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桐城出了一位治疫名医

 zgrzwd 2020-02-11

龙猫苗条2020-02-10

清代乾隆年间,桐城出了一位治疫名医,他的名字叫余霖(字师愚)。

清乾隆戊子年,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肖鼠年。桐城县域,“疫疹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大小同病,万人一辙”,口干咽痛,身热肢冷,大热干呕,舌刺唇焦,发斑出疹,错语不眠,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病例相似,症状相近,“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桐城名医余霖“悟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 ……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治愈了不少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官至山西翼城知县的蔡曾源“谒选入都,家人半染疫,(请桐城余霖)先生治,辄霍然已。是岁,都门故多时疫,凡活于先生(余霖)手者,十室而九”。

乾隆五十八年(1793)夏,“京师大疫,以张景岳(温补学派的创始者)法治者多死,以(吴)又可(中医传染病学专家)法治者,亦不验。鸿胪卿冯应榴(清藏书家)姬人呼吸将绝,人见者骇异,桐城医士(余)霖投大剂石膏药,应手而痊”。从此,京师治疫,“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乾隆五十年(1794),“(京师)时久无雨,暑气盛行,人多疾病,病则必死,医家齐束手不治,(余)师愚辄予以石膏、黄连等剂,无不立效。其得之则生,不得之则死者不可更仆数。”

翻阅美国人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一书时发现,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至清嘉庆年五年(1800)的百年间,约有近四十场疫病在中国各地流行。余霖所处的十八世纪,是疫病在中国较为流行的时代。

面对疫情,身为中医的清代桐城人余霖改变研究方向,“乃益致力于古人书,研究于阴阳寒暑及气运主客之分,纤悉无遗。而后恍然大悟,独于疫疹一门,神而明之”。他认为,疫症是感受外来具有火热之性的疫疠毒邪所致,它的发生、流行、传染,乃运气的“四时不正之厉气(无形之毒)”——淫热火毒从口鼻入侵于胃,敷布于十二经脉所致,而“胃为十二经之海,(全身)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毒既入胃,势必敷布十二经,戕害身体”,外来无形之热毒“居住”在胃,人身因不能胜烈火之亢而致使邪气伤人而发病,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传变之迅速的特点。因此,清热解毒、祛邪除因,是治疗热疫急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余霖“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能解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是治疗肺热、高热、烦渴、咳喘、胃火亢盛等热症的常用之药。余霖“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创制了以石膏为君药,由小生地、乌犀角、真川连、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等组成,融辛凉、甘寒、咸寒、甘苦于一炉,综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保津养阴、活血化瘀、瘥后调理为一味的治疗热瘟疫方剂——“清瘟败毒饮”。桐城名医余霖,“辟前人之所未见未闻者”,为疫症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从此,余霖“遇有其(热)症(者)辄(用清瘟败毒饮)投之”,“无不屡试屡验”,“无不得心应手”。从此,余霖声蜚医坛,名震海内,官民信赖。从此,哪里有疫情,余霖就出现那里。“三十年来,自南而北”,奋斗在治疫第一线,“所全活人,殆不可以数计”,“抄其方而亦愈,饮其药滓而亦愈”,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桐城名医余霖逝世后,他留下的对疫病辨治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疫疹一得》一书,广为后人传抄、多次重刻刊行;清瘟败毒饮方剂,成为治疗热瘟疫的良药。

清嘉庆九年(1804年),余霖《疫疹一得》一书重刻者裴奉辰的朋友“李寿山患疫,昏闷无声,周身如冰,六脉皆伏,群医无策”。中医徐德夫“且谂知(余)师愚先生所著《疫疹一得》书,抄本藏张氏家,乃亟求得之。捡其方,得清瘟败毒饮”医方,治愈了李寿山的重病。嘉庆十年(1805年)冬春之际,裴奉辰到开封任职,“时疫大作,凡予(裴奉辰)家患者,依(清瘟败毒饮之)法服之,皆获安痊。其有疑惧不敢肯服者,率多变症,或至不起。其明效大验,予(裴奉辰)既目之,又身历之矣”。

嘉庆年间,中医庄锦制从民间获得余霖的《疫疹一得》抄本,“珍如拱璧,以之治疫与疹,奏效尤多”。

“师愚之功,顾不伟哉!”余霖创制的清瘟败毒饮以及施用方法,历来为医家所推崇。清代温病大家王士雄在《温热经纬》一书中多采取余霖疫病证治内容,并且赞誉说:“(余霖)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遂,堪称仲景之功臣。”《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语云:“(明清之际)吴又可之达原饮,专宜于治湿温;(余霖)之清瘟败毒饮,专宜于治淫热。二者得失,亦复相等,要之皆近代治疫家之能自立一帜者。”吴又可、余霖“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王学权 《重庆堂随笔》.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旧时中医界多有中药剂量“千古不传之秘”之俗,余霖则不然,他将自己三十余年刻苦钻研医术的心得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著成《疫疹一得》,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于世。余霖在谈到编著刊行《疫疹一得》的缘由时说:“三十年来,颇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述。窃思一人之治人有限,因人以及人无穷,因不揣鄙陋,……著为《疫疹一得》。欲以刍荛之见,公之于人,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寿域”。在疫病流行的年代,桐城名医余霖毫不保留地将他三十多年积累的诊疗经验和他创制的药方以及剂量公之于众,在旧时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充分展现出了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高风亮节。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医家参与防治疫病,就是为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瘟疫指明途径,“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以造福更多的大众百姓。


主要引用、参考资料:

1、余霖 《疫疹一得》.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余霖《疫疹一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赵尔巽 《清史稿》卷五百二《艺术一》.中华书局.1977.

4、王士雄 《温热经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5、傅建忠 《余霖生平及其考》.《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33卷第4期.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