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古稀老人赵 2020-02-09

《诗经》中有《螽斯》一首,我认为写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幸福。

原诗如下:

螽(zhōng,一种蝗虫)斯羽,诜诜(shēn shēn,集体发出的声响)兮。

宜(多)尔子孙,振振(形容繁盛)兮。

螽斯羽,薨薨(hōng,很多虫飞的声音)兮。

宜尔子孙,绳绳(延绵不绝)兮。

螽斯羽,揖揖(聚集)兮。

宜尔子孙,蛰蛰(形容多)兮。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这首讲写子孙繁衍不绝,所以家庭兴旺。

这是我们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螽斯,一种蝗虫,在秋季繁殖能力惊人,诗歌以它比喻人丁兴旺。

秋收了,吃的有了;家里添丁了,家庭兴旺了。一切给人希望。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毛诗序》认为本诗说“后妃子孙众多”。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歌颂后妃和众妾之间不妒忌,共同“进御”大王,“各得受气而生子,故后妃子孙亦众多”。朱熹《诗集传》认为颂后妃有德有福,子孙众多。意思大概相同。

除本诗外,《诗经》中还有很多诗句写多子多福,如“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等。商朝青铜上也有 “子孙永昌”的祝词,汉代画像石(砖)和各代的壁画、绘画、瓷器、年画等上面,都可见葡萄、葫芦、石榴等,都寓意多子多福。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农业社会,多子意味着有劳动力、人多不受欺、传宗接代后继有人,家族兴旺,根基牢固。因为这种观念,产生了中国的家族文化。豪门大户要多子多孙,穷家小户也想多生孩子。能否养得起不必担心,因为有地种。能生则生,生越多越好。古人不计划生育,医疗条件差,出生率高,但成活率低,不必担心人口爆满。再说一场战争或天灾瘟疫,就能自然减少人口。

谁家孩子多,就会招来羡慕。看下面这几张民国的多子家族照片,今天已经少见了。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民国黄培生的六个儿女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民国青岛之张朋道先生之十个儿女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民国重庆江北县县长黄华牧的11个儿女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张作霖的八个儿子(长子张学良)

与多子多福观念相伴的,就是重男轻女思想。周代《 诗经·小雅·斯干》有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是一种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生男给他玩璋,生女给她玩瓦,所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即来历于此。这里其实体现出重男轻女思想。直到今天,一些农村再穷也要拼命生个儿子,就是此思想的遗留。

所以,说几千年来,中国是提倡生育鼓励多生的。

然而,几十年前,因为担心人口爆发而强制实施了计划生育,结果导致今天的人口发展不均、劳力下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出现老不能养的问题。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今天,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但是生育率却难以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观念变了,很多人想活自己了,不婚或不育;二是环境晚婚导致很多人生育困难;三是压力大养不起;还有一种是想生,但是要么没条件,要么有条件但错过了生二胎的最佳时机。

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和和养儿防思想日益在淡化,现代社会更加多元了,这是好事。但还是有不少富裕家庭想多生孩子,在民间的传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如果小两口几年没生出孩子,老人先急了。无论如何,今天的家庭四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已经少见了。

古人认为没子嗣就是不孝,多子多孙才是福。多子孙在客观上产生了家族文化,这其实对于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很大作用。家族文化以血亲为纽带,其宗法观念与封建伦理相连,共同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但现代社会,家庭成员少了,且多分散居于各地,城市乡村都没有了可以模范一方的豪绅大户,所以说家族文化已基本不存。

《诗经.螽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家在中国人心中份量很重,从传统的春节即可看出。多子多孙和家族文化影响很大,所以一些人在怀念过去,很多有条件的也在复制。直到今天,家庭最大的幸福还是有老有小,儿孙绕膝,幸福满堂。无论你是否承认,这种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

这就是中国人眼里的幸福。

——重读《诗经》感悟之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