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气!透过黄河看中华民族如何五千年屹立不倒

 太行森林 2020-02-11

针见:给你刺痛的感觉


带感!京剧大师于魁智演绎摇滚版京剧《新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

一路劈沙走石,蜿蜒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最终注入渤海,完成了5464公里的壮阔征程。

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挥毫泼墨,写下了一个洋洋洒洒的“几”字。

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把文明带给我们,也把灾难带给我们。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最难治理的河流。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堤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

被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水患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学着如何与她沟通和相处。

五千年生于忧患

开封城 城摞城 地下埋有几座城

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的巨量泥沙长年淤积,在黄河下游就形成了“地上悬河”。而河南一直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人们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河南段就是这“豆腐腰”,就是说这里的大堤像豆腐似的,经常决堤泛滥。

黄河开封段现在的河床要比周边高出整整13米。

位于河南的八朝古都开封,千百年来因黄河溃决而数次被淹。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开封铁塔,塔高55米。900多年里,铁塔见证了黄河一步步抬升,两岸堤坝一层层加高的历程。

在开封古城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和1座中原重镇,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汴州城、五代及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层层叠压的6座古城,见证了数千年来黄河水患给黄河流域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黄河到了这个地方被称为“巨龙摆尾”

同时,走出晋陕大峡谷后,黄河到下游没有任何地势阻挡,没有任何支流汇入。黄河在这里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旦决口,就会泛滥成灾,北到天津,南到江淮,形成巨大的黄泛区。如同高悬于冀、鲁、豫、皖、苏中原五省上空的一柄利剑。每一次没有及时封堵的大规模溃决,都会使黄河改行新道,洪水带来瘟疫、蝗灾,接踵而至的饥饿、贫寒又带来匪患和混乱……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东坝头附近)冲开险工,造成决口,北徙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大体形成了如今黄河的河道。

中华民族因何走到今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回看这张开封古城城摞城的图片,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生于忧患。

三千多年前,孟子为我们的民族写下了评语。

沧海桑田,故园不改,黄河屡屡决堤,历史在河水中消散,而人们却不断从淹没的土地上昂然复兴。历经无数次黄河泛滥和战火洗礼的开封,如今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中轴不曾更改的城市。

七十载岁岁安澜

河竭商亡天下倾,河安康雍盛世兴

“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国语·周语上》

根据历史记载,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38年99年间,黄河有66年发生洪水灾害,无一幸免决口。

为了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新中国经历了7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斗争。

我们建设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打造了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了支流沁河河口村、伊河陆浑、洛河故县等水库;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可将黄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削减至22600立方米每秒,下游凌汛威胁基本解除。

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

黄河流域水系及主要水文站

加固堤防1371.1千米

水文站点6000余处

整治险工147处

坝垛5400多道

建设控导护滩工程234处

水情报汛30分钟到报率达到95%以上

开展19次调水调沙,遏制了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步伐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4万平方千米

引黄灌溉面积增长到1.26亿亩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

建成蓄水工程1.9万座

解决了8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

……

黄河宁则天下平,天下平则黄河宁。

1933年8月黄河下游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两岸60多处决口,豫、鲁、冀、苏4省6592平方千米、273万人受灾。

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200万军民联合奋战,在未分洪的情况下战胜洪水。

1935年发生149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造成鲁、苏两省12215平方千米、341万人受灾。

1982年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30万军民全力抗洪,堤防安全未决。

历史上,当洪水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时,黄河下游就要决口泛滥。

古时决口相距最久的一次也大约只有3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了12次洪峰流量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的洪水,黄河大堤依旧安然无恙,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再复返。

我们创造了70年岁岁安澜的伟大的历史新纪录。

千万人前赴后继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

在古代,老百姓会为很多治河之人树碑立庙。而王景治河使得黄河800多年都没发生过大的泛滥,但是很少有百姓纪念他,因为黄河没事的时候人们就想不起治河的人。

让百姓忘记就是每一位水利人最大的愿望。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就像今天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都觉得黄河水患是一个历史名词了,对于黄河的安澜都已经习以为常。但这不是历史常态,更不是现在的黄河不需要治理,而是有多少人在我们看不到注意不到的地方一直守护着我们。

王化云(1908-1992)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家

王化云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第一位主任,中国共产党的首任河官。王化云本来是学法律的,但面对着迫在眉睫的黄河抗洪防汛的需求,他以一介外行之身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副重担。

他提出的“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等治黄措施,一直沿用至今。王化云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邙山,一部分撒入了黄河,永久地与他一生牵挂的黄河相伴在了一起。

张光斗(1912-2013)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

张光斗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一线的水利工作,完成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批水电站,1948年,国民党政府机关纷纷逃离南京,他在台湾的同学迭来电函,催他去台,他说过去他没有参加革命,现在共产党来了,他要留下来从事水电建设。

在地下党帮助下,张光斗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水电资料,还团结了一批水电工程师投身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他指导了三门峡、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年近90岁依然亲自爬脚手架、下基坑,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水利事业。

钱宁(1922-1986)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

钱宁是爱因斯坦的儿子小爱因斯坦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钱宁毅然回到祖国,一心扑在了研究治理黄河的工作上,一手建立了清华的泥沙实验室。钱宁去世之后,遵照他的遗愿,在郑州花园口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了黄河,永远守护着黄河的安宁。

朱显谟(1915-2017)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

1959年,朱显谟放弃了南京优越的生活,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朱显谟曾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2017年9月,《瞭望》发表黄河变清调查的报道。报道称,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黄河年输沙量从16亿吨降低到平均不到2亿吨。

朱显谟在这则新闻发表的一个月后辞世。

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发明了“束水攻沙法”,画下了《河防一览图》,在治黄工程上花了27年的的心血,直到1592年告老退休的时候,这个72岁的老翁还对神宗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终因积劳成疾,于1595年去世。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五千年来,一向如此。

是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古今大禹,民族脊梁,支撑着我们走到今天。

幸运的是,

古时候的大禹是一个人,而今天的大禹是一代人。

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硬核质感!十分钟了解千年治黄史

全世界的创世神话中,都有着关于洪水的传说。

不同的是,

西方的英雄逃离了灾难,而东方的英雄战胜了洪水。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品格。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留下文明的息壤。

唐代的郑锡在《日中有王子赋》中写下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以黄河水清表达着中华民族对国泰民安最大的祈盼。

而我们不仅是用祈祷,更是用一代代人扎扎实实地奋斗。

作为黄河的儿女,

黄河不仅给了我们文明,也给了我们修行。

是磨难让我们越挫越勇,

是忧患让我们的文明从未断流,一路走到今天。

我们相信,中华儿女终将战胜一切苦难,继续昂首前行。

京东好书,《青少年励志文学故事》,是10-14岁儿童必读的课外读物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