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肆虐后揭露的人性:我们一生终究归为平凡

 心理三冬暖 2020-02-12

人生无常,在如今的情境下显得更为贴切。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所有人寄予2020年年初的美好期望都打破,“活着”竟然成为了很多人2020的新年目标。

央视元宵晚会上陈道明老师的一段演讲词打动了无数人,“朋友,在中国,在你身边,在这个特殊时期,你看到了什么,又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

被困在家的这段时间,我们和外面世界的联系大都通过一部手机实现的。

我通过手机屏幕看到了83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出征奔赴前线;

看到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然在前线坚持30多天;

看到无数的医护人员和警察公职人员奋力奔跑在前线的身影;

看到了一位10岁的小女孩,将自己沉甸甸的小黄鸭储存罐捐赠到派出所

有过太多感动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流干了眼泪。但每次感动的同时,我时常在想我能做点什么?

但每次的思考都会使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

我好像什么都做不了,我没有能力去挽救患者,也没有能力分析病因找出解药,甚至连捐急需的物资或者参与物资的修建分配过程中我都做不到。

比她年长20岁的我却没有任何的贡献。

曾经我也是一腔热血,想做出一番事业,成不了马云那样伟大的企业家,至少也得拥有自己的一小方舞台吧,可是期望中的成长和现实的成长轨迹总是大相径庭。

小时候觉得清华北大算什么,长大后才明白是自己算什么。

关于人生理想和生活现实之间的探讨,知乎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十岁左右(18~22)的你,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十五岁的迷茫,你们是怎么过来的”“二十七岁的人生到底有多无力”“三十岁左右的你,正处于什么状态”,每个年龄有着独属的困惑和迷惘。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不停地上演。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硕士,甚至到博士,我们不断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然而你会发现,当你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时,生活又冒出了新的迷茫和焦虑。

前几天看到过一条抖音,内容是一个一位男士在接受采访。

采访者问他:“请问您是什么学历。”

被采访者说:“博士。”

然后采访者问:“有对象吗?”

被采访者说:“大师说24岁会有,但是今年30了。”

采访者问:“为什么呢?”

被采访者回答道:“知识改变命运。”

虽然是一段调侃的搞笑视频,但是这也确实很多人所面临的的真实现状。

大学毕业已经20多岁了,如果再读个研、读个博,30岁人生才刚刚起步,和那些早早辍学已经成家立业的同学相比心中难免多了几分焦虑。

然而那些早早成家的同学却又在羡慕学业有成的人,羡慕他们老了生活有保障。

有人觉得生活美好,因为他们在努力享受生活;有人觉得生活迷茫没希望,因为他们忙着羡慕别人,成为了别人生活的观众。

我们都期待美好,但往往却忽略了平凡才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

期望美好是一种本能,我们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我们也都相信自己超凡脱俗,但很多时候想获得美好仅靠“希望”和“相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接受平凡。

明明坐在同一间教室里,面对同样的课本和老师,有人的成绩高高在上,有人却跌入谷底。

明明两个人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有人就能混的风生水起,而有人却一直犯错挨批。

明明她不如你优秀、不如你漂亮,但却还是赢得了男神的喜欢。

很多时候梦想和美好的的实现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哲学家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那些我们所敬佩的医生、警察、以及修建医院的施工者……每当问起他们为什么仍然坚持工作,奋战在一线时,很多人都说“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

是医生不论何时都要拿起手术刀救人,是警察就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时施工者就要修建一所合格的建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就要写有根据的文字,做好手里平凡的工作就是不平凡。

被困在家里的我们,作为无数普通的人,不能上前线,不能捐物资,那待在家里玩手机,不出门乱晃,不为国家添乱,就是一件平凡的事情。

所以,对自己宽容一些,成就不是非得上刀山下火海,不是非得站C位,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享受自己的生活,期待着美好,不断地努力,人生就会闪光。

标题:疫情之下的母亲,如何缓解焦虑情绪保证孩子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