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我的书摘0898 2020-02-10

李院士说道:“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給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则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这次危机让国人真正认识到,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

她的一席话提醒了千万国人,给我们敲响了沉睡已久的古钟,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再次认识自己,让我们再次回味'批评与自我批评'那是年代里的味道。这不是儿戏,也不是玩笑:文明在发展,但从来不会丢弃一个经典的话语,向来不会忘记曾经指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崇高思想。

潮起潮落,总是追寻着大自然的步伐。人在一生之中也如此,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挑战,有喜,也有悲,追寻着先贤的谆谆教诲——它就是信仰。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 信仰是什么

人是有灵魂的动物;这不是迷信,是事实。人因为有了信仰,也就有了灵魂。信仰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崇拜,是我们对一个思想的敬仰,是我们按照这种思想做事的精神食粮与动力。

我们最初的信仰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各种神话。在那个时候,人们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时常保留一些神秘的色彩,来把自己的愿望与对世界的美好期待寄托在各种神奇的人、物上。这个时候,人们的信仰,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如: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大禹开山、治水,经历了13的不懈努力,让九州水患失去了往日的咆哮,让四方耕种漏出了欣欣绿叶,使人们告别了水患,迎来了幸福的生活。人们对他的信仰源于期望与英雄主义思想,是一种崇拜。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社会逐步提升儒学(当时以儒释道三教为主导)在国家中的地位,直至清朝灭亡;人们的信仰逐步从崇拜完善到生活中,把思想融入生活,上升到道德层面。其之所以能够被逐步完善,也是由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信仰同样也在发展、完善。一方面,封建科举制度给人们带来许多诱人的俸禄与至高的权力,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有了时代的信仰,让人们有封建社会特色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华夏子孙自豪的一点——追求真理。从先秦时的孔子、老子至封建社会结束,圣贤一直为儒释道三教之争而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在北宋正式确立了儒学的地位,三教合一。这是一次思想的辩驳,也是一个思想的融合,更是解放人们思想的一个里程碑;把人们的信仰真正地回归到生活,让思想带动着人们为人、行事。这个时候人们的信仰由于受到国家与利益的影响,仍有不足之处——盲目追寻儒学。毕竟,这种信仰已经把思想与生活联系起来,有了一个划时空的转变,只因社会问题,还是存在问题。

之后,伟人(因发表问题只能这样写)开启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代,把信仰完全融入生活,彻底地阐释了什么叫信仰、什么是思想,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界线、没有了等级。

曾经有这样一个描写那个年代里人们生活写照的笑话:一个人去买菜,付钱时,说:”向伟人学习,买您1斤白菜。“摊主回答:”为人民服务,倒你两分钱“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不管是有意识地对那时人们生活的向往,还是无意地嘲笑,都离不开这个主题——为人民服务是国人的信仰。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二两粮“、”三两油“、”备战备粮“......吃过糠,咽过树皮,从来没有到过一声苦,说过一句难,在摸爬滚打中,顶着寒风与暴雨,为我们今天打造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迎来了现在多彩的新时代。

小结:信仰是什么?对于个人来说,信仰是对一种思想的追求,是人们精神的灵魂,是生活的支柱;对于社会来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仰正确的方向是生活,其正确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因为,这个世界依然是人类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只属于我们华夏子孙,同时也属于世界。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 信仰是”三观“的灵魂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去谈”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有了一个共识:”三观“不正的人很讨厌。('三观不正'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汉语新词之一。)说起”三观“,我们自然会把视线放到圣贤之言、经典之作、社会公德等现有辞章之上。从2007起,这一词语进入了我们的世界,至今仍在各个群体中,在各个家庭里,被作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更是积极宣扬。整个社会共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努力。那么”三观“真的那么重要么?重要!

”三观“正与不正,直接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影响到自己一段时间的走向。有的人谈人生观,照章,提笔,精辟地把一个人的人生讲解到极至;再讲价值观、世界观,把整个人生、世界都规划地条理清晰。但,我认为:”这些只属于白纸上的笔墨,毫无意义!“我们不能强求别人”三观“正与不正——因为这些只是纸墨笔砚,毕竟每个人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强求自己的长辈接受我们的”三观“,因某种条件,也不能这样去做;同样,长辈也不能强求我们去接受他们的”三观“;因时代的不同、各自生活与接受的社会教育等因素都不同,相互要理解,不可强求。比如:

我是一名读过高中的人,没有任何权力去要求:自己父母耕种半辈,而后,来接受我说的所谓”三观“。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口粮真养活不了自己的孩子,真难以让家庭幸福。而父母又不要强求我们如他们一样,为生活奔波劳碌,因为这个社会变了,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地劳作了。

一个人不是因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去谈”三观“,而有了不同的见解;而是因有了不同的人生,有了不同的“三观”。“三观”是什么?它是不强求,是纸张上的笔墨,是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它很重要,因为那是自己人生的写照,要被得到尊重;它不重要,因为首先要有信仰。

有信仰的人,才有“三观”。不论是长辈的“三观”,还是我们的“三观”,其思想都源于圣人笔墨,最后都付诸于生活,只是因为生活而让我们对它有了不同的理解,因为信仰让“三观”之争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实,有的时候是因他人讲不清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三观”;而我们多的只是笔墨。“三观”是思想,信仰是灵魂;思想再高,没有了信仰,已不如白纸。如:

和珅,历史上第一大贪官。谁能说:“他没有'三观'?”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精通读四书五经,可谓大儒,有着大儒风范:懂修身,清治国。只是,他被一些胡编乱造的人拍成了另外一个人——贪官。在他的人生履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国家、皇帝及人民的忠心:为官之初的清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平乱甘肃起义、以及对官员的管理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他还是一个有正确“三观”的人,理由:1、有学识;2、有大儒风范;3、忠于国家。而后,从表面上来看,他因利益熏心,开始排除异己,大权独揽,走上了贪官之路,步入深渊。实际,他因没有信仰而走向了那条不归路,本为大儒,又何必做那些不属于大儒的事情呢?儒学思想向来没有讲过争权夺利,贪得无厌,只是他被利益打败了,抛弃了正确信仰。

所以说,“三观”是思想,是笔墨,只有有了信仰的人,才会有正确的“三观”;笔墨终归为笔墨,只属于博物馆或图书馆;没有信仰的“三观”则没有灵魂。自己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也要去做么?这就是信仰,就是'三观'的灵魂。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 信仰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在的每一个人,更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人之所以有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还要回归到本源,寻找到信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同样,因为有了人,有了执著地信仰的人而在默默地发生着各种改变。

世界本是自然,没有改变,因为有了我们而不断改变。今天,我们改变了世界,而世界却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真的不属于我们,由于我们的改变而变得体无完肤。有的时候,大家都在想: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而社会却逆行?

现实已完美地证明了:我们的改变只是改变了世界,而没有改变世界。只因没有信仰的人多了,路多了,把世界应有的轨迹变成了歧途。以我个人记录那些媒体中发表的话语为例: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为什么全球科学家研究这么久?它还是个谜。”

“我们该叫停穷人捐款了!”

“怎样才能追到自己喜欢的人?我没有追过人的经验。”

“怎么才让让自己强大起来?”

......

诸如词类的话语,几乎充斥到我生活的每一点、一处!试问: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是不是只以个人的意愿想去改变世界——未行而愿,在臆想!这些判断完全由个人信仰决定。其根源是自私,其信仰是金钱。因为,有了不同的信仰,而有了不同的自我格局;所以,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左右一个人的思维,能决定一个人前行的路线。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社会里,金钱的铜臭味道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信仰。一个人有了金钱,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是人生中最大的痛楚!不论在哪一个社会,人都要有信仰,有正确的信仰;它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也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准则——为人而生,为人而活。

我们要相信信仰的力量。和珅的人生告诉我们:信仰要不偏,也不能改变;一但,有所偏离,则走向歧途。回观宋朝,为什么会有北南宋?

北宋,虽然经济、军事、财力,不一定比金强大很多;但北宋确实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因为有了许多有信仰的大儒,以文化强大,以信仰强国。到赵构掌权,整个国家进入了衰退进程。我们不论从历史的文字,还是从《清明上河图》中,都可以见证其衰败的影子——无信仰,举国物质化。

历史终归是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往事。但,它见证了我们华夏的一页,也启示了我们。不论古今,对于今天的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因为,历史可以过去,现在不可以重演;世界只会因为我们这些有信仰的华夏子孙改变,而不会因金钱、财物而倾斜。

小结: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寻找前人的血泪影子,吸取他们的经验;而如今,我们要做些什么了,也要慢慢地接受信仰,知道“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放手去做!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 如何让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信仰

信仰与学历无关,与我们受到的教育也无关;它完全由现代儒学决定。但,我们谈到儒学、道德、风俗等等,容易把问题扩大化;终观世界各大文化,都能看到信仰的终极目标。以“轴心时代”四大文明古国为引:

印度的释迦牟尼、犹太的先知、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孟子、韩非子、庄子、墨子、老子等。这些圣贤都是哲学家,为我们当时的人类开启了智慧之门,解放了我们的大脑。至今,我们的书籍之中,我们的脑海深处仍然有他们的灵魂,有他们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人,要生活,需要美好的明天。他们解放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享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那个时代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许叫信仰,但今天,我们必须要执著地追求它——这是正确的方向,是前行的航标,是信仰。

一个正确的信仰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话题。

信仰如果说成思想,则被我们浮躁地理解了;不论哪一种思想,哪一个社会,大家共同的目标是生活。各家各学派都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信仰也如此,为人而不为己。从利益的角度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我们为美好的未来谈,那么且抛弃利益,“为人民服务”吧!

忆往昔,看今朝,浅谈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灵魂

总结:信仰可以改变自己,是“三观”的灵魂,是每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有的时候,它比“三观”还重要。今天,我们该“为人民服务”了,也应该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共同回归本属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共同营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