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鲜超市和新零售:永辉超市和盒马鲜生到底谁会笑到最后

 繁星1 2020-02-09

永辉超市终于解套了

节后这四个交易日,永辉超市的走势不错,至少让我解套了。

我就是个反向指标,基本买的时候就是阶段高点。拿这次买入永辉来说,我在买之前已经在公众号说了,结果第二天它就大涨,结果就追高了。有人说:你是没看K线吧?被你说中了。我确实没怎么看K线。按照自己的估算,永辉超市还是被低估了不少的,也因此我主要看的还是市值。觉得市值被低估不少,也就毫不犹豫地买入。

之所以这么操作,是因为之前有太多这样的遗憾,即为了等待一个所谓的好买点,生生把整个股票都错过去了,比如我仍在后悔的山东药玻。之后我痛定思痛,深知自己不是技术分析的料,也深知根本猜计不准低点到底在哪里,干脆就在自己觉得足够低估时就直接买入。

低估买入,长期持有的逻辑

通常来说,低估的股票,通常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看好,也就是冷门股。有好多人说,我是冷门股投资者。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如果热门股里有低估的,我也不嫌弃。只不过人气比较高的股票里确实不太容易找到低估的股票。而大家之所以不看好,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其竞争力的不认可,或者对其发展前景的不乐观。无论怎样,当前的流行趋势是,要买就买好股票,不好的股票再便宜也不会买。而哪些是好股票呢?大多数人又不懂,最后就变成了涨的好的股票就是好股票,而买股票也就变成了追高。那些看起来很光鲜的白马股在不断上涨,估值在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而另外一些同样的龙头白马,却不被看好,视作垃圾股,再便宜也无人问津。

就拿永辉超市来说,永辉超市所在的行业为零售业。而当前市场比较热衷的是什么行业呢?食品行业,白酒行业,医药行业,所谓的公认的好赛道。而零售业,就是所谓的不好的赛道了。既然赛道不好,跌成白送也是不要的。市场就这么极端。我前几天拿巴菲特和芒格来举例子,很多人开口闭口的价值投资,其祖师最喜欢的股票恰恰是零售股。

就我自己的认识来说,没有不好的赛道,只有不好的企业。水泥行业通常是公认的不好的赛道,但依然跑出了海螺水泥这样的超级大牛股。也因此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发掘企业上,而不是浪费在赛道之争上。我也不会为什么好赛道付出过高的估值成本。

也正是因为偏见的存在,也因此股价会走得非常极端。一个例子就是万科A。我昨天其实提到了,万科A在2007年的那一轮牛市中是白马股的典型代表,其动态市盈率一度高达100倍。但之后市场认为万科A随时都会倒闭,导致其后来的市盈率低到不忍心看。从极度乐观到极度悲观,也就几年时间。

也因此即便是已经足够低估,我也不知道它到底会不会继续下跌了。就像华侨城A一样,它已经足够低估了,但周一还是吃了一个结识的跌停,而很多人还在说,再跌停两次我才考虑买。

那么什么时候涨呢?我也不知道呀。市场偏见一旦形成,那么逆转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人的思维都有惯性。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三五年之后。但我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

2014年4月底时,我记得我花了一个周末研究了一下格力电器。当时大盘还在熊市,根据当时的分红,股息率达到了5%了。我记得当时的股价还不足30元,而每股收益达到了3.6(原谅我忘了,刚去查了下),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30%。即便不考虑它未来的成长,那么长期持有的收益也达到了12%!这也足以跑赢大盘了。所以我在周一开盘即选择了买入。买入之后,股价也没有扭转,甚至在半年之后,反而套了接近10%!是的,没错,买入半年之后,仍然被套了10%,我就是这么矬!后来牛市来了,终于解套了。

我最后的1/3的格力电器是在2019年12月初卖掉的,而此时的格力电器,因为高瓴资本的介入已经热得发烫。你可以知道,从当年的极度不看好到今天的全民追捧,格力电器用了五年。

生鲜超市和生鲜新零售

我前面说了那么大一堆热门股和冷门股的转换,其实也是一个引子。不仅单个股票如此,连行业也如此。就说今天的话题,新零售概念热得发烫,而超市零售则无人问津。零售一旦沾上了互联网,那就飞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新老零售到底谁会笑到最后吧。

无论生鲜新零售,还是生鲜超市,其实都是零售。零售是干什么的?零售就是卖东西的。既然要卖东西,你总要有东西可卖,所以你要买,买了之后还得有地方放,有地方可卖。也因此,无论新旧零售,它都需要前端的供应链系统及后台的仓储系统作为基础。而作为我们消费者能看得见的部分,在传统零售上就是店面,在新零售商就是APP。

也因此我们说在生鲜上,新零售与传统零售在整个链条中的主要区别,就是销售的地方不同,一个在网上,一个在店里。很多人都见识了中国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电商的神奇发展之路,仅仅几年就彻底改变了中国零售的面貌。也因此他们想当然认为,只要沾上了互联网,这个零售就无往而不胜。

但我认为不是,至少在生鲜零售上不是。

我认为零售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加不加互联网,而是如何以最高的性价比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今天很多新零售都在兜售很多新概念,比如用户需求,用户习惯,用户体验。如果我们不提性价比,我们只就事论事来说这些,互联网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无疑占领了先机。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也没错。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没有性价比,卸载

我看了不少生鲜新零售的PPT,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对,但唯独最重要的一点没有提,那就是性价比。

比如说用户需求,很多人提到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时间再去买菜,也因此新零售可以做到网上点菜,半小时到家。恩,很好。在客户不掏钱之前,确实都很好。

但是,问题就出在掏钱上。

如果客户看到你的大白菜卖出了5块一斤,而超市的白菜才8毛时,不知道他的需求还在不在。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需求,那就是坐着游艇周游世界,想去哪里去哪里。我想有什么用,我没那么多钱。我的需求很多,可都要花钱买!

这时候新零售又说了,年轻人都对价格不敏感!你说得真好听。既然价格不敏感,那为什么各个新零售都要大笔烧钱把菜价补贴成低价来吸引这些年轻人参与呢?你直接定到100块一斤还能盈利,推广得更快不是更好吗?

再有就是用户习惯。我在几年前就使用京东到家了。京东到家当时天天送优惠券,培养了我好几年的习惯。可能觉得我已经习惯了,就不送优惠券了。但我的习惯不是在你这里买东西,而是习惯你天天打折!你不打折我立马就不习惯了。我又习惯性地回到了超市。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习惯。什么习惯在钱面前都可以改,只要价钱差得足够多,什么习惯都可以改。有哪个人天生喜欢工作加班的?为了挣钱我看他们也都很习惯了。

还有就是用户体验。这个是最搞的。我之前在京东到家里买菜买鱼,因为看不到实物,所以实际到的东西并不是每次都满意。但考虑到它价格还可以,忍了。后来优惠也没了,菜稍微不满意我就退货了。

说到这里,我有必要说一下2月3日的大盘大跌。大盘为什么大跌?因为大家对这个疫情心里都没底,不知道后面会如何演绎。这几天看到疫情逐步被控制,情绪自然就缓解了,大盘自然也就回来了。而买菜呢?你看不到你要买的菜是什么样子,但你看到菜单上的菜是那么的新鲜可人而打动了你,使得你宁愿多花点钱也图个新鲜。但实物一旦送到,你就会发现总有那么一点小遗憾,东西没那么好。

做生鲜大家应该都知道,你要品相足够好,损耗就会非常高,而且送货也要用冰块。这不是成本吗?体验好,还要做到送货足够快。你如何做到送货足够快?我一次送十个人行不行?等你第十个人送到,这个客户已经怒不可遏了。也因此,这所谓的送货体验,其实是牺牲了送货效率了,进而导致配送成本的大幅提升。你的菜本身就已经贵得离谱,还有这么高的配送费用,多出来的费用谁出?客户出吗?看来客户这个体验成本不低呀。但如果平台公司来出,你做零售是为了当雷锋吗?

新旧零售的成本

零售的成本首先表现为采购成本。而生鲜的批量采购,批量运输就具备了成本优势。就是说,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首先其采购必须带量,量越大,相应的采购成本就越低。

其次是储存。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如要保证生鲜的新鲜度,必须要有生鲜仓库。这个储存成本,大家都是一样的。

之后就是销售费用。这点上差异就比较大了。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传统零售需要有实体店,店里也需要有照明、通风、空调等设施,也因此其成本主要包括店租、电费及其他杂费、销售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货品损耗。我们根据永辉超市的报表可以知道,永辉超市的销售费用大概占到销售额的16%以内。

而新零售虽然号称没有实体店铺,但直接从仓库发货是不现实的,这会导致送货半径过大,时效性差而运送成本过高。也因此新零售也需要在各处分散布置仓库,或者布局社区零售店。这些就会产生店租。传统零售的生鲜超市一般为商场的引流利器,店租很低,比如永辉超市的净租金只有每平米200元,而社区店的租金会达到每平米1500元以上。

再有就是送货费用。盒马鲜生要求半小时送到,也意味着送货师傅不大可能同时送多个,最多也就一两个。这个成本可就贵了。并且生鲜不善保存,还需要包装,配冰块保鲜。这个费用也很高。

再有就是损耗。其实上面的成本分布我不是很赞同。我认为实际损耗要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不到。我在菜市场买菜,好还是坏我自己是可以看到的,也因此买到的东西不存在预期差。而在APP买菜不同,你看不到。这就会产生一个不确定。也因此新零售电商就会在预期差上作出补偿,需要超过客户的预期。这必然意味着更大的损耗。这也是一个成本。

再有一个是营销费用。我们知道,超市作为实体店,它在那里就有存在感,天然就会引流。而APP不同,它看不见,莫不着。你不去做广告,别人看不到你。除非你已经像淘宝这样离不开了,否则你就要不断刷存在感。所以在营销费用上要大于传统超市。

我们从比例上就可以看到,即便我们假设他们的采购成本相同,而在后面的销售费用上,永辉超市只有16%,而新零售达到了35%。最后这部分必然要反映到售价上。

当前新零售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即在于烧钱补贴,而永辉超市却是盈利的。新零售烧钱养成的用户习惯并不牢固。一旦烧钱结束开始盈利模式时,由于售价提高而性价比降低,用户的习惯就会随之改变。

但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人认为新零售未来应该会有一席之地,以占据少量的高端市场,而真正的主流市场必然在性价比更高的实体商超领域。而在实体商超领域里最有竞争力的零售巨头,就是永辉超市。

永辉超市后续的看点

个人觉得,永辉超市的扩张会有以下路径:

首先是迅速推进大店覆盖度,以最快的速度将竞争较弱区域的市场占领。

其次是在大店覆盖度较为密集的区域密集布置MINI店。

Mini店依托大店的仓储和物流,可以降低成本。这种大配小的方式,基本会把当地的社区店一网打尽,消灭的差不多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现在有一些个人团购也很火。这些个人团购通常都是社区店搞的,通常每次都是一两样商品,提前在群中发布信息,引来大量订单之后再去批量拿货。但是你们可能不知道,永辉超市当前实施的合伙人制度非常灵活,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搞,而且更有优势:每个店员都可以拉群来卖,需求提交给超市,超市统一采购和配送,然后这些店员可以收益分成。这些卖货的店员只需要专心拉客户即可,不用操心其他的事。你一家社区店才多大点量?如果几个超市的几十个店员联合起来一起团购,你觉得这个量会有多大?你如何竞争?

这个市场最后终究会走到整合阶段。届时永辉超市以既有的市场份额为基础,其资金实力和成本优势已经很大,这又是其抢夺存量市场的基础。

另外,好市多推广会员卡,并且其续卡率很高,其暗含的逻辑就是:好市多可以为其会员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并承诺未来也会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好市多不需要把每个商品的价格都卖到最低,而只需要保证80%以上的商品卖到最低,就可以让用户选择站队:加入会员,你至少能保证80%以上的商品永远是最低的。而不加入,你的总体成本会更高。

而永辉超市在其布局逐步完善之后,其实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加用户粘性。

另外一个就是自营品牌。昨天有朋友和我说,永辉超市的菜,品相不好。我觉得这是低价策略带来的必然性。生鲜的品相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损耗率的控制。品相越好,损耗越大。对于品相要求更高的顾客,永辉超市后面可以通过售卖自己的精品蔬菜的方式,这种价格更贵,但品相和质量更好的蔬菜,其实买的人不会太多,但会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但其实更大的作用是促进低价蔬菜的销售。当你把这两个蔬菜都放在货架上,强烈的价格反差会让消费者感觉这个便宜菜的品相还可以接受。

市场集中度问题

沃尔玛在美国占据了25%的零售份额,而在美国市场还存在着好市多等多家巨头。那么未来的中国零售市场,尤其是生鲜市场会出现怎样的场景呢?

中国市场不同于美国:

首先,中国的市场未来比美国更大,天然适合养更大的鲸鱼;

其次,中国的人口密度更大,城市更密集。

最后,中国城镇人口的密度比美国大得多。

以上因素天然有利于零售业,最容易产生规模优势。而美国人口的相对分散以及城市面积过大,使得沃尔玛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中国巨大的市场加密集的人口,会使得未来生鲜零售巨头的市场份额更大!也因此会产生规模更为庞大的零售巨头。

它会是永辉超市吗?如果不是,你觉得会是谁?

补充说一下对苏宁易购的看法

最近几天我首发都是在头条上,因为有人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能过首发。我说我怎么发了几个月都过不了原创。不过发完之后有人问我苏宁易购如何,我就顺便说一下。

当年淘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竞争对手采用了收费策略,而淘宝免费,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店家,同时节约的成本也使得店家的产品更有吸引力。

拼多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拼购模式和超低的价格。超低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流量。而拼多多依靠这个流量胜利变现。

永辉超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抓住了生鲜这个赛道,而成本控制到行业最低。以生鲜为突破口引流,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苏宁易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看到苏宁易购什么都搞。但问题是,哪一样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什么都要插一腿,什么都做的不怎么样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会有前途吗?我不知道。

因此我不关注苏宁易购,或许它未来会有改观,但这不是我能预测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