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陈元龙)第七世孙女。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听着外婆的故事度过欢乐时光。外婆口才极好,外婆常常捧一杯清茶,端坐在阳台上,讲述那一件件、一桩桩过去的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内含人生励志,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妈妈不辞而别,离开上海去苏北参加革命后,陪伴在外婆左右苦度岁月的,是她的17岁的小女儿。外婆的小女儿,我的姨妈林,当年跟随外婆从苏州回到上海时,还未满周岁。一直寄人篱下生活了16年。一种渴望自强,独立的意识,从小就深深扎根在心间。一种自尊自爱,努力奋斗的愿望时时在鼓舞着她。她从小虽然性格内向,却内心坚韧,自律性很强。 当年,母女三人既无产业,也无收入,只有靠外公和外婆分开时留下的存款供两个女儿读书。姨妈以门门功课都是第一名的成绩,坚持读完了小学。初中则全部靠自己考取的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姨妈初中毕业时,我母亲已经工作,而姨妈仍强烈要求参加工作,以减轻母亲和姐姐的经济负担。 14岁是个多幼稚的年龄!姨妈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证券公司做记录员。股票开市的场面是在一个大舞台上。舞台中央树着几块大牌面,上面分别写着各只股票的名称和代号。三个唱票员各站立舞台一侧,随时高喊各股票变动行情,姨妈则按唱票员的报价,在舞台的大牌子上书写各只股票最新价格,以便股民们观看。由于对牌子上股票名称排列不熟悉,姨妈回忆道她自己犹如一只蝴蝶,在舞台上来回飞奔记录,红朴朴的脸上挂满汗珠,也顾不上擦一下。面对众目睽睽的广大股民,可能连紧张都忘记了。 (1950年,20岁时姨妈在苏州革大当文化教员) 期盼已久的幸福,往往有时候来得很难,有时候又来得很突然!1949年6月18日,天气逐渐变暖了。午后,外婆在上海卡德路41弄92号家中闷坐,忽然,电话亭传来了呼唤:“钱太太听电话!”“姆妈!我回来了,马上到家。”电话那端传来了久违的,亲切的声音。外婆楞了片刻,听出来这是大女儿的声音!盈眶的泪,饱含了数月来的纠结·怨恨和无尽的思念!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又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日子,一年后,它竟成了伴随我终身的纪念日——我的生日! 当穿着一身戎装的大女儿出现在外婆面前时,母女禁不住相拥而泣。一切的指责,愤怒都在瞬间化为乌有,随风而去了!人啊!此时终于明白了,世间最珍贵的是亲情,世间最幸福的是亲人间的团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