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成为了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一本本手抄的册子,是风帆时代闯海耕海的指路明经;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了浩渺深邃的南海的丰富信息;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了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寥寥数语就将《更路簿》的基本信息和历史意义介绍清楚。这让我更加好奇,这些册子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承载着这样的历史重任。 一代代海南老船长将将一条条航海经验、一个个经过的岛礁印刻在掌纹中,用他们饱经沧桑的手,创造、增补了凝聚着祖祖辈辈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智慧的海上指南——《更路簿》,并世代传承。三沙的每个岛屿都有老船长们的足迹,他们在到达每个陌生的岛礁后,为了更好地定位、区分每个岛屿以及老船长之间相互交流经验,他们对每个岛礁命名,记录岛礁朝向,岛礁间的距离。岛礁的命名也十分有趣,海南渔民在航行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多用海南本地俗语,并以形象命名这些岛屿,名字也简单好记,为渔民出海作业辨别方位提供便利。 可见,当年看似寻常的经验之举,如今却对成为了我国确立三沙主权的重要依据。正是因为有了渔民们的民间命名,才为国家的立法行为提供依据;通过这种立法行为,把岛屿的名字上升为国际认可的标准地名,这是中国在实践和行使主权的一种形式。在历史的见证下,无数海南渔民在三沙这片海域挥洒汗水,更有甚者为其浴血奋战,种种事迹表明我国对三沙领域的主权归属是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国家无法扭曲的事实,任何人都不能破坏我们祖国的领土完整。 根据资料统计,现在共有苏德柳本《更路簿》、郁玉清《定罗经针位》等12种版本的《更路簿》,这些《更路簿》有着对各个岛、礁、滩、洲的命名,记载了200多条航海路线。自明朝以来,老船长们先后在西沙、东头沙、南沙进行生产作业,这成为中国人民最早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证据。在这片海域上,渔民和大海相依相生,渔民敬畏自然的规律,大海也给予渔民生计;渔民视大海为至高信仰,大海也宠爱子孙儿女。随着渔民们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对这片海域的认知也不断扩大,从当初的几个固定海洋渔业作业区,到后来对三沙海域几乎全部覆盖,他们在南海的开放经营活动从未间断过。《更路簿》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诠释,也反映了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进行独占性、排他性国内经济活动形成的各种中心,体现了我国自始至终的南海区域的持续的主权存在。 根据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于海上来说,断定某一岛礁属于某一国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和最早持续不断的形成管辖,而就南海及其诸岛而言,有且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是完全满足这个条件的,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至此,纪录片已全部结束,但在我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家与国,荣与辱,在这一刻都融为一体。这些早已泛黄的册子,于每位老船长而言,是心中的神圣指南;在没有雷达、电子通讯设备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他们手持更路簿、罗盘,带着一身孤勇,一次次前往南海,找寻其中的奥秘。对他们来说,这片海就是他们记忆的归属,一生的辉煌、辛酸、血泪都凝聚于此,怎会容忍他人对这片意义非凡的海洋的主权产生怀疑。自古以来,中国就拥有了三沙领土的主权,《更路簿》则是阐释这一主权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海洋文化区别于其海洋海盗文化的一种历史证明。 《更路簿》不仅流传于中国渔民的手中,更流淌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血脉中。他所体现的是一种文明,是对海洋精神新的诠释与弘扬。而如何更好的传承“更路文化”,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是未来我们必须要思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