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历史题目的分类和解法

 帮之家 2020-02-09

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和解法

1 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往往从经济角度)、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必须先把否定词标出来,做出选择后,然后再回到否定词。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最佳方法:排除法。另外,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是该类试题的答案。

 4.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 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 组合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7 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最佳方法:排除法。

8.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第四,一定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当成本材料的结论。

9.概念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答题

(一):原因类历史解题(二):目的类历史解题(三):内容类历史解题

(四):性质类历史解题(五):评价类历史解题(六):特征类历史解题

(七):意义类历史解题(八):变化类历史解题(九):异同类历史解题

(十):启示类历史解题

(一):原因类

原因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方面。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如新航路的开辟。原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传统贸易,造成商业危机。社会根源:欧洲人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黄金。精神动力: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背景为上述内容的总和。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原因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反之不成立。

原因类试题的解题模式有多种类型,现仅举根本原因型与具体原因型。

1、根本原因型:

生产关系类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具体原因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从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上层建筑因素、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地理条件因素六方面作答。如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民族关系);统治者比较重视,调整统治政策,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等措施(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自然条件)。

(二):目的类

【类型分析】

目的、目标、宗旨,都为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都属目的这一大类,它们之间各有所不同,目的侧重指行为的意图,追求的最后结果,主观性较强。目标侧重指目的的尺度、标准,客观性较强。宗旨侧重指做事的方针、主要目的或主要意图,常具有庄重的色彩,并多用于重大事件,如重要会议、组织、活动等。

历史事件的目的一般分为根本目的、主要目的和直接目的。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为了某某王朝的统治、为了某某阶级的统治等)。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三):内容类

课本表述历史的基本模式为: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过程)—影响。

由此可见,内容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史实。史实范围很大,这里只是举几类常见的进行分析。

1、人物型

人物型即人物的活动情况。人物的活动一是具有时代性,二是具有阶级性,三是具有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应当从上述三方面归纳。

2、政策型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根据路线而制定。如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是根据当的外交路线而制定的。

3、会议型

会议内容型主要指会议讨论问题及形成决议,会议主题与决议常常是针对时代背景提出来的。如波茨坦会议的主题是对日战争问题,形成的决议是: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精神。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4、措施型

措施型是针对问题,对应采取的措施,具体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5、思想观点型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的主张。

思想观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从手段和目的两方面归纳,如维新派的观点是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另一种模式从主张或反对两方面归纳,如老子的政治观点是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孔子的思想内容有主张“仁”、“礼”、“序”,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反对暴政等。

6、条约、议和型

条约内容的解题模式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定。如《天津条约》的内容:公使进京(政治往来)、增开商埠(经济市场)、长江航行(方便交通)、内陆游历、经商、传教(经济、文化)、赔款(经济掠夺)。绍兴议和的内容为划界(领土主权)、称臣(政治地位)、输币(经济方面)

7、著作型

著作型内容的解题模式为:著作属性下的具体化。如《史记》,其属性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内容为: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

(四):性质类

【类型分析】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一般而言,性质,定性于“是什么”;实质定位于“实际如何”。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1861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

1、战争型

战争性质的解题模式为:从战争双方、战争目的、战争属性三方面归纳。

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革命型

革命性质的解题模式为:从发动革命阶级和革命目标方面归纳。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3、运动型

运动型性质的解题模式为:从发动阶级、活动方式或活动目标特点等归纳。

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五):评价类

【类型分析】

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评价类主观题非常吻合新课程“以人为本、体验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方向,很有生命力。

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从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等方面进行。如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防,改革教育,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增强了中国实力,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设备,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对历史概念的评价,应从背景或属性、含义、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评价。如“平均地权”,它规定国家核定全国地价,现行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其属性、功绩、局限等方面评价。如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组织兴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现国共合作,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护法军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等职,一身献给民主革命,与时俱进。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注意三点: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从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即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即从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六):特征类

特征包括特性、特点、特色。

历史特征(特点、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它是经人们理性化的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的个性形态,是它们之间从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1、历史事件特征型

历史事件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

2、历史阶级特征型

历史阶级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由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

3、历史人物特征型

人物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主张、人物称谓(历史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代表人物。(时代、主张、人物称谓)

(七):意义类

历史意义类包括历史意义、历史影响、历史作用等。

历史意义类的解题模式为,常从性质、作用、局限、特殊地位、终结性结论等方面归纳。

1、经济改革型事件

经济改革意义表现为经济、政治作用,经济作用常表现为改变了旧的经济政策,确立新的经济政策。

2、思想文化运动型

思想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常从思想主张、反击或直接效果,政治影响作答。

3、中国古代统一战争型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新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各地区经济交流,为国家繁荣强盛创造了条件。如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隋唐两代长期的统一稳定局面,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国家强盛创造了条件。

4、中国近代人民运动型

从性质、特点、影响三方面归纳。如太平天国运动: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战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5、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型

从解决了问题(或提出了主张,结束了错误,确立了正确理论或领导等,总之是会议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什么、为后来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会议的特点。7、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型

从政治影响(推翻了旧的统治或废除了旧的制度,确立了新的资产阶级统治)、经济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或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的影响、特点或局限性四方面归纳。

(八):变化类

1、前后变化型

前后变化类的答题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前期是什么,后期是什么。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由什么变为什么。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

2、阶段变化型

即分阶段作答。如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历程: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明清强化。

3、新出现型

即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九):异同类

1、相同型:应从比较点进行相同方面的归纳。

2、不同型:应从比较点进行比较,从不同方面进行归纳。

3、异同型:从比较点的相同方面和不同方面两方面进行归纳。

(十):启示类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等求答语来提出。

启示类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从中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等,因此,在文科考题中,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式为,根据主观题中的史实或问题的原因,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

如“文革”的教训:在社会主义社会主张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避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议(怎么做)。

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其解题模式有差异。

1、革命斗争型

革命斗争方面的启示,应从失败原因(反向性)或成功原因(正向),历史结论等方面归纳。

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封建必须与反帝结合,必须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反向归纳);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历史结论)。

二战给人类的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人民是胜利之本;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正向归纳);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爆发原因反向归纳)。

2、改革型

改革型启示应从社会发展趋势、原因、作用、曲折性等方面归纳。

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社会发展趋势);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作用);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持到底,善于用人,措施要符客观实际,行之有效(成败原因);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曲折性)。

3、统一型

统一型启示应从历史发展趋势、后代影响等方面作答。

如中国统一的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要达到统一的目的,既可采取和平方式,也可采取武力方式,

4、人才型

人才型启示从人才的作用、选择、使用等方面归纳。

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启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作用);完善考核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选出德才兼备、敢于直言的人才(选择);任人唯贤、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则促进社会发展;任人唯贤,姑息养姑则危害国家利益;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使用)

5、经济型

经济型启示,从经济发展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客观规律等方面归纳。

1956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议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言,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层建筑)。

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发展要素),制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上层建筑),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生产力)。

6、科技型

科技型启示从条件、观念、政策等方面归纳。

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增加科研投入(观念、政策);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条件),全民族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要善于引进和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政策)。

对三次科技革命中国落后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念),要科教兴国(政策),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