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根《新工具》

 细雨青衫 2020-02-11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代表作《新工具》


【福利】欲获取《新工具》电子书(PDF),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下载。

【声明】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一、认识事物的起点

(一)起点

《新工具》的序言中,培根就首先强调要以感官知觉作为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起点,心灵认知起辅助作用,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部解释自然的工作是从感官开端,是从感官的认识经由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和防护好的途径,以达于理解力的认知,也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原理。”他认为认识依靠感觉表象,感觉表象愈丰富,愈精确,人们的认识就愈容易,愈顺利。

(二)关系

《新工具》第一章第一小节培根就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位,他说:“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以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人要支配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培根以自然界的实际存在物为研究对象,先将宗教从知识中剥离,然后在探究知识的应用价值时,再把科学研究同物品的实际应用价值结合在一起,再考虑到人的因素。因此,在17世纪培根的自然哲学常被解读为实践术语,受到推崇。

二、认识上的误区

(一)三种伪知识

培根指出了三种伪知识:

1.虚饰的学问(delicate learning),这种病症就是追求文字的雕琢、华丽,但内容空洞,毫无内涵。

2.争辩的学问(contentious learning),指当时的经院学者,巧言善辩但思想空洞,言之无物,为了辩论而辩论,完全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如今网络上有一批“杠精”,专门为了“杠”而“杠”,从不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只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就可以对应成这一种。

3.幻想的学问(fantastical learning),指虚假的知识,如迷信、宗教中的神迹,这种“知识”直到今天,在中老年人喜好转发的“养生文”中依然可以见到。

(二)四大假象

培根指出“感觉是有局限的”,这表现在感觉的领域是很狭窄的,而且带有主观性,难免有些虚妄、骗人,达不到事物内部的本质。《新工具》里指出的人类认知错误共有4种。

1.“部落偶像”

这是普遍存在的谬误。就是把人的感觉错当成事物的标准,但事实正相反。“人类的理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特性夸大事物的某些属性。”人的眼里只有那些心里认可并应验了的事,却忽略了那些没有应验的事,尽管不应验的更多。“每一位自知的研究者都应知道这样一条规则——他特别赞同和乐于接受的东西,恰恰是值得怀疑的东西。”

2.“洞穴偶像”

这是个人特有的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它会使自然之光发生折射和变色。”例如:有些人天生就善于分析,而另一些人天生就善于综合。于是一方面有了科学家,另一方面有了哲学家。

3.“市场偶像”

“人与人之间是用语言来交谈的。而所用的词语的含义是根据大众的理解强加给个人的。所以不当的措辞会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阻碍。”比如哲学家们谈论的“无限物”。我们一般人大概率不知道“无限物”是什么东西。也许,“哲学最伟大的复兴很简单——那就是停止说谎。”

4.“剧场偶像”

它来自于哲学家们各种武断和错误的论证。一切得到公认的哲学体系都是哲学家们按照幻想和戏剧形式创造出来的舞台剧。舞台上虚构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更严密。柏拉图描绘的只不过是他虚构的世界,它表现的只是柏拉图的思想。

三、认识事物的新工具

(一)和谁比“新”

培根将自己的归纳法称为“新工具”,一方面是想表达自己方法论与传统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取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旧工具)相对照之意。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认知方法和推理形式与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分别代表了探讨真理、认识世界的两种途径。

培根与亚里士多德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先验与经验:归纳法的不同起点。亚里士多德是先有先验的观念,然后再借以经验予以证明;而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则是自起点便是对感官事物的广泛的收集。培根曾详细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归纳法的缺陷,认为“对经验没做适当的观察和勤劳的考量就任由空想和机智来进行其余的工作”,这种凭自己的意志先行解决问题,然后求助于经验,是亚里士多德归纳法的先验性的体现,其结果便是“把经验如囚犯似的牵着巡行”。其次,培根指出亚里士多德归纳法“是以简单的枚举来推断科学的原则,而不是照它所当然做的那样使用排除法和分离法”。与其不同,培根的新归纳法则起始于感官经验,它不预先设定任何先验的概念或观念,主张通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广泛搜集正反事实材料,从许多共同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培根引入了排除法,避免了枚举归纳法存在的例证过少之弊,用排除偶然相关的方法来确定本质相关及现象间的必然联系,从面使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怎么“新”:渐进式归纳

培根认为的“新工具”是坚持逐渐且连续的归纳,认为从特殊事实到普遍真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理过程。《新工具》中写道“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是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

1.“渐进式归纳”的基本内容

培根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对从简单事实到最高原理的直接跳跃。培根在《新工具》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思想:“钻求和发现真理,只有亦只能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进而去判断,进而去发现一些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通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但迄今还未试行过。”这两条道路虽则都是从感觉和特殊事物开始的,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存在跳跃性即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需要非理性的因素,而后者从数据到假设的推理是一个理性的渐进的过程,“前者一开始就构建了某种一般的抽象的但无用的原则,而后者则是逐渐循级上升至那些在自然中真实存在的原则”。培根将前一种方法称作是“对自然的冒测”,意思是粗率和不成熟,并认为这种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直接跳跃到最普遍的原理然后再以此去发现和证明中间原理的方法完全是毁灭科学的做法并且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同时将后一种方法称为“对自然的解释”,是经由一个正当的和有方法的过程从事实中抽出的理论。

2.“渐进式归纳”的意义

培根在《新工具》里说到,“我们不允许理解力由特殊的东西跳到和飞到一些遥远的、接近最高普遍性的原理上,并把它们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而立足其上,复进成原理。这是过去向的做法,理解力被引上此途不只是由于一种自然的冲动,亦是由于用惯了习于此途和老于此道的三段论式的论证。”而获得科学原理的希望仅在于“对自然的解释”这样一种真正的归纳法。这种“对于发现和论证科学方术真能得用的归纳法,必须以正当的排拒法和排除法来分析自然,有了足够数量的反面事例,然后再得出根据正面事例的结论。”

在应用这种归纳法发现原理的过程中,“我们实应遵循一个正当的上升阶梯,不打岔、不躐等、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然后再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科学有好的希望”。培根还将他所说的那种“真能得用的归纳法”应用在了他对“热的性质”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自然和实验案例的充分收集整理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不间断的“渐进式归纳”,最后得到的有关“热的性质”的结论与今天热动力学理论的结论完全一致。

(三)“归纳法”与“演绎法”的交互使用

培根从来没有坚持“独尊归纳”,在他的新分析归纳法中同样有演绎的成分,因为在人们的实际思维活动中“各种形式的推理是交替并用的”。

四、感悟

如果说培根的《新工具》所论述的观点已显得平淡无奇,那其实是因为他说的理论已如此的深入人心,几乎成了一般常识。尽管如此,读完之后仍然能够对自己认识事物的水平能力进行一次梳理和重构:

(一)努力让自己成为“蜜蜂”

培根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揭示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理性主义者就像是蜘蛛,他们按照自己内心已有的计划织好一张网,然后只捕食和猎取那些撞进网里来的食物,而在网之外的食物就都被他们错过了;简单的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搬运和储藏自己碰到的食物,把它们堆放在一起,然后囫囵吞枣不作区分地吃下去;而真正的经验主义者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它们对食物的来源保持开放的心态,之后主动加以处理、消化和吸收,产生甜美的蜂蜜

在所有的知识来源中,经验事实具有独特的优先性。我们在处理经验事实的时候需要使用自然表格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变量和参数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推进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认识。

(二)时刻提醒自己规避认识上的假象

在《新工具》中培根驳斥了那种认为从事具体事物的研究是流俗的表现,同时批评了认为世界是不可解的不可知论,而且指出了盲从权威也是不恰当的,尤其是过往的权威都是在错误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更不可信了。因此,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受控的、严谨的科学实验用归纳的方法去总结科学规律。

小结

逻辑史上,有记载的最先使用归纳思想的是柏拉图,随后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里论述了这种方法。但是真正把归纳逻辑创建成体系的却是培根。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详细阐述了这种方法的目的、原则,以及方法和局限,使得归纳法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初次创建了归纳逻辑体系。我们要不断锤炼自己认识事物的水平能力,在庞杂的数据中得出精准的洞察,在复杂的环境中高效的解决问题。

 



杜先生学习坊

2020年1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