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多年前烟台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

 昵称VChmUhmv 2017-06-14

八,烟台谈判的成果

1876年2月,年近六十的郭嵩焘带了三十几个人到伦敦。他是作为大清国的特派代表,履行烟台条约中的任务,到英国表示歉意。

郭嵩焘一到伦敦,2月7日,就在翻译马格里的陪同下觐见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宣读了到任国书,对马嘉里案表示惋惜,完成了烟台条约的任务。并担任了大清帝国首任的驻英国公使。

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常驻西方的外交官。

烟台谈判尘埃落定,除了条约本身带给中国的影响外,还有几点条约外的成果,似乎被人忽略了,其实,这些不被人注意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第一,烟台条约后,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出了外交使节。

读者可不要小看这一变化,几千来,中国一直以泱泱大国,天朝自居,世界上其他小国都是蛮夷之地,所以,只有外国上中国来朝贡,中国从来没有去国外的,有的也只是向郑和那样,是为了宣威中国的大国风范。所以,外国的航海造就了葡萄牙的数百年盛世,而中国人郑和的远洋只是历史中的不留痕迹的一抹。

因此,中国能向国外派遣使节,表明中国开始反思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开始了主动的与世界的接触,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接触是外国人逼得中国不得不这样做的。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郭嵩焘这个人。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他是晚清第一个正式领衔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也是中国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从小就受到了标准的中国传统教育。1835年,郭嵩焘考中秀才,后进入湘学重镇岳麓书院读书。在书院,郭嵩焘深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湘学传统影响,结识了同在这里读书的曾国藩、刘蓉等名士,并与他们结为挚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郭嵩焘第五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不久,由于双亲相继去世,郭嵩焘只得依定制回乡居丧。乡居期间,正值太平天国进军湖南。在他的积极劝导之下,隐居乡间的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纷纷出山,组建“湘勇”镇压太平军。此后的几年,郭嵩焘一直随曾国藩参赞军务,1856年末,郭嵩焘到京城出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帝对他的学识非常赞赏,让他入值皇帝的私人咨询机关南书房。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亲眼见识了英国先进的军力,使得郭嵩焘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为迫切地关注西方。1859年2月,他给皇帝上奏折要求清廷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在中国最早的三所外国语学校中,他协办、主办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

1861年,他有感于近20年来夷务(外事)工作一再出现的怪现象,郭嵩焘沉痛地说,其实中国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外国人划定章程,与他们平等相处,不应该怕他们。但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情况,一味用蛮力,反而会使夷乱加剧。

郭嵩焘的这些现在看来十分先进的看法,在当时却遭到了朝廷“清流”们的一致抨击。他们认为郭嵩焘就是华夏的败类,郭嵩焘在朝野中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所以,当烟台条约签订后,需要一个去英国赔礼道歉的人时,满朝大臣都想到了郭嵩焘,一致认为他是担当这个倒霉差事的最佳人选,面对朝廷的这个任命,郭嵩焘本人倒没有什么抵触,最后,朝廷下命,由郭嵩焘担任特派代表,去英国赔礼,之后不必回国,直接出任驻英国公使。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消息传出时,清廷内部有不少王公大臣与名士还恪守着“天朝上国”的狭隘观念,把郭嵩焘的出使行动看成是毁掉一世清名的差使。在当时人的眼中,郭嵩焘的洋务主张就已经标新立异,令人侧目了,而这次,他竟自弃父母之邦,远赴夷人之国,简直是匪夷所思。他的一些湖南同乡更为他此行感到羞耻,甚至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有人竟然编写了这样一副极为尖刻的对联来羞辱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没有也不可能接受世界形势、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基本知识的系统训练。他是靠着为数不多的材料和虚心考求去认识外部世界的。今天看来,他的认识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高出一筹。

郭嵩焘出使英国,见英国风俗之齐整,回国后曾对人说:“孔孟欺我也”。

在英国期间,郭嵩焘利用公务闲暇,悉心考察英国政治。通过对英国资本主义政治运作的实地考察,郭嵩焘逐渐摆脱了君权至上的思想束缚。在英国,他不仅敢于考究西方的民主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开,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郭嵩焘列席旁听了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也曾认真研究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认识到,议会和政府两者互相牵制是英国立国千余年不败的原因。

100多年前烟台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1877年(光绪三年)5月,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人作为海军留学生,在监督李凤苞的带领下到达英国。抵英次日,郭嵩焘便在公使馆中设宴,为李凤苞等洗尘。在郭嵩焘的安排下,这些留学生一部分被分派至英国舰队中,另一部分则考入了皇家海军学院,此后成了公使馆的常客。在郭嵩焘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多次谈话。郭嵩焘经常阅读留学生们的日记,留学生们在留学心得中讲,英国人的微积分学、新学、力学等,都是以前没有读过的,现在学了这些,不啻事半功倍。郭嵩焘感慨地说:就凭这个也能证明出洋留学的好处实在不少啊!

年逾花甲、读了大半辈子儒家经典、头脑里塞满了陈腐观念的郭嵩焘,现在却敢于承认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而且承认得这样彻底,这在当时需要惊人的勇气。

郭嵩焘曾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使西纪程》一书,内容有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话语。他将书寄回中国后,呈总理衙门刊刻,一时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结果此书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在当时的条件下,就郭嵩焘所属的那个社会阶层而言,他已经走得太远。这使他难安其位,不断受到攻击,而最为恶毒的攻击便来自他的副手刘锡鸿。

在刘锡鸿的笔下,郭嵩焘的最大“罪状”有三:披外国人的衣物、向其他国君主起立致敬、听音乐会时效仿洋人索取节目单。由此足见当时国人愚昧之深。刘还秘密弹劾郭嵩焘“十款”罪状,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其实都合乎国际礼仪,这反而印证了英国人称郭嵩焘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赞誉。由于清朝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对郭嵩焘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他只得在任期未满(仅仅一年零七个月)之时,奏请因病销差,清廷立即同意并派曾纪泽接任。

郭嵩焘于1879年5月5日乘船到达长沙。当时湘阴正好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西洋小火轮拖带的木船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国人的阻拦,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满了大街。

出使之日,郭嵩焘曾经壮志满怀,期望以此行引进西方治国之道,使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奈铩羽而归。郭嵩焘在唾骂声中出使,又在唾骂声中回国。他已失去继续奋斗的信心,回国后便归隐乡里。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但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异常。郭嵩焘死后,虽有官员请旨按惯例赐谥立传,也都被清廷否决。直到他死后9年,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还有京官上奏要求开棺鞭戮郭嵩焘的尸身,以谢天下。

晚年时,郭嵩焘曾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但终归化为泡影。

但他自信,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从郭嵩焘的遭遇中,我们又有什么思考呢?

烟台条约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李鸿章开始成为大清的对外交涉实际负责人。

100多年前烟台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烟台谈判,对于当时的大清政府来说,应该说是完成了一件困难的外交交涉。

而李鸿章在谈判中的忍辱负重,也得到了清政府的肯定,从此,李鸿章成为了大清国的首席谈判代表,与外国举行了很多的外交交涉。

从外国列强来说,他们也认为,大清政府里,李鸿章是唯一能与他们清楚的对话的中国官员,从那时起,李鸿章作为中国实际的外交部长开始主持中国的对外交涉工作。

而这也是德璀琳开始走向辉煌的第一步。

100多年前烟台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在对外交涉中,李鸿章知道,他必须要有专门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懂得西方心理、思维的的洋员。这样,在烟台谈判中,替他出谋划策的德璀琳,首先进入到了他的视野中了。

由于李鸿章的常驻地在天津,为了便于随时与德璀琳商讨一些事情,于是,一纸调令,德璀琳被任命为天津港的税务司。

虽然由烟台调往天津,从职位上看,是平级调动。但是,天津是中国的最大的海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此时的德璀琳已经是中国海关的第二号实权人物。而且,他又成为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座上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