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史,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就是《清史稿》,但又好奇,为什么这部史书的名字与二十四史不一样呢?比如《宋史》、《明史》,而《清史稿》听上去却是一部没完成的“稿件”。 事实上,《清史稿》确实就是一部未定稿。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北洋政府设立了清史馆进行“清史”的编修工作,用了14年时间才初步完成。由于当时的时局不稳定,于是主编赵尔巽决定以《清史稿》的名字进行刊发,并且还特别指出,《清史稿》属于史稿,并非成书。 另外,《清史稿》的原编纂者带有较深的个人思想,在编写的时候非常明显地站在了清朝那一边,比如清末那段时间发生的革命活动,在《清史稿》里记载非常少,有些甚至没有记载进去,让人读完都还不知道清政府是怎么被推翻的。 而且《清史稿》在完稿后并没有进行仔细的核对改正,导致错误很多,有些人名、地点都搞错,有些事件的时间也被弄错。于是,重修”清史“就非常有必要了。 2002年8月份,编纂清史的工作全面启动,这项大工程计划要耗时十年,但由于清朝需要整理的历史资料太多,而且很多内容都是用满文记载的,所以不仅要搜集内容,还要进行翻译核对,因此工作量非常巨大。 新修《清史》与以往的史书有个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不再使用文言文,而是使用大家都能读懂的”白话文“。这样也就导致了《清史》的文字量很多,整部清史的主体工程字数就已经超过了3500万字,几乎接近二十四史字数的总和了。巨大的文字量也给编纂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史书的编纂并不是一次成型的,需要经过多次审核,最后才能定稿。 《清史》编纂从2002年至今,整个工程也在正常推进,去年新修《清史》进入稿件通读阶段,相信很快就可以和广大的历史爱好者们见面了。 结束语在历史上,国家修史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明朝朱元璋下令修元史,当时以《元实录》为参考,所以编纂速度非常快,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清朝顺治皇帝下令修明史,一直到乾隆四年才完成,整整用了九十四年时间! 清朝历史比较特殊,这是一个从封建时代跨入现代的转折朝代,而且清朝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很频繁,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历史档案馆里都存有大量的资料,这些历史资料也是用于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综上所述,《清史》的编修是一项大工程,我也非常期待这部”白话文“史书。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