾的两端再各放一颗红枣。 玩耍的时候,用手推动一端,竹蔑就旋转起来,好像两个人在推磨一样,所以这个游戏就叫“推枣磨”,比的是以保持平衡,看谁转的时间更长。两人轮流拨动枣磨,枣磨先掉下来的那个就输啦。 所以两个孩子都在专注而又紧张地看着枣磨,心中默默祝愿自己推动的竹蔑能旋转得更久一些。姐姐微微翘起食指,随时准备好轮到自己推枣磨。而弟弟玩得兴奋,连外衣滑落了也没有发觉。 苏汉臣除了用细腻的笔法,将性别、面貌、年纪的差异表现得十分得体外,还将小孩那种玩心特重,专注于游戏的神情表现出来,这正是苏汉臣婴戏画中,最能撼动人心的地方。 在孩子身后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落着“宝塔儿”、“轮盘儿”、陀螺、铙钹等精致的宋代儿童玩具。儿童的天性便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他们把所有的玩具摊开一片,找到自己想玩的那一个,就把其他的丢到一边了。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姐弟二人曾在这里玩耍过,然后又跑去玩推枣磨,也许过一会儿,又回到这边来再次捡起这里的某个玩具。 苏汉臣画的虽然是一个静态的瞬间,却能让观众延伸联想出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细节的安排,也是画家的巧妙经营。 可以看出,苏汉臣能够在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婴戏题材的代表画家,在精湛的技法之外,还得归功于他独特的巧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