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做![]() ——吹网录之四昨夜,浏览几个书法网站甚晚,躺在床上竟没了睡意,就随手从枕边摸了本书。 书的名字叫《维新旧梦录》,三联2000年出版的,朱维铮与龙应台编著,书名还有个副标题——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说实话,这本书是两年多前买的,仅仅看了一小部分。 随意用一只手翻到一页,因为自己并非想看书,而是想借书催眠,根据自己的经验,象这样“不好看”的书,催眠的效果还是可以的。翻到的页码上的文章是郭嵩焘写的《上合肥伯相书》。 郭嵩焘,湖南人,道光时的进士。他和洋务运动任务曾国藩、左宗棠有姻亲,太平天国期间,他说服曾、左办团练,也是湘军的创始人。因其为人耿直,与两个姻亲不是太和谐,还被左宗棠参劾罢官。光绪元年复出,两年后就出任驻英国大使,可仅两个月就被一起道英国的副大使刘锡鸿参劾。十七个月后,被解职回国,在老家呆到老。 在郭嵩焘去英国时,慈禧太后命他写公务报告给总理衙门,即《使西纪程》。但不论他怎样尽职,这样的报告仅仅刊行俩月,即被毁版。郭的忠君,一开始就是不被信任的,副使的安排就是监督。回头看那段历史,简直像个笑话。对于中国人到外国做使臣,竟成“国耻”。郭嵩焘在中国历史上创了两个首例:一,开了中国正式派遣常驻外国使节的首例;二,开了中国外交使节受制于特务的恶例。 郭嵩焘在这种情形下,去直接与慈禧对抗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受教育还是纲常版的;若是嘛事不问,但他在其位,与他的为臣思想相背。郭嵩焘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洋务运动头头和“新政”领袖李鸿章身上,至少是企望李能帮他说句公道话,自己的一心为了大清帝国的心意能得到认可,所以他在英国给李鸿章写信, 想借李鸿章的力量说服朝廷实行他的“无关根本大计”,以拯救腐朽的帝国。 在这封不短的信函中,郭说了些什么?这种政论性的文字读起来很费劲的,而且涉及的方面太多,郭嵩焘或许也是想把自己的心声都说出来的心理。我先列举几句令自己感到惊讶的话语。 “中国士大夫自怙其私,以求遏天地之机,未有能胜者也。”这话以前也有人说过,但郭嵩焘把范围开阔得更大。依靠个人的私利之心,去阻碍社会的进步,这在任何时代都有的的现象,也许清末最为茂盛。社会的发展,是矛盾运动,“遏”,是促使矛盾更尖锐的力量,然而却也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甚至是丧失了很多的机遇,尽管是结果一样,但为何要受那么多的“洋罪”。郭嵩焘能预见到士大夫的私心阻挡不住社会的前进,不完全是为自己的政见寻找依据,而是事实。 “天下之民气,郁塞壅遏,无能上达久矣,而用其鸮张无识之气,鼓动游民,以求一逞,官吏有从而导引之。宋之弱,明之忘,皆此鸮张无识者为之也。”郭嵩焘作为正直的官吏,他把官吏的作用或者当权者的影响视为中心,他把强国的希望也就寄托在这些人身上。这些人是“先知先觉”的责任人。郭嵩焘的看法虽然不是科学,但已经超前了不少。官吏为了自己私利,利用民众,继而导致帝国衰颓。向他把责任放在官吏身上,可见他对朝廷官员的认识是够深刻的了。我想那些官员中,纯粹的无识者或白痴不是很多,不能尽职尽责不再智商。或许这就是国情。是先觉导后觉,还是万众同步进行教化?还是多种方式并进?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利”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窃以为方今治国之要,其应行者多端,二且莫切于急图内治,以立富强之基。”这个问题和抗战时期遇到的难题相同,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然情形并不一样,郭嵩焘的眼光是明亮的,他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考虑的。在这封写给李鸿章的信中,郭嵩焘所提出的建言内容,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贵的是他完全站在民族和大清帝国的利益上说话的。 “中国百姓自为之而自利之,无故群起而相阻难,数十年后,洋人所至,逐渐兴修,其势足以相制,其利又足以啖奸豪滋事者,役使之意味用,则使权利一归于洋人,而掌故无以自立。” 郭嵩焘列举的难题,不是表面的,即使是表面,假若不能以公心处之,问题就不会有如此的高度。温故而知新,绝对有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