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地域广阔,号称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如此之大的时空范围,如果要用一座城来代表,你肯定以为这是在说胡话。 然而这座城真的有,那就是作者的老家——江苏淮安。 淮安,意为“淮水安澜”,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淮安市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水网发达,湖泊密布,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湖泊面积占11.39%。 淮安的命运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连,因运河之兴而兴,曾经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商贸大都市,一度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追逐的文化中心;也因运河之衰而衰,随着运河的衰落,从繁华大都市的宝座上跌落,成为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运河前时代 在距今大约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史前人类生活,他们的遗址首次在淮安宋集青莲岗村古淮河故道旁发现,因此被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后续的发展分为江南和江北两支,分别是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其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掘最近取得了重大进展,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而大汶口文化就是传说中的蚩尤部落,与来自黄土高原的炎黄部落连年大战后相互融合,构成了最早的华夏民族。 (顺便提一句,作者来自淮安,夫人老家来自黄土高原,这就是黄帝战蚩尤的延续啊,当然,夫人是黄帝,我是蚩尤……) 黄帝战蚩尤 然而,大汶口文化所代表的的东方诸部落并没有完全被融合,不肯融合的遗族此后被称为东夷族或者九夷,其中一部分逃散到南方,逐渐演变为苗族,也就是仙剑奇侠传中赵灵儿那个民族,留在原地的部落仍然与西方的华夏族长期分庭抗礼。 三皇五帝直到大禹的时代,历代统治者都是通过联姻和战争的方式,与东夷时战时和。大禹原本将帝位传给东夷人皋陶,皋陶死后又将其子伯益立为接班人,然而大禹的儿子启抢了帝位,赶走伯益,伯益之子若木在宿迁泗洪县建立徐国,从此成为淮夷(淮河流域的东夷)的领袖。商族的祖先契是帝喾与东夷之女简狄联姻所生,商朝建立后,却与东夷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商纣王正是派遣军队讨伐淮夷之时,被来自陕西的周族部落趁着王都空虚偷袭成功。 武王伐纣,其实就是一场在淮安原住民的配合下的偷袭战,或者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牧野之战 可以看出,中国自古就存在东西方向的长期斗争,淮河流域正是与中原地区长期作战的中坚力量。周初分封之时,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到鲁国,结果遭到彪悍的淮夷的围殴,后来还是周朝派兵来才解了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三监之乱”,也是依仗淮夷的力量。 此后周朝和淮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相安无事。到了周穆王的年代,周穆王喜欢驾着马车四处出游,留下了会西王母的传说。徐国首领徐偃王起兵进攻,周穆王不敌。后来又是依靠偷袭杀了徐偃王,才击败了东夷势力。然而徐国此后依然顽强生存,直到春秋末年,仍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参与大国争霸的斗争。然而,随着南方楚国、吴国的强盛,和北方齐、鲁等大国势力的南下,徐国在不断的争斗中逐渐由盛而衰。 最终,伍子胥和兵圣孙武所辅佐的那个吴王阖庐令军士堰蓄淮河,'防山以水之',以水灌徐城,徐君章禹仓皇弃城西逃楚国,存在了一千六百年之久的徐国遂亡。然而,伯益本姓嬴,他的一支后代迁徙到了周朝的西部,为周王牧马,被封为秦侯…… 邗沟时代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初雏形,邗沟与淮河的交汇点就在淮安境内。淮安的城市历史也从此而开始。 邗沟,成了连接江南丰富物产与北方发达经济文化中心的纽带,淮安处于控扼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的枢纽上,作为物流和商贸枢纽的重要作用从此凸显,“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随着郑国渠、鸿沟的陆续修建,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出现了两大经济带,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西部,二是邗沟-沂水沿线经济带的东部。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实际上就是这两大经济带之间主导地位的争夺。 秦灭六国,代表西部暂时压倒了东部。但是邗沟沿线,特别是淮安及其周边地区因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则成为孕育反秦力量的策源地,重要起义军皆出自这一地区。秦始皇听说方士预言“东南有天子气”,屡次三番去会稽一带巡游,却没想到所说的“东南”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淮泗一带。 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徐州,位于淮安西北),不仅仅是为了在父老乡亲面前显摆,而是这里已经成为关中之外的另一个经济中心。对于已经把关中百姓得罪光了的项羽,选择这里其实是必然选择。只不过运河经济带经济上强则强矣,在军事上却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楚汉争霸,又一次复制了秦灭六国的故事。 汉代,邗沟已经成为重要运输通道,沿途商贸繁荣。在汉初“无为之治”的政策下,邗沟沿线又成为孕育反中央政府力量的温床,吴王濞曾利用淮扬水利条件,发展灌溉农业,高邮湖、洪泽湖地区,是其重要的垦殖区,为其积攒了造反所需的米粮。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由此而起。中央政府又一次凭借地缘上的优势,压制了运河经济带。 东汉末年,邗沟沿线又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曹操最终在此脱颖而出。曹操既是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位善于将开挖运河以通漕运、用于战争运输的杰出军事家和指挥家,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在黄河以北地区大规模开挖运河以通漕运的人。 可以看出,淮安凭借交通优势在成为江淮商贸重镇、南北漕运咽喉的同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 每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往往以淮安为角逐之所。随着五胡乱华之后天下进入长时间的乱世,淮泗一代由于反复兵祸呈现“赤地千里”的悲惨景象,也成为阴谋家和冒险家的乐园。黄易的小说《边荒传说》正是以此为背景。 运河时代 隋朝统一后,淮泗一带恢复安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隋炀帝致力于将鸿沟进一步延长变为“通济渠”(淮安至洛阳),意图将原本相互割裂的西部经济带和东部经济带连接起来,消除长期以来东西部相互对抗的不利因素,建立中华帝国万世之基业,'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此后,隋炀帝又主持修建联通洛阳到涿州的永济渠,目的是联通幽燕之地(北京、河北一带),消除这里潜在的割据因素,并将其作为征伐辽东地区的基地。再加上同期开凿的江南运河、山阳渎,京杭大运河基本成型。 与吴王夫差一样,隋炀帝的霸业失败了,但是他留下的运河工程却造福或者影响后世千年之久。随着大运河将更多地区连接起来,淮安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唐宋年间,西部关中经济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东部运河经济带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际贸易,东西部之间又有运河沟通。中国内贸和外贸双发达,中华帝国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当时黄河夺淮还未发生,江苏的海岸线比现在偏西数百公里,除了内陆水网之外,从淮安沿淮河入海口进行海洋贸易也是十分方便。淮安除了是运河大都会之外,楚州(淮安)港还是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李北海《娑罗树碑》称之为“淮楚巨防,江海通津”。 日本国13次遣唐使经由楚州回国。从事东北亚客货运输业的新罗人则聚居于山阳(淮安另一别称)、涟水的新罗坊。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马头镇、北辰坊等地,经营大宗贸易。 运河沿线的酒店客栈,全天候通宵营业,给日夜兼程的商旅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杨万里、苏轼、欧阳修等文人墨客成群结队地来到淮安,进行大运河之旅。到了夜晚,城边的运河里,众多的过往船只'连樯月下泊',城内则'千灯夜市喧'。很多达官显贵则'缇骑朱旗入楚城'。他们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宴饮游乐,诗酒唱酬,为名城的升平景象增添几多色彩。时开元寺、东岳庙、紫霄宫、宴花楼等处,都是文人学士雅集留连之所。 李白的“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隐隐将自己比作怀才不遇的韩信,项斯“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温庭筠“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白居易“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流传千年,成为评价淮安的千古名句。 北宋初,楚州市民社会与商品经济进一步兴起,出现了一些从事国际贸易的富商大贾。洪迈《夷坚志》就曾载有山阳巨商王某航海贸易事,为《聊斋志异》、《镜花缘》所采用。“绕淮邑屋绵千区,画檐绮栋吹笙竽。”运河两岸,酒肆勾栏比肩连翼,露天作场规模惊人。据《太平广记》载:“楚州龙兴寺前素为郡之戏场,每日中,聚观之徒通计不下三万。” 据日本东亚经济史专家池田静夫统计:熙宁十年(1077年),中国商税超过十万贯的只有三地,即杭州、汴京、楚州。 安史之乱之后,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带日趋没落,运河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由于关中经济崩溃,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开封。开封虽然交通便利,但是丧失了关中地区的防守优势,存在先天不足,因此这些政权都很难再复现秦汉唐横扫天下、一同六合的状况。 北宋丢失了华北地区,宋辽沿白洋淀、雄安一带对峙,又使得运河经济带分割为南北两段,中国经济版图的东西对抗演变为南北冲突。淮安作为连接汴京(开封)与杭州的运河上的枢纽,重要性可想而知。 到了南宋初期,南宋的防线退守到淮安一带,这里又成为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抗金将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淮安人)在此地作战,前后十年,用数万兵力,打得金人不敢来犯。 宋金对峙形势图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战场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与臭名昭著的奸相秦侩的谗言一拍即合,强令退兵议和,罢免抗金名将韩世忠、岳飞等人兵权,并对岳飞等横加陷害,与金人签订了'绍兴和议',宋对金奉表称臣并交纳岁贡。 为了按时交纳岁贡,宋在淮安盱眙宝积山建立岁币库,储放每年送往金国的岁币,按规定,每年春季把岁币送到淮河对岸的泗州向金人交纳。每次和议成立后,宋、金两国都照例开放边界,开展边境贸易。 由于边境贸易的暴利驱使,一些商贩遂贿赂官府进行走私,淮泗一带又成为宋金之间走私贸易的前沿。装载'茶货钱宝'的商船,原先是'自楚州差人坐押至洪泽(镇)止,行运河便可稽考。今乃以固水为名,于淮阴县列小舟不下千余只,一才车船人淮,经过北岸直人清河,无所不往,所失朝廷课利不可数计',宋廷忙下令严禁。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宋廷还派出3名官员,专门查禁由高邮到两淮和盱眙的私渡船只,但是屡禁不止。 特别是住在楚州和盱眙一带的本地商贩、船民,渡淮如履平地,称私自渡淮贸易为'骑淮'。一段时间,宋廷决定大力发展骑兵,战马价格大涨,盱眙、楚州的私贩者便'骑淮'贩马。'南宋的战马,基本就是靠淮泗一带无法无天的走私商搞来的。 鼎盛时代 蒙古人横扫欧亚,定都北京(元大都)之后,将大运河裁弯取直,京杭大运河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一直到清末,大运河成为将江南的米粮布帛等物资运往京城的交通大动脉。马可·波罗称淮安“是一甚大城市”,“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色大河之上”,“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应知此城制盐甚多,供给其他四十城市之用”。 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在中国最主要的游历就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游览了中国最富饶的运河经济带。 此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变成了大运河所连接的北京与江南之间的南北博弈。江南地区通过参与对外贸易,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自然越来越对指手画脚的北京感到不满。元末大起义就可以看作江南经济区对北京的反攻。明朝初期的南北二都的选择以及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则是南北之争的延续。此后沿着大运河的南北问题贯穿明清两朝,成为中国历史的主线。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直至清中叶,运河对于国家的物资保障地位臻于极致。康熙曾经说道:“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三件大事中的两件都与大运河相关。三藩削除之后,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运河,这里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为了保住这条命脉,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让路。 有明一朝,北京一方面需要江南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又防备江南势力的过分增长,甚至采用了相当冷血残酷的手段,比如编织罪名杀掉首富沈万三,限制江南考生的高考(科举)录取名额,甚至借助明初各种大案株连江南富商,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 清朝完全依靠明朝留下来的经济底子,其财政、社会稳定、税收等各个方面,对于江南外贸相关产业的依赖更严重。导致明朝灭亡的经济中心江南与政治中心北京二元对立的问题,在清朝依然存在;而且进一步混杂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清初三大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和“通海案”,无不是针对江南富商阶层蓄意为之,再加上“丁酉科场案”和株连甚广的“明史案”,江南缙绅遭遇了沉重打击。
被压制的反清复明的力量则逐步走向地下,形成影视小说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洪门,又称天地会、三合会。洪门原先的名字应为“三河会”,从这里可以看出洪门与大运河以及淮安的关系——淮安原本就是“三河之会”…… 由于大运河已经成为国家头号经济动脉,淮安因黄淮运三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淮北盐集散之“五大中心”。 主管国家赋粮收验储运与治水保运两大要政的部级机关——漕运总督署、河道总督署及其直属的数十个司道衙门,陆续驻节淮安;运河上四大榷关之一、征收货物流转税的淮安关,有着八十二个分厂的明清最大的造船基地——清江督造船厂,号称“天下粮仓”的常盈仓,主管淮北盐产销专营、税收征缴的淮北盐运分司,全都设在清江浦两岸;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还一直以清江浦为界,实行“南船北马”交通管制。 淮安附近历来成为产盐圣地,加上漕运发达,食盐行销全国,这也让各地资本源源汇集,让淮安商业金融生生不息。清人吴锡麒称此地为“万商之渊”,“富有无堤,甲于他镇”。城中,高堂广厦,林池骈立,有各种私家园林近百处,有人称为“两岸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甚至“十里朱骑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淮安成了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同时也是江淮一带的经济政治中心,被姚广孝誉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史称“人士流寓之多,宾客燕宴之乐,远过于一般省会”。达官巨商、富绅名士云集聚居,盛馔侈靡之风大行淮上。白银如水,官衙如林,商旅如潮,名庖如云。 正是这独特的区位优势,空前庞大的多层次饮食需求,有力的经济支撑和开放的文化氛围,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兴盛。流传千年的淮安饮食文化与同属运河之都的扬州、常州的菜肴相互融合,中国四大菜系之首的淮扬菜至此成型。有人考证说,代表中国烹饪的最高成就的满汉全席,最初就诞生于淮安境内的清晏园——当年河道总督府的花园内。 经济的繁荣更是刺激了文化的繁盛。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在淮安,并且在此度过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小说中大闹天宫等种种瑰丽的想象,都是作者在运河边吃着淮扬菜构思完成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对白,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淮安方言,令人忍俊不禁。 如果要尊重原著的话,孙悟空和唐僧对话都是用淮安方言……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曾生活在淮安,并在淮安去世,小说中许多内容取材于作者在淮安生活的见闻。例如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团伙在山东一带起事后,南下来到淮安以北的海州劫掠,被地方官张叔夜击败并擒获。小说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生活的阳谷县交通发达,商贸繁荣,这种景象只可能出现在明代淮安的清江浦,而不是宋代山东的阳谷县。潘金莲开窗与西门庆相识场景的二层建筑格局,在淮安里运河旁边的花街、石码头街(均为明清时的商业街)随处可见。至于《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的真正原型——张士诚,原本是活跃在运河沿线的私盐贩子,贩得就是淮安出产的盐(盐城当时属于淮安府管辖)。 历史上的宋江是在淮安附近被抓…… 作为施耐庵门下弟子的罗贯中,当然也在淮安生活过。《三国演义》中一度在曹操、刘备、吕布之间周旋的陈登就是淮安人,陈登凭一己之力将吕布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且这段事迹就是发生在淮安徐州一带,这也是三国这部书中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与淮安没有直接联系的,然而,淮安当年那些达官巨商的生活,处处流露出红楼梦里所描写的豪门大贾豪奢生活场景的影子。相对于南京苏州,淮安的盛衰变迁更加神似小说中描写的荣国府。 尾声 长期的对外贸易以及运河漕运,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国的重要经济带几乎全部分布于沿海以及沿大运河沿线,使得中国拥有一个大陆国家的“头脑”,却长了海洋国家的“身体”,而且国家的生命线严重依靠运河漕运,成为中国明显的致命缺陷。这就使得海权强国轻易击败并控制中国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在倭寇入侵的时代已经严重暴露,但是明清更替使得统治者忽视了这一缺陷,并且还变得越发严重。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炮舰就是封锁了运河漕运,使得京师赖以生存的补给中断,所以清廷才匆忙议和。这体现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脆弱,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运河的极端重要性。 前面说到清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压制江南而规定广州一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上海这个长江口要道,广州不再是准垄断的贸易港,国内贸易路线瞬间改变。长江流域的物资,过去要走秦始皇征岭南的路线(赣江—大庾岭商道),从湘江上游翻越分水岭,进入珠江流域,现在直接到长江口就能交换洋货,显然物流成本要降低很多。 五口通商打开了长三角的封印,长三角地区具有千年的外贸底子,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而珠三角是被人为抬升的,于是在长三角竞争之下,珠三角在短时间内迅速衰退。其中的连带效应就是,珠江上游和湘江为外贸服务的物流业骤然消亡,连带配合的第三产业也大幅衰落,制造了大量失业人口。这些失业人口成为太平天国的主力。贸易和物流中心的改变,居然就引发了一场毁灭半个中国的超级内战! 此后就是清朝经济体系走向崩溃,逐渐沦为公共殖民地,爆发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剧情…… 清末到民国,运河漕运由于种种原因衰落,再加上军阀混战,黄河决口,淮安再次沦落为贫穷之地。原先依附于漕运的几十万物流从业者本来就是脚踩黑白两道,如今则彻底黑社会化,成为民国时期与洪门并列的两大黑帮之一——青帮。 青帮和洪门,虽然源流各异,但都与大运河及淮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安同时走出了多个影响历史的名人:出身于淮安没落官宦之家的周恩来,成为革命领袖以及新中国总理;从淮安走出的以谈荔孙、周作民为代表的一批金融人才进入近代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一度有“无淮不成行”的说法。 走进淮安,探访这座千年运河之都,不仅是了解这座城市,更是整个中国兴亡成败的往事。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2367、『』王民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