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路历程中的邂逅 ——读《湘行散记》有感

 天鹰之猎 2020-02-08

品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思乡的情愫在心中静静地流淌。离开湘西——我的故土近三十年了,跟随沈从文的足迹,让我仿佛看见了故乡的青山绿水,听到了催橹摇浆的号子,闻到了岸芷汀兰的芬芳,一切都让我对故乡熟悉起来。清晨的一声鸡鸣和犬吠,模糊了我是身在他乡还是故乡、抑或是梦乡……。

女儿读完《湘行散记》,似乎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毕竟过去将近一个世纪,那时候的人和事用现在孩子们的眼光来看真的是太“OUT”了,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物是人非罢了。对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我而言,儿时故乡的样子以及从父辈们讲述的故事里,还能找到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影子。

同沈老先生一样,我也是吃“粮子”(参军)的人,离开了湖南省常德市(沈从文笔下的武陵),一晃近三十年。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真的不懂屈原在《楚辞》中为什么把沅州写得那么美,猪都不怎么爱吃的香草野花竟然让“风雅”人趋之若骛;更不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把桃花源写得那么神,那几片桃林、几根方竹、几座山丘、几个深潭,还真比不上那里的“擂茶”好喝。长大后,读了十几年的书,吃了十几年的“粮子”,明白了什么叫“艺术”,懂了什么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猪都不爱吃的香草野花可以美其名曰岸芷汀兰。难怪看张大千画的《黄山》,有谁在乎他作画时是否身在黄山?读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又有谁质疑过他并没有亲临过岳阳楼?经过当兵经历的摸爬滚打和军校生活的锻炼提高,年轻气盛的我真的认为自己文武双全,再看山已经不是山、水已经不是水了。时至中年,童心早已失去,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尤其是从火热的军营转业到了地方,人生事业暂告一个段落;也去过很多的地方,虽然坐船的机会不多,但同样穿过很多的河,越过很多的山。喧嚣和火热过后,一切都平静下来。一边品读《湘行散记》,一边回过头来玩味,心路历程与沈老先生似乎有些契合了,再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每年春节,我都要回湘西省亲,这是我离开故乡这么多年给自己笃定的规矩,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定期烧香朝拜一样。故乡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和逝去的先祖,有我曾经许下的心愿和诺言,还有许多光阴的故事。刚开始回乡省亲是一个人,后来提干娶了部队驻地的姑娘,再后来有儿女,如今,同行四人凑成了两个“好”字。我们一起感受湘土气息,在春节期间看看北方难得一见而江南却四季常驻的青山绿水吊脚楼,听听在城市里听不到的母鸡下蛋后“咯咯、咯咯大”的叫声,倘若遇到暖春,还能闻闻那漫山遍野早开的油菜花香。更重要的是听听那隔河喊人隔山对歌不曾改变的乡音,从亲人间嘻闹嗔骂里体味亘古不变的孝道仁爱和传承保存下来的家风民俗。相比而言,我本人更喜欢和沈老先生一样,坐在火光煜煜的枯树根柴火边,一边烤着糯米糍粑吃,一边听长辈讲一讲与见一眼就忘不掉的美人“四丫头”、多情水手“牛保”一样的故事。也笑谈一下自身童年的趣事,同“印瞎子”把牛粪当成足球踢,弄得别人全身一塌糊涂如出一辙。记得童年的一个盛夏之夜,我约了两三个玩伴去偷“刘聋子”的西瓜,满天的繁星和翻飞的萤火虫竞相闪烁,除了不知名的小虫偶尔烦燥的叫几声外,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大个“乱四吧”摸到瓜地朝一个圆圆的大西瓜拍了拍,刚准备扭断往怀里抱,没成想“大西瓜”竟一骨碌坐了起来,原来是 “刘聋子”躺在瓜地睡觉,“乱四吧”把他剃得光溜溜的脑袋当成了大西瓜给拍醒了,吓得我们撒腿就跑,魂却丢在了瓜地……。

清明如玉的沅江河水依然在静静的流淌,绿树青山依然在默默地依伴,河里的船只却越来越少,很难看到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景像。好多地方都修了桥,实在不便于修桥的地方,摆渡的船也变得越来越大,以前能渡牲口和物资的四橹五舱大船现在变成了既能渡人还能摆渡汽车的吊桥轮渡。偶尔能看见三两只渔船,船舷上面再也见不到黑色沉默的鱼鹰,坐满了一个个身着各色鲜亮衣服的休闲垂钓的钓友,不分寒来暑往不论雨雪风霜,如《沉思者》雕像般端坐凝视着水面上的浮漂,除了偶尔扬竿起鱼再也看不出有多余的动作。以前穿梭往来的商船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艇和快艇,在“突突——”的马达声中飞一般犁开水面,“噗哧噗哧”地溅起浪花如天鹅贴着水面扑闪着翅膀。倘若是风和日丽的晴天,还能看到水上飞机和载满游客的游船。岸上,泥泞的乡村土路在最偏远的村落也很难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在车轮的磨擦下越来越光亮,尤其是雨后的路面甚至可以当镜子照;倘若是晚上,打开车灯,地上简直像铺满了金子。河街吊脚楼越来越高,从河面上看去,飞檐翘角琉璃瓦,古朴而典雅,从街面上看门面却是高高的罗马柱撑起的欧式栏杆和楼台,显得格外洋气。临街的店铺,既有黑色牌匾鎏金字取名为“北京烤鸭”的熟食店,还用电子屏闪着“大上海”、“小香港”等彩色字样的发廊;既有名目繁多的服装店和便民超市,还有装修高档豪华的“521酒吧”和“沁心园”茶楼。无论是船上还是岸上,很少听到骂人的野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欢声和笑语。

清明如玉的河水与绿树青山,如一本史册,记载了曾经因为内战、毒物、饥馑、水灾而走向几近堕落与灭亡的湘西过去,也记录着以“一桥飞架南北”、高铁经过家门口为代表的改革创新飞速发展的现状。坐在沿江吊脚楼的窗前,沈老先生仿佛就在我面前,我们一同观看那延续千年的端午节龙舟赛,欣赏依然用任何语言文字也无法描述的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百舸争流的壮观景像。在云雾环绕的绿树青山岩缝中,芷兰花依然香艳芬芳如初。循着唢喇声,谁家迎娶的新娘依然那么光鲜靓丽?傍晚,小羊的鸣叫和慈母寻儿的呼唤,酒吧里飘来的一首肯丽金萨克斯独奏曲《回家》……身临其中,不知道沈老先生是否和我一样徒增对家乡的无比眷恋,一如绿叶对根的情意一般?也许,沈老先生比我更多一分震憾!因为,如今的湘西,呈现的是一幅全新的山水画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