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渗漏主要部位 地下室渗漏最主要发生的部位是底板、侧墙、顶板;伸缩缝;施工缝;预留洞口处引发的渗漏。 1、地下室底板结构渗漏主要是混凝土开裂产生。 主要原因是底板混凝土施工不规范、设计构造不合理、裂缝处理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 基础底板渗漏通道示意图 地下室底板渗漏 地下室底板渗漏 1.1 底板混凝土施工不规范问题(浇筑时承台积水) 建筑物基础多采用独立承台及筏板+承台的形式,承台钢筋一般采用多排设计,钢筋布置密集。基础承台内易积水,且积水不易排除干净,特别是底层钢筋下部的积水难以排出,在混凝土浇筑时,承台内积水的存在间接改变了混凝土配合比,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易引发混凝土开裂及渗漏。 承台积水 浇筑后混凝土泌水 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在垫层施工时留设300mm×300mm×200mm(深)集水井,垫层设置5‰坡度坡向集水井。承台内积水较多时,先采用潜水泵抽水,最下层积水采用虹吸水泵通过集水井排除干净。 承台集水井做法 承台无积水时混凝土浇筑 承台无积水时混凝土浇筑 1.2 底板混凝土施工不规范问题(施工冷缝) 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浇筑顺序、泵车布置及混凝土组织不合理,产生混凝土冷缝,再冷缝处极易漏水。 施工时需尽可能多布置泵车,减少泵车覆盖范围,并配备备用泵车。 泵车站位 混凝土浇筑产生冷缝 1.3 底板混凝土施工不规范问题(表面处理不及时) 表面收光不及时,混凝土产生龟裂缝。 需及时清除泌水,并采用磨光机提浆收平或磨光。 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未提浆、磨平或收光 混凝土磨盘提浆 1.4底板混凝土施工不规范问题(养护问题) 混凝土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措施不当产生裂缝。 底板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及时覆盖薄膜,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覆盖保温层,不得采取直接浇水养护的方式。 薄膜养护 底板混凝土养护示意图 底板混凝土养护示意图 底板混凝土浇水养护(不建议采用) 1.5 地下室疏排水设计构造不合理。 地下室设计未充分考虑渗漏风险,未采取必要的疏排措施。 为防止局部渗漏影响地下室使用功能,建议设计时较深地下室采用塑料排水板疏排措施,并与水沟连通,可以有效保障地下室的使用(但需注意建筑地坪厚度)。 底板疏水板设计构造示意图 底板疏水板设计构造示意图 塑料排水板 塑料排水板工作原理示意 1.6 地下室底板裂缝处理方式不当。 基础底板未处理或未处理效果不佳即开始了地坪、砌体等工序的施工,造成了结构层与建筑层见的窜水现象,无法针对性堵漏。 需对结构面清理、干燥,并需确保结构面不渗漏方可进行建筑面层施工 建筑面完成后在面层上直接堵漏,达不到堵漏效果,需将建筑面凿除后在结构面堵漏。 结构面清理、堵漏 结构漏水错误处理示意图 建筑面堵漏 结构漏水正确处理示意图 地下室底板渗漏处理 1.7 地下室底板施工构造。 为防止止水钢板折角处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底板后浇带或施工缝处钢板止水带折角可以向上(需在方案中要求或征得各方同意)。 地下室底板一般会遇到较大的水压力,底板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后浇带部位的施工质量。 底板后浇带处止水钢板示意图 1.8 地下室底板伸缩缝渗漏。 地下工程受压力水影响,伸缩缝一旦破损将产生大量的漏水,有压力水处伸缩缝漏水难以修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封堵措施,漏水多采用疏排方式,影响正常使用功能。 预防措施:地下工程仅可能减少或不留设伸缩缝;确实需要留设伸缩缝,建议增加钢板止水措施,以便于修复。 地面施工缝漏水 墙面施工缝漏水 建议做法 底板防水质量控制 无渗水地下室底板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