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林泽清tpdp4egv 2020-02-10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

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世间有很多东西都是如此,“美”就是其中一个。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同,有人认为养眼的事物就是美,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以及好看的艺术作品;也有人认为,美未必是好看的,让人心里感觉舒服就是美;还有人认为,一切绚丽的色彩都是具有美感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对美的理解。

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谈美》一书就给出了答案。

作者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在这本书中,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从美学谈到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再从艺术聊到人生的艺术化,将自己在美学以及人生经验方面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朋友。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一、如何欣赏美。

关于对美的欣赏,先生首先提出的是态度问题,即欣赏美,就要抛开科学与实用的态度。

比如有三个不同行业的人同时去公园里欣赏一颗古松,在商人的眼里,他所看到的是这棵树能做什么家具,值多少钱;在植物学家的眼里,这棵树的形状、植物属性,以及和其它松树的异同点,都会让他产生研究的兴趣;而在画家眼里,他看到的只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

画家既不会去考虑这颗松树值多少钱,有什么作用,也不会去想到它的根茎花叶及植物属性,而只是聚精会神地欣赏它的色泽、姿态以及昂然的气概。

那么这三个人中,只有画家是在真正欣赏古松,因为他丢掉了商人的实用态度和植物学家科学的态度,仅持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

现实中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它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性,只专注它本身的形象,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比如窗前盛开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湖面,天边绚烂的云霞,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就是因为我们在欣赏这些自然景观时,仅仅停留在事物本身,没有考虑任何功利性,这就是专注欣赏美带来的好心情。

关于欣赏美,先生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欣赏。

人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经常留意生活的话,就会发现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本来平淡无奇的大山,在烟雾笼罩下却会有一种朦胧美。

又比如,大家都说西湖美,但生活在西湖的人未必觉得美,因为同样的风景天天看,早已经失去了那份新鲜劲儿。又比如我们在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时,会特别向往这种田园生活,而种地的农民却不会这么想,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而枯燥的农活累得他们苦不堪言,在他们看来,读书人吟诗作画的生活才值得羡慕。

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但这个距离一定是适当的,既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

距离太远,欣赏不到那份美的意境。比如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这样两句:“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这首诗是悼明亡的,诗句里的“南雁”和“西乌”都具有象征意义,如果不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仅看字面意思,是很难感受到诗的意境,那么也就无从欣赏它的美了。这就是距离太远,带来的隔阂。

同样,距离不及,也不容易发现美。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当我们执着于一件事物的实用价值时,它的美就被掩藏了。好比我们在欣赏一件明朝出土的古董时,如果心中盘算的是这件古董价值多少钱,那么肯定会看不到古董的艺术价值。

所以,我们想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就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欣赏到这份美。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关于欣赏美,作者提出的第三个观点是:美感不同于快感。

从广义上来说,美感也是一种快感,它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快感,而快感是停留在生理层面,是客体引起的主体感官或者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的反应。

打个比方,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心理会升腾起一种欲望,这就是生理上的快感。

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长得并不美,但是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她心存善良和大义,是大观园中难得活得比较清醒的人,就这个艺术形象来说,她是美的。

另一方面,生理快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升华为美感的。比如,在炎热的夏季站在山头,一阵清风吹过来,第一时间是触觉产生了快感,觉得很凉爽,但这种快感会很快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愉悦,这时候,快感就上升为了一种美感。

当然,即使美感和快感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还是不能忽视,美感和快感是不能等同的。

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而快感是一种生理快感,是包括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很实际的一种反应,就像欣赏艺术作品时得到一种视觉的美感,听音乐时得到一种听觉的美感,而吃饭填饱肚子,天冷穿衣服保暖都是得到一种生理的快感。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二、如何创造美。

创造美是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欣赏的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

在美的创造上,先生提出了艺术游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游戏和艺术一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比如,小孩都喜欢玩骑马的游戏。但现实生活中没有真实的马怎么办?这时,他就会想出用其它的东西来代替马,一个扫帚一根竹竿,或者是爸爸的肩膀都可以用来当马骑。

那么,他在画画时,可能就会将骑马这件事画到纸上,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离不开想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比如有人昨天去动物园看了长颈鹿,今天回想时,大脑中关于长颈鹿的形象就会跳出来,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这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是无法创造艺术的。艺术既然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是无中生有,它仍然是运用已有的意象,加以重新组合。

比如王昌龄的一首诗《长信怨》,最后两句是这样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寒鸦”和“日影”人人都见过,但班婕妤的怨很多人都无法体会,王昌龄巧妙地用昭阳日影和寒鸦来表现,就容易理解了。

又比如我们经常说“贫富不均”,仅仅用这四个字很难让人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但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描写,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让人对“贫富不均”有鲜明的感受。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在美的创造过程中,除了想象之外,还必然要有情感。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艺术创作中,情感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因为它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位演员演技真好,演什么像什么,演皇帝像皇帝,演农村大爷像大爷,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那个角色中,打动我们的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他诠释的角色。

所以,一般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会钻进那个人的心里,变成作品中的人物,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触动,并且觉得它深中情理。

还来说说王昌龄的《长信怨》吧。这首诗,他是以一位唐朝的男子身份来写一位汉朝的女子,中间相隔这么多年,而且还是异性,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王昌龄在创作这首诗时,一定是拿班婕妤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欣赏。在欣赏到聚精会神时,就会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个时候,他的心境就变成班婕妤的心境,他已经由客观的观赏者变成主观的享受者了。

在艺术的创造中,既要有诗人的妙悟,又要有匠人的手腕。这匠人的手腕,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

所以,艺术的创造与模仿之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情况下,艺术家进行创作首先都是从模仿入手的,这就好比我们学写作,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呢?那就去找到一个喜欢的作家,去模仿他的写作风格。

不止是普通人,古今大艺术家都有过模仿的经历。米开朗基罗花费半生的工夫研究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

但是,如果一直模仿的话,那就不会有突破,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只能算是“高仿”品。所以,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要想创造出自己的作品,就必须得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在里面。

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想象、情感、模仿、这三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三、美对于人生的意义。

谈美感,谈艺术,谈创造,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人生这个课题里来。人生是一个多方面却又互相和谐的整体。如果要把它分开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一个完满的人生,应该是这三种活动的平衡发展。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非常紧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人生又分为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实际人生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艺术与人生都有一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显现。

如果把过一世生活比作做一篇文章,那么完美的生活都具备上品文章的美点。

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整体与部分息息相关,不能有移动或增减。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在印刷时,误将“见”字印成“望”字,一字之差,原诗中自然与物相遇相得时的神情就完全丧失了。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表现在生活中,就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到进退取舍,小到声音笑貌,都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媒体经常会有一些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这些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点,比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大公无私等等,那么这就是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值得点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创作。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者是一篇美文一定是真情的流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抄袭别人。我们都学过这样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西施心脏不舒服,常“捧心蹙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人们看到后就会觉得这样的西施更增添了几分羸弱之美。

隔壁的东施看到后,也学西施的姿态,不但没有达到美的效果,反而还让人家嫌弃。因为,“捧心蹙眉”是西施的原创,而东施直接搬过来就是滥调。

滥调说白了,就是虚伪的表现。写文章如此,生活也是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言行,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做人一定要真诚,一个真诚的人,他的人生未必会大富大贵,但一定是和谐完整的,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这里的本色指的是有趣的、有源头活水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干枯的生活,它应该是显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部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这个世间,有美的东西就会有丑的存在,有善人也会有恶人。就好比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去偷窃,但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不要有偷窃的想法,并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的话,那么社会的风气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艺术和生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

很多人都以为艺术家是非常随便的人,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在创作时是非常严肃的。

我们曾听到过关于“推敲”的典故,诗人贾岛写诗时为了琢磨到底用哪一个字更好些,白天黑夜都在想着这两句诗,甚至走路的时候,也是一边走,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的手势,一遍又一遍反复斟酌。

艺术家如此,善于生活的人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比如董狐宁愿断头也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也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这就是人生的严肃性。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于生活也要心怀真善美,坚持自己的底线,秉持严肃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享受生活应有的乐趣。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是需要人们去认真体会的。

学会这三点,你也能具备美感鉴赏力,成为一个充满生活趣味的人

在阿尔卑斯山谷公路边有一个标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生活,就像是乘坐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上,每天都是形色匆匆,忙碌的生活让人顾不上去欣赏生活中的风景。“慢慢走”就是教大家放缓脚步,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而“欣赏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的“美”。

也许很难做到自由超脱,但我们可以心怀美感,看淡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一个纯粹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一个本真的、充满趣味的人。

综合以上,如果拥有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艺术,生命就是自己的作品。从这个层面来说,你参与了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在这唯一的一生里,不苟且,不媚俗,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你会发现生活中最隐秘最深远最博大的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