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六经开方用药!(有缘者得之)

 FyssqzhOk 2020-02-09

病位

    《伤寒论》里论述最多的是关于排病层面和位置的问题,简称病位问题。《伤寒论》这套医学不立病名,不是以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理人体排病渠道的医学。何以见得?假如用一句话来证明你读过《伤寒论》,应该是这一句:“此为表”,“此为里”,“此为津液虚”。这就是《伤寒论》里几乎无限循环模式在讲的内容,大部分篇幅都在重复的表里、津液问题。通俗的说就是往表排病,往里排病,还有能量的问题。研究《伤寒论》不立足于此,临证不把相关的方法和系统弄明白,反而着眼于书中很少提甚至不提的理论,无异于南辕北辙。六经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六个渠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一组阴阳,统称六经。



【表:指的是肌肉、骨骼、皮肤为主的躯壳区域。里:胃肠消化道区域。半表半里:可以理解为表里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区域,《伤寒论》只言及表里之间,现在习惯称半表半里。】
(一)三阳病证及其对应方剂

.太阳病,简而言之有两个关键含义:(排病层面);(能量)。外邪先犯太阳寒水,气化不利:畏风恶寒,宣散。
太阳病总纲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3、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 
4、温病鉴别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 

.太阳方

1、 颈椎病 增生——桂枝葛根止痉散

2、颈椎病——葛根双五止痉散(肾五味、补阳还五)

3、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瓜丹 桂枝 苇茎汤(瓜蒌三方合丹参饮、苇茎汤)

4、白癜风——乌蛇荣皮汤

5、太阳无汗症——麻黄五虎汤(彭子益五虎:姜枣葱黑豆核桃)

6、糖尿病肾病——麻辛参梅炙草汤

7、皮肤划痕症——麻辛红参脱敏汤(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

8、偏头痛——麻附细辛芎芷汤

9、鼻炎——麻辛参肾通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苍耳子散)

10、自汗症——桂枝附子肾石汤(太阳虚化,肾四,三石)

11、咳嗽(痰气交阻)——姜夏细味小夏汤(小青龙减味,减麻桂芍,加小半夏汤,生姜半

夏汤)

12、咳嗽(喘痼疾)——小青龙虚化汤(加参附、款冬紫苑白果)

13、湿疹——连败鲜苦三妙散(连翘败毒合三妙,加苦参白鲜皮土茯苓)


    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种证型。这三种类型实质上主要是根据能量状态的不同来区分的。
    中风能量有损耗。典型证:汗出、恶风。适用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
    伤寒:能量未损耗。典型证:不汗、喘。适用方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温病:能量富余而生热。典型证:汗出、喘、怕热、心烦。适用方剂: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

.风善 窜,毛窍入血液不藏:

疏而不实,汗恶风。桂枝汤症。

太阳行身背痛,腹痛澈背的:桂枝汤加附子等。

通身恶寒加桂姜甘等。

行身于背,太阳经气不舒,角弓反张抽掣的。

风寒逆于太阳经脉贯注于脑后疮疡类:桂枝汤阳症倍芍药,加枝子香附麦芽;

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

风寒逆于皮肤周身痒的,老年人桂枝汤加当归补血汤

经脉循行脚跟:加延胡索

腮腺炎看似:少阳阳明地面,但发热恶风同样太阳法治:麻桂各半汤

发热痘出,即欲于外的:可以鼓动一下。

妇人妊辰,经气不畅恶阻的。发热,恶风,风寒在表不通;力气也不畅:拉肚子:桂枝汤加葛根升腾一下。加减变通。    

寒为阴邪,毛窍入主静;秘而不疏,无汗恶寒。传腑不传经:小便不通,津液不上而干渴五苓散症。

麻桂是驱邪从上出,五苓散驱邪从下出。

寒邪闭束,痘疹忽隐:麻黄汤

壮热烦躁饮冷略有传变的:加石膏

太阳之肩背沉重,内冷:麻黄汤

太阳循经,寒邪遏郁脚弯红肿痛:麻黄汤加延胡索

阑门失职,大便泄水,小便没了:五苓散化膀胱气,加滑石

膀胱气机不利,必不得承接水使下于左而上转,必右而上逆于肠胃肺心:上干清道:小便短,腹胀,呕吐,咳嗽,头晕:五苓散

霍乱吐泻,按理是太阴症;可是无小便,干渴了:正是太阳膀胱腑症:膀胱之气失运,左右中宫失职:仍然五苓散,继以理中汤或左温脾而右降胃逆。    

阳明主阖,太阳主开的;太阳之邪不解,传至阳明治之不当,邪不及去;传阳明化燥:恶热,清凉。

不从本经之阖,从太阳症开而下利:解肌,葛根汤

周身发热,起了斑点了:伴随呕吐:明显外邪壅于阳明肌腠症:葛根汤升散出去。

上下眼皮都阳明肌主:红肿痛了:风热郁闭:葛根汤加白芷,手足阳明除湿散风。

俩乳阳明地,红肿痛了:葛根汤加蒲公英

痘疹点状的冒出来了:阳明肌肉之邪,葛根汤宣透为佳。

白虎汤是太阳篇中的药,太阳桂枝汤症发汗后,表邪解了伤血:白虎汤清热,人参养血。邪火益盛,合阳明燥热:又是阳明腑症药。干渴多饮,上消的证:邪火在胃伤血:白虎汤灭火存阴。

心下一寸胃脕口,疮疡红肿痛:白虎汤

牙龈红肿痛的,饮冷;阳明胃火主方:白虎汤加地骨皮,延胡索。

俩乳阳明脉络所过,胃热壅的:白虎汤加蒲公英,延胡索。

热入阳明谵语,合太阳遗尿,兼少阳胆胃不和肝血不养:口不仁,面垢:白虎汤

先列举一些太阳病的主要证状
    发热(体温升高)、汗出、不汗、鼻塞、头痛、体痛、恶风、恶寒、怕热(自感燥热,非体温升高)、心烦、喘。
    这些证状当中,如发热、鼻塞、头痛、体痛、恶寒这几项是三种类型的太阳病都有可能出现的证。余下的证,为相对指向较明确的典型证。

辨证的原则一取大象,找到最典型的现象。
    例:病人出现发热、鼻塞、头疼、体痛、不汗、喘。其中有伤寒的典型证“不汗”、“喘”。是否可以断为伤寒。在现有条件下是可以的。
如果再加上一个证——“怕热”。
这就是“不汗”和“怕热”两个典型证在一起了。怎么办?温病有没有可能不出汗?是有可能的。那伤寒有没有可能怕热?不会。怕热一定是身体里面有富余能量而生热。这样来看,怕热这个情况更典型,更能说明问题,那就要断成温病。这就是取大象的用法,就是取其中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来综合分析而断病,才能做到更高的准确率。

    临证之难在于错综复杂,似是而非。为了达到更高的准确率,辨证原则二:单一证不可断
比如说单一典型证“汗出”,有多种可能性;单一典型证“喘”,也有多种可能性;单一典型证“怕热”,也有多种可能性,比如后面会讲到,阳明病也会怕热。单一证一般来讲都具有多重可能性。所以,只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证来合参指向同一个结果,准确度才高。比如说,不汗而喘定伤寒,汗出而喘定温病,准确率就高了。

    辨证原则三:脉证相应
    脉象主要是定阴阳大方向的,所以必须要脉证合参。
    比如:汗出、恶风两个证,如果合上大方向为阳的脉,才能是太阳病,才能指向太阳病里面的中风类型。如果汗出、恶风两个证合上大方向为阴的脉,那就是表病和阴病组合,为少阴病。
    《伤寒论》的理法就是这样通过证据,层层比对推导而得出结论,就像法院审案。从整部《伤寒论》的基本条文可以看出,皆是客观证据的推论,无丝毫之主观。这才是《伤寒论》在临证上的伟大之处——律法精神。这也是《伤寒论》之所以能达到极高疗效,在临证方法上与其它医学最重要的区别。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客观,而非主观。主观的医学容易错误率高,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量的经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疗效,而且很难复制。而客观的,有严格推论方法的医学则可以短时间学会,而且能达到很高的治愈率,而且好复制。这就解决了中医界的两大难题:可言明可操作的清晰理法和复制传承问题。在今天的中医学现状下,经方中医的这种客观和理法精神,尤为难能可贵。

.《伤寒论》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

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太  阳  病

伤寒论》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

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

此太阳正病也。以后凡言太阳证,即头疼身热脊强也。凡言表证者,亦即太阳证也,各经仿此。阳从下起,三阳之长曰太阳。脉尺寸俱浮,浮紧伤寒,浮缓伤风。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背腰脊强。头者,诸阳之会,气病则麻,血病则痛。身热者,寒客皮毛,郁闭其阳,而后发热,阳虽人身正气,郁则为邪、为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始于寒而终成于热也。

惟不发热而但恶寒者,邪发于阴也。或热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频数、或热结膀胱溺涩、或汗多溺难、或汗后不解、或汗漏不止、或过经不解、或蓄血发黄、或喘、或呕,皆太阳所主。

.太阳病:

身体机能处于收敛、凝闭状态。

面部浮肿;

黄肿发胖而身体困倦(黄肿—指面色黄暗而浮肿或有浮肿貌者,患者多见小便量少);

黄褐斑;

皮肤干燥粗糙作痒;

平时不易出汗;

经常腰痛腿痛;

剧烈头痛;

月经延后、量少或闭经;

疲倦懒言而思睡(葛根汤);

恶寒+无汗+身疼痛,这是一组症状的有机组合,这种恶寒,表现为虽不当风而感觉有寒冷感;无汗是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急感。

由于恶寒与身痛均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特别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且平素不易出汗,故其皮肤多见干燥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其肤色多黄暗而缺乏光泽,张仲景在判定使用麻黄后的疗效时,常以患者服药后有无出汗作为标准);恶寒+体痛+气喘;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恶寒+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脉浮有力者,病在太阳伤寒,用麻黄汤;脉沉者,为太少两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体质充实、体型壮实,肌肉发达或较肥满,胖或浮肿,皮肤干燥、粗糙、无光泽、发暗,不易出汗,困倦,感觉和反应较迟钝,腹肌较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搏有力,心脏功能较好,无心脏病;腰部冷痛;四肢冷、痛,遇冷尤剧;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咽痛、齿痛、目痛等诸痛症;(备选方:麻黄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葛根+川芎可以改善脑部供血);

.辩太阳病脉证治

三焦气分

《伤寒论》以阴阳运行的规律开始立论。首先是以人体阴阳定位。人体阴阳就是三焦气分与少阳血分。三焦气分主泄而不藏,为太阳、阳明气化水液的场所,主阳气,主气化。太阳中风伤寒,邪气入三焦气分,为邪入人体阳位。邪在气分为泄而不藏,所以病在三焦气分易治易愈,用发汗、利水、吐下法,顺气势而导之,开门放贼,驱邪外出,治疗得当,可覆杯而愈。

三焦血分

邪入少阳,便入血分。邪入血分,是因气血不足,不能抗邪于外而入血分。邪入血分,邪入少阳则为两感病邪,也为太阳少阳并病,为太少两感。血分脏腑,主藏而不泄。邪入血分,则侵害脏腑。寒热邪气,易郁、易阻、易停滞,藏而不泄,其病难愈,必借少阳枢转,和阴阳,又配灸法、刺法或攻下清除法,随其实而泄之。

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阴则溜于府

《伤寒论》经文,全身是宝,它是立体性的,多面性的,展示了它的医学理论,不仅从经文内容上构筑了六经脉法,三焦气血的理论学说,而且从框架结构上也构筑了外因邪气传变理论,与三焦学说,与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阴则溜于府的传变规律。何为中阳溜经,中阴溜府呢?我们不能从文章内容里去找,只有从框架结构上去找。这真是闻所未闻。文章的框架结构上也有理论依据,这就是伤寒经文的独特之处,古人说经文有错简丢失。是不完全成确的。从文章的阴阳结构和框架结构上看,伤寒论是一本完整保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后人略有添加,从文风上都能看出。比如炙甘草汤后的结代脉解条文就是后人所加。

我们先看中于阳则溜于经,经文的第十二条桂枝汤证,就是中风,风为阳邪,阳邪中人,则为中于阳,中于阳则溜于经,是如何运行的呢?我们再看经文的十二,十三条,是桂枝汤的姊妹条文。第十四条,太阳病,项痛强几几者,就是太阳病阳邪传经的启示条文。反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范围。而在桂枝证上多了项背强几几一证,是病已传经,必用行经之药,所以桂枝汤加葛根,仍命名桂枝加葛根汤。

实际上,中于阳不止溜于经,而更行于府,因为万病从土化,任何病也离不开中府。这就是以胃气为本的中心论,二十八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九条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都是入府之方,再看葛根汤是风邪入经为主证。项痛强几几无汗。其实仍是桂枝中风证,只不过是入经以后,又无汗,所以于桂枝汤中加葛根麻黄。以葛根汤命名者,主要是要突出其病在筋,在上焦的主要特点。葛根汤后又是葛根加半夏汤,以治病入中焦而呕吐。接着又是葛根芩连汤,以治病在下焦而下利,从框架结构上,短短三方,不但显现了阳邪行经入府的传变。更加应用了三焦表中里,上中下的理论学说。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于阴则溜于府的结构运用。第三十五条麻黄汤证,就是伤寒,寒者阴也。伤寒就是中于阴邪,为什么说中于阴则溜于府,难道它就不行于经,不是这样的,是为寒邪凛列。它象一张大网,从太阳之表直逼营卫之里,是一伤营卫二伤经络三伤骨节四伤太阴,所以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如若不伤经络,其脉当不浮紧。浮紧之脉就是寒伤经。经脉僵直而紧急。正因为寒邪伤了人体外躯体。而直入藏府。这就为中于阴则溜于府。这是理论。我们现在来看中于阴则溜于府的框架结构。麻黄汤后紧接着就是大青龙汤,是治疗表证兼有府热证的方剂。这表明阴寒之邪已入府化热。接着又是小青龙汤,是病入太阴之府(肺)化寒而水停心下。后面又有入太阴府化热而用辛凉解表的麻杏石甘汤。阴邪入府,变证多多,有桂枝甘草汤,苓桂剂之列。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五苓散,调胃承气汤等等。都是中于阴则溜于府的方证。

少阳的枢转功能

太少两感中风证,病入血分与气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伤脏腑,寒热往来邪结胸,胸邪苦满不欲食,脏腑相连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作呕,气分血分有枢转,脏腑相连经相传,正邪纷争寒热结,热在血中与脏腑,气血脏病为两感,证有万变说不完。心烦喜呕少阳证,心烦而渴胃中干,胁下痞硬心下悸,水停心下便不利,或渴或咳身有热,太少两感柴胡证,但见一证不悉具,柴芩参夏枣姜草(小柴胡汤),太少两感阳明结,腹中急痛脉弦涩,小柴加桂覆杯愈,少腹卒痛加黄芩,足前六两能救急,胸中苦满腹中痛,又加芍药三两中,太少两感传阳明,心下急痛呕不止,郁郁微烦大柴汤,柴芩枳夏芍姜枣,大黄一味少不了。

十三日病不解,过经谵语发潮热,病入胃腑化实证,调胃承气主谵语。

太少两感血结证,热结膀胱其人狂,凡属急结气血病,若有表证不可攻,表解乃可攻少腹,气血急结桃仁汤。胸满烦惊发谵语,一身尽重难转侧,三焦水停经腑伤,柴胡龙骨牡蛎汤,柴参姜枣龙牡铅,桂苓半夏大黄煎。太少两感伤寒证,首伤肝脏与血分,肝木克土腹满胀,阳明内结谵语生,藏而不泄刺期门。

肝乘肺经又克土,肺虚发热啬恶寒,土不治水腹必满,大渴欲饮脾胃伤,脏血为为病藏不泄,随实而泻刺期门。肝病木气旺,肝木克土,必然之理,名曰纵;肝木辱金,名曰横。两感携带病毒证,伤肝伤脾又伤胃,反辱肺金,阻塞水道,发热恶寒口大渴,两感病毒,入里化热,肝木克土,胃中干燥。

肝属木,木生风,最忌火攻。火攻大热入胃中,胃中干,水枯竭,烦躁,中气下陷,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足心热,谷气下流。

火攻太阴入肺脾,邪风被火热伤血,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身体枯燥而烦。肝受寒,用火攻必惊狂,起卧不安,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也不可用辛温解表,因火为邪,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经,血难复也。

脉微而沉,其人发狂,热在下焦膀胱。太阳随经,郁热在里,为血结,抵挡汤主之。

身黄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挡汤。

太少两感,也有中风与伤寒。病在脏腑与血分,中风伤血,随经走膀胱,热注膀胱血腑伤;伤寒,伤肝脏与气血,肝与血受病,焦骨伤经血难复,外寒内热要分明,肝木克土又辱金,血瘀水阻气也凝,肝脏血筋主收藏,为藏而不泄,在治疗上用刺期门、大椎、肝俞、肺俞或局部疼痛处放血,配以活血化瘀攻下法,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病,有结胸,有脏结,这是太阳病下篇,也是太阳病第三篇,这是《伤寒论》经文的精髓,也是本文的中心重点区。这是太阳与少阳并病,是太阳伤寒传入少阳,由少阳枢转而入血脉,入脏腑的病证表现。

真正的少阳病脉证篇只有十条提纲,而无下文。注家至今不晓其意。本篇出方,也不过仅仅一个小柴胡汤而已,但重点强调了少阳病不可汗、吐下、温针,若违禁则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这个坏病是什么?坏在哪里?坏脏腑,坏肝脏。肝胆相连,都有坏的可能。肝木克脾土,若肝坏,脾也难逃其咎。通个诊断,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这是少阳篇的重中之重。

真正少阳篇的内容在哪里?少阳主枢转,枢转三焦气水,与血脉相通,又与脏腑相连。《伤寒论》之精髓恰在于少阳主枢转,变化多端,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无所不至。少阳主三焦气化,是从太阳之表到少阳之中,入脏腑之里。少阳篇的真正内容从94、95两条的小柴胡汤开始,其内容涉及少阳枢转的功能。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乃少阳的枢转功能所产生。胁下硬满,是寒热结胸结在太阳三焦气化与少阳三焦血分。少阳胆腑,主气在胸胁。干呕不能食或默默不欲食,其寒邪已涉于肝与胃。肝胃不和,心烦喜呕,或病在上不在中,胸中烦而不呕;或病在中,有热而作渴;或病在中,有寒而腹中痛;或邪结少阳,胁下痞硬;或热在里,伤津血,血不养心而心下悸,小便不利;或热不在里而不渴,热外发而身有微热;或伤肺气而咳者,这都是少阳枢转的小柴胡汤证。这就说明,少阳枢转无所不通,无处不到。邪入少阳,变化无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结胸证

病有结胸,有脏结,有热入血室,此乃太阳转入少阳,少阳转入脏腑而形成的。太少两感热在里,在血分脏腑里。

其实结胸证已经涉至脏腑,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寸脉浮主有太阳表证,关脉沉,关脉主肝胃,其关脉沉,说明病已到肝胃。寸脉浮,关脉沉,已说明太阳阳气不足,不能护卫全身而浮于上焦,其肝胃已到不和的地步。

脏结乃脏气损坏至有形地步,西医可用仪器检测到。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或胁下有痞块不移,或脏器肿大,舌上胎滑津液多,水停三焦,肚腹胀大,病人胁下素有痞块,是脏腑病变在先。今太阳之伤寒传入肝筋,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经,随肝筋而结积,此名脏结,为死证。所以,脏结在西医所诊断下通常不是中期就是晚期。

结胸证是太阳伤寒传入少阳的典型症状,为太少两感虚证,为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是太阳少阳并病,寒实结于胸胁的寒热互结实证。结胸证病发于阳,则为结胸,病发于阴,结于胁下则为痞。

结胸又分中风与伤寒,也就是说,分阳邪和阴邪。风入少阳结胸者,项也强,如柔痉状,这就是说,风为阳邪,中于阳则溜于经,溜于经则项也强,如柔痉状,角弓反张,筋挛拘急,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方是治疗胸胁疼痛,角弓反张的结胸证。大黄葶硝杏甘遂,取下为效。

阴邪即寒,中于阴则溜于腑。太阳伤寒入少阳,脉浮而动数,浮为有表证,动为痛,微有结聚,数为热,动数变迟,寒邪入里,膈内拒痛,行于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此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证有寒热结胸,有气血凝结在三焦阳明,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三焦大腹停水证。大陷胸汤主之,大黄,芒硝,甘遂。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也是气血凝聚,不在胃中,脉浮滑为热在血分,为风邪所害。小陷胸汤主之,黄连、半夏、瓜蒌实。

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属于太阳),眩冒(属于少阳),大气下陷,时入结胸,胸如有重物压之,三焦水停,心下痞硬,血瘀阻滞,肝血瘀滞,头晕目眩,大气下陷,脑血不足,慎不可汗,血主收藏,肝主藏而不泄,慎不可汗,发汗汗出,则更伤津伤血。血枯竭,浓度增高,肝血不运,少阳不枢,阳明内结,谵语不止。

热入血室,血主藏而不泄,不可发汗,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脉弦谵语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经水时断,此为热入血室,气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说明小柴胡汤是治疗热入血室之主方。

热入血室,偏于风邪,气血双结,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小柴胡汤加桂枝汤。

热入血室,偏于寒邪,胸胁满,气血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热入血室之开结良方。蔡长福在治疗乳腺疾病时,病人乳核结痛,左乳房有多个结核,硬痛难忍,蔡老运用柴桂干姜汤加逍遥散、川芎,服用五剂,十天为一个疗程,一切症状消失。

结痞证

太阳痞证,痞证分水痞和气痞。若心下满,硬满而痛,为气血结胸。但满而不痛,按之硬,为水痞,按之自濡为气痞。

结胸证硬满而痛,为寒热结在血中。

结痞证硬满而不痛,为寒热结在三焦气分。水结则硬,气结则濡。水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夏芩参连草姜枣。

结痞亦有重证,有十枣汤证,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作胀,引胁下胀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三焦热湿互结证,十枣汤峻下逐水之力无以伦比。强人服三克,弱人服一克,一日不可再服,若病不除,明日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十枣汤芫花轻盈,逐上焦之水,甘遂逐中、下焦之水,三焦之水无处不泄。十枚大枣,能护中气。又能使药力缠绵,润下之后要扶正气,体虚病重者不可用。十枣汤是治疗脏腑病变和积水的峻猛方剂,用之当慎。

心下痞,按之濡,气痞也。脉关上浮,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

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甘草泻心汤。

气上冲咽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吐之,宜瓜蒂散。

脏结证

脏结证,病人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经者,此名脏结。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关于脏结证没有更多的论述。脏结证165条是承上启下条文,在条文下连出三条白虎加人参汤,就是讲脏结证,热在血中,在脏中。其一,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消渴证,是热在血中转胃中;二是,心烦,心下有留饮,背微恶寒的血热虚渴证;三是,渴欲饮水无表证。

此三用是指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凡见有表寒证不可用。时时恶风,背微恶寒,是阳气虚,里有热,渴欲饮水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在白虎三用法的条文下又出一刺法。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当刺大椎、肺俞、肝俞。其刺法与140条结胸证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彼不可汗,此慎不可下。其证是颈项强而眩冒,特别是眩冒之人,既不可下又不可汗。

以上白虎三用与刺法,主要说明太少两感入里伤肝而化热。肝主藏而不泄,病则脏中血有热,除热用白虎,配刺法,随其实而泻之。

太少两感

太少两感,伤寒五、六日,阳邪中于厥阴少阳。风中于阴,溜于腑,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汤。太少两感中风,七、八日阳邪中于阳,风如血室化热,妇人结胸谵语,如疟状,如见鬼状,小柴胡汤加刺法。

太少两感,入筋络、入骨节,八、九日,风邪传经,风湿相搏,不能转侧,不呕不渴,风湿走表,脉浮虚而涩,桂附汤。

风湿相搏,风入骨节,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又短气,恶风又不欲去衣,身微重,甘草附子汤。

太少两感,八、九日,风热伤血脉,藏而不泄,就是胃中有寒之人,只要见脉滑,浮为风在三焦气分,滑为湿热在经血之中,当以湿热论处。血中湿热,顽固不化,胃中虽有寒,当以白虎汤主之,不会伤胃,还不需要加人参护气,只需用白虎汤直折其热。

太少两感,热伤血脉入脏,热伤血干津液少,血不养心心动悸,血液干涩,阻滞,脉结代,脏腑气血亏虚,血液干涩,供应不求,急用复脉汤。

复脉汤以桂枝、生姜、甘草补中益气,转大气;以人参、麦冬、阿胶,重用地黄一斤相武,大补气血;以麻仁通下焦之地道。实际这个炙甘草汤,转大气,补气血,通地道,用之得当,其功效应相当西医输血。

.两感病长期携带

太阳少阴为表里,怕风怕冷,桂枝汤加上麻附辛■

少阴寒化症的结核病、甲亢、食道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六经辩证就是六合,例如太阳少阴为两合,两合者两经无病;两不合者,少阴太阳同时而病。太阳是阳,少阴是阴,阴阳始终要平衡,不平衡人必病。

少阴常虚,太阳必然常病

太阳病者必然怕风怕冷,颈椎僵硬。

少阴病者,背中洒洒恶寒,多懒多困。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就是辨哪经虚,哪经实,哪经寒,哪经热,从而找到人体的平衡点。如: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肾脏阳虚寒化证。

桂枝汤是太阳风长期携带,怕风怕冷的症状。

这种症状出现必定脾胃先虚,肾阳虚不能辅助太阳,脏腑虚不能供养太阳,所以张仲景定下两感,两感与肾有关,与脾胃有直接的关联,所以仲景定下了桂枝汤。

少阴太阳表里两感:左脉沉细,又怕风又怕冷,多懒多困多睡,桂枝汤加上麻附辛■。两解表方合一,通阳解表,怕风怕冷两解。两解就能平衡,人才无病,这就叫“太阳无光大地冷,人身怕冷缺阳光”,这就叫少阴太阳为表里,表里就是这样来的。

足太阳膀胱经行到咽喉上,足少阴肾经上行到喉咙下肾经若要受寒邪咽喉水肿往下掉,西医所谓咽炎,食道炎。邪不解,食道里疙瘩连串,影响吞咽,这是少阴寒化证

    从年轻人说起,年轻人能吃能喝,但欲寐,背恶寒,口中和,长期携带表证两感,长期携带少阴寒化证脉弦细脉弦细就有表证,有的人发烧,有的人不发烧,就是发烧也是低烧,37度多。

    两感病低烧:仲景说少阴病本不该发烧,反而发烧了,就因为太阳余邪未尽,所以两经相交发为低烧,这就是两感直中伤寒。这是真正的两感病长期携带,又为直中伤寒,所以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脉细弦。背恶寒,长期太阳少阴表证也,这是长期太阳经阳气不通,仲景用了通阳法麻黄附子细辛汤。
    结核病、甲亢:除了少阴寒化证,少阴还有热化证脉细数,常咳黄痰,夜里难寐,心中烦,“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这种少阴热化长期不解,可能早年得结核病,中年容易得阴虚性的甲亢,两眼突出。本人经验治疗中年阴虚甲亢,用黄连阿胶汤吃过就能安睡
    肺结核,黄连阿胶汤■加上苇茎汤■早早治疗;如果咳脓咳血,大剂量的甘草桔梗汤■;平常咳痰咳血,痰中带血,感冒时咳嗽过分,大量的白痰,血丝白痰同时见,上方不动,重用甘草干姜汤,用炮姜灰。如果治疗不得当,危重就在一刻。
    少阴寒化仲景留下两个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专治这种食道炎、咽炎,这就叫直中伤寒。医生诊断不明,患者死得太怨。
    六经表里通脏腑,这才知道脏腑虚实寒热的变化。世人先虚在肾后虚在脾,常病就是这样来的。

白芍护阴保脾,脾阴虚非它莫属,任何药不能代替它。桂枝汤证就是脾阴不足,张仲景才选择白芍,开卷桂枝汤,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看看太阴病兼表证,仲景用桂枝倍芍汤妇人脾阴常虚,仲景设下倍白芍小建中汤,用上桂枝汤都是表里双虚。

 肾虚两感,脾虚常病世医没有把这两句弄懂,两感肾虚兼六经表证肾虚脾就虚脾虚则阴阳双虚心阳不振,常常心悸阴津不能内守,动则汗出,汗出多了伤营卫,营卫不调,常常受风寒,太阳风就是这样来的。营卫不能外发,无烧的感冒长期携带。

 肾病久虚,肾精长空,精空不能藏阳,夫妻交欢之后,阴精一时得不到还原,阳气不得外发,常常后背冷,多懒多困。阴精虚不能供养太阳,太阳经得不到少阴经气的护助,太阳经常常受凉,这就为两感病长期携带。

这种病人太普遍,不论男女。太阳经不能卫外,常常颈椎受凉。两感病长期携带,一不能保脾,二不能保肺,脾常常受凉,肺常常受寒肾虚过度,这就是肾虚引起的两感,肾虚引起脾虚,肾虚过度,精空不能保脾,肾火不能暖脾土,土常常不能再生,脾经主宰三阴,它需要大量的膏脂,供养五脏六腑,供养三阳,一旦脾阴膏脂被耗,后天五脏六腑三阳就不能再生,人的生命先天靠肾,后天靠脾胃。

肾虚两感患者不知,脾虚常病世医难料

桂枝汤包含了几个方子,第一,桂枝甘草汤;第二芍药甘草汤,这是仲景用来阴阳双补的两个基本方。同道的看看放在一起是不是仲景的桂枝汤, 

先亏肾,后虚脾,仲景才设下桂枝汤大补方。桂枝汤能补脾、能补心、能补肺,能补脾常常虚,虚后受冷,感到脾胃常常不舒服。世人所说的胃病就是这样,到医院做胃镜,胃镜做过伤了脾胃。胃病常年携带,带到老死了,胃病还是没有治好,那仅仅只是一个桂枝汤证,你又何必做胃镜,自讨其苦。

脾虚的症状:饿了胃难受,受凉胃就疼,常常怕冷不耐寒,不耐劳,不耐饿,这些症状常常携带,胃病的人就是长期的感冒,体质好的人感冒外面发烧,里面不发烧。脾肾两虚的人,感冒外不发烧,烧在里明烧在外也是怕冷,暗烧在里也是怕冷。我们医生在临床上能懂得明烧暗烧这两种症状不设补肾的方子,他说先天虚只能后天来补,好了后天脾胃,肾不补自还。肾虚脾必虚脾虚必用桂枝汤。医生临床上不懂用桂枝汤,临床疗效有待提高。

老祖爷一不补肾,二不治心,他强调取中爻,治脾胃来还原先天,先天不治而愈。医生不治脾胃,治肾者,患者必死无疑。生在胃,活在脾,有脾胃则生,无脾胃则不能活。后天的一切全靠脾来供养,肾虚只能后天补,没有桂枝汤,谁也不能把肾虚还原

胆感冒只想静坐关门无食欲心烦喜呕小柴胡■  

胃感冒睡不着葛根汤:上床很长时间睡不着,这也是一种感冒,刚才感冒叫膀胱经太阳风,这种感冒反应在里,这里有几句话“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种感冒反应在脸上,眼痛、眼干、眼涩上床几时都睡不着,这就是胃感冒,治不了能带在身上几年、几十年。

    “葛根浮长表阳明”,第一句就是葛根汤,脉浮长,感冒就为表,阳明就是胃,“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就是脸带红不带红,有时讲话一激动就红,一喝酒脸就红,一吵架脸就红额头发烫,这就是胃感冒,有人带到老死,没人把它解开,用上葛根汤,药到病除。“发热恶寒而无汗”,这个病开始发烧,体质虚了,时间久了,就不发烧,反映不出来,只好在身上带着,这就叫虚邪常带病。
    有的病人热气上来,冒不出,淌不出来,非常难受,这就是阳明经感冒带在身时间太长,有的急躁,讲话不讲理,有的女人到我这来看病,我说你不讲理是吧?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你的脸爱红,你跟你男人特别不讲理,男人伺候你吃喝,还要摔碗摔筷子,是不是这样?她男人说,对呀,我天天受气,到底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我是你老婆感冒了,西医看不好,时间太长了。仅仅是个葛根汤症,解决了,你老婆就好了,我就开葛根汤,身汗一淌,第七天来了,哎哟,老师,我现在轻松了,也不发火,讲话也不激动,脸也不红了,我也知道疼男人了。
    “目疼鼻干卧不宁”,目疼就是两眼发胀、眼眶子疼,鼻子发干,这就是葛根汤,何为卧不宁,到床上1时都睡不着,入睡难,就是葛根汤表证,也能睡着,很难,半个小时,1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感冒带久了,阳明经热,这个人怕吵,你一有动静,马上就睡不着了,这是经化热了,睡着吵醒就又睡不着,“我好容易睡着,又把我吵醒了,再也睡不着了”,为什么,阳明经没解开,葛根发表,第一证,表证不解开,经化热,时间一长,医生不知道,病人不知道,热继续往里传,传到大肠大肠一起热,一起烧,夜半三更,大半夜一点钟自动就醒,醒了有的人就睡不着了,有的人就饿,不吃东西难受,这就是阳明经感冒,这种感冒携带一年两年甚至几十年,大肠里就化热了,大肠一化热,阳明胃热太大,你吃饭迟早了,消化道12点钟,胃空转,胃里没有津液了,胃空吸大肠的热气反吊于胃,那时人就开始失眠,怎么办,你找医生,抽血化验找不到原因,怎么办,找张仲景老祖爷,学会六经辨证就知道了,一是阳明表证葛根汤误治,二是白虎汤误治,饥饿了,口渴了,口干,白虎汤证,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这几味药喝过了,白虎汤一过,这个阳明就不缠你了,慢慢的他的大肠就不起热了。这就是传经你要知道,他是葛根汤,你开了吃好,它就不传经了,它是白虎汤证,你开好了,它就不往里传,他腑证就没有了。

    何为大三阳,太阳病第一阳,阳明病第二阳,少阳病是第三阳。如果你回家,你妈妈说我今天不想吃饭,我还头晕,有点恶心,心烦不高兴,这叫什么病,少阳病,我背背口诀:“伤寒五六日,胸胁扑满,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这就是一个小柴胡汤就解决了。什么叫伤寒五六日,太阳病感冒,医生不知道,误治了。桂枝汤证出现治掉了,它没有了,它不能传经,麻黄汤证出现了,你及时治掉了,葛根汤证出现了,及时治掉了,它不会传经,白虎汤证出现了,治掉了它不会传经。这一个过程,太阳感冒继续往前走,太阳风没解,太阳伤寒没解,传到阳明表证没解,阳明经证没解,坏了,传到第三经,三段就是胆,少阳,胆很小,胆虽小作用很大,升降、协调胆囊,有人随便吧胆拿掉,你太傻瓜了,那是父母给你的不能拿掉,父母给的东西动都不能动,什么胆囊炎、胆结石,几包中草药不就好了吗,你何必检查开刀!这不是多余吗?伤寒五六日,六天过去了,少阳她受了邪,受了外感,它反应的一些症状全出来了,第一个症状胸胁扑满,寒热往来,少阳感冒就是一时冷一时热;默默不欲饮食,感冒几天了没好,这个人坐在那里,头不往上抬,不想跟别人说话你一直讲话,他不高兴,哎呀,去去去。“快吃饭”,我不想吃了,这是胆感冒了只想静坐关门心烦喜呕,烦的不得了,你讲什么他不高兴,喜呕,就像刷牙牙刷还没送到嘴里就往外呕。或咳或不咳,或口渴口不渴,或脾下痛或不痛,这个症状全都出来了。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和解。少阳病是中焦脾胃功能弱,而造成的上下表里不交通,邪结于半表半里区域。适用方剂为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参),以建中和疏通半表半里区域为主旨。

少阳病总纲 
1、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少阳方

1、肾炎感冒——改良小柴胡汤(柴芩夏姜)

2、少阳头痛——柴胡细辛芎芷汤

3、少阳夹湿——柴芪葛人三仁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黄芪葛根)

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银翘蚤牛三妙汤(抑肝消毒散之银翘柴栀合三妙加白芷蚤休)

5、急性胰腺炎——攻毒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合攻毒承气汤)

6、急性胆道疾病、恶性淋巴瘤——柴胡黄芩黄木汤

7、胆石合并胆囊炎——大柴金灵黄木汤(大柴胡汤,加三金、参灵、木香)

8、胸痛胸腔积液——大柴瓜薤 丹参饮 (大柴胡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

.少阳经症少阳之气抑郁不舒,俩胁胀痛:柴胡汤

火浮于上,俩侧头里胀而响柴胡汤倍黄芩清少阳胆火

俩耳前后,少阳胆脉红肿痛柴胡汤清其风热所聚

.少 阳 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合阳明化为热邪,合太阴化为寒邪;寒热疟疾,不离少阳小柴胡汤;少阳舒,诸症解。上克脾土,土木相凌:吐酸木,脾不运化而不食:柴胡汤舒木气。肝胆表里,胆热甚,移热伤了肝血;妇女血室亏虚,肝主语:谵语的: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嘿嘿(牵连情志的不适感)不欲饮食这四个主证只要具备一条就可以断为少阳病,因为此四证为二证合一,不违背单一证不可断的原则。

    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驳杂的局面,比如太阳病和少阳病同时存在,那怎么办?这里再讲一个原则。

证原则四:合方原则
    就是同时存在两个明显的证型,那就两个方剂合而用之。
    例:脉为阳,证见胸满胁痛,同时还有汗出、恶风。这就是既有少阳病,又有太阳中风,那么就将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为一方,即是柴胡桂枝汤。
例:脉为阳,证见头痛、体痛、发热、恶风、恶寒、烦躁、不汗出,脉浮紧。我们知道,除了“头痛”、“体痛”、“发热”等太阳病的共有证之外,“恶风”为津液虚,中风的典型证,指向桂枝汤;“不汗出”是表不解,伤寒的典型证,指向麻黄汤;“烦躁”是温病的典型证,指向麻杏石甘汤。将三个方向合方,组出就是大青龙汤(组方为:麻黄、桂枝、生姜、杏仁、大枣、炙甘草、生石膏。考虑发汗和温病用白芍皆不宜,去掉了桂枝汤里的白芍)

.少 阳 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

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为之苦;

少,初也。阳气初嫩,亚于阳明,故曰少阳。脉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阳极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

少阳受病,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风热上壅不利,则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不食、呕而口苦干、目眩。若不呕吐而能食者,为三阴不受邪也。若身无大热燥闷者,阳去入阴无疑矣。似疟,妇人血结,皆此经所主。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

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

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

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

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

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

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少阳病:

是植物神经紊乱失调的状态;

面色发黄或青黄;

胸胁苦满;

容易腹痛、便秘或腹泻,与情绪变化正相关;

情绪波动大;

上身不怕冷而四肢发冷;

对温度变化敏感;

容易肌肉痉挛;

容易头痛;

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呕,或+四肢逆冷,或+默默不欲饮食;

发冷发热持续较长的时间,即比较长时间的体温不正常,见于许多发热性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多日者;

自觉一种寒-热交替感,即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又忽而身热而烦;

心胸热而四肢寒;

上部热而下体寒;

半身热而半身寒;

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表现为特别畏风、怕吹空调;

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环境、音响、气味等过于敏感;

心理的过敏;

迁延性的疾病或慢性化的疾病,见于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病;

有节律性发作特点的疾病,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比如失眠,表现为日节律】【星期一综合征表现为周节律】【女性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症表现为月节律】【支气管哮喘、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表现为季节性,也是一种节律性】,这些都与少阳病的进退有时相关,都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

没有明显的节律,表现为时发时止而不可捉摸,比如癫痫及一些神经症、过敏性疾病等,日本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就是抓住“往来”和“休作有时”的少阳病特征为辨证和选方切入点的,所以,具有周期性发作或时发时止特征的疾病,皆归属于少阳病范畴;

胸膈间气塞满闷感、胁肋下气胀填满感,“胸闷胸痛”、“无法呼吸”、“想要深呼吸”、“腹胀”、“心里不舒服”+上腹部不适感,腹胀、嗳气+医者沿患者的肋弓下端向胸腔内按压,会感觉有抵抗感,同时患者诉说有不适感;

胸胁部的肿块,如乳房的胀痛与结块、分泌异常、腋下的肿块;

头、面、颈、肩及身体两侧部位的疼痛、肿块,如偏头痛、耳部疾患、颈肩部的酸痛、胸锁乳突肌的疼痛、甲状腺的肿胀、耳疾、腰胯部的疼痛、腹股沟的肿块、疼痛;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的疾患;

心理处于一种抑郁痛苦的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神情漠然、咽喉异物感+口干 口苦,烦躁+恶心+食欲不振;疑病心理;

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包括“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或下重”,可以看出,少阳病的覆盖面极为广泛,所主治的不仅仅是一个或某几个症状,也不是一种疾病,而应该是一种体质状态,一种涉及免疫系统、肝胆淋巴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的一种病理性体质状态;

体型中等或偏瘦,营养状况良好,神情抑郁,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自我评价差,对外界的适应性差;对气温、季节的变化反应很敏感;

情绪波动大,其食欲和性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其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胸胁部以及颈、肩部的症状较多见,或胸中闷痛,上腹部或两胁下按之有抵抗感或不适感,或压痛,或为反应性的肌紧张,或有乳房、甲状腺疾病、颈肩部疾病、肌肉痉挛;

四肢多冷;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精神不稳定及乳房胀痛和结块等;情绪波动后易腹痛、腹泻;

多为急性疾病的迁延期或一些慢性病,如肝胆疾病、结核病、循环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精神病、抑郁症,神经症,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内分泌疾病,耳、鼻、眼的疾病;

见于极度恐惧或长期的精神抑郁患者;(备用方: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少阳病脉证治

少阳主枢转,三焦布水道,太阳阳明主气化。太阳阳明,三焦气化由少阳枢转,转入脏腑血分。三焦主气化,泄而不藏,少阳主血分,藏而不泄,所以少阳病不可汗吐下。少阳主血,少阳之为病,邪气入经,血生热,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中风,风入血化热,热伤血脉,血热随经,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少阳风邪,不可吐下。

少阳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两侧头痛,不可发汗。

三阳合病阴入阳,阴入阳则静,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无阳固阴,目合则汗自出。

少阳主枢,胃气主和,少阳枢转三焦津气,以供养血脉而滋养脏腑,又枢转脏腑之气,养三焦而固九窍。睛无脏气充养则不明,耳无脏气充养则不聪,窍无脏气之固则失禁。

胃气主和,和阴阳大气,太阳之卫气在表,太阴肺气在里,阳明后天之气在中,三气合而为一,助推为转,为大气之运转,大气的运转,是胃中热能的运行,又合太阳、太阴之大气,三气运行,合而为阴阳大气。阴阳大气的运行,又有少阳之枢转,而主气血阴阳之平衡,所以说,阳明主和,和阴阳大气之运行,泄而不藏。少阳主枢,枢转气血之平衡,藏而不泄。



 

.阳明病:里;阳。      
.阳明里症,胃家实三字提纲:如大小便不通,大便燥鞭腹满,狂乱奔走叫骂亲疏不避,潮热谵语等。邪火乘肺,咳嗽如洪钟的;食入即吐,胃火逆行的:热逆,大承气汤寒逆,附子理中汤少阴头晕,昏乱;神无所主:亢龙在上,阴血不足。因和阳明:咽干喉痛,腹痛热结(这里是心下痛)相似;也用大承气
阳明病总纲 
1、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类为主。 

.阳明方

1、妊娠恶阻——止呕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复代赭石汤)

2、胃溃疡出血——双呕汤(吴茱萸汤合止呕汤)

3、风湿热痹——苍术白 虎 汤(四妙合白虎汤,加赤豆山药豨签草追风散止痉散)

4、烂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攻毒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合透脓散,加薏仁),

透脓芙薏清肠饮(透脓散,四妙勇安汤,芙蓉薏仁)

5、疫毒痢——辟秽解毒汤(重银花大黄白头翁黄连,配薷菖佩藿扁豆大力子芍甘,佐肉桂)

6、秋季结膜炎——银翘犀军普济饮(普济消毒加银花连翘大黄犀四味)

7、肺脓肿——双脓攻四苇茎汤(黄芪托透,透脓散,银翘硝黄攻四,苇茎汤)

8、中风闭证(脑出血)——大续虎承开窍汤(大续命,白虎,承气,安宫丸,麝菖开窍)

9、阳明不降(上不入下不通)——止呕泻心黄木汤(止呕汤,半夏泻心汤,加大黄木香)

10、小儿流脑——麻杏犀角虎承汤(麻杏石甘汤,白虎,调胃承气,犀四味)

11、肺结核大咳血(降逆化瘀)——旋复代赭枇杷汤(加三七)

12、胃结石——保和金灵黄木汤(保和丸合参灵散,重内金莱菔子,加大黄枳实)

13、疳积症——疳积固本散( 鹿茸 紫河车红参三七麦谷内金蛋壳)


阳 明 病

《伤寒论》云:

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

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

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

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   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伤寒阳明病是十一条,少阴病有三条。

    阳明病主要是指肠胃有淤堵,往里排病不畅通的情况;泛指胃肠道的能量状态为阳的所有情况。根据淤堵的程度和能量状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剂:
    调胃承气汤(炙甘草、大黄、芒硝):肠实胃弱,即肠道有淤堵,而略有胃弱及津液的不足。故有大黄芒硝泻实,还有炙甘草建中补津液。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里有淤堵,未至硬结,故有大黄而无芒硝;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里有严重淤堵,有硬结,大黄芒硝同下。
    还有一种情况,胃及胃以上的区域有热且津液虚,我们一般也将其归入阳明病,适用方剂为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阳病有三经(太阳、少阳、阳明)
    如果同时具有两经或三经的证,将如何处理?
原则上人体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大可能同时支持解表又同时支持攻里。所以,如果是表里同病,因战线太长,需要先表后里。如果是太阳和少阳的合病,或少阳和阳明的合病则可以合方。

    辨证原则五:表里合病,先表后里

    例:脉为阳,证见发热、不汗出、便秘、脉紧。在这里“发热”、“不汗出”、为表不解,“便秘”为里证。为表里同病。先表后里,处麻黄汤。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好理解了。茶壶的盖子上的小孔如果堵住了,壶里的水是倒不出来的,我们只要把那个小孔疏通了,水自然就下来了。这里用麻黄汤就相当于去疏通那个孔,打开表气,表气一通,大便也就下来了。
    先表后里的准确理解,是不可以同时用汗法(发汗)和下法(致泻)。
    如果以桂枝汤为主,略加少量大黄辅助,而成桂枝加大黄汤,不造成病人明显腹泻,且桂枝汤也不是典型发汗剂,这样处理是不违背理法的。

    如果三阳证同时具备,辨证原则六: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万变取其中。人体的能量有限,半表半里是中间区域,是表里的枢纽,枢纽疏通了,其它层面也随之而解了。
    例:证见发热、头痛、恶风、口苦、胸满、便秘。这里有表证“恶风”,“发热”、“头痛”;也有里证的“便秘”;同时还有半表半里证的“口苦”、“胸满”。三个层面皆有,处小柴胡汤

辨证原则七:取大局原则
    如果同时见两经及两经以上的证,其中一经证明显,其余经证不明显,那就直接取明显的一经来治疗。
    比如:表证和里证同时具备,里证明显程度重,表证轻微,可治里。
    比如:三阳合病,而太阳证明显,其余两经证轻微,可治表。
    取大局原则和前面的原则不矛盾,在临证的时候非常重要,严格意义上,合方施治是在大局不明显的时候才用的。

.阳 明 病

《伤寒论》云:

.阳明外症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

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

.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

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

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

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   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

阳为明,夹于二阳之中,阳气盛极,故曰阳明。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长而沉数腑病。太阳脉静则不传,如脉数急欲吐者,此寒邪变热,传于阳明,当二三日发。以其经中客邪,故目痛鼻干。身热者,阳明主肌肉,邪甚则身前皆热。不眠者,烦盛津干,胃气不和也。太阳未罢者,发热恶寒。太阳已罢者,不恶寒而反恶热,烦渴作呕,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谓之正阳明。少阳阳明,胁满不大便而呕。或瘀血发黄,或下血谵语,或胸烦懊 ,皆此经所主。然亦有里寒下利,或寒气结积而为痼瘕者,不可不知。

.阳明病

是机体处于亢进、高涨、张扬、兴奋的状态;

是体内毒素不能排出导致功能障碍的状态;

是实体中以积热和瘀血为特征的体质类型;

体型壮实,腹部按之饱满;易患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

(1)里热------易头昏、头痛、烦躁易怒;烦热,是精神症状,还有谵语、烦躁、其人如狂、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等;慢病可见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情绪失控以及思维减慢或错乱;口中干燥,舌质坚老,舌苔黄而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此即黄煌老师总结的大黄舌!与之相反的,对于见到舌面润滑、口不燥渴的,我们就要慎用寒凉攻下药了!所以仲景有“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的训诫);

(2)胃实---以气机阻滞为突出特征;腹部多充实,按压腹部时会有明显的抵抗感,容易出现腹痛、便秘、腹胀、嗳气、返流;女性容易患乳腺小叶增生;经常饭后腹胀、嗳气反流;自觉心下堵闷不适感,满为胀满;感到胸、腹部胀闷、疼痛、堵塞不通,用手按压,剑突以下可以明显感到腹壁肌肉坚硬而有抵抗感,患者诉说按压后上腹部有不适感或疼痛感,这就是张仲景描述的“心下坚”和“心下硬”,同时多见大便干燥难解,或者数日一行,亦即所谓:“腹大满不通”、“脾约”;

(3)肠实-----易腹痛、便秘;大实痛,是指腹痛而大便不通,按之腹部有充实抵抗感,患者感到腹部有不适感、压痛感、胀痛感,甚至痛不可按。如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是典型的大黄证;脉滑实(“滑”指脉来流利、圆滑饱满;也指脉搏相对较快;“实”指脉搏按之有力,提示患者心功能较好,血压可能较高,体格比较壮实,此即所谓的“大黄脉”:脉实、脉滑,或沉实,或沉滑,或滑数);体格健壮或胖壮,肌肉丰满,面红有油光,口唇暗红,皮肤易生疮痘,腹部充实、饱满,腹壁脂肪厚,按之硬或胀痛,情绪容易失控,思维或慢或错乱等;食欲旺盛,食后容易出现腹部的胀痛、大便秘结,容易出血;自觉身体发热,容易感染,容易生痈疽疔疮,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者血粘度偏高;女性易月经不调或闭经,或表现为月经不畅,漏下不止;多见于中、老年人;

附:

石膏病------是阳明病中以热甚而致津液不足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身热、汗出、烦渴、脉滑大、浮大、宽大、洪大;

高热或身体的自觉发热感,畏热喜冷、喜饮冰凉食物;

汗出,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

二是出汗的同时伴有身体的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伴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

舌上干燥,为舌头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可表现为舌面干焦而如砂皮,是“渴”的客观指征;

欲饮水数升,谓患者能够大量喝水,提示了其口渴感的强烈程度,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出及脉洪大;

只有脉滑大、浮大、宽大、洪大的人,才可能会出现大渴、大汗出、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症,如果其人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则与石膏证恰恰相反而应该是少阴病附子证;

面白而皮肤憔悴,虽然身热、汗出,却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舌面干燥,舌苔较薄,脉形浮大或洪大或宽大。

黄连病-----是阳明病中以实热及大脑皮层亢奋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面红油光;

好动怕热;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常生疮疖、脓包;

经常咽喉红肿;

经常鼻子出血;

晨起有眼屎;

汗多而皮肤油腻;

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唇红、舌溃;

口干、尿黄;

血压高、脑溢血;

脉数滑大;

有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强迫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头痛,甚至出现神志错乱或昏迷等;

身体燥热感、胸中苦闷感、心脏悸动感,即所谓的烦热、烦闷、烦悸;

入睡困难,或多梦易醒,或醒后不能很快再次入睡,或过早觉醒;

“心中烦”是眼目;

自觉上腹部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医者按压其上腹部时,患者会感觉到有弥漫性的压痛,但却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即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常伴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吐血、便血等症;

热性下利,或伴腹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粘腻臭秽,或大便中夹带粘液及血液;

面部多油腻+烦热感明显,经常胸闷、心悸、心下痞、腹泻;

舌质坚老,舌色红或暗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或数促。

黄芩病-------是阳明病中以出血倾向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

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又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而有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灼热感,或口干口苦,或舌红脉滑数;

黄芩证的烦热是手足心的烦热,黄连证的烦热是胸中的闷热感,从热的范围来讲,黄芩之热所概较广,可以包括全身性的热感,黄连证的烦热较为局限,多见于心下或者胸中的热;

黄芩是止血良药,张仲景常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后世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衄、崩漏、便血等,适用面宽泛,血色多黯红,质粘稠或有血块;

热利,伴身热、烦躁,或便下脓血,或腹痛如绞,或肛门如灼,舌红、唇红,脉象滑数;

热痞(即心下痞闷伴烦热或出血,其人多唇舌红而口干腻,上消化道有炎症、溃疡,此时黄芩多与黄连伍用;

热痹(指关节疼痛+四肢烦热,患者多表现为关节肿痛而入夜尤甚,并见晨僵、盗汗、小便黄短;

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为女性患者,则必见月经色暗红、粘稠,并有血块而经量偏多;

栀子病------是阳明病中以粘膜充血为特征的体质类型;

心烦不安,卧起不宁,睡眠障碍;

自觉胸部有重压感、窒塞感、呼吸不畅感、疼痛感;

常见焦虑症、强迫症;

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黄疸鲜明如橘子色;

上腹部或剑突下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或灼痛,多配伍黄连、连翘;

咽喉疼痛,局部充血或肿大;

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

尿血、血淋,栀子常配伍滑石、甘草、阿胶;

结膜充血疼痛;舌红,舌苔粘腻而较厚。

.辩阳明病脉证治

阳明胃也,胃属土,万物所归。阳明居中土,土能生万物,也能化万物。人身受邪所侵,中于阳溜于经行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中于阴溜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太少两感,中于阴血,溜于脏而行于腑,邪从土化,病从胃愈。所以经文讲,“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第182条“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此乃阳明之本性。阳明病得之一日,病在太阳,虽有恶寒之表象,二日阳明主气之期,阳明恶寒必自罢。此阳明病之特征。“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三日病传少阳,气血皆病,两热相熏,胃中干燥,胃气虚,脉大而不实。此脉主病在阳明。

阳明,胃也,胃居中,土也,万物所归。阳明是气血、五脏六腑之归属。胃是五脏六腑之本,是后天之源,是生产热能和输送热能的加工厂,是接纳消化,吸收运送热能,营养五脏六腑,保护人体健康,维持人的生命功能,修复人体疾病的后天之源,是人体所有功能的保护神,有胃母之称。胃主和,和阴阳,和气血,和水火。人体受外感,病在三焦气分,胃和阴阳;病在少阳,太少两感,胃和气血;病在少阴,上热下寒,胃和水火。所以为又有媒婆之称,胃为中介主和。

胃主热,胃是人体热能的发生之地,它与肺气相合,与六经之气相合,而形成人体太阳之卫气。太阳主六经之阳气,阳明主六经之生气,又有肺气推动,三气合而为人体之大气。表中里,上中下,无处不到,无处不有大气的卫护。

胃主热,肺主气,肺气受邪气侵扰,胃气不能与肺气相合,中气不能运转,胃热内郁,熏蒸于外则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

胃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179条)

太阳阳明,伤则脾不运津,脾不运津,胃则消化失运,此为脾约,是脾脏失去升降功能而导致胃中津液缺乏,大便难。

“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正阳阳明胃脾胃自病,或为风寒直中,或为转属。胃主实,邪气入胃化热,伤津,阳明内结,发潮热,发谵语,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少阳阳明,少阳胆为腑,肝为脏,脏腑相连,肝胆相照,少阳厥阴乃为一体,属木。少阳病,肝也病,肝胆病,必克脾胃之土。少阳伤寒,呕不能食,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

阳明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未见太阴阳明,实则太阴肺脾与阳明关系最为密切。脾胃是脏腑相连的关系,脾是为胃输送津液,帮助消化,运送津液的。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肺为一经,肺主皮毛,所以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系在太阴。太阴者,郁热在里,不汗出,小便不利,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身有汗,热有出路,则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此为太阴阳明,也为脾约,脾约者大便硬是也。

阳明病胃家实,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其人本虚胃中寒之人。若误当胃家实以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其人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腹胀满,头眩,必小便难,虽下之,腹满如鼓,脉迟有寒,下之腹满如故。

阳明病,脉但浮者必盗汗出,太阳卫气不固。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热在血分,此必衄。

阳明病,心烦,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气汤

腹中大满而不通,微和胃气小承气

若不大便六七日,欲知治法小承气

汤入腹中转失气,此有燥屎乃可攻。

不转失气胃中胀,饮水则哕不可攻,攻之腹胀不能食。

“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此为阳明自虚证,直视谵语喘满死。

直视谵语下利死,汗多亡阳脉短死。

阳明病,阳明潮热不恶寒,独语见鬼小承气,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汗多,便硬,谵语,小承气。独语见鬼不识人,循衣摸床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生,脉涩死,脉反微涩为里虚,谵语潮热不能食,胃有燥屎,大承气

热入血室下血证,头汗谵语刺期门,随实而泻汗出愈。汗出谵语本可下,下之若早语言乱,过经十三乃可下,大承气汤

三阳合病口不仁,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谵语又遗尿,发汗攻下都不可,若有自汗白虎汤,无汗白虎加麻翘

怵惕烦躁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汤

口干舌燥渴欲饮,血中有热虎加参

渴欲饮水或发热,小便不利猪苓汤

二阳并病太阳罢,但发潮热手足汗,谵语便难大承气

表热里寒脉浮迟,下利清谷四逆汤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胸满不去小柴汤

阳明病,心中懊憹不能食,但出头汗栀子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呕而白苔小柴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濈然汗出而解。”这是张仲景对小柴汤证的唯一注解。小柴胡汤,通上焦,下津液,和胃气,清里热,除表邪,疏肝气,破结气,转大气,故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走少阳入太阴,脉弦浮大而短气,三焦腹大而都满,胁下痛,心也痛,久按气不通,太阳阳明鼻干嗜卧不得汗;太阴身黄面黄小便难;阳明有潮热,时时哕;少阳耳前后肿,胁下痛。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又入阴,脉若仍浮病在表,可以运用小柴汤。脉但浮,余证罢,可以运用麻黄汤。若不尿,小便闭,腹满加哕,阴阳俱病,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小便数,大便硬,虽硬不可攻,此为津液外泄证,等待欲自大便,用密煎导导之。猪胆汁加醋也可为导。

阳明病,脉迟,汗多,微恶寒,表未解,可发汗,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发热汗出而热越,热越外泄不发黄。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为热郁。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浆,此为郁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大便色黑,其人善忘,此为久有瘀血,抵挡汤

绕脐腹痛,人燥烦,发作有时,为有燥屎,大承气汤

日晡所,发潮热,属阳明,脉实,腹痛,宜下之;脉浮,气虚,宜发汗,下之大承气,发汗桂枝汤。

烦不解,腹满痛,本有宿食当下之,大承气汤

喘冒不卧有微热,小便不利有燥屎,乍难乍易大承气

食谷欲呕属阳明,干呕吐涎吴茱萸;胃中少津脾不运,得汤反剧属上焦。

阳明病,寸缓、关浮、迟弱,寸缓脾主缓,关浮主阳明,尺弱气血虚,血虚风热伤血脉,血中有热,太阳阳明脉浮有表证,恶寒,不可下。过之一日,其人不恶寒而渴,病转属阳明。渴而小便数,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热在血中,渴欲饮水而不欲咽,“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但以水法而救其血热,渴者用五苓散发其肠胃之汗。

脉浮而芤,浮为阳浮于外,芤为血虚,血热入胃,胃气生热不能和,阳不能归阴,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胃气生热。胃热与血热相搏,津液干枯,无津脾不运,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太阳中风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调胃承气除热邪。

伤寒入胃腹胀满,调胃承气除腹胀,微烦便数胃中虚,大便因硬小承气

少阳肝木克脾土,目中不了睛不和,身热便难此为实,急当下之大承气

阳明发热汗出多,急当下之大承气

发汗不解腹满痛,急当下之大承气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急当下之大承气

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大承气

难病治疗大法

发热七八日病不解,脉虚浮数当下之,大承气。发热下后病不解,胃热血热二热合,合热消谷则善饥,七八日不大便,无所苦,为有瘀血,要化血瘀抵挡汤。抵挡用罢热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协热而利便脓血。书中未给出治疗汤方,但此证治宜桃花汤。可参看少阴病篇306条。

胃黄:身黄如桔腹微满,寒热相蒸茵陈汤

脾黄:身黄发热湿热结,脾黄要用知柏汤

太阴黄:郁热在里无表热,身必发黄是太阴,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姜枣草白皮


   

(二)三阴病证及其对应方剂  三阴病一言以蔽之:能量(津血)少,人体排解病邪呈现出消极衰退的反应。三阴的对治方法是建立能量为先。

.少阴病心火,清润;肾水,温经散寒。关键含义:表、阴。典型证:但欲寐、汗出多、身体拘挛;脉微细。主方:麻黄附子甘草汤(炮附子、麻黄、炙甘草)

少阴病总纲 
1、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2、少阴伤寒 
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麻黄附子甘草汤类为主。 
3、少阴中风 
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桂枝附子汤类主之

.少阴方

1、心衰休克——破格救心汤(四逆汤加参萸龙牡磁石麝香)

2、久病大虚、重建免疫——培元固本散(琥鹿参灵七仙)

3、精神分裂狂躁症——涤痰清脑汤(犀四芩柏连青黛,大黄芒硝礞石滚痰,菖蒲郁金南星

天竺黄竹沥牛黄,铁落夜交藤

4、退高热——犀四味(丹皮紫草石膏蚤休)

5、疔疮肿毒——七味消毒饮(五味消毒合犀四味)

6、肾气、肾精不固——肾四味,肾十味(菟枸补骨灵仙,骨碎续断仙茅戟肉杜仲沙苑子)

7、恶性肿瘤(头颈淋巴消化道)——攻癌夺命汤

痰:桂苓 海布 生半 生姜 莱菔子(海藻 甘草 汤)(桂苓海布半姜来)

瘀:五灵脂 土元 生水蛭 桃红 炮甲 三莪(鳖甲煎丸)(桃红甲灵三莪水土) 水:泽 二苓 硝黄 牵牛(十枣汤)(泽苓牵硝黄)

破:二香(木附)(黑牛香香灵)

散 :鳖甲 牡蛎 大贝 夏枯草 木鳖子 (消瘰丸)(甲母蛎夏木枯)

毒:舌草 黄药 山慈姑 半莲(舌莲解毒丸)(药莲舌菇)

8、阳虚寒凝型肿瘤——攻癌2号五生饮(五生:半夏南星附子川乌白附子,星半黑白乌)

9、良性肿物腺瘤增生脂肪瘤——攻癌夺命减味汤(母夏姜芥藻草蜈蝎玄蛎木鳖枯)

10、风湿性心脏病——风心固本散(紫河车鹿茸三七参灵灵芝琥珀炮甲红花蜈蝎)

11、冠心病、心梗、心衰——冠心固本散(鹿琥参灵七仙,灵芝炮甲红花蜈蝎血竭水蛭)

三香丹参饮(降香沉香苏合香代麝香,丹参饮),

破格桂枝丹参饮(破格救心汤合三香丹参饮,加桃仁)

12、风心病水肿——破格真五黄芪汤(破格救心汤合 真武汤 、五苓散,加黄芪)

13、痰迷心窍——礞石滚痰开窍饮(礞石滚痰加菖蒲郁金麝香开窍,竹沥)

14、中风昏迷痰鸣——三生夏九麝沉汤(夏星乌麝香沉香菖蒲竹沥)

15、肾不封藏、气随血脱——来肾当补胶七汤(来复汤去白芍,肾四归,姜炭胶七)

肾不封藏、阴损及阳——平格当补胶炭汤(平格救心加当归四炭阿胶)

肾不封藏、血脱亡阳——大格当补炮发汤(大格救心加当归姜炭血余炭)

16、肾不固守之汗喘奔豚——固肾汤(来复,龙牡英,蚧虫草沉香,核桃人参油桂)

17、四逆汤证兼腰困——四逆参肾汤

18、厥气上攻之奔豚——奔豚紫干汤(紫石英干姜合奔豚)

19、肝肾气阴两虚之脱证——三复汤(来复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三方)

20、虚寒性不孕——调经促孕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生姜汤,益母,决明鹤草)

21、脾肾两虚(太少两虚)——两本汤(附桂理中,四逆汤)

22、腹腔囊肿(胆胰卵巢)——桂苓五苓芷甲汤

23、失眠(后半夜)——夏米潜阳四逆汤

24、肾虚骨冷——四逆肾辛桂枝汤

25、奔豚肥胖——奔豚灵车汤

26、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麻辛参葛肾八味

27、自汗症——潜阳参萸三石汤

28、少阴咽痛——桔甘四逆汤

29、中风脱证——小续破格潜阳丹

30、急性泌尿炎症二便闭结——癃闭散

(一方.)莱菔子30g(生炒各半),栀子、黄芩、黄连、竹叶、肉桂、大黄、芒硝(冲)、甘草各10g,连翘、滑石、川牛膝各30g,乳香3g,薄荷5g,水煎服。

(二方)大黄15g,海金沙、琥珀、泽泻各10g,大蜈蚣10条,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

31、急性尿道膀胱肾盂炎——开肺猪苓通淋散(麻杏桔,猪苓汤,乳牛通淋散,加肉桂)

32、尿毒症——大附夏苓醒脾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芒硝,半夏茯苓猪苓泽泻,参灵三仙,

肾四)

33、肾结石——真金滑肉通淋散(真武汤,三金,滑石肉桂,通淋散)

34、再障等血液病——四逆潜阳参萸汤


少 阴 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少阴为水火交会地人生立命,元气之根。上中下三部,澈上澈下:立方有,四逆汤专治三阴厥逆,扶真火种子。

经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阳弱不交于阴,阴弱不交于阳:方用:麻附辛交济水火。

世人以为,四逆专治下寒,麻附辛是发汗;这认识是错误的。

肾络通鼻,打喷嚏出肾;无外感而鼻流清涕的:少阴寒,麻附辛

腰痛难转:麻附辛温经散肾寒 加川乌,桂枝,干姜,延胡索

真气不藏,内冷;寒湿散于周身浮肿的:麻附辛加茯苓,白术

脑袋三阳经所聚,突然冷了:命门火衰:四逆汤

肺寒气喘,阴气肾中上腾干了清轻之道:四逆汤有时候加龟板,引一下津;或者潜阳丹等。

耳朵肿了肝胆风火,小柴胡倍黄芩皮色如常,平白无故肿起来了:四逆汤,扶肝肾阳。

唇舌黑焦烦躁口渴饮冷便闭,阳明胃火人身白虎汤不渴少神,阳衰津液不能上承,人现枯槁:四逆汤升先后天阳。

怕寒,脚冷,喉咙痛浑身阴象,阳浮于上痛:四逆汤身热,喉痛,面赤;肝目瞑,心舌冷了:热也是寒逼出来的,四逆汤驱逐隐含,迎阳会舍。

吐血无神困倦的,阴血上越上干了:益火之源消阴翳:四逆汤加补肾药;救济: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

齿乃骨之余,牙齿缝出血,真阳不足不统摄:四逆汤。

心肺之阳不能震纳,脾肾寒湿上干:朝食幕吐,完谷不化:四逆汤加吴茱萸,半夏吐以后食不下,再加硫磺,补命门火(硫磺是身不发热,就没毒性;不像现在人想的那么可怕,正当服用延年益寿)。

不口渴,尿多;足心夜里发热如焚的:这是阴火,用四逆汤

面赤发热,头面应心肺:一般认为心肺风热,可是如果看他“汗出抽掣”,阳亡于外了,认清少阴:四逆汤症。

大便下血,气短少神;下焦阳不能统摄:四逆汤立回其三焦阳。面白少神,头摇摆:明显阳虚,四逆汤症认为风证就错了。

背部冷,眼睛一闭一闭;咪咪的:真阳从下而竭于肝:四逆汤。

舌头肿硬,饮冷不现青滑等:阳明症用人参白虎汤,心火用导赤散如果青滑而不思饮的:扶先后天脾肾之阳:四逆汤

还有唇口肿赤等,不想喝水的:都阴寒之火出脾:四逆汤就对了。

面白无神,鼻涕如注:都是少阴协水,阳不统摄:四逆汤;

太阳风寒闭束的:麻黄汤或者桂枝汤

下焦火衰,尿多的四逆汤加益智仁,覆盆子补心气,命门火

固精,缩小便尤其很多小儿,老年人。周身起来包块儿可是皮色如常平白鼓起的不热不渴,周身红片的:不是风热也不是郁热。四逆汤一般都能取效。

不喜饮,无神中上焦阳衰了,可是发热谵语:阴邪乘于上,浮阳外越:四逆汤回阳

眼白属金,变了色了:比如青色,肝木乘金了:扶坎水中先天金气:四逆汤,亦是纲目。

俩眼蒙雾红赤,阳邪必痛;现在没啥感觉,就是胀的厉害:四逆汤,回肾肝心阳。

.少 阴 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

面赤色者,加葱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

呕者,加生姜;

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荆芥6 防风6 薄荷6 甘草6 桔梗6 僵蚕6 牛蒡子9 玄参9克

加减法

咳嗽者,加贝母;

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少阴舌干口燥,次于太阴,故曰少阴。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微无力当温。少阴受病,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起于足心,贯肾络于肺系,故舌干口燥而渴。或自利清水,心痛腹胀;或大便闭硬,不欲浓衣者,皆热入里之深也。苦厥逆畏寒,欲吐不吐,腹痛自利,小便白色,或干呕,亡阳咽痛,脉微欲寐者,乃阴毒入脏之深也。或下利体痛,咳呕者,水气也。或饭食入口则吐,脉弦迟,厥逆,心下实者,不可下也,宜吐之。或脉沉发热者,汗之。盖有初得病直攻少阴,不先自太阳传次而入也。

.少阴病:

身体机能处于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状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患;必有寒冷症状,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口不干渴、小便清长;月经延后、量少或闭经;

疲倦懒言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

脉沉细微弱 迟缓;恶寒+体倦+息微+脉沉迟无力(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脉微、肢冷;脉沉微(即脉象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象突然变得空大软无力,多见于大汗、大吐、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泠刺激之后而导致体质情况相当虚弱的患者,也见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或者年高体弱的患者。我们不能把“脉微细”仅仅理解为一种复合的脉象,而应该将之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即所谓的“少阴人”);

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畏寒,四肢冰冷而过肘、膝;大便溏薄或腹泻,泻下多为不消化物(完谷不化),伴腹满、腹痛(太阴水饮+少阴);

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也可出现腹水;血压偏低,心、肾功能低下;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或中枢性疼痛+苍白虚弱,且烦躁不安;关节疼痛、拘急+冷汗、虚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痛风;胁腹大痛+局部按之无硬满、拒按、抵抗,舌不红,舌苔不黄腻;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无口大渴、恶热诸症;面色晦暗,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自觉身体困重而嗜卧思睡;精神萎靡,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脉沉、无力、微、弱,患者多有重大疾病,多脏器功能低下;畏寒喜暖,四肢厥冷,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入了少阴!),全身拘急不适(太少两感证);

(备用方:四逆汤。主打药:附片。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疾患,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则多见于消化、呼吸系统疾患,如呕吐、腹泻,舌苔白腻,咳吐清稀痰涎)

人参病------一种气(功能)+ 体(物质)两虚的体质状态;极度消瘦;经常心慌气短;平时多汗或经过反复发汗;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血压低而脉弱;心肺功能不全;动则心慌;高龄老人;久病不起的人;经过放疗、化疗后的人;动过重大手术后的人;食欲不振,脉微、沉、细;以气、液不足为特征;消瘦或枯瘦,肌肉萎缩,肤色干枯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应有的红光,有皱纹;语声低微;腹部扁平而硬,兼心下不适;食欲不振;口干、舌面干,舌质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脉多沉、伏、微、弱;小腿较细而腓肠肌不够发达或萎缩,肌肉松软;容易出现头昏眼花、气少或疲乏无力;大多患有重大疾病,如肿瘤、贫血等,或者重要脏器有损害,或手术、过劳后,大量出汗,反复呕吐、腹泻导致营养不良状态;(备用方:独参汤、麦门冬汤、生脉散、桂枝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薯蓣丸

黄芪病-----易汗出,程度一般比较严重,常常是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患者在进餐时出汗量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患者除了白天自汗以外,入夜仍然汗出,其表现为一觉醒来,其周身如浸在水中一样。有些患者来诊时并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得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全身性的浮肿,以下肢比较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到下午时则下肢浮肿明显;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其肌肉松软,犹如浮肿貌。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而关节重着、疼痛。食欲较好,虽然进食量很大,但依然疲乏无力,所谓的能食而无力,此种情况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种体质状态。其人的心血管功能以及肾功能较为低下,代谢系统也往往处于紊乱状态。其体型多偏胖,但肌肉多松弛,皮肤多缺乏弹性,但却比较湿润。

其面色多表现为黄暗,也有表现为暗红者;其腹部的肌肉多为松软,呈现腹部的肌肉萎缩而脂肪堆积,故其腹部的赘肉较多,而导致其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及胀痛感;患者食欲较好,能够大量进食,而且不胀不痛,而有的患者也会诉说进食后会有一种腹满感,但这是一种松坠的感觉,与枳实、大黄证的实满是有明显的不同和区别的;黄芪病的患者平时不喜运动或很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却容易疲乏、汗多、头晕而且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多表现为力不从心;舌淡胖或淡红,或紫暗;以中、老年人群较为多见,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时又易于过敏或感冒、伤风;或鼻塞,或咳喘,或大便稀溏、不成形,或表现为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于麻木,易于感染或溃疡;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腰突症、颈椎病、骨质增生症、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伤口不易愈合;自汗、盗汗、肥胖症以及慢性鼻炎、感冒等;年老、久病、疲劳、运动缺乏,营养不良、滥用药物的患者多见。

桂枝病------是虚体中一种以循环系统疾病为常见表现的体质类型;胸腹部上冲感和搏动感;自觉心中悸动,按压后舒适;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脐腹部有跳动感,甚至可以导致晕厥;颈动脉的搏动感;许多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以及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等,均可出现动悸的症候群;自汗,汗后易出现心悸、乏力、畏风畏寒,同时皮肤湿冷或者四肢冷(动悸、自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症状,而应该将之看作是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也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体质状态);体型多偏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手心潮湿)、细腻而缺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多紧张,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虚缓(虚,指无力;缓,指脉率较慢);易出冷汗,汗后又觉不舒服;易出现动悸感;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持久力差;容易腹痛(痉挛);易失眠多梦;对于寒冷和疼痛较为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等。(备用方:桂枝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

当归病------是虚体中以女性的月经不调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多见妇人腹痛,部位多在少腹,表现为刺痛、绞痛、急痛,且疼痛的程度较重,前人常用“刺痛不止”、“痛不可忍”等词语来表述,这种腹痛可以牵引到腰背,且多与妇人的月经、胎产有关,即月经期、围产期、产后的少腹痛,大多属于当归证范畴;《本经》说当归主“绝子”,后世又视当归为补血药,故月经过少以及闭经不孕等,也属于当归病;体型羸瘦,皮肤枯黄干燥甚至有脱屑头发枯黄易脱;易出现腹痛;月经量少或闭经,脉细。

.辨少阴病脉证治

少阴经主枢转,枢转水火交心肾,心肾得交睡眠安,少阴病病在血,脉微细,胃气弱,欲吐不吐心中烦,水火不交但欲寐,胃气不和寐难全,自利而渴属少阴,热在血,虚在胃,饮水自救渴不解,下焦虚寒不治水,小便色白频尿多,少阴病,胃气虚,蜷卧恶寒是特征,手足逆冷更分明。少阴病,阳为贵,七八日阳来复,手足自温胃气和,虽烦躁下利,脉紧反去病欲解。

少阴病,阳为贵,恶寒蜷卧胃中虚,下利止,手足温,胃阳尚存病可治。

少阴病,阳为贵,恶寒蜷卧时自烦,欲去衣被病可治。

少阴病,吐又利,手足不冷反发热,脉虽不至不得死。

少阴病,热过盛,一身手足尽发热,太阳郁热在膀胱,膀胱郁热必伤血,二热相蒸必便血。

少阴病,病在血,厥冷无汗病为藏,强发其汗必动血,血走上窍口鼻目,不知要从何道出,下厥上竭病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为不治。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为亡阳,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不烦而躁脉不至,独阴无阳定是死。

息高而喘阳气绝,六七日阳来克阴,定是死。

自利不止,复烦躁,不得卧寐也是死。

少阴病,始得之,脉虽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寐,黄连阿胶鸡子汤。

少阴病,口中和,能吃能喝背恶寒,当灸之,助附升阳疗阴寒,附子汤。附子茯苓参术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干姜粳米赤石脂。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可刺放血。刺期门,及厥阴经穴位。

少阴咽痛证,有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少阴咽痛为难治,临床难辨证,方不对证,其效难收,半夏桔梗是治咽痛主药(正文注解有专论)。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躁,为津虚血少,气无力。补津扶血培元气,白通人尿猪胆汁,培元固本复脉汤。同气相求能救急,若服汤后,无胃气运化,脉暴出者死,有胃气运化,脉慢出者生。

少阴病,腹中痛,小便不利四肢重,四肢沉重又疼痛,水停中焦自下利,或渴或呕真武汤,苓芍姜术附。

少阴经主枢转,枢转三焦上中下,少阴病肝气虚,四逆咳嗽或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肝不舒,四逆散方主诸证,它与小柴相呼应。甘草枳实柴胡芍,咳加五味和干姜,心悸又加桂五分,小便不利加茯苓,腹痛加附炮令坼,泄利下重煮薤白。

少阴病血中虚,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

少阴三急下证

少阴病,腹中痛,口燥咽干急下之,大承气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气急,口干咽燥,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胀满,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少阴病三温之

少阴病,脉沉迟,急温之,四逆汤

少阴病,脉弦迟,为胸中实,当吐之。脉弦迟,膈上有寒饮,干呕者,急温之,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数更衣,当温其上,灸之



.太阴病化湿:吐泄,温中。

    关键含义:里、阴。典型证:腹泻不止、四肢厥逆(冷过肘膝);脉沉弱。主方: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太阴病总纲 
1、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太阴中风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太阴方

1、胃溃疡——参灵散

2、肝脾肿大——参灵甲珠散

3、胃溃疡、腹胀、溃疡性结肠炎——三畏汤

4、内伤发热——补中退潮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

5、剖腹产后二便难——补中通窍汤(加木香砂仁、桂沉香葱白通窍)

6、脾气不升崩漏——补中灵炭肾龙汤(加四炭、参灵、肾四味、龙牡)

7、左关弱、木不疏土、急肝误治变证——补木疏土汤(芪桂芽,合补中益气汤,加参灵)

8、术后肠粘连——粘连汤(重参芪,佐木香沉香,用莱菔子加代赭石厚朴破降)

9、肠梗阻——硝菔梗阻汤(硝白萝卜;代赭石旋复花厚朴枳实沉香木香红参生姜)

10、梅尼埃病——三饮四石汤(治饮三方,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吴茱萸汤,加四石)

11、膝关节积液——黄芪五苓三妙汤

12、宫颈癌——醒脾汤(参灵麦谷焦三仙藿香佩兰砂仁)

13、胃溃疡兼便秘——附桂理灵丸(附子理中丸,加油桂五灵脂)

14、胃病久虚——附桂理中救胃汤(理中法,桂附,参芪,砂仁藿香佩兰)

15、久痢成痨(扶正邪自去)——五味回生饮(参夏姜草、山药)

16、复发性口腔溃疡——理君肾四肉辛汤(理中四君子参四味肉桂细辛),

引火砂参炮附汤(引火汤砂仁炮姜附子)

17、口臭——附泻枳术醒脾汤(附子泻心汤,枳术丸,藿佩砂醒脾)

18、太阴病——三四汤(四君子、四逆汤、肾四味)

10、阴阳两虚便秘——附肉引火汤

11、胰腺癌——薏附酱参止痉汤

12、食管癌——开道散1号(硇砂6克,硼砂6克,礞石、丁香各9克,冰片3克);开道散2号(壁

虎10条,天葵子30克,浸入黄酒);开道散3号(麝香1.5克,人工牛黄9克,乳香、

没药各15克,硼砂30克,三七粉30克)

13、胃溃疡出血——溃疡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鱼鳔胶大贝海螵蛸煅牡蛎灵芝凤凰衣,

鹿茸内金血竭元胡)

14、咳嗽(太阳少阴同病)——肺系固本散(紫河车参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川贝沉香

蛤蚧)

15、肺结核——肺痨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蛤蚧龟鹿胶),

黄芪膏(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

16、肺结核夹寒饮——阳和小青芪灵汤(加参灵、山萸肉山药)

17、呼吸衰竭——破格救肺升陷汤(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升陷汤去知母)

18、肺间质纤维化——肺间固本散(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虫草川贝沉香蛤蚧红花土元水蛭止痉)

19、间质性肺炎——肺间质汤(四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小青龙汤,加百合山药)

20、糖尿病——引火附子理中汤,附理砂半芍萸汤

太 阴 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太阴界地。太阳误治病兼太阴桂枝加芍药汤和脾;病兼阳明桂枝加大黄汤

而太阴主方实是:理中汤

吐血症中州失运,血不归经;淤滞上逆而闭塞清阳:理中汤或炮姜甘草加血余炭。土虚元气发泄,脾主四肢:不潜而四肢浮肿的。心下噪杂吐水,实为胃脕之上口:源于脾衰津液上逆于胃:理中汤加半夏和脾健胃,除湿降逆。

咳嗽吐清水,实是脾动湿的:理中汤

唾口水不休,呃逆中宫寒逆,理中汤;呃逆还可以加吴茱萸降逆。

四肢微微发冷,少神厥逆,按理说四逆汤的症;可乏困,微冷:明显中州气衰:可以理中汤。

.太 阴 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阴从天降,首曰太阴。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故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细无力当温。太阴受病,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溢,故腹满或痛,而嗌喉下干燥。或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或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证。或因内伤饮食,冷气入脾,必腹痛胸膈不快。然太阴乃三阳之终,三阴之始,阳经表证未尽宜汗,半表里胸满多痰宜吐,传经里热宜下,直中阴经宜温。调脾胜邪,正在此关。

.太阴病

多见于消化、呼吸系统疾患;

必有水症,如痰涕清稀、舌苔水滑,精神状态相对较好;

经常大便不成形;

口不渴(这是太阴病一大特征!),唾液清稀、量多,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从水饮到寒饮);

畏寒不渴,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或缓或迟,舌质淡红,舌苔白水滑,上罩一层稀滑粘液;

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喜热饮、不多饮);

舌苔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粘液;

反复使用攻下药物史;进食生冷时容易导致发病;

口内多稀涎,或吐清水,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水声漉漉;

胁下有水饮,腹中雷鸣;

痰液清稀如水,或带泡沫;

背部冷、四肢冷+咳吐水样痰涎;

皮肤湿润、润泽,肤色黄白;

肌肉松软,易于汗出;

易发生湿疹而且流滋;

口渴感明显而小便不多;

经常有浮肿或有浮肿貌;

经常腹泻;

有高脂血症、脂肪肝和高尿酸血症痛风。

(备用方: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主打药:干姜茯苓

附:

白术病------易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多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浮肿。所谓渴,是指患者自觉的口渴感,想饮水,想饮热水,但却喝不多,或仅漱口而已;

常常觉得心下胃脘部痞满不适,饮水后更为难受,胃内觉胀而有水声,甚至吐水;

或者多量或多次饮水以后,常常出现面部的浮肿。舌面并不像白虎加人参汤证那样的干燥无津、毛糙起裂,而是舌面常有薄白苔,舌质也不红,舌体较大而且胖,舌边常常会有齿痕。下利好腹泻,大便多呈水样,或大便溏薄而不成形,粪体松散而不粘臭,或先干后溏;

口渴(喜热饮、不多饮)+下利是使用白术的必见证,如果患者表现为口大渴+大便干结如栗,则绝非白术主治而必当禁用白术;

自觉头晕眼花,如坐舟车之中,可兼见呕吐清水;

四肢沉重疼痛,身体困重,或腰腹沉重,或有关节疼痛,肌肉多松软,易于疲乏而懒于活动,稍动则气喘吁吁,而且动则易于出汗,汗出如水,或汗色发黄;

上腹部发胀,尤其是在喝水以后,常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甚至吐水或吐出清涎;

小便量少且排出不畅;

是一种以水湿内停为特征的体质类型,临床表现多见代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其人不论体型胖瘦,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口渴,喝水后上腹部易有振水音,进食后易于腹泻,特别是进食脂肪餐后更为明显;

容易罹患脂肪肝等疾病;

易于眩晕;

舌体多胖大而有齿痕,舌色则多淡;

半夏病-------易于出现感觉异常;

易有咽喉部的不适感,见恶心呕吐、咽痛、失音以及咽中如有炙脔,每在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恐惧时易于发作和出现;

体形肥胖;

皮肤滋润或油腻;

主诉较多而且怪异;

易于精神紧张;

眼神飘忽不定;

情感丰富且变化起伏大;

易于惊恐或易于出现恐惧感;

易出现白大衣高血压;

易恐高、晕车;

易恶心呕吐;

常常觉得咽喉有粘痰感、异物感;

易于头晕、头痛;

易于失眠多梦;

易心悸;

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

舌苔偏厚,或干腻、或舌苔滑而粘腻、或有齿痕舌;

易恶心、干呕、喜呕、胃反;

大多口不渴,即口腔无明显的干燥感,更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会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舌面湿润、舌苔粘腻(如果与此相反,患者有较为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此时虽然有呕吐出现,也不能使用半夏);

营养状况比较好,眼睛大而明亮且有光彩;

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缺乏正常的光泽;

形体中等但肥胖者居多----所谓的肥人多指此而言;

主诉多而怪异,比如空间感的缺失,眼前常会出现恐怖的场面以及患者会觉得身体中藏有怪物、咽喉中有肉、胃中有米粒等等;情绪化倾向较为显著;

表情极为丰富,多疑多虑,经常对医生反复询问;

易于精神紧张;

易有白大衣高血压;

眼神飘忽不定;

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容易大惊小怪、容易出现莫明其妙的恐惧感以及恐高和晕车等;

易出现咽异感、咽中的粘痰感,在刷牙时或看到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易出现恶心感;

易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尤其是多有恶梦;

容易出现心悸或肢体的麻木疼痛;

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舌苔滑而粘腻,典型的舌象表现为舌的两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半夏舌);

半夏是治呕圣药,张仲景治疗呕吐必用半夏,而恶心和呕吐本身就是一种异常的主观感觉和异常反射,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如有如有,好像是有,其实没有什么炙脔的存在而纯粹是患者的一种感觉异常,我们引申开来,将麻木感、冷感、热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半夏病;

此外,由感觉异常所导致的异常的反射和行为,如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性欲异常、语言异常、睡眠异常、情感异常等,都可以看作是半夏病;(备用方: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温胆汤)。

.辨太阴病脉证治

太阴病,腹满痛,自利不渴脏有寒,有寒温中四逆辈。

太阴伤寒,发热脉浮缓,无汗恶寒手足温,手足自温在太阴,郁热在里当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小便自利不发黄,郁热阳复发暴烦,脾家为实,腐秽当去,利日下十余次,必自止。

太阴中风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大痛,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病在三阴,三阴病都伤胃,都下利,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消渴下利属厥阴,三阴病都伤中,上热下寒腹中痛,三阴病病在里,三焦部位上中下,中焦不和病难全,三阴病看中阳,胃中阳最可贵,有阳无阳决进退,胃中有阳病可医,胃中无阳不可治。

著名老中医马清波先生遗下的一个戒烟奇方

中医认为烟草属性“温燥”,而点燃的烟草则属性“热毒燥邪”瘾君子在长期吸烟的过程中,会导致“肺气郁闭”最终将至慢性虚损的“肺痿”,更会因为火热烟毒上熏灼伤肺液、煎炼成痰,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等多种严重疾病.

瘾君子在戒烟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如焦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疲倦、胸闷、皮肤瘙痒等等,对此,医学专家建议在戒烟过程中不妨试试中药茶饮方取鱼腥草50克,地龙、远志各25克,藿香、薄荷、甘草各15克,人参5克。

用2500毫升水煎后当茶喝,可清热解毒、安神除烦、润肺祛痰、补脾益气,每日一次,连续服用一个月,一般10天后烟瘾会有所下降。

如有皮肤瘙痒症状,则可以另加桑白皮与麦门冬混合煮成茶饮,可帮助抑制烟瘾。桑白皮可泻肺中实火、利水消肿,能减轻皮肤瘙痒症状,麦门冬养阴润肺,能减缓点燃的烟草对肺部的伤害。




.厥阴病

从风化;热深厥深,上攻喉痹,下攻脓血:养阴清热;

从阴化:爪甲青黑腹痛:回阳

厥阴病总纲 
1、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厥阴中风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为主。 

.厥阴方

1、直肠癌——石脂炙草乌梅丸

2、胆道蛔虫症——梅连椒辛硝君汤(使君子)乌梅承气楝木萸(乌梅丸合大承气汤加减)

3、中风先兆(急重)——加味药王续命散(麻黄45克,肉桂20克,杏仁45克,甘草45克,生

石膏65克,附子20克,细辛20克,生姜45克,人参20克,白术60克,

茯苓20克,防风20克,防己45克,川芎45克,升麻20克,独活45克)

芪物麻辛涤桃虫( 黄芪桂枝五物汤 ,麻附辛汤,止痉散加僵蚕地龙,半夏

白芥子,桃杏仁,红参木耳肉桂)

4、养血祛风止痒——定风丹

5、全身突发性神经痛——重订追风散

(红参五灵脂首乌白蒺藜)川草乌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细辛荆芥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白附子雄黄乳没,括号为新增。

6、中风后遗症——三芪人参汤(当归补血汤、玉屏散、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三芪汤)

7、白癜风——克白散

沙苑子750克,九制豨莶草500克,乌蛇肉250克,定风丹(制首乌白蒺藜)300克,三七100克,藏红花、乌贼骨、白药子、苍术、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克(制粉),

8、偏瘫——血栓固本散(基本加土水蜈蝎竭,用芪浓汤送服)

9、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培元固本散(灵三琥 土水蜈蝎 贝桂茯丹桃,以枯藻草炼蜜

熬膏,肾虚寒加油桂)

10、老年性白内障——内障培元固本散(川贝夜眀砂沙菀子乌贼骨,以枯藻草炼蜜熬膏)

明目退翳汤(杞菊八味,四物汤,沙苑子夜明砂刺蒺藜,蝉菊决明石,

决 ,桃红,磁石,柴胡菖蒲)

11、中风后遗、颈椎病之肢体麻木——还五桂枝芥虫汤

12、血痹无痛性麻木——芪物当耳芥蛋汤

13、消囊肿破栓塞攻肿瘤——甲麝无敌散

14、失眠——夏米引火参石汤,夏米交泰酸枣汤

15、火不归元之五官赤火血症——引火阿胶牛膝汤(引火汤,阿胶牛膝血余炭)

16、肾虚耳鸣——引火九柴三石汤(引火汤,菖蒲柴胡,三石)

17、产后乳少——加味生化汤(加坤草泽兰,生乳灵甲珠核桃)

18、宫颈癌崩漏——加味固冲汤(减白术海蛸茜草,加贯众炭棉籽炭红参阿胶三七四炭)

19、肝不藏血上溢下出——丹逍代赭枇杷汤

20、瘟疫大热——贯众石膏汤(犀四味,贯众青黛,苍术雄黄黑豆)

21、高热惊风—— 羚 麝止痉散

22、类风湿关节炎——类关固本散(基本加蜈蝎竭甲豨)

改良 乌头汤 (生芪制川乌制附子防风黑小豆麻黄细辛桂枝白芍炙甘草止痉散蜂蜜生姜枣)

23、三叉神经痛——引火芍甘止痉散

24、肩周炎痹症——芪物葛止麻辛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附辛汤,止痉散,葛根桂枝汤)

25、类关、坐骨痛、腰突——乌头桂枝希鹤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附辛汤,当归

补血汤,止痉散,加豨签草老鹤草)

26、风寒湿痹——芪物乌灵效麻汤(黄芪五物、乌头汤、麻附辛、参灵、活络效灵丹)

27、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芪物麻辛理乌汤(黄芪五物、理中、麻附辛、大乌头汤)

28、关节痛、肩凝、增生——乌头芪物效灵酒(乌头汤桂枝汤活络效灵丹乌蛇止痉散)

乌头外洗方(沙苑子川草乌红藤荆防当归鸡血藤海桐皮乳没透

骨草断续红花细辛花椒伸筋草威灵仙乌蛇,酒醋泡)

29、寒凝性闭塞性脉管炎——脱疽乌头汤(乌头汤,当归四逆汤,吴萸丹参桃红牛膝水蛭山

甲蜈蚣全蝎,肉桂)

30、热毒性闭塞性脉管炎——黄芪四妙勇安汤(加丹参饮桃红水蛭甲珠元胡)

31、黄疸型肝炎——阴阳藿朴夏苓汤(茵陈五苓藿朴汤,热栀子一散,寒吴萸四逆参灵)

32、婴儿黄疸——茵陈四逆三苓汤(茯苓猪苓泽泻为三苓)

33、乙肝——四逆参灵夏鸡汤(鸡屎藤)

34、乙肝脾虚证——附桂理中鸡藤汤(鸡屎藤)

35、肝硬化——肝硬培元固本散(基本加土水蜈蝎竭)

36、肝硬化腹水——真武麻灵蟅虫丸(真武汤,麻黄参灵,大黄蛰虫丸)

37、急性肝炎合并肝昏迷——犀角承气开窍汤(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汤,加菖蒲郁金麝香)

厥 阴 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乌梅30枚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当归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参l8克  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   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   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

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厥阴风木主令,上合包络主火风火相煽,饥而且渴。下凌脾土,不能食饮,下利不止。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脾湿水寒郁遏木气不能生发又凌脾,而生虚风以求疏泄。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上有风热,下有寒湿:是为厥阴之病,寒热错杂:立方,乌梅丸为主:旨在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而不单单人们知道的,杀厥阴风木所化之蛔虫。

肝脾相争,邪正相攻爪甲青黑,腹痛的:乌梅丸主之。厥阴肝经上过颠顶,下绕阴器:肝之余气化宗筋玉颈:比如心火思淫一动,玉颈必举,发泄不遂就生邪热;长期郁遏还会生寒,阳痿早泄,坚挺不泄其实都是寒热交错;乌梅丸症。颠顶痛的:乌梅丸。木之卦,在上风木为巽卦,在下为震:阴阳背腹,二睾丸中一玉颈也:睾丸肿痛等,乌梅丸。

关键含义:阴极阳生。典型证:阴证的上热下寒类证。主方: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猪胆汁)

辨证原则八能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三阴病以能量为先,所以附子和干姜是最重要的药。

.厥 阴 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乌梅30枚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当归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参l8克  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   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悸者,加桂枝;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腹中痛者,加附子;

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  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

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厥阴烦满囊拳。

厥阴者,阴尽则变而厥逆生。盖传经至此已尽,无复可传,再传则逆于手经矣。脉尺寸俱沉,沉实有力当下,沉迟无力当温,浮缓者病自愈。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唇青舌卷。或烦满者,胸中气满急也;或囊拳者,阴囊缩也;在女子则阴户急痛引小腹,此传经厥阴,风热毒深于内也。肝木移热克脾,脾受贼邪,五脏六腑皆困,荣卫不通,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则死,速下以救,五死一生。

或下利谵语者,内有燥屎也,仍宜下之;或呕而发热者和之;或发热恶寒如疟,囊不缩,脉微浮微缓,胃之脉,脾气既全,不受贼邪,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寒热作而大汗解矣;或下利腹胀,身疼者,当先救表,而后温里;若下利清谷,大汗出而厥,四肢疼,小腹拘急;或干呕吐沫,或气冲心痛,发热消渴吐蛔,皆厥阴寒证也,宜温之。以上正文六言,乃万病之祖,非得之《内经》,不能六言包括无遗如此。凡言六经所见之证,即此三阳三阴经证也,杂病亦然。

.厥阴病:

血液循环不良的状态;面色暗红或潮红;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紫暗;皮肤干燥而起鳞屑;容易头昏、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容易头痛、失眠、烦躁;少腹部有压痛;容易有腰痛、腿痛;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腹中急痛,是指腹中疼痛呈痉挛性,有紧缩感并有阵发性的特点,亦即是张仲景所谓的“时痛”,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及脏器平滑肌痉挛或躯干骨骼肌等痉挛所导致的疼痛,我们均可以将之视为芍药的主治证和适应证而运用芍药予以治疗;

腹痛呈痉挛性和阵发性,部位有在上腹部者,也有在脐周者,亦有下腹部者,或者腹痛而连及腰背者,腹痛连及阴部者,另外,膈肌痉挛、尿道括约肌痉挛、阴道痉挛、面肌痉挛、支气管痉挛等虽然没有明显的疼痛表现,也可以考虑使用芍药,其机理是利用芍药“解痉缓急”的功效;痉挛性体质状态,易于便秘,易于腹痛,易于肌肉痉挛,肌肉较为坚紧,尤其是腹壁的肌肉比较紧张;肌肤甲错,即皮肤干燥、粗糙、脱屑有如鳞甲,或者增厚、色素沉着,形体羸瘦,面色暗黑,尤其是两目眶发黑发青,鼻翼部的血管扩张,口唇多黯紫,舌质多坚老而且暗红,多伴情绪不稳定或者狂乱以及小腹部的疼痛、大便干燥等;(备用方: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

(注:素材是黄煌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八大体质类型,我们如果将其分别聚类,放在六经辨证框架内,就可以快捷的运用于临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辩厥阴病脉证治

厥阴经,是肝经,肝主血脉又主经,厥阴经阴之极,阴极阳生天之道。厥阴极生少阳,阴阳相伴日月转,阴阳平衡世道安。

厥阴病是肝病,肝胆相连寒热生,肝与但都属木,肝胆有病木克土,肝木克土胃中寒,胆木克土胃生热,寒热相争不休止。寒则下利热利止,寒而不热胃阳绝,热多寒少便脓血,利而厥冷不能食,是生是死看胃阳。

肝主经血胆主气,肝胆同病气血里,三阴之病都伤胃,胃中虚寒不可下,厥阴治病更伤胃,上热下寒中焦冷,乌梅丸主之是总方。温经通阳加止利,温中回阳救四逆,更除寒热复元气,阴阳平衡病自愈。

脉微细欲绝,手足厥寒,当归四逆汤,内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有人称为妇科秘方。

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内拘急,下利恶寒又厥逆,四逆汤证要牢记。大寒大利又厥冷,救逆回阳主四逆

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连柏秦皮白头翁

下利欲饮水,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小承气

利后更烦为虚烦,虚烦不眠栀子豉汤

饮水则哕胃中寒冷,哕而腹满视其大小便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三)阴阳之辨
    在临证上,阴阳指的是人体能量的多少。
    理论上不会有阴阳的合病,因为人体能量的总量是一定的,不可能又多又少。但是,结合上六经层面,阴阳合病的情况是有的。这种合病,其原理是能量分配在人体不同区域的不均衡,与人体能量的总量不是一回事,人体的能量总量还是一定的。
比如说,证见便秘、心烦,这是阳明证;同时又见汗出多,恶风、四肢拘挛不伸,这是少阴证。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阴阳凭脉断,脉象是关键。如果脉象偏阳,那就以阳明为主方向如果脉象偏阴,那就以少阴为主方向;如果脉象的阴阳偏差不大,那就阴阳同治,可以阴阳病的方子合用。
 



【三】淤堵

    在治病过程中除了辨明阴阳和排病层面之外,还要考虑人体内存在的各种淤堵。
    淤堵的问题不是一定要兼顾的,用前面两个原则组成的常规经方,其中的排病药往往也能祛除淤堵。如果淤堵较重,或者在不常规的位置,才需要另外增加祛除淤堵的药。
    何为淤堵?就是结实之邪,如:气、湿、饮、痰、痈脓、淤血……
    偏气态之结是气结;如雾之水液为湿;有形之水液为饮;顽结之水液为痰为痈脓;血之郁结为瘀血;结而坚则为燥屎为瘤为癌。

    阴阳、排病层面、淤堵。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伤寒论》的经方辨证系统的大方向。在临证时,都是看当下证,随当下证治之。


辨证原则九:随当下证治之
    何为当下证。如发烧之类的急性证,以当下为准,烧退了就是退了;一些慢性证状,以发作周期为准,过了常规发作周期而未发作,就是当下已经没有此证了,常规来讲是以一到三天为周期。
    有时证情复杂,三个方面的问题兼有多种,比如同时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水饮、淤血、食淤皆具。那就以抓大局为原则,不可面面俱到。力量分散,大局不明往往疗效不佳。
    原则上大局可以不止一个,但也不可过多,过多则说明辨证不明确,而且兵力分散,重点不明,问题是解决不好的,疗效势必掣肘。何谓多,常规来讲,大局问题在三个以内为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抓大局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但也有极少数的情况,多个方面的问题都有,都势均力敌,难分主次,如果强行去分主次,便犯了主观之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同时处理三个以上的主要问题;或者模糊就当模糊治;实在局面过于混乱,万变取其中,从中论治常用四逆散和小建中汤)。

    因为在辨证原则上,客观是真正的前提——辨证原则十。
    如果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只要还在六经辨证的框框里,就谈不上真正的客观。真正的客观是真实的辨识人体能量和排病势能的运作,与人体实实在在的觉知和合力。如果执着在某个辨证系统,或某个医学流派上,那就还是在工具上着眼。六经辨证再高明,也是有限的,只是一个用六个层面来分析的相对粗糙的定法而已。而人体的运行就像河水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定法。在自然法面前一切定法皆非正法。所以我们最终要将人体看成流动的,看成一团能量,与这团能量发生真实的互动,人体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顺势而为,合着人体的想法去拿捏处理的层次和分寸。医家最忌讳的就是有我,要无我,要破掉执着和主观才能入道。没有定法容易走入主观和臆断,执着于定法又容易走入着相和僵化。
    《易》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才是中医里最重要的“易”的精神。
 
【四】临证演示
病:外感。
证:脉弦;小便多,渴不欲饮,咽干,胸闷,头晕,胃口差。
步骤一:释证(按照阴阳、排病层面、淤堵三个方面来读解证状。)
脉弦:按照《伤寒论》的原则,脉象主要用来读解能量状况。脉的状态为弦,但没有充实度的明显偏差,说明能量无明显偏差。按照《伤寒论》的原则,哪怕津液虚,只要不到阴证的程度,也该划归阳证范畴,比如桂枝汤证之太阳中风,所以此处可划归为阳证范畴。
小便多:表(病位)。
【注:按《伤寒论》的原则,小便主要关联的是表和水液代谢这两个问题。小便多说明表是通畅的,且水液代谢通畅。】
渴不欲饮:水饮证(淤堵)。
咽干:半表半里证。
胸闷:半表半里证。
头晕:不典型的表证(虽然病位接近表,实则较多种的情况都有可能引起头晕)。
胃口差:不典型的里证(虽然是里的反应,实则较多种的情况都有可能引起胃口差)。
步骤二:辨证(在证和证的比对互参之中,去伪存真,归纳出最终的确证,然后依脉证处方。)
渴不欲饮指向水饮,但合上小便多,水饮存疑。再合参胃口差,胃弱有时候也会不太想喝水。可考虑排除水饮。
小便多说明表是通畅的,头晕也不是典型的表证,所以表证不明显。
咽干、胸闷二证同时指向半表半里少阳病,可确定。
里证为不典型证,且为单一证,单一证不可断。
脉象指向阳证。
结论:能量:阳。病位:少阳病明显,太阳病不明显,淤堵问题不明确。治从少阳,处小柴胡汤。
 
接下来,我们试着改变某个条件,再来演示辨证过程。
变化一:将脉象改为弦数脉,余证不变。
证:脉弦数;小便多,渴不欲饮,咽干,胸闷,头晕,胃口差。
脉象兼有数,也就是快的现象,这是有热。能量的指向变了,偏温热。
脉象偏热,合参渴与咽干,上热的证据充分,可归入太阳温病。
脉象并不是典型的实盛、滑数的阳热脉,只是偏一点热。咽干、胸闷合参胃口差,少阳病的实质是胃弱而有上热,少阳证还是可以确定的。
结论:能量为阳的范畴,且略偏热;病位为少阳和太阳温病的合病,其中少阳病和太阳温病都明显,可以合治。处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若热象显著,可以去掉生姜;若胃弱显著,不必去掉生姜)。
变化二:将“小便多”改为“小便不利”,余证不变。
证:脉弦;小便不利,渴不欲饮,咽干,胸闷,头晕,胃口差。
“小便不利”合上“渴不欲饮”,两证锁定水饮证。余证同前。
结论:能量为阳;病位为少阳;淤堵为有水饮。处方为小柴胡汤加白术、茯苓。




 
.伤寒论的精简提炼
太阳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30g、白芍30g、甘草13g、生姜25g、大枣12g,主要治疗微有汗的感冒
相背僵疼加葛根40g
呕吐加柴胡
咳嗽、喘加厚朴20g、杏仁20g(炒)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10g、桂枝30g、杏仁20g(研)、甘草13g。主要治疗没有汗的感冒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桂枝麻黄汤(郭老称为模糊方子
金银花30g、连翘30g、牛蒡子30g、
桂枝30g、麻黄10g、芍药30g、甘草15g。
太阳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表虚而里实,以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

入少阴去路∶

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

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

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

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

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

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

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

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

阳明病

阳明病,太阳经证未罢,中风,仍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仍以麻黄汤主之

太阳未解,而将入阳明,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未解,而已入阳明,以葛根汤主之

二阳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表解而里微实,以小承气汤主之

表解而里大实,以大承气汤主之。

里实而津竭,以密煎导方、猪胆汁方主之。

里实而脾约,以麻仁丸方主之

里实而血瘀,以抵当汤主之

阳明病虚证

阳明虚证,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

里有积湿,以五苓散主之。

里有虚热,以栀子豉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里有湿热,以猪苓汤主之

里有燥热,以白虎汤主之

里有瘀热,以茵陈蒿汤主之



少阳病

少阳经本病,经气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经证未罢,而遽入少阳,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未解而表实,以麻黄汤主之

少阳病已具而里虚,以小建中汤主之。

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以大柴胡汤主之

表已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妇人热入血室,以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里虚而心悸烦,以小建中汤主之

里虚而心动悸,以炙甘草汤主之。

里虚而烦满谵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少阳本病未罢,仍以小柴胡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仍以大柴胡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热,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入太阴去路: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少阳坏病结胸痞证

按结胸证,以大陷胸汤主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太阴病

太阴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已解而里有实寒,以四逆汤主之

里有寒而上有虚热,以黄连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表寒郁而内生湿热。以茵陈蒿汤主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表湿郁而内生瘀热,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表里俱有瘀热,以栀子柏皮汤主之。



少阴病

少阴病,表里俱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土败,以附子汤主之

里热升而咽痛,以甘草汤,桔梗汤主之

里阴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汤主之。

咽痛而生疮,声不出,以苦酒汤主之

咽痛而胸满心烦,以猪肤汤主之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

里寒而水泛,以真武汤主之,里热而有湿,以猪苓汤主之

里热而有郁,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阳微,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脉绝,以白通汤主之

里寒而无脉,呕烦,以白通加猪胆汁汤

里寒而下利脓血,以桃花汤主之

里热而液耗,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里热而水涸,以大承气汤主之



厥阴病

厥阴病,里寒而吐蛔,以乌梅丸主之

表寒而里虚,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内有积寒,以当归四逆加吴荣萸生姜汤主之

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

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汤主之

里寒而厥逆,以四逆汤主之,里寒而阳郁,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上有浮热,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里寒而上虚,以吴茱萸汤主之

阳回而里热下利,以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而里热有燥屎,以小承气汤主之

阳复而里生烦热,以栀子豉汤主之。

由病机可得知病症。

病机种类:

伤寒,中风,火郁,水郁,内燥,里湿,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热结血分,里阳虚,里阴虚,里水



.回龙汤 每自己小便.每去头尾接.用一碗乘热服.化血清火.自还神化.为血证妙药.与秋石不同.万勿服秋石.

.伤寒类方最全总结■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

【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麻黄汤类方

一、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归纳: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

【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

六、越婢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肺气肿)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热下利腹不痛)黄芩汤(热下利)黄芩加半夏汤(热下利腹痛)黄连汤(腹中痛欲呕吐,寒热并结)

【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 45~10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 9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 15~3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 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十九、文蛤汤方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二十六、续命汤方

【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二十八、三黄汤方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

【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复用鳖甲、当归和血驱痛,用雄黄攻肿毒痈脓,故此治疫证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

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

【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二、小承气汤方(堵在小肠,肚脐以下,会放屁)

【辨证要点】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堵在十二指肠,中脘下有压痛点)

【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四、桃仁承气汤

【辨证要点】小便利

五、大黄甘草汤方(实证,在胃,吃嘛吐嘛)吴茱萸汤(虚证,食谷欲吐)

【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六、厚朴三物汤方

【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七、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八、麻子仁丸方

【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二、桃核承气汤方(小便不利)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三、大黄牡丹皮汤方(右脚弓,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苡附子败酱散,类似阑尾炎,隐隐痛,右脚不弓,手上生命线处有紫斑)

【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四、抵当汤方(小便利)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五、抵当丸方

【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

六、大黄蟅虫丸方

【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七、桂枝茯苓丸方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八、土瓜根散方

【辨证要点】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大陷胸类汤

一、大陷胸汤方(痛往下走)

【辨证要点】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

二、大陷胸丸方(痛往上走)

【辨证要点】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

三、十枣汤方(围绕肋骨一圈痛)

【辨证要点】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

四、甘遂半夏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腹挛急者。

五、大黄甘遂汤方(血与水并结)

【辨证要点】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

六、己椒苈黄丸方

【辨证要点】腹满、肠鸣、便干者。

七、小陷胸汤

【辨证要点】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

 泻心汤类方

一、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三、附子泻心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四、大黄硝石汤方

【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五、茵陈蒿汤方(上热中湿下实)栀子柏皮汤(无表证无里实,上热下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无汗)

【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六、栀子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

七、大黄汤或丸方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大便难者

白虎汤类

一,白虎汤

【辨证要点】

二,白虎加人参汤

【辨证要点】

第九章、瓜蒂散类方

瓜蒂散方

【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

干姜附子类

一、干姜附子汤。(少阴病,烦躁昼甚夜安)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四逆汤(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三、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

五、四逆加人参汤(阳虚血脱。吐利之后,汗多恶寒,四肢厥逆,脉微;或吐利未止)

【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六、茯苓四逆汤(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

七、白通汤(少阴病,寒利不止,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辨证要点】少阴病见下利者。桃花汤(热利不止)

甘草干姜汤类方

一、甘草干姜汤方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二、理中汤或丸方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三、大建中汤方(中焦寒重)小建中汤(少腹寒)乌梅赤石脂丸(胸的寒痛)

【辨证要点】心腹痛剧、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

四、吴茱萸汤方

【辨证要点】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闷或头痛者。

附子汤类

一、附子汤, 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二、真武汤(阳虚水泛)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三、附子粳米汤(小肠套叠)

【辨证要点】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

四、赤丸

【辨证要点】

五、大乌头煎

【辨证要点】寒疝腹痛、手足厥逆、脉沉弦者

六、大黄附子汤(下焦寒实)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赤石脂禹余粮类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辨证要点】久利而虚寒者

二、桃花汤

【辨证要点】虚寒久利,或见脓血者

第十四章、柴胡类

一、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

二、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八、四逆散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半夏汤类

一、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

二、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八、四逆散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第十四章、半夏汤类

一、小半夏汤。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

四、半夏干姜散

【辨证要点】干呕、吐涎沫而属胃虚寒者

五、大半夏汤

【辨证要点】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六、干姜半夏人参丸

【辨证要点】呕吐甚而心下痞硬者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辨证要点】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八、半夏厚朴汤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九、旋覆代赭汤

【辨证要点】心下痞、噫气呕逆者

十、泽漆汤

【辨证要点】痰饮咳逆而无外感多热者

十一、苦酒汤

【辨证要点】咽干痛、声音嘶哑表证不明显者

橘皮汤类

一、橘皮汤

【辨证要点】干呕纳差者

二、橘皮枳实生姜汤

【辨证要点】胸痹短气堵闷者

三、橘皮竹茹汤

【辨证要点】胃虚嗝逆、呕哕咳逆者

四、外台茯苓饮

【辨证要点】胸满、腹胀、心下痞、纳差、小便不利

黄芩黄连汤类

一、黄芩汤

【辨证要点】发热腹痛、腹泻者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辨证要点】黄芩汤证见恶心、呕吐者

三、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五、黄连汤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六、黄连阿胶汤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七、白头翁汤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泻心汤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十一、甘草泻心汤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十二、生姜泻心汤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栀子汤类

一、栀子豉汤

【辨证要点】胸中窒塞而烦闷者

二、栀子甘草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少气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呕者

四、枳实栀子豉汤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心下涨满者

五、栀子厚朴汤

【辨证要点】胸烦热和腹涨满者

六、栀子柏皮汤

【辨证要点】黄疸病发热心烦者

七、栀子干姜汤

【辨证要点】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

甘草汤类

一、甘草汤。

【辨证要点】咽喉痛之轻证者

二、桔梗汤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三、芍药甘草汤

【辨证要点】四肢、胃腹等处挛急疼痛者

四、芍药甘草附予汤

【辨证要点】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五、甘草小麦大枣汤

【辨证要点】无故苦笑难以自控而偏虚者

六、甘草粉蜜汤

【辨证要点】胃脘疼痛急迫而涨满不甚者

七、生姜甘草汤

【辨证要点】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者

八、排脓汤

【辨证要点】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

 枳术汤类

一、枳术汤。

【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而边界清楚又见小便不利者

二、枳实芍药散

【辨证要点】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

三、排脓散

【辨证要点】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四、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心包炎)

【辨证要点】心下痞塞、胸肋闷痛者

瓜蒌薤白汤类

一、瓜蒌薤白白酒汤。(心脏结构受损,后背第五椎有压痛点)

【辨证要点】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二、瓜蒌薤白半夏汤(病更重)

【辨证要点】胸闷心痛、咳逆短气甚者

三、枳实薤白桂枝汤(胃胀满、肋下痛、胸闷、拒按)

【辨证要点】瓜蒌薤白白酒汤证胸腹逆满明显者

茯苓杏仁甘草汤。(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四、瓜蒌瞿麦丸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口渴,尿粘稠(淋病)与五苓散区别

芎归胶艾汤类

一、芎归胶艾汤

【辨证要点】诸失血证属虚证而见腹中痛者

二、当归芍药散

【辨证要点】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三、温经汤

【辨证要点】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证合并证者

四、当归散

【辨证要点】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或妊娠血虚有热者

五、当归四逆汤

【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七、当归生姜羊肉汤

【辨证要点】血虚腹痛里急者

八、赤小豆当归散

【辨证要点】诸疮有痈脓者恶血者

九、黄土汤

【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十、八味丸(肾气丸)

【辨证要点】

十一、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者

十二、酸枣仁汤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麦冬汤类

一、麦冬汤

【辨证要点】咳逆上气、咽干口燥者

二、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虚热上炎、气逆欲吐、烦渴者

木防己汤类

一、木防己汤

【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者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辨证要点】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薏苡附子散类

一、薏苡附子散

【辨证要点】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二、薏苡附子败酱散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三、苇茎汤

【辨证要点】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

 猪苓汤类

一、猪苓汤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二、猪苓散

【辨证要点】呕咳而小便不利者

三、泽泻汤(左肋痛,为脾积水设计)泽泻汤加白芍1茯苓5厚朴2治疗脾脏肿大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四、茯苓杏仁甘草汤

【辨证要点】(缓痛,心脏有积水、寸脉弦可以确定水包围在心包、不渴)

五、茯苓泽泻汤

【辨证要点】呕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六、甘姜苓术汤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七、茯苓杏仁甘草汤

【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八、葵子茯苓散

【辨证要点】妊娠浮肿者

其他

一、乌梅丸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二、柏叶汤

【辨证要点】吐血下血、烦热腹痛而脉无力者

三、蜀漆散

【辨证要点】疟寒多热少者

四、百合地黄汤

【辨证要点】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

五、瓜蒌牡蛎散

【辨证要点】虚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

六、猪膏发煎

【辨证要点】少腹满、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者

七、猪肤汤

【辨证要点】口干咽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八、硝石矾石散

【辨证要点】

九、矾石丸

【辨证要点】

十、矾石汤

【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十一、蛇床子散

【辨证要点】

十二、文蛤散

【辨证要点】咳欲饮水者

十三、蛇床子散方

【辨证要点】妇人阴部寒湿肿痛、或瘙痒下白浊者。

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

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1)上冲感2)搏动感

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

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

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

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27大黄--------主治1)腹症:心下硬,坚,按之心下满痛。2)精神症状:谵语,心热,狂,烦,燥3)大便症状:便秘,大便难4)脉症:脉滑而疾,数而滑

28芒硝--------主治便秘,舌干燥而谵语者。

29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30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31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32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33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34知母-------主治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

35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36牡蛎-------主治烦惊,口渴而胸胁痞硬者

37人参-------主治气液不足1)心下痞硬,呕吐不止,不欲饮食者2)身体疼痛,脉沉迟者3)烦渴,舌面干燥者4)恶寒,脉微者

38麦门冬-------主治赢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39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40干地黄--------主治血证,尤其以妇人子宫出血为多

41当归--------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

42川芎--------主治腹痛。

43牡丹皮-------主治少腹痛而出血者

44杏仁--------主治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45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时冒者

46桔梗---------主治咽痛,咽干而咳者

47葶苈子-------主治咳喘而胸腹胀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者。

48桃仁--------主治肌肤甲错,小便自利者。

49庶虫---------主治经水不利,小腹满痛。

50水蛭--------主治少腹硬满,发狂善忘,小便自利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