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吾古国、乌浒人、俚僚

 荷香月暖 2020-02-12
      乌浒人百科内容来自于: 
乌浒人,是广西壮族先民的别称。乌浒之名与楚语有关系。而乌浒之名与壮语的关系也很密切,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
简介
乌浒人,是广西壮族先民之别称。 《南方异物志》说: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以乌浒为乌武。乌浒、乌武,乃是同一族称无疑。
由来
     壮族别称, 为什么叫乌浒或乌武?原来在四川壮族前身为巴族,由于被楚子所灭,一部分人民,不甘居于被统治受剥削地位,—公元前三世纪,迁居于湖南的雄、横,西.抚、展五溪,安家落户。后汉马援所征的所谓五溪蛮,指此,解放后成立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贾耽《四夷》说:“故老相传,楚子灭巴,五子流八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唐杜甫诗·也有“水散巴渝下五溪”句,即为此而咏。 ’
     历史
重庆博物馆长邓少琴先生说:“公元前三世纪,壮族先民的巴族一部分,迁入湘西,为今日之土家,也就是巴后裔”。②土家是由土丁、土人、土军而得名。湖南,古属楚地,楚语称虎为“于菟”,按虎缓读为“于菟”,促读为“土”。乌浒人,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转音而来,土家与今·广西壮族言语风俗,有些相同是有由来的.新编《辞海》下册页3544于菟词条说:“于菟,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为于菟”。于音为乌,“于菟”、‘读如乌浒,或乌武。这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的缘故。
       发展
今广西壮语,有些方言仍称虎为“谷”,也和“于菟”音近.再进一步论之,壮人多倒装语。如食猪肉说,"哽奴某"; 食鸡肉,说“哽奴计”等. 巴族迁入楚地,语存倒装,人多贤才。如楚之贤相令尹子文,原名“斗谷于菟。”,他本土家出身,为什么称“斗谷于菟”,乃由于子文之母生他,因为家贫或受迷信流毒,弃之于野不养,老虎以乳之得生, (后为楚贤相)故名“斗谷于菟。”按“谷”就是虎, “斗谷”就是·“只虎”,于菟在此似不能作虎”解,应含有乳之义。据此,“斗谷子菟”即“只虎乳的”, “斗谷于菟”倒装过来是“于菟斗谷”,简称;“乳谷”,义为“吃虎乳的。”乌浒之名乃由楚语而来,即壮语倒装,也于楚语见之。有些人,不明壮语倒装,原有保存古音之义,更不明壮族人民历史悠久,误以为壮族文化落后。岂不知语言倒装,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古语共同特点,不独壮语为然。
     如前所述,乌浒之名与楚语的关系。而乌浒之名与壮语的关系是: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骆越是因“骆田”而来,壮语山岭之间叫“六”。“骆”“六”近音,故六田”也即“骆田”。乌浒是“鲁”字的慢读,也可说“鲁”字是“乌浒”的反切,而“ 鲁”与“ 六”音近,可以说乌浒是从骆字变化而来的。再则,“乌浒”在读音上与“瓯”字也有关系。乌浒二宁促读为“瓯”。因“瓯”字采王度《集韵》说是“于口切”或“乌侯切”,乌侯与乌浒是一音之转,相近相通。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广西壮族人民,古代称瓯或西瓯,是与乌浒有一定关系。.............
     古代紧接着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宋代以后的僮、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参考黄现璠著《壮族别称乌浒人之探讨》、《壮族通史》。)
注①唐李贤注《后汉书·南蛮传》引万震《南方异物志》
②邓少琴:《巴族新探》单行本(内部发行)

乌浒人起义
     
     乌浒人起义,东汉时少数民族起义。建宁三年(170年)郁林(治今桂林西故城)太守谷永招降乌浒人10万内属,开置七县。光和元年(公元178年), 交趾(今越南河内东)、合浦(今广东合浦东北)乌浒人起义,联合九真、日南(在今越南境内)人合兵数万攻打郡县。光和四年(181年),起义军被朱俊击败。 [1] 

    附注:郁林郡    中国古代行政区域。治布山,在今广西贵港市。辖今广西大部。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采用羁縻手段,仍封赵佗为南越王。后来南越国宰相吕嘉叛乱,反对归附汉朝,坚持地方割据。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南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桂林郡为郁林郡。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南下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调整郡县设置,改秦桂林郡为郁林郡。"郁林郡统辖布山、安广、阿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区域包括南宁地区大部分,柳州地区大部分,玉林地区北部,河池地区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大部分。具体是:
1、南宁市。汉代属领方县地,三国属临浦县。
2、柳州市。汉代属潭中县,三国晋,南北朝亦然。
3、扶绥县。今扶绥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扶南、同正、绥绿三县合并组成的。扶南县在汉朝,三国为郁林郡辖地。
4、崇左县。现在的崇左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崇善、左县合并组成的。汉朝为临尘、雍鸡县地。而临尘、雍鸡均为郁林郡辖地。
5、宁明县。现在的宁明县的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原来的宁明、明江、思乐、凭祥四县合并组成的。这四个县,在汉朝属临尘县地,而临尘县则是郁林郡辖县。
6、天等县。现有的天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向都、镇结、龙茗三县合并组成的。这三个县,汉属郁林郡地。
7、龙州县。现在的龙州县的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龙津,上金两县合并组成的。这两县在汉朝属雍鸡县地。而雍鸡县则为郁林郡辖地。
8、柳江县。汉武帝无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潭中县,今柳江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辖地,当时的潭中县包括今柳州、柳江、鹿寨、融安、融水一带。
9、柳城县。汉武帝时置潭中县,今柳城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辖地。
10、鹿寨县。现在的鹿寨县的行政区域是由雒容、榴江、中度三县合并组成的。
11、忻城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今忻城属郁林郡辖地。
12、来宾县。汉武帝时今来宾县中部和北部为中溜县地,南部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所辖。
13、象州县。汉武帝平定吕嘉叛乱后,今象州为潭中、中溜两县地,当时中溜县包括今象州的一部分以及来宾的一部分。
14、武宣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武宣县为中溜县地。三国时代仍称中溜县属郁林郡所辖。晋朝改革为胄县,属郁林郡。
15、融安县。汉、三国、晋三朝属潭中县地,而潭中县属郁林郡辖地。
16、融水苗族自治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在民国以前与融安县同属一个行政区。汉武帝以后置潭中县,今融水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三国,两晋。
17、三江侗族自治县。汉至晋朝,为潭中县北境之地。属郁林郡辖地。
18、合山市。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领方县,合山为领方县,属郁林郡辖地。三国至晋,属临浦县地,南朝复属领方县地,隋朝合方为郁林郡辖地。
19、玉林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郁林县分别属郁林、合浦两郡地。这种情况延续至三国两晋时代。秦末汉初兴业县地为广都县。其后改为郁平县属郁林郡。
20、平南县。三国时代今平南地属吴国仍称猛陵县地,属郁林郡。晋初分猛陵地置武城县,属郁林郡。
21、桂平县。汉为阿林县地。后汉因之。晋以后,皆为郁林郡治。梁分置桂平县,桂平郡治焉。
22、贵县,汉为郁林郡之布山、广都县地。后汉因之。
23、上思县。三国时代今上思属吴国,上思为郁林、合浦两郡的一小部分。由于开发甚慢,史书上仍称"蛮"地,这种情况延续到南朝。隋初,改郡为州,炀帝时改州为郡,今上思为郁林郡辖地。
24、河池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河池县汉朝为郁林郡辖地。因为这里边远偏僻,开发甚慢,所设的州县不可考,这种情况延续到隋朝,所以历史上称为"蛮"地。
25、宜山县。汉武帝时,改秦朝之桂林郡为郁林郡,并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属郁林郡,今宜山为定周县地。三国时代,今宜山县地属吴国,这时县地为郁林郡州辖。但县名不可考,史书称为"蛮"地,此种情况延续到隋朝。
26、凤山县。现有的凤山县是民国初年设置的,今凤山县地汉朝属郁林郡辖地。此地荒僻开发甚慢,所以设置的郡县不可考,当时被称"蛮"地,这种情况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
27、都安瑶族自治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都安汉朝属郁林郡的辖地。
28、罗城县。现在罗城县的行政区城,是由原来的罗城,天河两县合并组成的。汉武帝时置潭中县,现在罗城县为潭中县地属郁林郡辖地。三国时代,罗城地属吴国,区域仍属潭中县地。
29、百色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今百色为增食县地。但此地开发甚慢,人烟稀少,所以古称"蛮"地,这种情况延续到唐朝。
30、田阳县。汉朝置增食县,今田东为增食县地直到三国时代属郁林郡辖地。
31、平果县。现在的平果县的行政区域是解放初期由平治、果德两县合并组成的。汉朝为增食县地。因人烟稀少,所设的州县实为虚名,所以称"蛮"地。
32、田东县。汉朝置增食县,今田东为增食县地直到三国时代属郁林郡辖地。
33、德保县。现在德县的行政区域是解放初期由天保、敬德两县合并组成的。
34、那坡县。那坡县汉朝增食县地但因地处僻远,所高州县实为虚名,此种情况延续至唐朝,五代十国,史书上称为羁縻"蛮"地。
35、靖西县。汉武帝时置增食县,靖西为增食县地,属郁林郡辖地。但汉朝对边远僻地管理不到,所置的县,实为虚名,因此史书上称这地方为"蛮"地。
36、凌云县。汉武帝以后属郁林郡所辖。
37、乐业县。在清朝以前,乐业县属凌云县的一部分。民国前期乐业县仍属凌云县北部所辖的区乡。因此,乐业县在清朝以前的地理沿革,基本上与凌云县相同。
38、南宁市。汉元鼎六年后属领方县地,三国时代属临浦县地,西晋属领方县地均为郁林郡辖地。
39、武鸣县。汉武元鼎六年后属领方县地,增食县地,三国时代属临浦县地,两晋南北朝和隋属领方县地属郁林郡辖地。
40、邕宁县。汉代郁林郡领方县地。三国吴郁林郡临浦县地。两晋郁林郡领方县地。
41、上林县。汉元鼎六年后属郁林郡领方县地。三国属郁林郡临浦县地。两晋至隋均为郁林郡领方县地。
42、乌山县。汉元鼎六年后必郁林郡地。
43、宾阳县。汉元鼎六年后属领方县地,三国属临浦县。两晋和隋属郁林郡领方县,除南北朝为领方郡治外,其它时代均属郁林郡辖地。
44、横县。汉元鼎六年后属郁林郡辖安广县。两晋、三国均为郁林郡辖安广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撤销宁浦,简阳两郡,改为简州,开皇十八年,简州改为绿州。隋文帝大业二年(公元608年)撤销绿州之后,宁浦、永定两县(今横县境)改属郁林郡。
45、大新县。汉元鼎六年后为郁林郡地,三国为吴郁林郡地、两晋为郁林郡地。隋亦为郁林郡地。
46、隆安县。汉元鼎六年后增食县地。三国、两晋为郁林郡地。
47、天等县。汉元鼎六年后属郁林郡地。三国至隋为郁林郡辖地。
48、凭祥市。汉代属郁林郡雍鸡县地。汉元鼎六年后有部分属交趾郡地。三国时属吴郁林郡。交趾郡,两晋属郁林郡西晋时部分属交趾郡,隋属郁林郡和交趾郡。
49、柳州市。汉代属郁林郡辖潭在县(元鼎六年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均为潭中县。
50、鹿寨县。汉代元鼎六年后属郁林郡潭中县地。三国为吴郁林郡潭中县地。
51、金秀瑶族自治县。汉代元鼎六年后为郁林郡桂林县辖地,三国两晋亦然。
52、忻城县。汉元鼎六年后属郁林郡地。三国属吴郁林郡地,两晋属郁林郡辖地,隋亦然。
53、东兰县。汉郁林郡地,元鼎六年后益州羊可郡地。三国吴郁林郡、蜀汉益州兴古郡地,蜀汉益州羊可郡地,两晋亦然,南北朝南朝(宋齐)郁林郡地。隋郁林郡、南宁州地。
54、凤山县。汉郁林郡地元鼎六年后益州羊可郡地。三国吴郁林郡地蜀汉益州兴古郡地。两晋郁林郡地、宁州兴古郡地。隋郁林郡、南宁州地。
55、田阳县。汉郁林郡地,元鼎六年后益州羊可郡地,三国吴郁林郡地蜀地闪益州兴古郡地,西晋城郁林郡,宁州兴古郡地,三国吴郁林。
56、百色市。汉郁林郡地。三国吴郁林郡地。蜀汉益州兴古郡地。两晋郁林郡地(西晋)郁林郡地。

 秦桂林郡辖地
1、南宁市。"今南宁古属粤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南宁属桂林郡所辖。
2、桂林市。"今桂林,古属百粤地。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桂林属桂林郡所辖的范围,桂林郡治布山,在今贵港市。"
3、柳州市。"今柳州在秦以前属百粤地。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柳州地属桂林郡辖地"。
4、梧州市。"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梧州属桂林郡所辖。"
5、邕宁县。"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辖地。"
6、横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横县北部属桂林郡辖地,南部属象郡辖地"。
7、宾阳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上林属桂林郡属地。"
8、上林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上林属桂林郡辖地"。
9、武鸣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武鸣地属桂林郡"。
10、乌山县。"现在的乌山县行政区域,秦朝时属桂林郡辖地范围。"
11、扶绥县。"今扶绥县是建国初期由扶南同正、绥绿三县合并组成的。这三个县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地。"
12、柳江县。"今柳江县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所辖。"
13、柳城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柳城地属桂林郡辖地"。
14、鹿寨县。"现在鹿寨县的行政区域是由雒容、榴江、中度、三县合并组成的。雒容县在秦朝属桂林郡地"。"榴江县,秦朝属桂林郡地。"
15、忻城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忻城地属桂林郡所辖。"
16、来宾县。现在来宾县行政区域是解放初由原来的来宾与迁江县合并组成的。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来宾县为桂林郡辖地。
17、象州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象州属桂林郡辖地。三国时代,今象州属吴国,孙皓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地置桂林郡,郡治武安县,在今象州县境,而秦朝的桂林郡,今象州属其管辖的范围,是同名异治地。秦的桂林郡地治布山县。
18、武宣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武宣县地属桂林郡范围。
19、融安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融安县地属桂林郡范围。
20、融水苗族自治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在民国以前,与融安县同属一个行政区域。秦朝属桂林郡辖地。
21、合山市。该市的地域,在秦朝属桂林郡辖地范围。
22、临桂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临桂属桂林郡辖地。
23、阳朔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阳朔属桂林郡辖地,郡治在今贵县境。
24、灵川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灵川县地属桂林郡。
25、兴安县。属桂林郡地东北部属长沙郡零陵县地,西部属桂林郡辖。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兴安属桂林,长沙两郡交界间的地域。
26、龙胜各族自治县。现在龙胜的行政区域在唐朝从前与灵川县同属于一个地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龙胜属桂林郡辖地。
27、永福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永福县地属桂林郡所辖。
28、平乐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平乐为桂林郡辖地。
29、恭城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恭城县属桂林郡地。
30、荔浦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荔浦属桂林郡。
31、蒙山县。今蒙山县古称蒙州。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蒙山属桂林郡辖地。
32、昭平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昭平当时属桂林郡辖地。
33、玉林市。现在玉林县的行政区域是解放初由原来的郁林县和兴业县合并而成的。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郁林县属桂林郡的辖地。兴业县是唐朝开始设置的,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兴业县也属桂林郡地。
34、贵县。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贵县属桂林郡郡地,汉代布山县治。
35、桂平。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桂平属桂林郡辖地。
36、河池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河池县为桂林郡辖地。
37、宜山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宜山为桂林郡辖地。
38、东兰县。现在的东兰县是民国初设置的。该县在秦汉时代,虽然纳入桂林郡的范围,但因地处边陲僻地,开发甚慢,直到五代十国,东兰这地方还被称为"蛮"地。
39、凤山县。现在的凤山县是民国初年设置的。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凤山县地域在当时属桂林郡范围。
40、都安瑶族自治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都安属桂林郡的范围。
41、罗城县。罗城县古称琳州垌。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罗城县在当时为桂林郡地。
42、凌云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凌云属桂林郡。但实为虚名。三国以后作为化外之地,史书无记载,总称为"蛮地"。
43、扶绥县。今扶绥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扶南、同正、绥绿三县合并组成的。这三个县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地。
44、苍梧县。
45、乐业县。

郁林郡沿革
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郁林郡属交趾刺史部。建安八年(203年)属交州刺史部。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隶属广州,俄复旧,元兴元年(264年)复属广州,晋至南朝宋齐因之,梁属定州,又改属南定州。大业(605–618年)初其地仍属郁林郡。隋领郁林、郁平、领方、阿林、石南、桂平、马度、安成、宁浦、乐山、岭山、宣化12县。唐初废。天宝元年(742年)改郁林郡。属岭南道。领石南、兴德、郁平、兴业、潭栗5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郁林州。

    郁林郡治所
初治一说在今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村(或者桂平西南流兰村一带),一说在今贵港市港北区贵城镇,隋朝徙今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郁江南岸。唐治所兴业县蒲塘镇、洛阳乡一带。

    汉郁林郡族属
童恩正先生在《论早期铜鼓》一文中说:"至于右江--郁江水系即广西南部东至贵县一带的民族……史书在记载地域时虽笼统称这一带是两瓯,但从汉代开始对其土著民族记载得最多的都是乌浒

历史记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灵帝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粘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这是乌浒之名最早见于史书记载。贵县正好是郁林郡治布山县治所在,谷永任郁林太守及招降浒人的举措,地方史志记得分明,谷永在贵县留下的遗迹有谷公中,井在今东湖内,浔州知府湖南蕃有咏史诗曰:夷巢十万古西瓯,聚啸南江最上游,--自汉家开置后,曾烦凿中郡东头。
     关于谷永民国〈贵县志云:谷永字子云建宁中郁林太守,广郁古西瓯骆越所居永以思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开置七县爱民如政事尚宽郡人祠祀之。〈后汉书李贤注"乌浒引万震〈南州异物志〉曰:"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
      三国吴初置广州郡时,其地颇广,今东西之大部,故广州之南高州之北其地正当汉郁林郡之南部,今田东,贵县一带昀包括在内。内属之乌浒人一次即达十余万,占地七县足欠其为当地主要居民。《太平御览》卷786引裴浦〈广州记〉:"晋兴(今邕宁附近)有乌浒人,《太平寰宇记》卷166记""贵州"今贵县一带风俗:又郡连山数百里有俚人背为乌浒之夷。又横州今横县一带风俗。三梁故县乌浒所巢。根据以上材料,至少可以推断西瓯西部居民的主要成分就是乌浒人。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说"乌浒在贵县东"。
      明七品京官被谪后在南山寺出家为僧的金虞在其〈壮家村诗并序〉中说,他与仆人到壮家村寨去。壮人待客十分热情,用自酿的米酒代茶敬客,他们不敢喝,金虞因作诗一首:
"乌浒滩边熟壮家,也知留客叹无茶。山棚岂乏槟棉树,酒户难胜浪荡花。口布垂腰砍俗陋,绣巾搓手向人夸。春江跳月浑涧事,认得同年鬃已华。"可见乌浒正在贵县境内。乌浒、俚、绔均是百越民族中的事部分。被称乌浒蛮的土著,亦西瓯,骆越的后人。乌浒族群有其独特的文化要素。
    台湾民俗学家芮逸夫先生根据〈列子汤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等书总结出乌浒族全文化模式,其文化要素或复质有21条即卜采蚌取珠〈光绪版〈贵县志〉卷一纪地土产篇第七页A面引寰宇记:蚌珠贵州出。
    文化要素
     民国版〈贵县志〉卷十物产篇,贝之属有蚌可见这里采蚌丽珠亦为文化要素之一。猎翠取羽(民国版〈贵县志〉卷十物产篇记有翡翠注曰青羽者俗名翠雀。可见这里采蚌丽珠亦为文化要素之一。2、猎翠取羽(民国版《贵县志》卷十物产篇记有有翡翠注曰青羽者俗名翠雀。可见"翠"亦系地之特产之一。3、纺织斑布(光绪版〈贵县志〉卷一。土产篇有"葛布贵县者佳,俗呼为浔州葛。又龙凤葛即郁林葛,南方称佳物,机诞而纵长五六尺然持颇厚重似不甚宜暑,原黄额不载,万历十五年之工部得奏,定每岁百尺。近内监教之织为龙凤纹献之葛之有龙凤自此始妇女织布制衣须市棉花,织就自染自著秋深村四距竹东可听(光绪版〈贵县志〉卷五纪人风俗第四页A面。引西事珥,可见此地不但织布,且历代作为贡品,可欠其质优。4、鼻饮,5、食人(包括食子)〈后汉书南蛮传〉所载乌浒人所建的敢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第。味肯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尚存在着原始的"食人"习俗适于这个习俗及其废止,贵县流传的师公戏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卖身葬父母中也有这样说法的。在董永卖身葬父之前,老人死了,族中人都要将肉分了吃,情形很是残忍,往往是老人尚未断气,族众磨刀来等待,等到死时肉不香。董永觉得这样做简直连畜牲也不如:"羊儿尚且知天理,吃奶先跪它亲娘,为何世人全不见,反把娘亲肉来赏?所以他把分到的肉块标上姓名,腊在后辕围墙上。现在自己的父亲病故了,家里无钱无米,想将父亲埋葬又无棺材,一时伤心痛哭,太白金星对他说:"东门的花知府要雇长工。他就以打工的方式换回七两四钱银子,买米买棺材,买香烛延请道士开了道场,同时杀了一条牛,将牛肉分给族人以顶人肉。这就是中国二十四孝中之一孝董永卖身葬父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先诉我们,在贵县的乌浒族群中,确存在着食人这种文化要素,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也在发生着变化。6、凿齿广西通志卷五280页光州条有聘女即嫁。7、巢居(即干栏)8、以髑髅为器。9、棘弓,10毒箭。深山之中更有一种名曰山了磐弧氏苗裔不赋不徭砍山而食,食片复徒,居无定上,性善射猎,伏弩搏虎,涂毒於箭镞上,中之立叔,按此或秦汉以前事,考贵地自谷永守郡降乌浒人十数万,巢居鼻饮之流悉受冠带,从这段证述中可见,该地的少数民族乌浒人具备了用弓和毒箭,巢居鼻饮的文化要素。11、铜镞。此项在贵县古墓出土文物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12、有姓氏,乌浒后来也称俚人或里人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南史,荀匠传》载。荀匠之兄荀裴于502年(南梁于监元年为郁林大守时,因征俚赋,死于练,可见当时居于郁林郡的乌浒人亦称俚人。前人指出:俚人即乌浒蛮,为乌浒蛮的另一名称。贵县地区的壮族其先民应为乌浒族人,(多雍农、黄覃邬韦各姓)13、兄弟勿妻,14、敬老,15、合骨埋葬启昆编广西绶志卷五280页贵州条支,葬同一坟,谓之合骨。16、父死弃母,17、祀田神。18、忌寡妇。19、击铜鼓(本地铜鼓出土频繁、数多、质佳、目前国宝级铜鼓亦为本地出土,很早以前本地就有铜鼓出土,县志云:"自汉以降拓地日广得鼓既多转相习用,不独遍及苗蛮亦复施之军旅。宋史称雍熙元年,黔南言溪洞夷獠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县人梁岵庐撰铜鼓溯源一文。20、歌舞。歌舞在贵极盛。本县西山有歌仙石传说光绪贵县志云:在西山有朗宁张秀才歌仙刘三妹石,状俨如人相对坐当风情月白每闻答歌声,其他多好游歌,寥寥数语描绘出此地歌舞之盛。21、好杀人,不重亲戚(光绪版《贵县志云:獐者撞也粤之顽民性喜欢击撞突,故谓之撞。其人魑结贯身出入佩刀有所要约必以酒肉,得肉少许酒半酣虽行斗狠无不愿往。

     文化发展
志谓:"据此所云是百十年前之状,即是说,历史上壮人曾有过好杀人的的文化特征。经与中县人杂处后,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和影响,已有所改变。

    郁林郡城
荒烟漠漠双江上,往事悠悠古戍孤。
春到偏临青草渡,梦中犹记白鸥湖。(宋:瘳德明)


仓吾,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个方国的名称以及组成该方国人群的族称,后又称为苍梧。属远古九黎的一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仓吾,苍梧

    仓吾,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个方国的名称以及组成该方国人群的族称,后又称为苍梧。属远古九黎的一支。
     仓吾之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逸周书·王会解》(卷7):"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说明在成周之时已存在方国仓吾,该方国需定期向周王朝朝贡翡翠,取羽的目的不外乎装饰和缝制衣被。后来再在史籍中出现时已变成"苍梧"两字了。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在今广西梧州设立了苍梧郡,此时苍梧两字更多地表述为行政区划名称,基本不再包含方国的意思和民族族称。
     随着考古新成就的不断涌现,秦汉早期文物的出土,让人们慢慢知悉了早已逝去并且史无记载的历史,原来在汉武帝设立今梧州的苍梧郡之前存在更早的苍梧郡以及苍梧(仓吾)古国。根据湖南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以及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湖南的南部即湘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古苍梧(仓吾)国,随着楚国向南扩展,楚国在此地设立了楚苍梧郡,秦吞并楚国后相应地设立了秦苍梧郡。
     那么,古仓吾国灭亡后,古仓吾族人去哪里了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当你打开地图,仔细参看永州附近的地名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瑶族同胞的分布竟然是以永州为中心成扇形分布的!其中最集中的分布地点是今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的泛九嶷山地区,九嶷山及其附近到处都是瑶族自治县和瑶族自治乡。这说明今永州曾经是瑶族的中心,受压后主要向南,其次向东向西迁移,所以才会围绕永州成扇形分布。联系到古仓吾国就在古湘南地区,今天的瑶族(以及族源相近的畲族等)就是远古时期的仓吾族人无疑
     史书上记载仓吾族崇尚青色,今天的瑶族同胞最拿手的制布技艺就是制造深蓝色的青布;史书上记载仓吾族人向周朝进贡的物品是翡翠(一种鸟的羽毛),而今天瑶族同胞招待贵宾的一道美味叫"鸟酢",说明瑶族同胞的捕鸟技术正是来自于他们远古的祖先。

苍梧郡
苍梧郡 
苍梧郡,历史上共有两处:
一是楚战国时期设苍梧郡,郡治待定,其核心区位于今永州的苍梧山附近,辖地大致相当于西汉时期的桂阳郡与零陵郡。
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

     先秦地名
    苍梧郡的前身是苍梧古国,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苍梧古国 。有说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郡"为秦始设)。统治范围未及岭南,苍梧郡地域大致在洞庭郡南、桂林郡北的地区,楚国的南大门--厉门(今龙虎关)就是苍梧郡的南部边界。   
     苍梧郡,始置于楚悼王启用吴起南并百越(约公元前390年前后),秦灭楚后延续了一段时间,至秦并南越之地后合并洞庭郡苍梧郡为长沙郡,今湖南境域内的苍梧郡不复存在。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里耶》秦简:"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

楚苍梧
    "苍梧"之名出现甚早。《逸周书·王会解》(卷7)云:"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晋]孔晁注曰:"仓吾亦蛮也,翠羽,其色青而黄也"。说明"仓吾"初为南方一部族名称,后当引申为仓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苍梧"或"苍梧之野",多与舜葬地有关。《淮南子·修务训》(卷19)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礼记·檀弓上》(卷3):"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也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其中"帝舜"、"帝丹朱"均为虞夏时人,而夏朝疆域南界尚未到达长江流域,故以上"苍梧"非指战国秦汉才开发的"江南九疑"。陈怀荃先生认为,尧舜之际的"苍梧之野"应在汉江以北的丹阳一带,当时仓吾部族首领贡纳的翠羽,被中原统治者视为珍品,因而被记载下来。由虞夏之际至周初,随着南裔之域的扩展,苍梧之名遂南移至巴、濮、邓、楚之间的"南土",荆西群蛮散居的山林之地衍有此称。汉水中游的"沧浪之水"与此有关。
     随着楚人南下不断扩大楚国的疆域,"苍梧"之名就变为楚国地名,其南移过程与楚人南下开发的进程相一致。据考古材料,春秋时期,楚人向南开发仅限于湘西北及古"洞庭"泽周边平原;五岭以北的九疑山及今衡阳以南还主要为越文化分布区。进入战国以后,湘水上游及邻近粤北、桂北地区,楚文化逐渐取代了越文化。广西恭城、平乐,广东清远、广宁等地均发现有战国楚墓群,出土器物与长沙楚墓以及河南、安徽楚墓的器物,有诸多相同之处。这正是战国时期,特别是吴起平"百越"时,楚地向南扩展的结果。《史记·楚世家》(卷40):"楚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于是南平百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这是楚国在成王征抚"夷越"之后,沿湘水进一步向南"开拓"的军事行动。楚悼王于公元前401至前381年在位,即战国中期。此时,"洞庭、苍梧"已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战国策·楚策一》(卷14)与《史记·苏秦列传》(卷69)都记"(楚)南有洞庭、苍梧"之语。结合里耶秦简看,战国晚期楚国当已设有洞庭、苍梧二郡。其中,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此前李龙章先生认为,迄今为止,无任何有力证据能确证岭南在先秦属楚,故"楚国南界已越过南岭"说实难成立。据此,楚苍梧郡南界不会越过五岭。陈伟、周振鹤先生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
     从传世文献看,楚苍梧郡与九疑山有关。《山海经·海内南经》(卷10)"苍梧之山"句下郭璞注曰:"即九疑山也"。《水经·湘水注》(卷38)亦载:"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山,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其中"九疑"当因山脉自然形态而取,较为固定,不易发生变化,故可作为确定楚苍梧郡腹地的重要参照物。
     至于楚苍梧郡范围,与楚国在湘西南、湘南等地所设县邑有关。据《战国策》记载,楚怀王与范蜎对话中范蜎有"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之句,而厉门就是今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交界之处的龙虎关,为楚国的南部边界。据《楚辞·涉江》,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辰水流域设有辰阳,在沅水上游支流溆水流域设有溆浦;据包山楚简,楚国在沅水上游支流潕水流域设有鄦阳。此外,《楚辞·离骚》记有"朝发轫于苍梧,夕余至乎县圃",其中"苍梧"很可能与沅水上游的这些楚县邑有关。
     雪峰山以东为湘资流域。楚国在湘水上游支流耒水流域设有壨(耒)阳君;鄂君启舟节铭文中的"郴"也在湘水上游的这一流域;又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湘水上游与耒水交汇处设有庞,与长沙同称"楚之粟"地;另据颜世铉先生考证,包山楚简地名中的酃昜位于湘南衡阳以东。以上县邑或封邑使楚国控制了漯水(耒水)河谷这一南下通道,由此南下,穿越五岭山口,经溱水河谷,出湟溪关,可达南越腹地;楚国还在九疑山附近设有临武君、九疑塞,控制着溱水上游关口以及从湘水上游支流舂陵水至五岭以南湟水(即粤北连江)、阳山关的交通孔道;此外,据鄂君启舟节铭文,楚国在湘水与离水分水岭的交通孔道,设有洮(右从邑)阳,与西汉马王堆帛画地图所记桃(洮)阳当指一地。由此邑经离水河谷南下,是楚人从湘水流域通往"南海"地区的又一条交通要道。鄂君舟节铭文注明此地免税,对鄂君启的经商活动十分有利。可见,战国中晚期,楚国已在湘资沅中上游设有辰阳、溆浦、鄦阳、壨(耒)阳、酃昜、郴、庞、临武、洮(右从邑)阳(邑)等楚县邑或封邑,多分布于重要的交通孔道位置,说明楚国主要通过在五岭关口以北的战略要地设立少量军事要塞、税关或封邑的办法,来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
结合其它方志看,古人多认为楚苍梧郡范围包括九疑山及周边地区,即今湖南宁远、兰山、江华、临武、绥宁,广西全州、桂林,广东连州和韶州等地。
     至于楚苍梧郡治所,据徐少华、李海勇先生考订,其地位于今湘南九疑山附近、江华县桥头铺镇一带的老屋地城址
     从地形看,湘、资、沅上游地区多为山区,地形复杂;从人口分布看,这些地区多为蛮、越聚居地,《楚辞》"南夷"之地,当地楚人应占少数,据此估计,"苍梧"地名的南移与蛮、越等族迁移至此有着密切联系;从城市分布形态看,以上楚县邑或封邑之间都相隔较远,相互之间多被五岭余脉阻挡,不易联系,很难形成像长沙(临湘)、临沅、元(沅)陵那样的中心城邑。由此推断,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比对洞庭、黔中郡的控制更为松散,其管辖格局呈现若干县邑、封邑组成的点线式网络分布形态。楚国这样做,可以对蛮、越族聚居地实行离散型控制,防止秦军从楚国西境侵袭,从而有效地管辖这片地域广大、民族混杂的地区;此外,还可尽量发掘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加强与"南海"地区、滇国等地的交通、商业联系,以便为江汉楚国腹地聚集财富。正因战国晚期楚国对苍梧郡辖地形成了这种松散型控制,此后秦国才能在此基础上重设苍梧郡,并修筑灵渠,最终使秦军顺利地平定南越。可见,楚苍梧郡为秦开发五岭、南越奠定了基础。

    秦苍梧郡
     在开发南越方面,秦人比楚人向南扩张得更远。公元前214年前后,秦朝出兵进攻南越。据《淮南子·人间训》,其行军路线有五,"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以上这几处军事要塞均位于五岭的交通孔道,与楚国对苍梧郡的控制十分相似。将以上要塞连成一线,则为此前楚越分界线。秦朝为方便军队通行,还启"新道",以便顺利进入南越。里耶秦简所见"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记有"苍梧守",与秦苍梧郡有关。
    御史书以廿七年二月壬辰到南郡守府,……初视事,苍梧守灶、尉徒唯谓隼:利乡反,新黔首往击
    苍梧守已劾论□□□□□□□鬌及吏卒不救援义等去北者(《奏谳书》)
    此处"苍梧守"当指秦苍梧郡守。按:《奏谳书》虽为汉初文书,但以上简文则为秦始皇二十七、八年事,为汉初人追述。值得注意的是,《奏谳书》中的"廿七年"(前220年)与里耶秦简所见苍梧"输甲兵"之事发生在同一年。可知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都指秦苍梧郡。
    张家山汉简除记有"苍梧守"外,还记有"苍梧县",也与秦苍梧郡有关
    隼视狱留,以问狱史氏,氏曰:苍梧县反者,御者恒令南郡复。(《奏谳书》)
    李学勤先生认为,此处"苍梧县"应指南郡辖县;陈伟先生认为应理解成苍梧郡属县。结合前引"苍梧守"含义看,陈伟先生一说可信。
    关于秦苍梧郡辖境及治所,秦简无明确记载,只能根据汉初的材料来作有限的倒推:
1、苍梧郡受南郡节制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有"苍梧县反者,御史恒令南郡复",由此推断秦苍梧郡受南郡节制,南郡所行使的职权相当于后来的荆州。
2、苍梧郡南与南越接壤,西为黔中郡,北为洞庭郡,东邻九江郡
如前文推断,秦苍梧郡西界与沅澧中下游的洞庭郡以及沅水上游的蛮、越聚居地相接,以资水为界。秦苍梧郡东境与九江郡相邻。
3、秦苍梧郡为楚故地,南以五岭为限,五岭以南为南海、桂林、象郡
    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苍梧县"属"所取荆新地",说明《奏谳书》中发生叛乱的苍梧郡属县应为秦朝新获得的楚国旧疆。因战国晚期楚国南界未能越过五岭,故秦苍梧郡大部分辖境也当在五岭以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秦始皇33年(前214年)发生了"略取陆梁地",新设桂林等郡一事。其中"陆梁地",《正义》云:"岭南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由此可证,秦始皇27年(前220年)已存在的苍梧郡,位于五岭以南新设的桂林郡(前214年)以北或东北方向。
    关于秦苍梧郡属县,陈伟先生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找出一个"攸"县,徐少华先生考订楚秦汉攸县故城均可能位于今攸县网岭镇里旺村、杨家洲村的小山塘或杨家洲遗址。
    至于秦苍梧郡南部的秦县设置及分布情况,史籍缺乏详细记载。综合历代各种地理志书看,除攸县外,这一地区还分布有湘南、耒阳、郴、零陵、阴山、衡山、桂阳等秦县,分述如下:
    (1)、湘南:据《大清一统志》卷276载,"湘南故城,在湘潭县西六十里。秦置湘南县"。今湘潭市、湘潭、湘乡等县地。
(2)、耒阳:据《读史方舆纪要》卷80载,"秦置耒阳县,属长沙郡"。《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五衡州"耒阳县"条:"耒阳县,本秦县,因耒水在县东为名。"今耒阳、常宁县地。
(3)、郴:据《史记·项羽本纪》(卷7)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王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方舆纪要》卷82载:"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大清一统志》卷288载:郴州,"春秋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之郴县"。今郴州市和郴县、桂阳县地。
(4)、零陵:《汉书·艺文志》(卷30)所载"纵横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丞相李斯",可证秦始皇时已置零陵县,亦为万人以上的县。今永州市地。
(5)、阴山、衡山、桂阳三县: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1载:"秦伐楚,初置长沙郡,置九县"。其中包括有其它志书所未记载的阴山、衡山、桂阳三县。
    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帛画地图上记有不少汉、越边界地带的县名,有营浦、舂陵、泠道、南平、龁道、桃阳、观阳、桂阳等八县(其中舂陵、龁道、观阳三县不见《汉书·地理志》),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地带。据同时出土的考古材料记载,墓主下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可知西汉前期已有此八县之设。由于墓主生前所处年代距秦不远,故推断,以上八县多可追溯至秦朝,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有关。

汉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郡治在广信县(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苍梧郡领十县:交州地图 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
    广信:县域原广东省封川县全境,今广西梧州,苍梧戎圩部分、京南长发狮寨。
    封阳: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县域广西贺州南部铺门信都,广东封开北部开建部分, 怀集县西北部,广西苍梧东北东安部分。原广东省开建县全境和今广东省怀集县之梁村、岗坪以及广西苍梧的石桥、沙头和信都、铺门、仁义均属封阳县管辖
临贺:县治今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贺县中部,昭平大部
   富川:县治今广西钟山。县域今广西钟山、富川中部西部南部
冯乘:县治今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
谢沐:县治今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县域相当于现江永县西南部、恭城县东北部及富川县北方小部分。
猛陵:县治猛陵,即今广西苍梧县人和镇孟陵村,今广西苍梧人和、岭脚等地,藤县、岑溪大部,平南县部分,昭平马江、木格等地
荔浦:今广西荔浦。
端溪:今广东德庆。县域今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5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
高要:今广东高要。县域相当于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王莽改苍梧为新广。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县。
三国吴分苍梧东北之临贺、谢沐、冯乘、富川、封阳诸县置临贺郡,以合浦郡临允县来属苍梧郡。
    晋分荔浦县入始安郡,领十二县:广信、端溪、高要、建陵、新宁、猛陵、鄣平、农城、元溪、临允、都罗、武城。东晋、南朝时辖境日益缩小。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广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宁、临允6县隶苍梧郡;谢沐、封阳隶临贺郡;统属广州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统属广州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端溪、晋化、都城、乐城、悦城、夫阮、安遂、宾江、文招、南兴、新兴、临允、甘东、单牒、龙潭、抚纳、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会、怀集、化注、平兴、初宁、招兴、建宁、崇化、熙穆、崇德、谢沐、开建、永固38县,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 。梁置成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置封州。大业中改为苍梧郡,治封川县,领四县:封川、都城、苍梧、封阳。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梧州。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苍梧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故。宋曰梧州苍梧郡,元废。


①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异物志》:苍梧即刺桐,“岭南多此物,故以名郡”。辖境相当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宜以北地。南朝时辖境缩小,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
②隋大业三年(607)改封州置,治所在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辖境相当今广东封开、郁南二县及广西梧州市,贺县、苍梧二县大部地。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封州。
③唐天宝元年(742)改梧州置,治所在苍梧县(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地。乾元元年(758)复改梧州。
(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因苍梧山为名。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省肇庆、罗定市以西,湖南省江永、江华县以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广东省信宜市以北。南朝时辖境缩小,仅有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及蒙江下游地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梧州为苍梧郡。(2)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封州置,治封川县(今广东封开县东南封川镇)。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封州。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王莽改苍梧为新广。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增置鄣平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